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高血压脑出血综述在正文开始之前,请注意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脑出血:指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动脉破裂出血而引起的严重疾病。
现在开始正文。
一、背景介绍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它通常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的小动脉破裂出血。
这种情况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并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
因此,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综述非常有必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是长期的高血压,这会导致脑内动脉的损伤和血管壁的脆性增加。
血压的升高会使动脉壁的纤维素增多,并使血管壁的弹性减弱,从而增加了动脉破裂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和程度。
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严重的出血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四、诊断方法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程度,并帮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决策。
五、治疗方法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压、减少脑水肿等,而手术治疗则包括血凝塞栓、开颅术等。
六、并发症及预后高血压脑出血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水肿、脑梗死、再出血等。
并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
七、预防方法由于高血压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病因,预防高血压的发生非常重要。
这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锻炼、低盐低脂饮食等。
以上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综述,本文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的研究报告、临床指南和图片等。
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获取。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脑出血:指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动脉破裂出血而引起的严重疾病。
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方式研究进展综述摘要】高血压患者因长期血压过高,致使其脑部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化,其血管弹性较低,如患者血压骤升极易出现脑出血问题。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需严密监测其各项体征,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而提升患者脑出血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护理脑出血是高血压病并发症之一,其致死率较高,高发于男性中老年群体,该病是因患者血压骤然升高,导致其脑部血管破裂而出现的出血症状[1]。
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征,因此其护理难度较高,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并实时监测患者各项体征情况,提升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2-4]。
1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意识观察及护理临床中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需及时关注其临床变化,尤其是患者意识方面,准确获取患者意识障碍情况是临床护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当前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意识情况多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予以评价,该指数评定主要通过患者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及肢体运动反应等3个层面,该指数评价总分为15分,≥12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为重度意识障碍(昏迷)[5]。
临床中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该标准对患者意识情况予以了解,尤其是针对部分伴有头痛、烦躁、呕吐、嗜睡的患者,应提高患者意识观察频率,避免患者发生脑疝等并发症。
2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瞳孔观察及护理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瞳孔予以观察能够了解患者颅内是否存在2次出血问题,正常情况下,人的瞳孔直径在3.5mm左右,位于整个眼球的中央区域,瞳孔直径超过5mm时称之为瞳孔扩大,超过6mm为瞳孔散大,不足2mm时为瞳孔缩小[6-8]。
当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现瞳孔扩大时,一般多为患者颅内发生2次出血问题,需立即告知主治医生予以治疗。
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使用手电筒照射患者双眼,观察患者双眼瞳孔的大小与变化情况,并观察患者瞳孔对手电筒光线的敏感性,这一检查形式十分必要,尤其针对危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每20min应观察一次,一旦患者瞳孔双侧大小不一致、瞳孔扩大、光敏感度低时,需联系主治医师[10]。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
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病死率高。
