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部位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屈波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7(10)14
【摘要】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病情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9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病后24 h、3 d、4 d、7 d、14 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不同病情患者间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异常率。
结果观察组发病24 h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较明显(P<0.05),至发病第3天血浆D-二聚体达最高水平,发病第4、7、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下降;GCS评分越低,出血量越大,破入脑室者及预后不佳者,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P<0.05)。
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早期反映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程度,动态监测其水平变化对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屈波
【作者单位】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
【相关文献】
1.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2.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3.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的相关性分析
4.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5.血浆Hcy、D-二聚体、hs-CRP水平与脑卒中病情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二聚体含量测定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张丽侠;马涛;李荣利;刘莹莹【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含量测定在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收治的8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于入院时、伤后第4天和伤后第8天分别进行D-二聚体定量的检测,同期8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DD水平为(0.713±0.023)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健康体检者的(0.215±0.031)μg/mL(P<0.05),此后逐渐下降,伤后第8 d为(0.420±0.013)μg/mL,较入院时下降明显(P<0.05)。
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伴有纤溶功能指标的显著变化,检测D-二聚体对评估脑出血伤情意义重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dimer (DD) assay de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82 ca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were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Quantitative D-dimer testing was conducted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the first four days after injury andeight days after injury. Over the same period 80 cases of normal healthy individuals were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test resul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D levels of observation groupwere( 0.713±0.023)μg/mL,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than( 0.215±0.031)μg/mL of control group(P<0.05).The DD level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DD levels of first eight days after injury were(0.420±0.013)μg/mL,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dmission(P<0.0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have early indicators of fibrinolysis changes. D-dime r testing for assessing cerebral hemorrhage injury is significant. It’s worthy of clinical widely used.【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2页(P78-78,79)【关键词】D-二聚体;脑出血;临床价值【作者】张丽侠;马涛;李荣利;刘莹莹【作者单位】安徽 236800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安徽 236800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安徽 236800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安徽 236800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脑出血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之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颅内血管畸形等,用力和情绪激动等为诱发因素[1]。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63 期2019 Vol.6 No.63127D-二聚体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刘志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检验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摘要】目的 对D-二聚体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6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予以凝血功能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病情转归状况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好转、病残、死亡率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D-二聚体指标水平比对照组患者高,数据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血浆D-二聚体在脑出血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血浆D-二聚体指标异常时那么患者预后就越差,死亡率越高。
【关键词】D-二聚体检测;脑出血;预后评估;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63.127.01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凝血因子、高血压、年龄等,在血栓形成、发展与预后中凝血因子均发挥着重要的意义[1]。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下资料为具体数据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6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予以凝血功能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对照组(凝血四项未见异常或仅FIB 异常)与实验组(除FIB 外同时还有其他项目存在异常)。
对照组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43~67岁,平均(55.0±7.4)岁;实验组患者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43~65岁,平均(54.0±7.1)岁。
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體含量与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于我院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38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归为A组,未发生破入脑室的42例患者归为B 组,另选取40例健康人员为C组做为对照,以统计学分析各项结果来论述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的相关性。
结果根据回归方程分析得知,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
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且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其与脑出血破入脑室有重要相关性。
标签: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相关性就高血压脑出血此种疾病而言,其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症,致残率、致死率有相当高比例,且我国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比例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脑卒中高发国家。
其次,D-二聚体与高血压脑出血出血量存有一定关联,但国内外针对此方面的研究较少,故本文列出相关研究,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于我院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男48例,女32例,患者平均年龄(53.1±12.3)岁,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平均为(8.2±4.1)h,并将38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归为A组,未发生破入脑室的42例患者归为B组,另选取40例健康人员为C组做为对照。
40例健康人员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且志愿参加本次研究调查。
所有人员全部抽血化验。
1.2方法1.2.1脑出血量计算及标本采集脑出血量计算公式为,脑出血量(ml)=π/6×长×宽×高,长宽高单位为cm,此公式结合头颅CT,并结合多田公式得出[1],长取血肿面积最大平面的最长径线,宽则取最宽平面径线,高取血肿的高度。
