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 姚关荣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
页码: 58-61页
主题词: 母亲会;学习机会;世界著名;指挥艺术;天才;交响乐队;首都;演奏艺术;交响乐团;莫扎特
摘要: <正> 以世界著名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为首的柏林交响乐团访华演出,取得了完满的成功。
他们带来的德国交响乐演奏艺术,脍灸人口,使首都的交响乐迷大享耳福,也为我国交响乐指挥和演奏员提供了珍贵的学习机会。
卡拉扬于1908年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
一家都喜好音乐,父亲能演奏单簧管,常去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厅演奏,母亲会弹钢琴。
卡拉扬四岁起学钢琴,表露出音乐天才,九岁登台表演。
后来由于手指受伤,改学指挥。
十九岁的卡拉扬已登上了指挥台,。
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是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著名交响乐作品,它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深刻的内涵而广为人知。
作为一位杰出的指挥家和音乐学家,卡拉扬对于这部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解读。
本文将通过对卡拉扬的背景介绍、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特点以及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解读等方面的探讨,旨在深入探讨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并探寻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今后音乐创作的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的结构遵循了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包含了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部分。
概述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简要介绍,概括出文章所要提及的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则是本小节所在的部分,用来说明文章的整体结构,将读者引入到接下来的内容中。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对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的探讨,来分析其对音乐创作和音乐史的重要意义。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卡拉扬的背景介绍、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特点以及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解读。
卡拉扬的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他的生平经历、音乐才华以及对音乐的贡献,以便读者对他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
命运交响曲的音乐特点部分将探讨这首音乐作品的各个方面,如曲式结构、乐器运用、旋律变化等。
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解读部分将详述他对这首乐曲的独特见解和理解,包括他对作曲家意图的理解以及他对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的探索。
结论部分则是对前文进行总结和归纳,包括卡拉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的意义、命运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今后音乐创作的启示等方面的讨论。
结论部分将通过对前文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对于命运交响曲和卡拉扬的评价和观点,并对读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以促使他们对音乐创作和音乐史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如下:在本文中,我们的目的是探讨卡拉扬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理解。
