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9
瓦格纳事件读解【最新版】目录1.瓦格纳事件概述2.瓦格纳事件的起因和背景3.瓦格纳事件的过程4.瓦格纳事件的结果和影响5.对瓦格纳事件的反思正文【瓦格纳事件概述】瓦格纳事件是指在 19 世纪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创作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由于剧情涉及到德国神话、哲学和历史等多个领域,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和讨论。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德国的音乐、文化和政治,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瓦格纳事件的起因和背景】瓦格纳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当时德国正处于国家统一的浪潮中,各种思潮和观念激烈碰撞。
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其庞大的规模、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引起了德国各界的关注。
然而,由于剧情中涉及到了德国神话、哲学和历史等多个领域,因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瓦格纳事件的过程】瓦格纳事件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歌剧的创作阶段,瓦格纳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并试图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他对德国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其次是歌剧的演出阶段,由于歌剧的规模庞大,演出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困难。
最后是歌剧的接受阶段,由于歌剧的内容涉及到了德国的神话、哲学和历史等多个领域,因此引发了德国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
【瓦格纳事件的结果和影响】瓦格纳事件的结果是,《尼伯龙根的指环》成为了德国音乐史上的一部杰作,同时也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瓦格纳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影响了当时德国的音乐、文化和政治,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瓦格纳事件的反思】瓦格纳事件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它反映了 19 世纪中叶德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状况。
浅谈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是他对艺术的一种独特理解,也是他对剧院艺术形式的一种创新尝试。
在瓦格纳看来,乐剧不仅仅是音乐和剧情的结合,更是各个艺术元素的整合,是一种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方位艺术享受的艺术形式。
瓦格纳强调音乐在乐剧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乐是最能够直接触动人心灵的艺术形式,是可以最为生动地表达情感的方式。
瓦格纳的乐剧中,音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为了衬托剧情,更是直接参与到表达情感和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去。
瓦格纳提倡剧场综合艺术。
他认为乐剧的目标是要创造出一种真正的艺术整体,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各种艺术元素。
他提出了“剧场综合艺术”的概念,主张将音乐、舞蹈、戏剧、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可以给观众全方位美感体验的艺术形式。
瓦格纳还关注了乐剧的剧情和角色的塑造。
他认为剧情应当具有连贯性和自然性,要通过音乐的力量来表现和推动故事的发展。
他强调角色形象的塑造要紧密结合剧情的需要,通过音乐的表达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在瓦格纳的乐剧思想观中,他还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首先是“无伴奏旋律”。
他认为音乐中的旋律应该是自给自足的,不依赖于其他乐器的伴奏。
