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下肢动脉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31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下肢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下肢各部位的主要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3. 培养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下肢骨骼: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
2. 下肢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
3. 下肢血管:股动脉、股静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等。
4. 下肢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足背神经、足底神经等。
5. 下肢淋巴: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腘淋巴结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下肢骨骼:依次观察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骨骼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2. 观察下肢肌肉:依次观察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肌肉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3. 观察下肢血管:依次观察股动脉、股静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等血管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4. 观察下肢神经:依次观察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足背神经、足底神经等神经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5. 观察下肢淋巴:依次观察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腘淋巴结等淋巴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6. 观察下肢浅层结构:依次观察皮肤、浅筋膜、浅血管、浅神经、浅淋巴等结构。
7. 观察下肢深层结构:依次观察深层筋膜、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下肢骨骼: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骨骼形态各异,相互连接,构成了下肢的骨骼支架。
2. 下肢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肌肉形态各异,具有收缩、伸展、固定等功能。
解剖学复习题及答案1、下列属于单轴关节的是()。
A、桡腕关节B、拇指腕掌关节C、髋关节D、肩关节E、桡尺近侧关节答案:E:单轴关节是指关节只有一个运动轴,关节仅能围绕此轴做与之垂直的运动(即一个平面的运动)。
单轴关节包括屈戌关节和车轴关节。
2、气管上端平()。
A、第3颈椎体下缘B、第4颈椎体下缘C、第5颈椎体下缘D、第6颈椎体下缘E、第1胸椎体下缘答案:D:气管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与喉相连。
3、右主支气管()。
A、食管通过其后方B、较细长,走向倾斜C、较粗短,走向陡直D、不易落入异物E、可在体表摸到答案:C:左、右支气管从气管分出后,斜向下外方进入肺门。
两支气管之间的夹角为65°~85°。
左支气管细长且较倾斜,右支气管短粗且较陡直,因而异物易落入右支气管。
4、既能伸膝关节,又能屈髋关节的肌肉是()。
A、股二头肌B、半腱肌C、股直肌D、半膜肌E、股中间肌答案:C: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止于胫骨粗隆,跨过髋关节前方和膝关节前方,故既能伸膝关节,又能屈髋关节。
5、在膝关节伸直位固定时,股四头肌与腘绳肌产生的萎缩程度相比()。
A、更加明显B、不明显C、差不多D、都有可能E、无变化答案:A:若肌肉是在被拉长的情况下固定,其萎缩和肌肉收缩力的下降要轻一些。
膝关节伸直位固定时,股四头肌产生的萎缩要比腘绳肌明显,因为在此体位下,腘绳肌处于拉伸状态而股四头肌处于缩短状态。
因此答案选A。
6、椎骨的三维运动的自由度不包括()。
A、前屈B、后伸C、环转D、左/右旋转E、左/右侧弯答案:C:按照刚体运动学理论,椎骨的三维运动有六个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以及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的位移。
其中三个为平动自由度,三个为转动自由度。
因此答案选C。
7、下列有关咽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咽喉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与食管相连,成人全长约12~14cmB、喉咽部有环咽肌环绕,前方为喉C、若有异物进入咽部,可因咽肌收缩而阻止其下行并诱发呕吐反射,吐出异物D、发音时咽腔可改变形状,产生共鸣,使声音清晰、悦耳,其中声带的作用尤为重要E、喉相当于第4~6颈椎的高度,女性喉较男性稍高,小儿喉较成人为高答案:D:发音时咽腔可改变形状,产生共鸣,使声音清晰、悦耳,其中软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下肢下肢的上界,前方以腹股沟【深面有腹股沟韧带】、髂嵴前部腹部分界后方以髂嵴后部和腰部分界,内侧以股沟与会阴分界。
下肢可以分为臀部股【大腿】小腿足膝关节后面的菱形窝成腘窝下肢深筋膜较厚,呈套状包绕深部结构,在臀部称臀筋膜在股部称阔筋膜【阔筋膜自内侧外侧后三方面向深部发出三个肌间隔,伸入肌群之间,附于股骨粗线,形成三个骨筋膜鞘,将大腿分为股前股后股内侧肌群】在腘窝称腘筋膜,在小腿称小腿筋膜,小腿深筋膜在外侧部向深部发出前后两个肌间隔,附着于腓骨的前外和后外两缘,胫腓骨和小腿骨间膜共同围成三个骨筋膜鞘。
将小腿肌分为前后外侧三个肌群小腿也相应分为前后外侧三区第一节股前区和股内侧区【一】浅筋膜1.股前区上部的浅筋膜浅层富含脂肪,与腹前壁的Camper筋膜相延续深层膜性层腹前壁的Scarpa筋膜下延,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与阔筋膜相融合。