通过分析卡拉扬作为一位杰出指挥家和音乐家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贝多芬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并揭示卡拉扬对这首交响乐曲中乐器的运用、音乐结构和表达手法的独到见解。
指挥帝王卡拉扬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 年。
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
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
赫伯特·冯·卡拉扬于190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这里曾经诞生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
自卡拉扬的祖辈移居到奥地利以后,这个家族就不断地出现著名的人物。
由于祖上的功名着著,先后有两名成员被当时的奥皇封为男爵,所以他的家庭一直是属于贵族家庭的。
趣闻:卡拉扬的贵族祖先分别是因为纺织业和健康事业上的突出贡献获得的爵位。
他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时就已经举行了公开演奏会,由于才华和技艺的出众,他曾被当时的舆论界公认为未来最有前途的钢琴演奏家。
卡拉扬首次登台指挥是在1928年,那次演奏的成功,受到了很多在座人们的好评,而20岁的卡拉扬,也首次尝到了作为一名指挥所具有的独特味道。
(这位果然也是越老越帅的典范了)至1943年。
卡拉扬的第一个正式录音,是指挥柏林国立乐团演绎莫扎特的《魔笛》序曲。
这也开启了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近半个世纪的“交情”。
1955年4月,柏林爱乐乐团选出的新艺术总监,是成立以来在任最长也是对乐团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大师,卡拉扬。
他与乐团紧密合作,通力以赴,琢磨出独特又前所未有的完美精湛乐声,那扎实根基,使乐团在国内外备受推崇,无论是音乐厅的演奏,抑或灌录成数之不尽的唱片,都是音乐珍品。
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89年7月,卡拉扬猝然离世。
柏林爱乐乐团的成员们慌乱了几个月后,才集体投票选出了卡拉扬的继承人。
卡拉扬热爱体育,经常滑雪,飙车,开船和飞机,还练瑜伽,而且他的记忆力惊人,一贯背谱演出。
终其一生,他都与技术结缘,从录音录影到机械,甚至手术都会引起他的兴趣。
卡拉扬很喜欢带携提拔年轻音乐家,如苏菲-穆特,小泽征尔,钢琴家基辛,女高音贡杜拉·扬诺维兹等等。
昨天是世界音乐指挥巨匠赫伯特·冯·卡拉扬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
这位奥地利指挥以他超常的指挥才能给全世界喜爱音乐的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他4岁半的时候就能登台演奏了,18岁的时候就开始担任乐队指挥了。
1954年的时候卡拉扬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和终身艺术指导;1956年成为维也纳歌剧院常任指挥;并相继成为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萨尔兹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
卡拉扬的指挥风格极富激情,追求气势蓬勃的效果,善于表现音乐力度的变化和对音乐线条的勾划,能够使音乐产生流畅、圆润、透明的效果。
他常常通过夸张的渐强和渐弱的对比使音乐产生一种让人发狂的效果。
卡拉扬对古典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独到的见解和诠释,使他成为当代对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蔓、瓦格纳、马勒、布鲁克纳等古典音乐大师作品的最权威的演绎者。
由于卡拉扬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具有惊人的指挥技巧,具有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魅力,因此他被誉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音乐指挥家,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
卡拉扬一生指挥了无数场音乐会,录制了700余盘(张)磁带(唱片)。
他指挥的古典音乐作品创下了世界畅销纪录,仅贝多芬作品联篇就在世界上售出700万套唱片和录音带。
1989年7月16日,他因心力衰竭在位于萨尔茨堡市附近的家中辞世。
当时他躺在妻子怀中说:“我看到了上帝朝我微笑。
”言罢离开了人世,享年81岁。
卡拉扬当年来北京的情况记录卡拉扬当年来北京的情况记录导读:1989年7月16日在奥地利,一代指挥帝王卡拉扬去世,一个时代结束了。