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者,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对脑组织血肿损伤机制研究进展以及微创技术介入等方法治疗脑出血取得的良好效果,引起了人们对脑出血研究的强烈关注。
现对其进展综述如下。
1.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方面1.1早期血肿扩大既往认为,活动性脑出血多为一次性的,很少持续1h以上,现在认为,起病1h出血仍可继续,甚至24h以内血肿也可继续扩大。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年龄较轻;②病变部位较深;③高血压未能及时控制;④急骤过度脱水;⑤病前服用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等。
1.2 血肿毒性作用传统认为脑出血的脑损伤系因血肿本身压迫周围脑组织区域的微循环,产生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缺血及水肿所致。
目前认为,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效应外,周围脑组织的血循环障碍、代谢紊乱、血脑屏障受损、血液分解产物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共同损害脑组织。
有学者用气囊充胀模型模拟脑出血占位效应,发现周围脑组织损伤明显轻于注入同等全血量的脑出血模型,这就说明血液及其分解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是脑损伤的关键因素。
1.3 局部脑血流变化实验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流信号出现短暂下降,下降程度与血肿大小呈正相关,进而形成继发性缺血性损伤,形成了类似脑梗死的缺血半暗带。
半暗带内的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经积极治疗可促进缺血半暗带再灌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1.4 脑水肿CT、MRI影像学资料表明,脑出血后1h可发生脑水肿,24h水肿明显,3—5d 达高峰,此时脑水肿可是血肿大小的2~4倍。
既往认为,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产生周围组织缺血是水肿产生的主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脑出血后局部血肿在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血肿释放的某些活性物质或血液本身成分是脑水肿的物质基础。
脑出血水肿是间质性脑水肿、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共同结果。
高血压致脑出血科普文章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变性、缺血、坏死、微小动脉瘤形成等病理改变,在此基础上,当血压剧烈升高时,这些小血管发生破裂出血导致的脑实质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科普文章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概述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变性、缺血、坏死、微小动脉瘤形成等病理改变,当血压剧烈升高时,这些小血管发生破裂出血导致的脑实质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
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症状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和失语等症状,可伴有意识障碍,如躁动、嗜睡甚至昏迷。
此外,还可能出现面部或肢体麻木、癫痫、精神症状和视力障碍等症状。
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排除性诊断,即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脑实质内出血的原因后,才能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进行一系列检查,如CT扫描、MRI等,以确定出血的位置和程度。
四、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血压、减轻脑水肿等手段来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则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来决定。
五、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防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血压、改善生活方式等。
控制血压是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压,并采取措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此外,预防其他可引起脑实质内出血的疾病也很重要,如脑血管畸形等。
高血压性脑出血一、概述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
HICH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的特点。
HICH的防治需要急诊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合作。
2015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1],对指导和规范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5年来,随着大量多学科的研究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发表,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将共识升级为指南将有助于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制定决策。
本指南主要针对我国SICH 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HICH进行介绍[2,3],并参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 SICH指南的证据级别予以推荐。
推荐级别:Ⅰ级为应当实施,Ⅱa级为实施是适当的,Ⅱb级为可以考虑,Ⅲ级为无益或有害;证据级别:A级为多中心或多项随机对照试验,B级为单中心单项随机对照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试验,C级为专家意见,病例研究。
二.急救处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一)院前急救HICH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规范的院前急救对预后至关重要[4]。