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对于A、B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第2d进行早晨空腹静脉采血,健康人员于晨时进行空腹静脉采血,所有人员的采血量为3ml,然后注入0.109mmol/L的枸橼酸钠的试管内,并进行充分摇匀,离心分离后置入血凝仪中进行检测。
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霍龙伟【摘要】目的:探究 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从我院选取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观察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液标本中的 D-二聚体水平。
结果小量出血组血液标本中的 D-二聚体水平在入院24 h、48 h 以及72 h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小量出血组血液标本中的 D-二聚体水平在明显低于大量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大量出血组在入院后48 h D-二聚体水平到达最高峰,小量出血组在入院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达到最高峰;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颅内出血量与血浆 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89,P <0.001)。
结论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也越长。
因此,对于检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D-二聚体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Objective To analyze correlation of plasma D-dimer and severity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98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observation group)and 82 healthy individuals (control group)were cho-sen from our hospital,and their levels of plasma D-dimer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dimer level of the small cerebral hemorrhag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24 h,48 h and 72 h of staying in the hospital(P <0.001),while compared with the mas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group,the D-dimer level of the small cerebral hemorrhag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t 24 h,48 h and 72 h of staying in the hospital(P <0.001).The level of D-dimer of the massivecerebral hemorrhage group reached the peak at 48 h of staying in the hospi-tal,while the level of D-dimer of the small cerebral hemorrhage group reached the peak at 24 h of staying in the hospi-tal.Intracranial hemorrhage volum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ion with D-dimer(r=0.889,P<0.001).Conclusion the lev-el of D-dimer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healthy people,and the more the hemorrhage volume,the longer high D-dimer level lasts.Therefore,for monitoring the condi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detection of D-dimer is significant.【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4页(P2026-2029)【关键词】急性脑出血;D-二聚体;检测【作者】霍龙伟【作者单位】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陕西榆林 7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1]。
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出血中的临床价值及其护理作者:李雨蔓来源:《检验医学》2018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出血中的临床价值及其护理。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值的测定,比较不同时段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值,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
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在0h时D-二聚体水平值无差异(P>005),其他时段研究组D-二聚体水平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关键词:急性脑出血;临床护理;血浆D-二聚体文章编号:1673-8640(2018)-0102-02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志码:B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的降解产物,由纤维蛋白单体在经过活化因子ⅩⅢ的交联之后,通过纤溶酶水解然后产生,是特异性纤溶症的继发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表明机体内一直存在着纤维蛋白的频繁降解的过程[1]。
在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纤溶系统活性、抗凝、凝血保持动态平衡,脑出血时,因为出血和脑水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机械性压迫,引发脑组织损伤,致使组织因子的释放加速,从而激发外源性的凝血系统,加大血液中的凝血活性,造成血管破裂处极易形成止血栓。
同时,血液中增强的凝血活性和局部形成的止血栓也会将纤溶系统的活性激活。
由此可见,脑出血患者的体内存在纤溶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异常。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出血中的临床价值及其护理,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4.5±4.6)岁;同时选取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46-83岁,平均年龄(64.6±4.7)岁,因为研究组有年限,对照组是同一时间段。
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研究摘要:目的对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接诊的脑出血患者40例(A组)和脑梗死患者40例(B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与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士40例(C组)的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与C组比较,A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强(P<0.05),体内D-二聚体含量也较高(P<0.05);B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弱(P<0.05),但体内D-二聚体含量却较高(P<0.05)。
结论凝血功能以及D-二聚体变化可作为鉴定脑出血和脑梗死疾病的依据。
关键词:脑出血;脑梗死;凝血功能;D-二聚体[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and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40 ca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group A)and 4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group B)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and compared with the d-dimer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icators of 40 cases of healthy people(group C)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Results compared with group C,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group A patients was stronger(P<0.05),and the content of d-dimer in the body was also higher(P<0.05).In group B,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was weak(P<0.05),but the content of d-dimer was high(P<0.05).Conclusion the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and d-dimer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Key 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Cerebral infarction;Coagulation function;D - dimer缺血性脑卒中总称为脑梗死,而脑出血是脑实质内血管因非外伤原因导致的血管破裂出血症状,在所有脑卒中占有20-30%的概率[1]。
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发表时间:2018-08-06T14:34:32.62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作者:陈志[导读] 血浆D-二聚体有利于监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变化,会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而出现升高迹象。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江西鹰潭 335000摘要:目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并分析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患者例数30例(研究组),选择时间:2013年7月~2017年7月,同期选择脑出血量在20ml之下的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人员均测定血浆D-二聚体。
经SPSS21.0系统分析组间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