赫伯特·冯·卡拉扬(德语: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于萨尔茨堡,是一位奥地利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了整整70年。
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
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到1988年为止他发行超过1亿张唱片约700款录音),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甚至部分现代乐派的作品。
大约在1979年的十月下旬,根据当时的国家总理与当时联邦德国总理签订的文化交流协定,由卡拉扬率领著名的柏林爱乐管弦乐团访问中国,在北京举行三场音乐会。
其中二场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最后一场由柏林爱乐乐团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联合演奏。
这三场音乐会的票子不对外公开发售,由文化部统一安排全国各地艺术学院、演出团体专业人士来京观摩。
俺的外公与中央乐团的指挥李德伦-李大爷是老朋友故走了后门,不但看了其中的二场,且观摩了卡拉扬的排练。
当时到北京的车票非常难买,无法只好去真如站-上海西站,坐福州至北京的46次特快,这班车很挤,且无座。
和外公二人一直站到蚌埠才找到座位。
火车应是早上五点半进北京站的,可是晚点直到九点不到才到北京站,害的接站的人多等了三个多小时。
下午才见了李德伦,据李德伦讲看排练时要非常小心,以免招惹卡拉扬,卡拉扬近日火气特大没见他笑过,整天铁青着脸。
其实这是有原因:卡拉扬访华包的是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DC10大型客机,我国民航没有那么高的舷梯,于是用木板接了一截!可是干活的工人粗心,没搞好。
导致柏林爱乐首席双簧管手科赫教授和另一名大提琴手从五米高的舷梯上坠落。
这情景导致另一名首席大惊,心脏病发作,当场送医院急救。
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年4月5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
1912年在钢琴家弗朗茨·兰多维尼卡的门下接受音乐启蒙。
1913年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中首次登台演奏。
1916年~1926年进入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由于才华出众,其老师本哈德·帕乌姆加特纳鼓励他学习指挥。
其名言为:十个手指对你已不再够用,你应当有第十一个手指——指挥棒。
1917年1月27日首次以钢琴家的身份在莫扎特音乐学院演出。
1926~1928年在维也纳工业技术学院学习。
1928年12月17日在维也纳的音乐会中首次以指挥身份出现。
1929年虽在维也纳音乐学校学习期间主要专业是钢琴,但毕业时他所取得的却是指挥证书。
与此同时于1月22日首次以指挥的身份在萨尔茨堡登台。
4月19日在萨尔茨堡节日剧院成功地指挥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
同年受聘于乌尔姆市立歌剧院的音乐总监。
1933年首次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并指挥由莱因哈特制作的大型歌剧《浮士德》。
1934~1941年在萨尔茨堡第一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并受聘于亚琛歌剧院指挥一职,同时他也辞去了乌尔姆市立歌剧院的音乐总监职务。
1935年成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总监,并赴布鲁塞尔、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以及其它欧洲城市指挥。
1937年首次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作,演出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
1938年4月8日首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了莫扎特、勃拉姆斯与拉威尔的作品。
9月30日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出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10月21日又指挥演出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获得巨大成功。
同年也开始了与着名的DG唱片公司的录音合作,这一合作一直持续到1989年卡拉扬去世。
卡拉扬与DG在该年首张录制的唱片为莫扎特的《魔笛》序曲,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1939年除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职务外,还担任柏林国家歌剧院指挥,同年正式与DG 唱片公司签属录音合同。