他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是“理想的国度”。
瓦格纳希望通过乐剧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和世界,通过艺术的力量来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最后是“诗意的指示”。
瓦格纳认为剧作应当具有一定的引导性,通过详细的舞台指示来指导演员的表演和情感的表达,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是一种集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旨在给观众带来全方位、全感官的美学体验。
他通过对音乐、剧情和角色的塑造等方面的关注,力图打造出一种高度统一、完美协调的艺术品。
这一思想观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剧院艺术形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瓦格纳法则是一种在音乐创作中广泛应用的原则,它是由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提出的。
这个原则主要是指在音乐中,各个声部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达到和谐、完美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
一、概述瓦格纳法则是指在多声部音乐中,各个声部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种比例关系主要体现在声部之间的音高、节奏和强弱度上。
通过合理地运用这些比例关系,可以使得不同的声部相互呼应、协调配合,从而达到和谐、完美的效果。
二、音高比例1. 音高层次在多声部音乐中,不同的声部通常会有不同的音高层次。
为了保持各个声部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基准线。
通常来说,最低音符所在的声部被视为基准线。
2. 比例关系根据瓦格纳法则,在一个多声部组成的作品中,每个声部所占据的频率范围应该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声部的频率范围是A到B,那么另一个声部的频率范围应该是A到B的2倍或者1/2倍。
3. 应用举例比如说,在一个四声部的合唱中,最低音所在的声部通常被视为基准线。
如果最低音所在的声部占据了100Hz到200Hz之间的频率范围,那么第二个声部应该占据200Hz到400Hz之间或者50Hz到100Hz之间的频率范围。
同理,第三个声部应该占据400Hz到800Hz之间或者25Hz到50Hz之间的频率范围,第四个声部则应该占据800Hz到1600Hz之间或者12.5Hz到25Hz之间的频率范围。
三、节奏比例1. 节奏层次除了音高比例以外,在多声部音乐中还需要保持节奏上的比例关系。
不同的节奏层次可以通过不同速度和强度来区分。
2. 比例关系根据瓦格纳法则,在多声部组成的作品中,每个节奏层次所占时间长度应该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节奏层次持续了4个小节,那么另一个节奏层次应该持续8个小节或者2个小节。
3. 应用举例比如说,在一个四声部的合唱中,如果第一个声部的旋律持续了4个小节,那么第二个声部的旋律应该持续8个小节或者2个小节。
2024年交响乐大师瓦格纳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瓦格纳生平简介1.1 出生背景1.2 音乐世家1.3 音乐创作历程1.4 成就与影响第二章:瓦格纳的音乐风格2.1 浪漫主义音乐特点2.2 瓦格纳的独特风格2.3 音乐形式与创新2.4 代表作品分析第三章:瓦格纳的戏剧音乐3.1 歌剧创作3.2 乐剧概念3.3 戏剧与音乐的融合3.4 著名戏剧音乐作品解析第四章:瓦格纳的交响乐作品4.1 交响乐特点4.2 瓦格纳交响乐创作4.3 著名交响乐作品解析4.4 交响乐在瓦格纳作品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五章:瓦格纳对后世音乐的影响5.1 瓦格纳在音乐史上的地位5.2 对歌剧发展的影响5.3 对交响乐发展的贡献5.4 瓦格纳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创新第六章:瓦格纳的歌剧创作6.1 歌剧艺术的革新者6.2 《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6.3 角色与音乐的融合6.4 瓦格纳歌剧创作的方法与影响第七章:瓦格纳的音乐理论7.1 音乐语汇的创新7.2 调性与和声的探索7.3 节奏与动态的运用7.4 瓦格纳音乐理论的当代价值第八章:瓦格纳与Wagnerian 风格8.1 Wagnerian 风格的特点8.2 瓦格纳对管弦乐编制的影响8.3 瓦格纳音乐中的情感表达8.4 Wagnerian 风格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第九章:瓦格纳的指挥艺术9.1 瓦格纳作为指挥家的生涯9.2 