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的必要性(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38 KB
- 文档页数: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进展摘要:颅脑损伤患者症状严重、多处于昏迷状态,其不具备正常吞咽功能、咳嗽与咳痰功能等,同时肺部功能也受影响,促使患者呼吸道痰液淤积,进而呼吸功能明显下降。
对此需及时对其气管切开,改善患者呼吸状态并促使痰液及时被清除,促进患者的症状有效改善。
但此种措施也具有一定风险性,患者易因此产生各种并发症,对此护理人员还需及时根据并发症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护理预防措施,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呼吸道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吞咽反射抑制,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且各种分泌物、呕吐物易被误吸入呼吸道[1]。
因此,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死腔,降低呼吸阻力,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组织缺氧及促进脑细胞恢复,常需行气管切开术。
但这种有创性人工气道失去了正常气道温暖、湿润气体和阻止细菌入侵的功能,且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极易引起呼吸道并发症而加重病情[2]。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现将相关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合理氧疗氧疗是气管切开术后常用的治疗或支持措施之一,患者由于呼吸道的改路,丧失了上呼吸道温度调节和湿润的生理功能,若长时间吸人未经加温、湿化的氧气,可导致支气管分泌物黏稠,痰液不易咳出,加重呼吸道阻塞,造成肺部感染。
而吸入充分加温、湿化的氧气,可增加氧分子的弥散能力及氧分压,提高氧疗效果,同时可保持呼吸道黏膜湿化、湿润,利于痰液排出。
①氧气的湿化:临床上常用蒸馏水、生理盐水作为氧气湿化液,每天更换1次。
肖婕[3]经实验提出用0.1%-0.5‰洗必泰溶液作为氧气湿化液代替蒸馏水和生理盐水,每3~4d更换1次,既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预防院内感染,又可延长更换时间,而且对患者安全无害。
胡孝敏等用复方硼砂溶液作为氧气湿化的研究结果同样论证了上述观点,而且该溶液更换时间延长至7d。
经验交流气管切开在重度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杨光却端智(重庆市西郊医院外2科 400050) 摘 要: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2000~2007年间收住的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其中伤后24h切开27例,24~48h切开18例,48~168h切开23例。
术前术后血气分析。
结果 基本治愈28例,好转12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23例(33.8%)。
结论 在重度颅脑损伤救治中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减轻脑水肿和继发性脑损害,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呼吸障碍;气管切开;时机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8194(2008)202095201 重度颅脑损伤在基层医院的临床中较为常见,其死亡率高,而且合并呼吸障碍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此类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气管切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1]。
于2000~2007年间收住的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取得较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51例,女性17例;年龄15~76岁,平均54.5岁。
主要以棘突伤和坠落伤,入院时GCS评分3~5分47例,6~8分21例,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65例,开放性颅脑损伤3例。
合并多发伤39例,开颅手术52例,保守治疗16例,既往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25例,长期吸烟者30例。
1.2 气管切开指征 (1)因呕吐、颅底骨折、颌面外伤后致误吸者;(2)颅脑损伤较重,预计一周内意识不能清醒者;(3)曾有肺功能低下者;(4)年龄大于60岁,有长期吸烟者;(5)伤后已出现肺内感染,吸气性呼吸困难者;(6)合并其他损伤如多发性肋骨骨折,创伤性湿肺等致呼吸困难者;(7)血气分析有低氧血症明显PO2<90,PCO2>45;(8)血氧饱和度<95%。
1.3 方法 床旁行常规气管切开44例,在行开颅手术后预计短期不能清醒者,术后即行气管切开15例;急诊科给予气管插管,入病房后即行气管切开9例。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体会摘要: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常因意识障碍或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引起呼吸抑制,致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最终造成呼吸道梗阻导致脑缺氧、脑水肿加重,从而造成颅内压升高、脑疝,危及病人生命。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颅脑外伤患者的重点,而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为抢救成功起到重要作用,有效提高神经外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护理在声门以下的气管上,重新建立的呼吸通道称之为气管切开,而它主要是用于对喉阻塞和其他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常用手术;也是对治疗呼吸梗阻患者与临床的抢救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对呼吸畅通的保持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在颅脑外科中,气管切开很常见,特别是对重型颅脑的损伤病人,只要因为他们都有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昏迷,咳嗽和吞咽反射偶有消失和减弱,呕吐和呼吸道分泌的物质很容易坠机或是误吸在肺部,引起肺部的感染和呼吸道的梗阻等现象的并发症,从而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加重,因此对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是术后预防和减少气道并发症的关键。