卡拉扬诞辰110周年唱片工业缔造的王者1908年4月5日,奥地利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出生于奥匈帝国的萨尔兹堡。
卡拉扬曾担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达三十五年之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1989年去世,卡拉扬在欧洲古典音乐领域中都是一位主导性的人物,通常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造成这一情况的部分原因,是他录制了在其一生中占有显赫位置的大量唱片。
据估计,他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古典音乐唱片艺术家,共卖出了大约两亿张唱片。
现如今,我们依然在谈论古典音乐唱片产业,这一产业链生产和传播优秀音乐,充实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也丰盈了其他人的口袋。
但对于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1847 -1931 ,美国发明家,曾发明了留声机)、弗雷德·盖斯伯格(Fred Gaisberg 1873-1951,美国音乐家、录音师以及最早的留声机古典音乐制作人之一)等人在制作唱片和开拓市场方面所取得的所有成就来说,古典音乐唱片产业的革命是诞生于1946年1月19日,当华尔特·李格(Walter Legge 1906 -1979,一位有影响力的英国古典唱片制作人,最引人注目的是EMI)在维也纳遇见赫伯特·冯·卡拉扬之时。
1989年7月16日,当卡拉扬在位于萨尔兹堡自治市安尼夫的家中去世时,链条停止了转动,令全世界唱片业的高管们懊恼不已。
但听众们得继续前进,走向更加多元化的时代。
卡拉扬的故事就是所谓“古典音乐唱片产业”的故事,其自吹自擂式的胜利和崇高的时刻同样滑稽可笑。
即使DG在1990年发行的《卡拉扬柔板》(Karajan Adagio)达到了惊人的百万销量,但创办卡拉扬遗产产业时,他的名望依然一落千丈。
根据对无线电或印刷品方面的排名评估结果,卡拉扬超过500张的唱片中,现在已经鲜有提及,被推荐的就更少。
著名音乐家卡拉扬为什么要加入纳粹党为希特勒服务?卡拉扬的人生之所以传奇,一方面源于他在音乐指挥方面的过人天赋和杰出贡献,一方面源于人们关于他是否是纳粹战犯的争论。
那他到底是不是纳粹战犯呢?1989年7月16日,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指挥家卡拉扬病逝,终年81岁。
他终究没能活到1991年,以便参加他的同乡——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的庆祝活动。
卡拉扬逝世后,世界乐坛乃至整个文化生活领域都陷入了悲痛之中,并举办了相当隆重的纪念活动。
卡拉扬的传奇人生不仅是因为他神乎其神的音乐指挥,还因为他在二战时的纳粹党员身份。
许多人认为,正是因为卡拉扬有着超乎寻常的音乐贡献,才使得他最终逃脱了被视为纳粹战犯的审判。
赫伯特·冯·卡拉扬于190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
自童年时起卡拉扬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音乐天赋,他5岁时便公开演奏,俨然是一位钢琴家。
他的父亲是医生兼业余音乐家,如同莫扎特父亲一样,渴望儿子早日成名,极力鼓励儿子从事音乐。
然而,卡拉扬的音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岁时,卡拉扬在拿破仑曾涉足过的一个小城——乌尔姆开始了自己的指挥生涯。
然而,5年后,他被解职,一无所有,正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的“发现自己眼前没有任何合同,也没有地方过夜,饿着肚子,剩下的只有在乌尔姆市演出时的美好回忆”。
但回忆不能填饱肚子,他走遍全国谋生,但连试用的机会也没有了。
于是,卡拉扬去了柏林,但当时柏林人才济济,像他这样来自一个小歌剧院的无名年轻指挥根本找不到合适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卡拉扬认识了亚琛的剧院经理,被邀请去那里指挥一次排练。
卡拉扬排练了《菲德里奥》,9月份演出结束后,卡拉扬就被任命为亚琛的音乐制导。
后来卡拉扬在亚琛迅速崛起,成为德国小有名气的年轻指挥家。
1935年初,27岁的卡拉扬取代亚琛的音乐总监拉贝,成为德国当时最年轻的音乐总监。
而拉贝在离开亚琛音乐总监职位后,被任命为第三帝国文化局音乐处处长,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兼任宣传部长的戈培尔。
贝多芬的守护神卡拉扬在1962年自称他是贝多芬的守护神。
世上能说这话的,恐怕唯有他一个。
1908年4月5日,赫伯特·卡拉扬出生在奥地利一个有教养的家庭。
卡拉扬自幼习练钢琴,希望成为一位出色的钢琴师。
聪明过人的卡拉扬5岁时便在学校和家乡的音乐会上登台演奏,博得了听众称赞,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音乐天才、小神童。