指挥风格与技巧9.3 对后世指挥家的影响9.4 瓦格纳指挥艺术的代表性录音解析第十章:瓦格纳音乐作品的当代演绎10.1 瓦格纳作品在现代的演出实践10.2 当代瓦格纳诠释者的观点10.3 瓦格纳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的交流10.4 瓦格纳作品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瓦格纳生平简介难点解析:瓦格纳家族的音乐传统对他的成长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理解瓦格纳如何在其家族背景的支持下,逐步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并最终取得世界性的成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瓦格纳的音乐风格难点解析:瓦格纳的音乐风格独特且多样,涉及浪漫主义音乐的多个方面。
19世纪中、下的叶德奥音乐• 代表人物:R·Wagnes(瓦格纳 1833~1897) Brahms(勃拉姆斯1833~1897)A·Bruckner (布鲁克纳 1824~1896) H·Wolf(沃尔夫 1860~1903) G·Mahler(马勒 1860~1911) R·Strauss(理查德·斯特劳斯 1864~1949)•概述: 1、19世纪是德、奥音乐最辉煌的时期。
为西方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作 曲家Brahms和Wagner分别代表了两种对立的美学主张—— Brahms代表的是浪漫时代的古典风格;而Wagner却把自己政治上的革命 精神和学术上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自己的音乐创作,改变了西方音乐的传统轨 道,大胆地开辟了通向未来的道路,成为后期浪漫主义的典范。
2、德、奥音乐的另一重要现象是维也纳轻音乐的繁荣。
Johann Strauss 父子创造了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
11变 革 。
艺 术 的 变 革 服 从 于 社 会 的是 面 人 好 镜 艺 民 一 子 术 的 切 。
永 功 伟 远 劳 大 是 。
的 发 社 明 会 和 制 创 度 造 的 都 一Richard Wagner理夏德·瓦格纳(1813~1883)2“歌剧艺术的改革者” “整体艺术的倡导者”— Wagner 瓦格纳( 1 8 1 3 - 1 8 8 3 年 )一、生平( 教 材 P. 2 6 3 — P. 2 6 8 )1、 较晚系统学习音乐。
2、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对文学、戏剧、哲学、美学有 浓厚的兴趣。
3、积极投身欧洲革命,流亡瑞士12年。
4、爱情婚姻招致非议。
3• Wagner对哲学的兴趣贯穿他的一生。
青年时期通读了费尔 巴哈和巴枯宁的著作。
• 费尔巴哈(P.264):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 恩格斯正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内核”,建立 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
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内容
瓦格纳法则的表述,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内容。
瓦格纳在1882年提出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经济成长之间,瓦格纳法则也就是政府职能的扩大与国家所得的增加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
既然国家职能的变化和扩大已是规律,那么,瓦格纳法则作为给国家实现各项任务提供财力的公共支出,瓦格纳法则也会出现增长的趋势。
阿道夫·瓦格纳关于政府公共支出活动的扩张理论,是在考察了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当时的美、法、德、日等国的工业化状况之后得出的结论,瓦格纳法则预言:随着经济发展,政府公共支出必定以比产出更快的速度增加。
瓦格纳法则由于瓦格纳对这一理论的文字描述不能传达更为仔细的信息,因此,关于瓦格纳法则他的预言的精确表达式,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议。
尽管如此,瓦格纳法则人们通常的理解是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即瓦格纳将公共支出与人均收人增长对比,瓦格纳法则认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人均收人增加的情况下,公共支出也同样会增加。
瓦格纳事件读解
摘要:
1.瓦格纳事件背景
2.瓦格纳事件的起因
3.瓦格纳事件的过程
4.瓦格纳事件的影响
5.瓦格纳事件的启示
正文:
瓦格纳事件读解