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全部行气管切开术,男49例,女19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分,其中:车祸伤41例,高处坠落伤22例,其它5例。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术。
2 术前护理2.1 意识评估意识障碍的评估主要是给予言语和各种刺激,观察患者的情况作为判断。
颅脑损伤患者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要掌握这个意识障碍程度,患者在昏迷时的吞咽、咳嗽的反射消失与减肉,肺活量的减少,气管分泌物质的排出不畅通,胃功能的变弱,胃内容物自流无保护反射,机体抵抗力减弱均可导致微生物滋生,易并发肺部感染。
2.2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气管切开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气管切开的基本知识及手术的必要性,可以减少病人和家属的紧张、焦虑,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47-02气管切开是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维持自主呼吸或呼吸支持治疗、保证有效通气和充足氧供的关键,是各脏器功能恢复的基础。
重度颅脑损伤后由于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肺部功能的减弱,会产生大量痰液等分泌物,阻塞气道,导致不同程度的急性呼吸功能障碍,常需行气管切开来保证有效呼吸。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
国内外有许多护理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笔者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做如下综述。
1 气管切口的护理切口周围皮肤和呼吸道分泌物常成为切口的感染源,必须保持切口局部清洁、干燥、每天更换切口周围纱布,切口换药通常先用1%碘伏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消毒,待干后将无菌纱布块中间剪成y型,垫于外套管下。
李绍碧[1] 认为也可用3%双氧水行气管切口消毒,与75%酒精相比,3%的双氧水预防气管切口感染的效果更好。
切口处敷料常规用切口纱布,或凡士林油纱布,或用庆大霉素浸透纱布以不滴水为宜,敷于切口周围。
陈樱[2]采用改进的气管切开蝶形敷料给病人换药,不用剪刀剪开无菌沙布避免了线头落人切口内和气管导管内,既美观又实用。
王红霞[3]应用泡沫敷料换药,能充分吸收创口周围痰液,使创口周围皮肤保持干燥可延长换药间隔时间,从而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舒适度。
2 气管套管及气囊护理2.1 气管套管的固定气管套管固定导管的纱带要松紧适度,以能容纳一手指为宜。
吴娟等选用棉布做面料,柔软的纱布做里料改良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减轻了病人颈部的皮肤损害,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4]。
气管套管口覆盖无菌生理盐水纱布并经常更换,防止空气过于干燥或异物落入,经常检查有无内套管阻塞,分泌物稠厚、量又多时,可随时取出内管,去除内管内痰液,清洗消毒后备用。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的必要性发表时间:2011-07-01T10:49:29.26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臧仰兴[导读]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行气管切开病人改善机体缺氧及挽救生命的价值。
臧仰兴(河北省曲阳县人民医院 073100)【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行气管切开病人改善机体缺氧及挽救生命的价值。
方法①通过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②保证有效的氧气供应。
③正确使用呼吸机。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积极行气管切开术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保证脑组织供氧,从而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颅脑损伤是脑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一般多是由于车祸、跌伤、斗殴伤而引起。
其特点是病情急、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行开颅手术治疗,术后常有较明显的意识障碍,患者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及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呕吐物等可逆行进入气道,又因下颌松弛,舌根后坠等引起严重的呼吸道梗阻。
患者长期卧床,极易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可引起重要组织器官缺氧,尤其是脑组织的缺氧,脑是高级神经活动器官,脑的功能和代谢极为活跃,需要有充足稳定氧供应,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2~3%,但成人脑的耗氧量占全身氧消耗量的20%,脑皮质的氧消耗量是白质的3~5 倍。
脑组织缺氧严重,加重脑水肿,使脑组织体积增加,颅内压更上升,可使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终至脑干受压造成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颅脑损伤患者常用的急救手术,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改善脑缺氧,能有效地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
我院自2010 年1 月~2011 年3 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40 例,其中行气管切开25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 年1 月~2011 年3 月收治因车祸等各种原因所致重型颅脑损伤40 例,男23 例,女17 例,年龄5~79 岁,GCS 计分为3~8 分。
重度颅脑外伤病人气管切开护理作者:文晓霞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5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26-01颅脑损伤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吞咽反射抑制,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且各种分泌物、呕吐物易被误吸入呼吸道,同时颅脑损伤后多并发神经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急促,大量泡沫性血性痰液,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将相关护理研究进展综述。