然而,到10多岁的时候,卡拉扬渐渐地发现自己的双手似乎与钢琴有着某种不可调和的距离,从而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了苦闷和彷徨,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往后之路。
不久,在音乐老师的开导与帮助下,卡拉扬终于走出彷徨,确定了新的音乐选择。
他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在维也纳音乐学院习练指挥。
1929年,21岁的卡拉扬在乌尔姆指挥了古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获得成功,从此他登上了音乐指挥的职业舞台。
1934年,年纪轻轻的卡拉扬登上了德国亚琛地区的音乐总监宝座,成了受人尊敬亦受人妒忌的人物。
但他从不把名利放在心上,担当什么职位对他没什么影响,他只要能挥舞手中的牙雕小棒就行了。
1937年,卡拉扬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使他蜚声乐坛,使他很快就与当时的首席指挥富尔特文格勒齐名。
由卡拉扬(图中立者)指挥的柏林交响乐团辉煌的成就使卡拉扬的独特个性也发挥到了极致。
他常常与乐团争吵,使乐团的其他成员难堪。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卡拉扬没能站到被压迫、被侵凌、被损害人民的立场上,他对纳粹德国的祸害人类、摧毁文明的罪恶认识不清。
由于各种原因,这位世界闻名的音乐家、欧洲音乐指挥大师,竟与纳粹政府及官员保持密切关系,并多次为其演出,在言论上也表示了对希特勒德国的赞赏。
作为一位艺术大师,这是让人无限遗憾的。
纳粹德国覆灭之后,近两三年的时间卡拉扬被禁止参与演出。
1947年禁令解除,卡拉扬再度崛起,他被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聘请为终身音乐指导,1955年又被柏林爱乐乐团聘为终身首席指挥,他的音乐指挥生涯至此达到了巅峰。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VonKarajan1908~1989年)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奥地利指挥家,1908年生于萨尔茨堡,1989年于萨尔茨堡的阿尼夫离世。1927年卡拉扬在萨尔茨堡兰德斯剧院上演的《菲岱里奥》(Fidelio)中首次登台指挥;1929~1934年在乌尔姆歌剧团、1934~1942年在亚琛歌剧院、间中的1938起到1945年在柏林国家歌剧院担任指挥;1957~1964年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指导。1951~1952年在拜罗伊特任指挥[首场演出是《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1933年首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指挥歌德的《浮士德》戏剧演出的配乐);1948年指挥歌剧[格鲁克的《奥尔菲斯》(Orfeo)];1956~1960年担任萨尔茨堡音乐节艺术指导,此后一生中对该音乐节的品位和风格有很大影响(1964~1988年任指挥和艺术指导)。1967年创办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1954起至1989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曾经指挥的乐团还有:1948~1954年爱乐乐团;1948~1958年维也纳交响乐团;1969~1971年巴黎管弦乐团;1948年起斯卡拉歌剧院。1955年首次在纽约演出;1967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1989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纽约。此外,他还在舞台演出和电影中做歌剧导演。由于卡拉扬是纳粹党员,1945~1947年间被禁止演出。卡拉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杰出指挥家之一,他力图将托斯卡尼尼的忠于原谱和富特文格勒的即兴发挥融为一体。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又细腻精致。在指挥台上他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卡拉扬最擅长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作曲家的作品,如: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另外,对于近现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西贝柳斯、尼尔森、肖斯塔科维奇,他都有着非常精彩的演绎。。
世纪指挥家之:赫伯特·冯·卡拉扬在历史的洪流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名字代表了一个时,当他们逝去的时候,这个时代也就随之终结了,但他们所辐射出的影响力却将绵延世代。