瓦格纳事件是20 世纪音乐史上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
该事件发生在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葬礼上,瓦格纳的尸体被纳粹党徒用来宣传他们的政治理念。
这一事件对瓦格纳的音乐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瓦格纳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瓦格纳本人的政治观点。
瓦格纳是19 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受到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
然而,瓦格纳也是一名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民族主义思想。
这些思想在德国纳粹党崛起时期受到了重视,纳粹党徒将瓦格纳视为他们的精神领袖。
瓦格纳事件的过程发生在1933 年,当时纳粹党在德国掌权。
瓦格纳的葬礼被纳粹党操办,成千上万的纳粹党徒参加了葬礼。
纳粹党领袖希特勒在葬礼上发表演讲,将瓦格纳的音乐视为德国文化的代表。
在葬礼上,纳粹党徒还演奏了瓦格纳的音乐作品,以示对瓦格纳的尊敬。
瓦格纳事件对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音乐家对纳粹党利用瓦格纳的音乐进行政治宣传表示愤怒,认为这是对瓦格纳音乐的侮辱。
然而,也有部分音乐家认为纳粹党对瓦格纳音乐的推崇有助于推广瓦格纳的音乐作品。
瓦格纳事件的启示是,音乐作品应该是纯粹的,不应被政治所利用。
虽然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纳粹党对瓦格纳音乐的滥用使人们对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误解。
内部培训资料(材质篇)市场部二一年五月一、欧式装饰构件的材料分类目前市场上所见构件材料有以下几大类:二、欧式装饰构件的应用欧式装饰构件的品种及应用有以下几种:1、窗套门套系列 2、栏杆、瓶柱系列3、装饰浮雕系列 4、罗马柱系列 1、GRC装饰构件(水泥制品)2、澳洲砂岩-真石材装饰构件3、树脂人造砂岩装饰构件4、瓦格纳欧式构件(陶制品)5、檐线系列6、楔石系列7、托花系列8、壁炉系列 12345678三、市场同类产品介绍(一)、GRC装饰构件1、定义GRC 英文全名:Glass-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RC是以耐碱玻璃纤维作增强材,硫铝酸盐低碱度水泥为胶结材并掺入适宜集料构成基材,通过喷射、立模浇注、挤出、流浆等生产工艺而制成的轻质、高强高韧、多功能的新型无机复合材料。
2、原料GRC 生产装饰构件的主要原材料是硫铝酸盐水泥、耐碱玻纤布、砂子、改性发泡材料、钢筋等。
(注:市场、工程中构件产品为了节约成本,都没有采用耐碱玻璃纤维布,而是用一般性玻璃纤维布)3、工艺GRC的生产简单,工厂只要拥有模具,一般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人均能生产GRC构件。
从配料到脱模1—3小时,生产速度快。
一般都是树脂硬模(玻璃钢模具),造型复杂采用硅胶模具。
小工厂基本都是手工作业,大点工厂采用设备通过同时喷浆和纤维方法制作。
产品强度高,耐候性好。
(如倍利达公司)4、GRC的安装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安装膨胀螺栓,安装位置与GRC上厂家预埋的钢筋头对应,膨胀螺栓的净直径大于或等于钢筋头的直径。
将两者电焊连接。
GRC线条通常是用膨胀螺栓与GRC线条内的预埋件焊接固定!很小的可用内膨胀固定,也有用射钉固定的!国内GRC产品安装后,构件之间的接缝处都用用腻子或者填缝剂、硅胶材料处理后,再用涂料或者真石漆做表面处理。
另外近两年出来彩色GRC,主要用于仿天然砂岩、洞石类,也是用的勾缝剂进行填缝,也有的使用本身材料安装好直接填缝,一般缝隙为0.8cm.(二)、砂岩—真石材装饰构件砂岩定义砂是一种粒状物质,矿物和岩石碎屑是它的组分。
浅谈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瓦格纳(Richard Wagner)是19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和戏剧家,被誉为“音乐改革家”。
他提出了“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即将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融合于一体,达到整体艺术的完美统一。
本文将就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进行浅谈。