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判断疑似HICH的患者,急救人员应首先获取患者的主要病史信息,包括症状发作的时间、既往病史、药物史及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
若患者有突发头痛、呕吐、意识状态下降、肢体运动障碍、失语等表现,特别是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时,应高度怀疑卒中。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总结【概述】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
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CT问世前,其死亡率高达70-80%,近年有所下降,仍在50%左右。
【脑出血定义】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源于脑实质内血管的非创伤性的自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定义】因高血压病伴发的颅内小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的血。
【诊断依据】◆好发年龄:50-70岁,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者。
◆临床表现:1. 一般症状:急骤起病,多于活动中或情绪波动时发起病。
●初期为颅内高压表现: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伴偏瘫失语等。
●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脑病,瞳孔散大、病理呼吸、去脑强直。
2. 神经定位征:常在发病后半小时内出现,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现。
3.常见临床症状①.意识障碍:轻者躁动不安、意识模糊不清,严重者多在半小时内进入昏迷状态,眼球固定于正中位,面色潮红或苍白,鼾直播大作,大汗尿失禁或尿猪留等。
②.头痛与呕吐:神志清或轻度意识障碍者可述头痛,以病灶侧为重;朦胧或浅昏迷者可见病人用健侧手触摸病灶侧头部,病灶侧颞部有明显叩击痛,亦可见向病灶侧强迫性头位。
呕吐多见,多为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多数为咖啡色,呃逆也相当多见。
③.去大脑性强直与抽搐:如出血量大,破入脑室和影响脑干上部功能时,可出现阵发性去皮质性强直发作或去脑强直性发作。
④呼吸与血压:病人一般呼吸较快,病情重者呼吸深而慢,病情恶化时转为快而不规则,或呈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双吸气等。
血压高低不稳和逐渐下降是循环中枢功能衰竭征象。
⑤.体温:出血后即刻出现高热,乃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出血损害征象。
⑥.脑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头颅CT是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方法。
◆常规检查:如三大常规、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生化、血气分析、B超、胸片、EKG等。
◆CT:发病后立即出现高空度影,能准确判断。
●阅片时要明确:1.血肿的部位、大小及范围。
高血压脑出血为临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复杂,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等特点[1]。
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因创伤大,后遗症重,病人耐受性差而难以接受[2]。
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微创血肿清除术,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开辟了新的领域,令人鼓舞。
现介绍近年来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1 概况
进入80年代,随着CT的普及应用,高血压脑出血能及时作出正确诊断,有人开始采用CT立体定向仪或用立体定向原理,利用不同直径钻或骨锥等在颅骨上开孔,用不同直径针、管穿刺抽吸血肿,手术创伤比开颅手术小,但血肿清除效果比开颅手术明显差。
亦不能彻底止血[3]。
Davidoff用上述方法治疗21例,死亡率高达63.3%,证明此方法不比手术为佳[4]。
贾宝祥等自1967年起开始研究,应用穿刺针穿刺血肿代替开颅手术,并将针保留在血肿中,然后应用血肿液化技术,将血肿液化成流体经穿刺针排出颅外[5]。
该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具备以下优点:(1)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贵重的立体定向仪和碎吸器,而只需一些简单的器械,适应于基层医院。
(2)通过对穿刺针的改进,使之能抽出粘稠血液和切割挤碎血块。
(3)通过分次抽血可以避免一次性清除血肿造成血肿腔压力骤降,诱发再出血。
(4)用注射器抽吸手感较强,使手控制抽吸的负压和速度。
(5)该法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限制[6]。
2 适应证
高血压脑出血只要出血量较大,除了脑干以外,原则上都可适应微创血肿清除术[7],但以下情况最好不做锥颅手术:出血量较小,幕上出血不足30ml者,除临床症状较重外,一般不必锥颅。
血肿量虽稍大,但血肿形状很不规则或血肿中间呈明显混杂形,且血肿不足35ml时,尽量不予锥颅。
出血量很大,虽然不是锥颅禁忌证,但死亡率很高,应慎作锥颅手术,并应如实向家属交待清楚。
急性恶化型脑出血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0.8%~1.0%,因病势凶险,特别是血压急剧升至220~280/120~160mmHg,不管手术时机如何,锥颅手术死亡率几乎100%。
石建民建议,早期外科手术尚可抢救部分病例生命,应尽早送外科开颅手术为宜[8]。
总之,依据血肿大小和脑室受压情况而定是否锥颅,血肿小于30ml,用内科保守疗法,31~60ml可采取锥颅穿刺,大于60ml多数需行开颅清除术,尤其是脑室明显受压时,为适宜。
而大于80ml以上的出血则大部分死亡,除开颅清除术外,亦可行双针微创穿刺引流。
3 手术时机
有人主张手术越早越好,也有人认为3天后手术为宜[9]。
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后6~24h进行为最佳,因手术目的在于清除血肿,减轻出血后所致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打断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故手术越早越好,但6h内手术,由于破裂血管闭塞不全,易引起再出血。