--卡拉杨(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这个被人们誉为“指挥皇帝”的大师,无论是从丰富现代指挥艺术的角度上,还是从推动世界音乐艺术乃至整个人类文化方面的发展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名垂千史的伟大人物。
赫伯特·冯·卡拉扬于190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这里曾经诞生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
卡拉扬的家庭原籍是希腊。
自他的祖辈移居到奥地利以后,这个家族就不断地出现著名的人物,由于祖上的功名着著,先后有两名成员被当时的奥皇封为男爵,所以他的家庭一直是属于贵族家庭的,卡拉扬全名中的“冯”字,即是一种贵族的标志。
卡拉扬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但他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业余音乐家,经常在莫扎特音乐学校的管弦乐队中演奏单簧管。
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庭音乐环境的熏陶,卡拉扬从很小便显露出了极为出众的音乐才华。
他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时就已经举行了公开演奏会,由于才华和技艺的出众,他曾被当时的舆论界公认为未来最有前途的钢琴演奏家。
卡拉扬早年曾在家乡的莫扎特音乐学校中学习,在这里,他曾受到该校校长的特殊关怀,这位校长是第一个发现卡拉扬的天才人物,他处处像慈父般地关心着卡拉扬,并且还介绍他去著名的意大利美术馆中去学习绘画和雕塑,自然,这种对姊妹艺术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卡拉扬以后的艺术成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卡拉扬日后在指挥时所表现出的丰富色彩变化和雕塑般的音乐造型艺术,大概都是受益于此的。
到了十几岁以后,卡拉扬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而来到了维也纳,他同时在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和维也纳大学中学习钢琴、指挥和音乐学,起初,卡拉扬一直是将成为钢琴大师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后来,由于他的手指出了毛病,才不得已而转到了指挥系学习,在这段时间里,他曾跟随该校指挥教授冯德勒学习指挥,冯德勒虽是一位德高望众的优秀音乐家,但作为教师他则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华的因循守旧的人,用卡拉扬自己的话来说,冯“德勒不过是一个“除了被人们称作技巧的东西以外,任何其它的东西都无以传授的人”。
临危受命战后的柏林爱乐几经危机,除了乐队本身需要重建,人员要添补外,首席指挥问题始终需要解决,先是首席指挥里奥·波查德特(Leo Borchardt)被占领区士兵射杀,后来由年轻的谢尔盖·切利比达奇(Sergiu Celibidache)短暂接掌。
1947年富特文格勒归来,但在种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他要一直待到1952年才下定决心出任乐团首席指挥一职。
但此时的富特文格勒已经力不从心。
他的耳聋日渐严重,他需要西门子公司为指挥台安装线路设备,以便听到乐队的声音。
而且富特文格勒人缘欠佳,与其他指挥以及乐队成员的关系都比较紧张[31][32]。
早在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肺炎逝世前,柏林爱乐乐团就要考虑其继任人问题,而候选人都是当时指挥界的能人:克鲁依坦,切利比达奇,约胡姆,舒里希特,还有卡拉扬。
富特文格勒在1948年重返舞台,同时也意味着卡拉扬一直在维也纳,柏林和萨尔茨堡这些音乐重镇之前不得正门而入,加上卡拉扬身系繁忙的任务,所以他只得零星的机会与柏林爱乐乐团接触。
富特文格勒还曾致信柏林爱乐乐团委员会:我只对一位同僚有异议,不错就是卡拉扬。
他在柏林与你们合作指挥,我当然无话可说。
但是如果要他带领乐队巡回演出,我则认为不妥。
乐团与一位指挥一同出游,无疑就是进一步合作的开端。
而这种问题,不能单凭某一位指挥的票房号召力去考虑,而且要看乐团和指挥的关系如何来决定。
与一些媒体的报道相反,我对卡拉扬毫无敌意,而且我怎可能会有呢?可惜的是,敌意来自他那边。
由于他的阻挠,我不能在维也纳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一度,在已经安排好的巴赫音乐节上与合唱团演出音乐之友协会的《马太受难曲》。
而协会则听从了他的号令,因为这等大型的巴赫音乐节要靠他才能成行。
为EMI物色录音人员的瓦尔特·李格两边都不能得罪,他曾说:很不幸,从1946年到富特文格勒逝世,我一直在富特文格勒博士和冯·卡拉扬之间当首席和事佬。
【今日指挥大师】卡拉扬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于1908年4月5日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这里曾经诞生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维也纳爱乐卡拉扬的家庭原籍是希腊。