1 病室环境气管切开后,由于患者气管失去湿化功能,气管和肺的水分容易蒸发,致使气管黏膜干燥,气管内分泌物结痂,堵塞呼吸道,影响呼吸,气道长期开放又易造成感染,因此,保持空气新鲜,环境清洁,温度21~22,湿度50% ~60%,套管上面覆盖1~2 层生理盐水纱布,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保持气道湿润,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入内,谢绝探视,避免人群波动所造成的交叉感染。
2 正确的体位放置为了减轻气管下端压迫,损伤气管内壁,并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气管切开术病人应取半卧位,颈下略垫高,使颈伸展,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套管固定要牢固系带打手术结,松紧度适宜,太紧可压迫颈部血管,太松套管容易脱出,应以放入1指为宜。
并经常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皮下气肿、气胸、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谨防气管导管引起阻塞:阻塞原因一是气囊滑脱堵塞,二是分泌物粘结成痂阻塞,如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发绀、病人烦躁不安,应立即将套管气囊一起取出检查。
为预防气囊滑脱,应注意将气囊扎牢固,将线头引出气管切开伤口处,并经常牵扯检查是否牢固,及时清除结痂。
另外,在更换导管清洗消毒时,防止将棉球纱条遗留在导管内。
4 合理用氧4.1氧气的湿化:临床常规用灭菌注射用水,每天更换一次。
4.2氧气的温化:最佳方法是使用新型加温吸氧装置,使患者感觉呼吸温和舒适、通畅、咳痰容易,可提高氧疗效果。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作者:左卫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3期【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47-02气管切开是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维持自主呼吸或呼吸支持治疗、保证有效通气和充足氧供的关键,是各脏器功能恢复的基础。
重度颅脑损伤后由于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肺部功能的减弱,会产生大量痰液等分泌物,阻塞气道,导致不同程度的急性呼吸功能障碍,常需行气管切开来保证有效呼吸。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
国内外有许多护理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笔者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做如下综述。
1 气管切口的护理切口周围皮肤和呼吸道分泌物常成为切口的感染源,必须保持切口局部清洁、干燥、每天更换切口周围纱布,切口换药通常先用1%碘伏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消毒,待干后将无菌纱布块中间剪成Y型,垫于外套管下。
李绍碧[1] 认为也可用3%双氧水行气管切口消毒,与75%酒精相比,3%的双氧水预防气管切口感染的效果更好。
切口处敷料常规用切口纱布,或凡士林油纱布,或用庆大霉素浸透纱布以不滴水为宜,敷于切口周围。
陈樱[2]采用改进的气管切开蝶形敷料给病人换药,不用剪刀剪开无菌沙布避免了线头落人切口内和气管导管内,既美观又实用。
王红霞[3]应用泡沫敷料换药,能充分吸收创口周围痰液,使创口周围皮肤保持干燥可延长换药间隔时间,从而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舒适度。
2 气管套管及气囊护理2.1 气管套管的固定气管套管固定导管的纱带要松紧适度,以能容纳一手指为宜。
吴娟等选用棉布做面料,柔软的纱布做里料改良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减轻了病人颈部的皮肤损害,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4]。
气管套管口覆盖无菌生理盐水纱布并经常更换,防止空气过于干燥或异物落入,经常检查有无内套管阻塞,分泌物稠厚、量又多时,可随时取出内管,去除内管内痰液,清洗消毒后备用。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摘要】综述近年来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管理的临床研究,主要包括呼吸道湿化管理,气管内吸痰的管理,预防感染的管理。
【关键词】气管切开呼吸道管理吸痰预防感染气道湿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由于意识丧失,不能自行咳痰,导致上下呼吸道阻塞致呼吸困难、需长期进行人工通气时,常需行气管切开术。
这种有创性人工气道失去了正常气道温暖、湿润气体和阻止细菌入侵的功能,且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极易引起呼吸道并发症而加重病情[1],因此,呼吸道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研究者对气管切开后呼吸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综述如下:1 呼吸道湿化管理合理的呼吸道湿化,可起到稀释痰液、促进痰液及时排出、保持气道湿润的作用[2]。
孔响方[3]也认为,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持续湿化能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改善通气功能的一项有效措施,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4]。
1.1湿化方法1.1.1电热恒温湿化装置是使用呼吸机时最佳气道湿化方法。
1.1.2吸湿性冷凝湿化器(HCH)俗称人工鼻,可替代传统的湿化系统。
翁惠英[5]对48例气管切开病人使用人工鼻进行气道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3雾化湿化雾化湿化类型分为超声雾化、空气压缩气雾化、高流量药氧雾化吸入面罩雾化、及喷射式雾化器雾化。
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水分分散成雾粒或微粒悬于气体中,通过吸入的方法进入呼吸道和肺部沉积,从而达到迅速、有效和无痛的治疗作用,并保持气道湿润,稀释痰液,以利排痰。
1.1.4 滴注式湿化滴注式湿化包括间断推注湿化法和持续湿化法。
间断推注湿化法常规使用注射器吸取湿化液3ml~5ml,取下针头后将湿化液直接注入气管套管内,对人工气道进行湿化。
间断推注湿化法由于一次用量大、速度不易控制,病人易出现刺激性咳嗽,使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且咳嗽时易将湿化液咳出,影响湿化效果[6]。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及并发症的护理作者:田霞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及并发症的护理的作用。