故发病后6~24h内进行微创术是病死率最低的最佳时间,太早因出血尚未停止,微创术中和术后都可致再出血增加,病死率增加,太迟会导致血肿产生颅内高压,脑细胞受压,脑细胞坏死数增加而致病死率上升,还可导致反复冲洗术后再出血。
但遇有出血面积过大,或出现脑疝先兆,或已出现脑疝而又必须采取锥钻手术者,可适当提前,以抢救生命为主[10]。
4 血肿吸出量及引流时间
锥颅后首次抽吸多少为宜,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以抽吸出血肿量的2/3~3/4为佳。
若血肿量超过80ml以上,首次抽吸量则应控制在1/2~2/3左右。
如抽吸量太多,血肿内空腔较大,减压过快,可发生再出血、脑疝、气脑等并发症。
此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冲洗、溶解,连续引流。
引流管保留时间则要根据血肿量,残余血肿量,血肿部位,血肿形状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而定。
一般来说,血肿越大,冲洗溶解引流的时间就越长,血肿不规则,或破入脑室,特别脑室已铸型时,则需溶解引流时间更长。
最长可达10几天才拔管,而短者仅1天[10]。
5 再出血的防治
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多于20~30min内形成血肿且出血已经停止,但血压较高或经降压治疗后血压波动较大者,易出现再出血,故监测及维持血压稳定至关重要。
如果病情稳定的突然出现烦躁、恶心、呕吐、血压上升、意识障碍加重等症状时,应立即开放引流管观察是否有再出血,若有新鲜血流出,立即用冰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冲洗,多能止血,待病情稳定后再开始血肿液化,清除治疗。
如此方法不能止血,应开颅手术止血。
除与血压控制有关外,再出血亦可发生在冲洗中或冲洗后。
冲洗过程中对于包裹性出血抽吸负压可以适当加大,但对于破入脑室的出血,或进行脑室引流的患者,发现脑脊液与出血相混的时候,抽吸和冲洗过程应轻柔一些,负压反差不能太大,也不能抽吸过多产生颅内低压,以免引起已经闭合的血管再次破裂导致再出血发生[11]。
6 血压调控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而再出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血压的波动较大引起,因此合理调控血压十分重要。
认为稳定在原基础水平稍高一些为好。
血压在160~180/90~110mmHg的轻症高血压患者用口服或鼻饲心痛定控制,血压在190~220/120~135mmHg重症高血压患者选用利尿降压,用微泵静滴硝普钠,以达到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的目的[12]。
7 脱水剂的使用
甘露醇通过在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建立渗透梯度,使脑组织间隙的水份经血脑屏障进入血液,而降低颅内压。
由于甘露醇在用药后20min颅内压开始下降,2~3h达高峰,作用持续6h左右,颅内压可降低46%~55% [13]。
此时进行手术,抽吸时易产生负压,易引起再出血或气体进入,血肿不易排出。
因此在行微创术前6h,特别是4h,尽量不用高渗性脱水剂。
如病情需要,可选用速尿。
术后应根据复查CT显示中线结构无移位,脑水肿不明显,一般不用脱水剂。
如果病情加重,复查CT显示有明显的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可适当应用脱水剂,以防脑疝发生。
拔管后也要根据复查CT的情况,如无明显脑水肿表现可以不用脱水剂,如果你有少量血肿,周围有较明显的水肿,可少量应用脱水剂[14]。
参考文献
1 Kanaye H,Saiki T,Ohuchi T,et al.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New York:Raven Press,1983,4:147-163.
2 Keizo M.CT-guided stereotaxic evawation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atoma.J Neurosurg,1984,61:440.
3 孙雪峰,蔡杏华.CT导向神经内窥镜辅助超早期血肿碎吸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广东医学,2000,21(11):987.
4 Yaguel:Sterotaxic evacuation and local administration in intracerbral hematomas.A Comparative study Acta Neuvochiv suppl,1987,39:45-48.
5 贾保祥.内囊部位高血压性脑内血种简易穿刺治疗的初步观察.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2,15(1):27.
6 Albin MS.Study of functional recovery produced by delayed localized cooling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primafes.J Neurosurg,1968,15(4):29-113.
7 Heiskanen O.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cebral and intracerebellar hemorrhages.Stroke,1993,(24):94-95.
8 张晓华,潘宗媛,吴则兴,等.CT简易定位锥颅抽吸冲洗溶解连续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418例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90(1):77-79.
9 Broderick J,Brotf T,Tomsick T,et al.Management of inrtacerebral hemorrhage in a large metrapolifan pupalation.Neurosurgery,1994,34:882-887.
10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等.穿刺引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22(4):233.
11 Brott T,Broderick J,kothari R,et al.Early hemorrhage groth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troke,1997,28:1-5.
12 张廷庆.重症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4):237.
13 赵忠新,邵福源.甘露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应用及注意事项.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18:111-112.
14 吕涌涛,程桂珍.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过程中脱水剂的应用探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