自他的祖辈移居到奥地利以后,这个家族就不断地出现著名的人物,由于祖上的功名着著,先后有两名成员被当时的奥皇封为男爵,所以他的家庭一直是属于贵族家庭的,卡拉扬全名中的“冯”字,即是一种贵族的标志。
卡拉扬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但他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业余音乐家,经常在莫扎特音乐学校的管弦乐队中演奏单簧管。
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庭音乐环境的熏陶,卡拉扬从很小便显露出了极为出众的音乐才华。
他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八岁时就已经举行了公开演奏会,由于才华和技艺的出众,他曾被当时的舆论界公认为未来最有前途的钢琴演奏家。
卡拉扬早年曾在家乡的莫扎特音乐学校中学习,在这里,他曾受到该校校长的特殊关怀,这位校长是第一个发现卡拉扬的天才人物,他处处像慈父般地关心着卡拉扬,并且还介绍他去著名的意大利美术馆中去学习绘画和雕塑,自然,这种对姊妹艺术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卡拉扬以后的艺术成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卡拉扬日后在指挥时所表现出的丰富色彩变化和雕塑般的音乐造型艺术,大概都是受益于此的。
到了十几岁以后,卡拉扬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而来到了维也纳,他同时在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和维也纳大学中学习钢琴、指挥和音乐学,起初,卡拉扬一直是将成为钢琴大师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后来,由于他的手指出了毛病,才不得已而转到了指挥系学习。
他在这段时间里,用心倾听了维也纳歌剧院所上演的理查·施特劳斯和普契尼的全部歌剧作品以及亨德米特、克申涅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许多现代派歌剧,同时还大量观摩了像富尔特文格勒、克劳斯、托斯卡尼尼和瓦尔特等指挥大师们的排练和演出,从中学到了很多他所渴望学到的东西。
卡拉扬首次登台指挥是在1928年,当时他是在他的教师冯德勒所主办的一次学生音乐会上首次表演的,这一次,他指挥了学校的学生管弦乐队演奏了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这次演奏的成功,受到了很多在坐的人们的好评,而20岁的卡拉扬,也终于首次尝到了作为一名指挥所具有的独特味道。
卡拉扬,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奥地利),制作人,主要作品《波希米亚人》、《玫瑰骑士》。
二十世纪世界著名指挥大师,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指挥,而且是一个极富人格
魅力的人,许多年轻的乐手在卡拉扬的帮助下进入了专业演奏的行列,每个乐手都愿意和卡拉
扬一起演奏。
他善于和每一个人合作,并且为年轻人做了很多事情,他指挥演奏了许多古典音
乐作品,还录制了大量的唱片。
戊申
丙辰 10丁巳20戊午30已未40庚申50辛酉60壬戍70癸亥80甲子
庚寅
丙戍
此造干透二杀,通根寅戍,古称夾煞贵,喜干透戊印,用印化杀,先运南方火土旺地,杀印
相生,功名显达,后运西方金地,劫比帮身,名气大振,癸亥,不伤用神,甲子,支会水局,
财星坏印,火土喜用皆伤,卒于已年者,岁运又财坏印。
《三命通会》云,第一难推印绶乡,
运行身旺必荣昌。
官乡会合逢官职,死地当知是祸殃。
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简介
赫伯特;冯;卡拉扬,出生于萨尔斯堡,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60多年。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卡拉扬一生中最令人不解的是他的纳粹身份,此外他还是一个享誉世界的音乐指挥家。
赫伯特冯卡拉扬出生在贵族世家,从小衣食无忧,在音乐方面比同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加上家族的有意栽培,通过钢琴走上了音乐之路。
他指挥生涯的巅峰时期是从德国柏林开始的,不可否认的是他在那个时间加入纳粹党的,为了他的指挥事业。
当然在指挥这件事上他始终怀揣着最虔诚的心。
长期活跃于音乐舞台上的他拥有数量庞大的唱片和录音作品,同时还有非凡的影响力。
甚至在卡拉扬死后很多年,其音乐作品也被人们高度赞扬并加以演绎。
卡拉扬作为一个热爱音乐,是对音乐有赤子之心的人,加入纳粹党可以看成其追梦路上必须要做出的牺牲。
他只是个音乐指挥家,国家大事、政治斗争、权力倾轧对他来说都是爱莫能助的,只有他想做并为之努力的事,如果能通过一些牺牲得到,他会乐意这么做,毕竟他是那么热爱音乐,热爱指挥。
世事就是这样,功过好坏留给他人评论。