方法:对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行气管切开进行呼吸道管理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20例患者治愈存活16例,死亡4例,早期呼吸道分泌物增多4例,伴血性分泌物3例,脓性分泌物1例,肺部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咽喉部积痰3 例。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痰液和痰痂,严格无菌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是防止呼吸道并发症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并发症;外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36—02重型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需要经过外科急救或手术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在通过外科急救或者手术治疗之后,为了防止误吸、呼吸道堵塞等呼吸道并发症,常需要行气管切开进行呼吸道管理,防止或减少肺部并发症。
1 临床资料2007-2010年共收治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70岁,平均45.6岁,16例病情好转,3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
2 手术后的处理及护理手术后如何观察和护理极其重要,如经验不足或护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对小儿气管切开术后,正确的处理尤为重要。
2.1 室内保温及保湿正常人上呼吸道尤其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暖湿润的功能,并吸附阻挡空气中的尘粒和微生物起到净化作用。
气管切开后吸入的空气不经上呼吸道,护理上应严格控制探视,探视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方可进入病室,保持室温恒定在20~24℃,相对湿度50%-70%利用空气净化消毒器对室内空气循环消毒,这样可基本起到对上呼吸道功能的替代作用。
2.1 专人护理术后必须昼夜有专人护理,尤其是儿童患者。
同时,应教其家属学会简单的护理知识。
2.3 急救设备床边应准备吸引器,照明设备,气管切开包及麻醉用直达喉镜和气管插管等急救设备,以备意外脱管和气管套管堵塞重新出现呼吸困难时随手应用。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的必要性(一)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行气管切开病人改善机体缺氧及挽救生命的价值。
方法①通过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②保证有效的氧气供应。
③正确使用呼吸机。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积极行气管切开术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保证脑组织供氧,从而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一般多是由于车祸、跌伤、斗殴伤而引起。
其特点是病情急、重、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行开颅手术治疗,术后常有较明显的意识障碍,患者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及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呕吐物等可逆行进入气道,又因下颌松弛,舌根后坠等引起严重的呼吸道梗阻。
患者长期卧床,极易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可引起重要组织器官缺氧,尤其是脑组织的缺氧,脑是高级神经活动器官,脑的功能和代谢极为活跃,需要有充足稳定氧供应,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2~3%,但成人脑的耗氧量占全身氧消耗量的20%,脑皮质的氧消耗量是白质的3~5倍。
脑组织缺氧严重,加重脑水肿,使脑组织体积增加,颅内压更上升,可使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终至脑干受压造成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颅脑损伤患者常用的急救手术,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改善脑缺氧,能有效地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
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3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40例,其中行气管切开25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3月收治因车祸等各种原因所致重型颅脑损伤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5~79岁,GCS计分为3~8分。
临床诊断严重脑挫裂伤1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24例。
38例均经急诊手术后入住ICU病房,其中行气管切开25例。
1.2手术指证
①伤后伤昏迷程度较深,估计短时间内难以清醒者;②伴有后组脑神经损伤,颅底骨折出血较多,脑脊液鼻漏明显者;③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且痰多不易咳出或吸出,或有误吸者;④因呼吸道不通畅,不能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者;⑤合并有严重胸部创伤,特别是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并有反常呼吸者。
1.3手术要点
1.3.1体位
一般取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后仰,使气管接近皮肤,暴露明显,以利于手术。
1.3.2麻醉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1.3.3切口
多采用直切口,自甲状软骨下缘至接近胸骨上窝处,沿颈前正中线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1.3.4分离气管前组织
用血管钳沿中线分离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
肌,暴露甲状腺峡部,若峡部过宽,可在其下缘稍加分离,用小钩将峡部向上牵引,必要时也可将峡部夹持切断缝扎,以便暴露气管。
1.3.5切开气管
确定气管后,一般于第2~4气管环处,用尖刀片自下向上挑开2个气管环,刀尖勿插入过深,以免刺伤气管后壁和食管前壁,引起气管食管瘘。
1.3.6插入气管套管
以弯钳或气管切口扩张器,撑开气管切口,插入大小适合,带有管蕊的气管套管,插入外管
后,立即取出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