2.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的浅静脉足背静脉弓内侧端----内踝的前方-----小腿的内侧【伴隐神经上行】-----股骨内侧髁后方----大腿内侧行向前上【伴股神经内侧皮支行向前上】----大腿前面----隐静脉裂孔【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穿隐静脉裂口,注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在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有隐神经伴行。
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腹壁浅静脉:起自脐以下腹前壁旋髂浅静脉:起自髂前上棘阴部外静脉:起自外生殖器以上三条静脉均有股动脉发出的同名动脉伴行。
股内侧浅静脉:起自股内侧股外侧浅静脉:起自股外侧五条静脉注入大隐静脉的形式有多种,有丰富的吻合,大隐静脉与深静脉有交通支相连[小腿2/3 ,股部下1/3为最多]。
大隐静脉约有9-10对瓣膜,交通支内亦有瓣膜,瓣膜方向朝深部开放,防止血液逆流。
大隐静脉和它的属支可发生静脉曲张,治疗时必须熟识其属支和检查静脉瓣膜的功能是否完好,以便选择适当的手术大隐静脉上段的体表投影:耻骨结节外侧2横指处作一垂线腹股沟下方两横指处作一与沟平行的线从两线的交点作直线到收肌结节。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人体上下肢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 熟悉解剖器械的使用方法。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人体解剖学图谱2. 人体上下肢骨骼标本3. 解剖器械: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镊、解剖针等4. 水平仪、解剖板、解剖台五、实验步骤1. 上下肢骨骼标本的观察(1)上肢骨骼标本:观察肱骨、尺骨、桡骨、掌骨、指骨等骨骼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
(2)下肢骨骼标本:观察股骨、胫骨、腓骨、跖骨、趾骨等骨骼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
2. 上下肢肌肉的观察(1)上肢肌肉:观察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肌、前臂肌群、手肌群等肌肉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作用。
(2)下肢肌肉:观察大腿肌群、小腿肌群、足肌群等肌肉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作用。
3. 上下肢血管的观察(1)上肢血管:观察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血管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2)下肢血管:观察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大隐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等血管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4. 上下肢神经的观察(1)上肢神经:观察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等神经的走向、分布和作用。
(2)下肢神经:观察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足背神经等神经的走向、分布和作用。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上下肢骨骼通过对上下肢骨骼标本的观察,掌握了骨骼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了解了骨骼在人体运动和支撑方面的作用。
2. 上下肢肌肉通过对上下肢肌肉标本的观察,掌握了肌肉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和作用,了解了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协调和配合。
3. 上下肢血管通过对上下肢血管标本的观察,掌握了血管的走向、分支和分布,了解了血液循环系统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4. 上下肢神经通过对上下肢神经标本的观察,掌握了神经的走向、分布和作用,了解了神经系统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调节和支配作用。
下肢浅层解剖实验报告
下肢浅层解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下肢浅层解剖的学习,了解下肢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知识。
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解剖学教学模型和标本进行,首先对下肢的骨骼结构进行学习,包括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等。
然后对下肢的肌肉进行学习,包括臀部肌肉、大腿肌肉、小腿肌肉和足部肌肉等。
接着对下肢的血管进行学习,包括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等。
最后对下肢的神经进行学习,包括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等。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下肢的骨骼结构主要由髋骨、股骨、胫骨
和腓骨等组成,这些骨骼之间通过关节相连,形成了下肢的骨架。
下
肢的肌肉主要包括臀部肌肉、大腿肌肉、小腿肌肉和足部肌肉等,这
些肌肉通过肌腱与骨骼相连,起到支撑和运动的作用。
下肢的血管主
要包括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等,这些血管负责向下
肢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下肢的神经主要包括坐骨神经、股神经、腓
总神经和胫神经等,这些神经负责下肢的感觉和运动。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下肢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结
构及其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下肢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对下肢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无。