瓦格纳认为音乐是一切艺术的核心,通过音乐可以表达出最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他主张将音乐置于乐剧创作的中心,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歌剧表演形式,而是要通过音乐来表现剧情,使音乐和剧情紧密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他认为音乐是唯一能够真实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语言,能够触及人们最深层次的情感和意识。
瓦格纳强调戏剧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乐剧应该通过生动的戏剧表演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对剧情产生共鸣和认同。
他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表演风格,主张演员要以真实的表情和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无幕剧,取消了传统歌剧中的幕布,使剧情更加连贯、流畅。
瓦格纳强调美术的作用。
他认为美术是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舞台氛围和视觉效果,进一步加强对剧情的表达和诠释。
他注重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以及演员的服装和化妆,力求营造出与剧情相适应的舞台环境,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到剧情中去。
瓦格纳认为乐剧应该具有社会和政治意义。
他希望通过乐剧来传递社会和政治的信息,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涉及一些社会和政治议题,如《尼贝龙根圆舞曲》等,通过剧情和音乐将这些议题生动地展现出来。
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乐剧思想观是他对艺术的全面探索和改革。
他将音乐、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特而富有强烈感染力的乐剧作品。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音乐、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音乐剧的新时代。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出和研究,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今天所了解或者学习的西方音乐史,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误解,因为在我们常见的关于西方音乐的史书里所记载的音乐家及作品似乎都大同小异,或许会给初学这这样一种误导,以为西方音乐史上就这些音乐家,或者说是主要的音乐家,西方音乐的历史伴随着整个西方文明史,它所涵盖的人和作品瀚如烟海,那些没有进入音乐史书的音乐家和作品可能在当时要更有名,但作为音乐史的编纂者,不可能将所有或者大多数作曲家涵盖其中,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应该把那些人记入到史书里边呢?大多数历史学家都选择了那些对于历史有着更大驱动作用的音乐家,尽管有些音乐家自己生活的年代里没有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和认同,这也符合一般规律——一种新生事物的产生往往与当下的一些都显的格格不入,当然历史证明了他们的价值。
有些作曲家对于历史的重要性是大家公认的,比如贝多芬对于古典的和浪漫这两个时代精神的衔接,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对于贝多芬的地位可能在的同学们都是熟知的,如果在音乐史上还要找出这样一位音乐家的话,那他非瓦格纳莫属,我们可以说他是浪漫主义与现代音乐的连接点,而且他的影响远远超出音乐领域,我们会经常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看到他的大名,如哲学史不可避免的要提到瓦格纳对于叔本华和尼采的影响,追溯希特勒的种族歧视的思想源头会不可避免的提到瓦格纳,瓦格纳曾在信中告诫友人勿同犹太人共事,认为犹太人是“因人类堕落而产生出来的恶魔”,痛骂犹太艺术家被单纯的商业动机驱使缺少自身的文化背景,只能抄袭模仿主流文化。
真正的日耳曼人是厌恶犹太人外族的相貌和不敬的声音的。
希特勒也说:“犹太人从来没有创造过任何文明,他们具有的一切都是偷来的。
还有一种精神现象叫“瓦格纳症”,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这与他叛逆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符合我们经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的共识,在历史上瓦格纳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反对他的也有朝圣他的,但是不管怎样19世纪和20世纪浪漫主义高潮到低潮的音乐史和文化史方面,瓦格纳现象是无可回避的。