结果:研究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h:1.56±0.71 mg/L、6h:1.97±1.23 mg/L)经SPSS21.0系统分析发现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脑出血量在30ml之上(包括30ml)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h:1.71±0.73 mg/L、6h:2.31±1.24)明显高于存在脑出血量20~30ml之间的患者,P<0.05,差异显著。
结论:血浆D-二聚体有利于监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变化,会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而出现升高迹象。
关键词:血浆D-二聚体;急性脑出血;临床应用;监测价值血浆D-二聚体属于继发性纤溶症的临床指标,指标具有显著的特异性,能够产生特异性降解产物;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可以保持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之间的平衡性,当出现脑出血情况时,会对周围的脑组织进行机械性压迫,其损伤组织会对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效激发并将组织因子迅速释放,会大大增强凝血系统中的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脑出血患者存在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是其特性。
本文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并分析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方法1.1资料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患者例数30例(研究组),选择时间:2013年7月~2017年7月,同期选择脑出血量在20ml之下的30例作为对照组。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我院患者体检及住院的102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及50名正常患者的血浆,用ELISA法检测102例高血压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
根据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标准分为低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高度危险组及极高度危险组,比较各组之间及高血压组的关机。
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701,P<0001),各组之间及与对照组之间分析显示:极高危组、高危组均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极高危组与高危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极高危组与高危组均与中度危险组、低度危险组及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因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较中度危险组、低度危险组及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又与靶器官的损伤有关,因此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一项指标。
【关键词】D-二聚体;高血压病;酶联免疫吸附法;靶器官【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321-021一般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自我院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救治的102例高血压患者,分类标准均按照我国目前规定的高血压患者的定义及分类进行分组,其中低度危险组28例,男17例,女11例;中度危险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1~77)岁,平均(528±94)岁;高度危险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9~78岁,平均(545±99)岁;极度高危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0~75岁,平均(517±113)岁;正常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36~78岁,平均(543±112)岁。
12统计方法采用SAS81软件,用完全随机设计多组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各组之间、各组与对照组之间(采用dunnet-t法)及各组两两之间(用SNK法、即:Student-Newman-Keruls)有无统计学意义,(=005)。
血浆D-二聚体、HBP表达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及预后的关系郭清保;杨彦龙;史正华;常涛;李立宏【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22(20)10【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肝素结合蛋白(HBP)表达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颅内感染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感染组)82例与未发生颅内感染病人(非感染组)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感染组病人预后是否发生死亡分为不良预后组(20例)与非不良预后组(62例)。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D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HB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DD、HBP对HICH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感染组血浆DD、H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不良预后组血浆DD、H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不良预后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D、HBP高表达均是影响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D评估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60[95%CI(0.525,0.796),P<0.001],截断值为93.146 ng/mL,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67.7%;血浆HBP水平预测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75[95%CI(0.662,0.888),P<0.001],截断值为15.242 ng/mL,灵敏度为85.0%,特异度为61.3%;血浆DD、HBP联合评估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95%CI(0.682,0.897),P<0.001],灵敏度为65.0%,特异度为82.3%。
D-二聚体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部位的关系
【摘要】目的:研究检测D-二聚体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引起血浆DD水平升高的因素可能是:(1)长期高血压的影响使脑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人类已知的14种凝血因子中有9个存在于内皮细胞内,当内皮细胞破损后,组织因子(凝血活酶)、因子V和Fb可以进入血液,在局部引起快速地凝血激活和纤维蛋白网形成,血液凝固。
当血液凝固时,纤溶酶原大量吸附于纤维蛋白网上,在组织型纤维蛋白原激活物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激活成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引起DD升高[2]。
(2)脑血管受损后,血小板(PLT)借助某些桥梁物质,并通过自身表面表达的多种糖蛋白受体,可与内皮下胶原(特别是Ⅲ型胶原)、微纤维黏附。
随后,PLT被激活、聚集、释放血小板第三因子(PF3),从而激活凝血酶,局部血液凝固,继而纤溶亢进,DD升高。
不同部位的脑损伤对神经内分泌影响不同,如丘脑损伤引起消化道出血多见,可能与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有关[3]。
DD的研究与应用已很广泛,DD对脑出血、脑梗死性疾病状态下体内凝血纤溶功能的评价,促凝血状况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凝血连锁中心因子纤维蛋白原(Fb)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D 区和E区互补结构破裂,最终降解稳定而特异性的产物DD,测定DD的含量可以准确的判断血液凝固性增高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是唯一能反映体内血液凝固和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并可作为判断脑损害病情危重程度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4~5]。
本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TT、APTT、PT缩短,APTT、Fb及D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脑出血的DD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不同脑出血部位的血液凝固性均高,因此治疗时无需使用促血凝剂。
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激活凝血系统,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使用凝血剂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会导致脑梗死[6]。
凝血过程受神经体液的调节,不同部位的脑出血损伤的神经核团组织结构及功能不同,所释放组织因子等物质的程度和量是否也不同,对血液系统的出凝血是否也有差异,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对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有条件时,应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各个时期进行观测,以探索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制定更有效治疗策略,以及预防复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4.
[2]谭齐贤,张树干.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3:259~286。
[3]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128.
[4]付金阶,谈志强,谢学中,等.高血压性脑出血量与D-二聚体含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高血压杂志,2006,14(3):224.
[5]Takahashi H,Urano T,Takada Y,et al Fibrinolytic paraineters as an admission prognostic marker of head injury in patient who talk and deteriotate[J].J Neurosurg,1977,86(3):768-772.
[6]陈朋琴,王莉,周桂林.梗死面积及出血量不同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5):3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