客观来讲卡拉扬加入纳粹的行为并不影响他在音乐界的成就,赫伯特冯卡拉扬留给自己的是一首首优美的音乐,一场场成功的歌剧和他在指挥界令人望尘莫及的
地位。
无知者和嫉妒者对他的批评只会让他的音乐成就更加耀眼,这就是赫伯特冯卡拉扬,一个对音乐虔诚的指挥家。
卡拉扬纳粹身份之谜卡拉扬的一生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他就是一个投机者,也有人认为他是纳粹分子。
就现有的资料可以得知,卡拉扬确实是一个纳粹分子,存在争议的是他的入党动机。
由此,卡拉扬纳粹身份之谜引发人们热议。
1934年,卡拉扬到达柏林,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
就他本人的说法,他加入纳粹是因为自身受到了威胁,加入纳粹能够让他的乐团继续存在,同时还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卡拉扬的友人在回忆中指出,卡拉扬曾经说过只要能让他获得利益,什么他都愿意做。
根据现存的关于卡拉扬的资料,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卡拉扬加入纳粹并非他所说的原因,他并未受到纳粹的威胁。
这一点根据他加入纳粹的时间便可得出,当时希特勒上台不足三个月,正在发展的纳粹党不会花费太多的心血与精力强迫一个音乐指挥家。
纳粹博物馆也有相关的信件,表明卡拉扬曾经两次加入纳粹,如果第一次加入是受到胁迫,那么退出之后再次加入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
纳粹不会再次胁迫一个已经退出,并且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再次加入,由此可以得出卡拉扬加入纳粹更多的应该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因此,卡拉扬纳粹身份之谜中最令人费解的,便是他加入纳粹的原因。
即便按照当下最主流的“利益说”,卡拉扬加入纳粹并非是受到胁迫,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人们心中仍然充满疑惑,他之前为何退出纳粹?既然退出,怎么会再次加入?卡拉扬纳粹身份之
谜的最终答案,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如何评价卡拉扬卡拉扬是被称为“指挥帝王”的奥地利著名指挥家,他曾经带领过很多顶尖团队合作演出,并且热衷于导演和录音,在音乐界享有极高声誉。
这要从他的童年说起,卡拉扬从4岁半便开始登台,他的哥哥比他更早的学习钢琴,可是他无法容忍哥哥比他强,所以年复一年的听哥哥弹奏一首相同的曲子,两个月后卡拉扬就超过了哥哥的弹奏水平,由此可以看卡拉扬是一个不服输、非常上进,而且善于制定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人。
那么如何评价卡拉扬的人格魅力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卡拉扬因为曾是纳粹党员而被调查,当时他被阿特要求四周内不准离开维也纳并送予他五公斤土豆帮助他度过生活难关,后来他们重逢一起进餐,卡拉扬感激阿特当时的帮助并给阿特买了单;二战后的柏林爱乐乐团危机四伏,除了乐队及人员存在问题,最主要的是首席指挥一直缺位,这时卡拉扬临危受命,在经历重重考验后通过了试用期,成功登上了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坐席。
从这里不难看出,卡拉扬知道感恩,并且勇于挑战自我。
终将他的艺术价值发挥到极致。
如何评价卡拉扬的指挥风格呢?卡拉扬与爱乐乐团多年合作,指挥过如贝多芬、莫扎特等出色作曲家的作品,也正是通过这些作品将卡拉扬巨细无遗而又创新十足的风格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卡拉扬的指挥风格卡拉扬是奥地利著名的指挥家和导演,他本人并不作曲,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了指挥演奏上,他的涉猎及其广泛,
从巴洛克时期一直跨越到二十世纪,涵盖的出名作曲家包括海顿、舒曼、贝尔格等人。
卡拉扬的指挥风格也带给世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背谱演出,动作幅度大但并不剧烈,另外卡拉扬在录音中很少加入剧情中的声响,他的演出是精确度与幻想的结合。
虽然卡拉扬作品涉及面非常广,但不能否定的是,他指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德国和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为主,他录制过贝多芬的交响曲,瓦格纳的剧目,施特劳斯的歌剧等,卡拉扬光滑细腻的指挥手法在这些经典艺术作品中得以完美呈现,卡拉扬的指挥风格非常光滑华丽,弦乐厚实,铜管粗壮,像是莫扎特的《女人皆如此》都是这个体系的代表作品。
1953到1954年,卡拉扬和柏林爱乐的合作逐渐增多,他们不仅一起以新的手法来录制了贝多芬的曲目,还一起出席了音乐会,并且这些演出活动得到了当时乐评家的一致赞扬,其中一乐评人奥尔曼曾说:正是这些没有被传统所束缚住的作品里可以看出卡拉扬的指挥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