叛逆的童年1813年瓦格纳出生在德国莱比锡的一个普通的警官家庭,他刚刚6个月的时候,生身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继父是一位戏剧演员。
瓦格纳的艺术才华得益于继父的耳濡目染。
在他很小的时候,继父希望他学习戏剧,将来能够成为莎士比亚一样的人物,事实上对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德国民间文学的确是如痴如醉,14岁时他模仿莎士比亚的悲剧,写下了《劳伊巴德》,这是一部集《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于一体的大杂烩。
他无所畏惧地让42个剧中的人物先后死去,舞台上一下子空荡荡没有一个人了,怎么办?又派遣鬼魂上场,我们可以想象他的为所欲为的那种疯狂,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以后的歌剧作品中几乎没有离开过死亡这个主题。
为了提高他的艺术修养,继父给他请来老师教授他钢琴。
谁知道只是他根本不爱学这玩意,以至于他一生都不会弹奏钢琴并且厌恶钢琴。
一次,他听到了贝多芬的音乐会,忽然特别喜欢,特别激动,开始喜欢上了音乐。
他想光做莎士比亚一样人物还不够,还要做一个贝多芬样的人才给力,他从小的叛逆性格造就了他的野心,他天生就是粗葫芦大嗓门,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思想的向世界宣布。
他在少年的时候就博览群书,13岁时自己就已经翻译过《荷马史诗》的前12卷。
他希望集音乐、文学、哲学、历史等于一身,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1833-1839)19岁到20岁时他创作了他的最初的三部歌剧《婚礼》、《爱情的禁令》、《仙女》这三部歌剧都是流行于当时法国和意大利的歌剧的翻版。
虽然在《仙女》这部歌剧中已经有了《罗恩格林》主题的歌剧端晹,但还是被当时却被莱比锡剧院没有任何理由地拒绝。
我想也不完全是因为瓦格纳那时太年轻无名,因为他那时的歌剧有着明显模仿韦伯的痕迹。
这样的命运,不仅对于瓦格纳,对于任何一个刚刚出道的艺术家,都是相似的。
(1937年)24那年他与歌唱家敏娜.普兰纳结婚。
(1939-1849)1839年,(26岁那一年)瓦格纳带着妻子、《黎恩济》手稿和一条漂亮的纽芬兰狗到处流浪,乘船经伦敦来到巴黎。
这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虽然,他来到巴黎时已是身无分文,只能和他那条可怜的狗一样流浪街头;虽然,他带着当时名声很大的梅耶贝尔的介绍信,却依然四处碰壁,没有一家剧院收留他,他只能给人家做乐谱校对,挣点可怜巴巴的钱勉强糊口。
这一切对于他都没有什么关系,都不会妨碍他施展他的报复和野心,他带着来巴黎前一年创作完成的《黎恩济》的歌剧剧本的手稿,他雄心勃勃,就要拿着它来叩开巴黎的大门。
《黎恩济》取材于14世纪罗马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起义的真实故事。
是根据英国诗人兼小说家布尔沃·里敦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黎恩济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青年英雄,他起义胜利后公布了所有人企盼的人人平等的新法律。
瓦格纳所讴歌的黎恩济这样的形象,符合了当时整个欧洲革命的大潮和瓦格纳自己心中的理想。
在初到巴黎那个冷漠也寒冷的冬天,他在写作《浮士德》序曲的同时,完成了对《黎恩济》的修改。
在巴黎所遭受的屈辱和贫困,让他的心和黎恩济更加接近,使得剧本融入更多的感情,也加深了他性格中反叛成分,3年之后,1842年,也就是瓦格纳29岁的那一年,他终于熬到出头之日。
德累斯顿歌剧院要上演他的《黎恩济》了。
《黎恩济》在德累斯顿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让瓦格纳一夜成名,他被委任为德累斯顿歌剧院的指挥,有着年薪不菲的收入,立刻甩掉了一切晦气,他像里黎恩济一样从屈辱和贫寒中抬起了头成为了英雄。
在他彻底脱贫的同时,更重要也更令他开心的是,他终于让世人认识了他和他的歌剧。
实际上《黎恩济》也是靠迎合观众趣味的表面效果和讨人喜欢的进行曲获得成功。
《黎恩济》之后,1843年他又写下了另一部重要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小说《施纳贝莱沃普斯基的回忆》中的第七章改编而成。
漂泊在大海上历经千难万险去寻找爱情的荷兰人,所遭受的磨难和孤独中的渴望,与瓦格纳在巴黎的痛苦经历是那样的相似。
无疑,无论是黎恩济,还是荷兰人,都打上了瓦格纳自身的烙印。
他早期的作品依然抹不去那个时代浪漫主义所具有的共同的品格,那就是自我感情的表达。
《漂泊的荷兰人》是真正意义上的瓦格纳士的歌剧的开始,当时的观众对他的很多做法不理解,这让我想起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黎恩济》和《漂泊的荷兰人》这两出歌剧终于让瓦格纳敲开了巴黎之门。