下肢●概述●境界与分布●境界●前面以腹股沟与腹部分界●内侧以阴股沟与会阴部相隔●外侧和后面以髂嵴与腰、骶部分解●分部●表面解剖●臀部●境界与分区●上界为髂嵴●下界为臀沟●内侧界为臀裂●外侧界为髂前上棘至股骨大转子间的连线●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皮神经●臀上皮神经●臀内侧皮神经●臀下皮神经●●深层结构●深筋膜●称臀筋膜,臀筋膜损伤是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肌层●浅层●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中层●臀中肌和梨状肌●深层●臀小肌●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结构●意义:两者为盆腔和下肢的血管神经通路●穿梨状肌上孔的结构,从外侧到内侧依次是: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穿梨状肌下孔的结构,从内侧到外侧依次是: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血管,阴部内血管,阴部内神经●坐骨神经及其与梨状肌的关系●坐骨神经为全身最大的神经干●起自骶丛,经梨状肌下孔穿出至臀部,继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的内侧下降进入股后区,后经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下行至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坐骨小孔及其穿行结构●坐骨小孔的组成●穿行结构●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股部●境界●上端●前方以腹股沟与腹部分界●后方以臀沟与臀部分界●内侧●会阴部●下端●以髌骨上方3横指处的水平线与膝分界●分部●股前内侧区●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浅筋膜内容:浅动脉,浅静脉,浅淋巴,皮神经●浅静脉: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的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经内踝前方进入小腿内侧,继续伴隐神经上行●再经股骨内侧髁后方进入大腿内侧区与股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伴行,逐渐转向大腿前上●最后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大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5条高位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腹外侧浅静脉,腹内侧浅静脉●浅淋巴结●分为上下两群●上群: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收纳腹前外侧壁下部、肛门、会阴、外生殖器、臀部、子宫的部分淋巴●下群:沿大隐静脉末端纵行排列●收纳下肢浅淋巴管、会阴和外生殖器部分淋巴●深层结构●深筋膜●又称阔筋膜,为全身最厚、致密坚韧的深筋膜●形成3种结构:髂胫束,隐静脉裂孔或卵圆窝,3个肌间隔●髂胫束:附于髂嵴与胫骨外侧髁,其上部分包绕阔筋膜张肌●卵圆窝:表面覆盖筛筋膜●隐静脉裂孔的外缘锐利称镰状缘,下端有大隐静脉●3个肌间隔:股内、外侧和股后肌间隔,以分隔不同肌群●骨筋膜鞘●分为前骨筋膜鞘,内侧骨筋膜鞘,后骨筋膜鞘●肌腔隙与血管腔隙●位于腹股沟韧带与髋骨之间。
第1篇一、引言动脉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人体动脉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
通过动脉解剖课程的学习,我对人体动脉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动脉解剖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课程内容与特点1. 课程内容丰富:动脉解剖课程涵盖了人体动脉系统的各个部位,包括头颈动脉、上肢动脉、下肢动脉、腹部动脉等。
通过学习,我对动脉系统的整体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
2. 实践性强:动脉解剖课程注重实践操作,课程中安排了尸体解剖、动脉模型操作等环节。
通过实践,我能够直观地观察动脉的形态、走行和分支,加深了对动脉系统的理解。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脉解剖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4. 强调临床应用:动脉解剖课程紧密联系临床实际,通过案例分析、临床技能训练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动脉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原则。
三、学习心得1. 深入了解动脉系统:通过动脉解剖课程的学习,我对动脉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了全面的认识。
这为我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提高动手能力:在课程中,我参与了尸体解剖和动脉模型操作等实践环节,通过亲自动手,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为今后临床操作打下了基础。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动脉解剖课程需要同学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增强临床思维能力:动脉解剖课程通过案例分析、临床技能训练等方式,培养了我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面对患者时,我能够迅速分析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 激发学习兴趣:动脉解剖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使我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
四、总结动脉解剖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程,通过学习,我对人体动脉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