1845年和1848年他又相继完成了《唐豪瑟》、《罗恩格林》,这两部歌剧与《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创作成熟后的“第一时期的作品”,继承了贝多芬、韦伯等德国浪漫主义的歌剧的传统,大量应用了“主导动机”强调了管选乐队的重要性,但比起他以后的“乐剧”来,这三部歌剧采用了传统的咏叹调、重唱与合唱形式,这是他的“乐剧”中所缺乏的。
我一直这样认为,艺术的风格就是艺术家性格的展现,在某种程度上讲,艺术家的个人性格往往会注定了他一生艺术成就的基础和风格的走向。
瓦格纳确实有点像是一个我们现在所说的愤青,在音乐史上大概没有几个音乐家能够比得上他更富有激情的了,只是那激情来也如风,去也如风。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著名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瓦格纳十分赞同书中的无神论观点,很快便成为费尔巴哈的信徒,积极参加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1849年五月革命时期,他和柏辽兹、李斯特一样激情澎湃,爬上克罗伊茨塔楼散发传单,遭通缉而不得不投奔李斯特,在李斯特的帮助下逃到瑞士苏黎世,到那里流亡了10年之久,这段时间他完成了《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喜剧与歌剧》、《致友人书》等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阐述了自己对歌剧改革的综合见解,并开始他就开始构思《尼伯龙根的指环》。
将的乐剧思想完全应用于他1859年完成的《特里斯坦的与伊索尔德》中,在这部取材于中世纪传说的悲剧中,打破了传统的均衡曲式,运用了复杂的模进进行,任意的调性转换、各种阻碍终止、远关系的和弦、半音化的和声、难以划分段落的“无终旋律”,这种思维将18世纪建立起来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推向瓦解的边缘。
1862年他被赦,虽然到处指挥演出,却收入寥寥,濒于绝境,差点就自杀了,此时巴伐利亚二世召他去慕尼黑,他成为了宫廷乐长,这为他实现他伟大的音乐梦想提供了一切物质条件,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住在那里的一座湖滨别墅里,和李斯特的女儿、著名指挥家彪罗(H.V.Bulow,1830--1894)的妻子柯西玛堕人爱河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在那里结婚生子,为儿子取名叫做齐格弗里德,他所创作的歌剧《齐格弗里德》就是为纪念儿子的出生。
与前一段悲惨想要自杀相比,他这时有些得意忘形。
而在欧洲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他曾经公开认错,讨得一条生路;在晚年,路德维希二世利用帝国势力,在距慕尼黑北200公里的拜罗伊特搞瓦格纳音乐节,他开始虔诚地为帝国服务;以后,他又曾经为帝国主义的反动精神而鼓吹,膨胀起自己的民族主义的音符,为德国纳粹所利用,走得比他的音乐更远。
其实,瓦格纳一生创作的歌剧很多,真正能够称之为瓦格纳自己所说的音乐戏剧或未来的戏剧的,《黎恩济》和《漂泊的。
荷兰人》也许还算不上,而要首推四部一组的连篇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这不根据古代纳维亚传说《尼伯龙根之歌》的“四部作”是瓦格纳后期创作中的最重要作品,也是他一生的代表作,是他耗费了整整20多年时间才得以完成的心血结晶。
它是由序剧《莱茵河的黄金》、第一部《女武神》、第二部《齐格弗里德》、第三部《众神的黄昏》四部音乐歌剧组成,从脚本到音乐,完全是瓦格纳自己一个人完成(事实上,瓦格纳所有的歌剧都是这样由他自己一人完成的,他愿意这样自己一个人统帅全军)。
这部连篇歌剧全部演出完要长达15个小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歌剧了,足可以上吉尼斯纪录,看完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创作者和欣赏者,一样需要比耐心更重要的脱尘超俗修养,全剧为不同的人物、场景、和情绪创造了一百多个主导动机。
据说,1876年在刚刚建成的拜罗伊特那座能够容纳1500个坐席罗马式的歌剧院里首演这部连篇歌剧的时候,要连演4天才能够演完。
当时德国国王威廉一世和巴伐利亚王路德维希二世,以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圣桑、柴科夫斯基都来赶赴这个盛会,轰动整个欧洲。
在长达15个小时、的漫长时间里,古老的神话和神秘的大自然里,沉睡在莱茵河底的黄金、被锻打成的谁占有谁就遭受灭顶之灾的金指环、尼伯龙根家族的侏儒阿尔贝里希、力大无比、骁勇善战的齐格弗里德以及女仙和神王......一个个都成为了抽象的象征。
庞大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水落石出之后,金环带给人类灾难,必须通过爱情来获得救赎,人类所有的罪恶和丑陋,一切的矛盾和争斗,最后这样被牵引到艺术所创造的爱情中,他所表现的是众神的毁灭和人类的解脱这样两个主题。
也许,今天,一般如凡夫俗子的我们已经没有这份耐心和诚心,坐下来欣赏15个小时的演出了,或许早被他的冗长所吓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