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正坤:典籍英译标准略论
- 格式:ppt
- 大小:419.00 KB
- 文档页数:51
从操控理论看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策略《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出现源于儒家思想。
自儒家学说出现以来,《道德经》就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思想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辜正坤的英译策略是《道德经》研究的关键所在,也是进一步深化对《道德经》的研究的基础。
由此,本文将从操控理论的角度探讨辜正坤的英译策略,以期为深入研究《道德经》提供参考。
首先,本文从信息操控理论的角度探讨辜正坤《道德经》的英译策略。
信息操控理论是以控制概念为中心的社会学理论,它重视传播环境的影响以及信息的消费者--接收者--的行为,主张信息的指派者应拥有调控性能力,以尊重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确保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辜正坤按照信息操控理论的标准,将《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有效地转化为英文,使之更容易被外国人理解。
他使用“双重语言”的技巧,即英文意译和汉语意译,使《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得以传播,从而达到操控的效果。
其中,辜正坤利用英文的语言特点,以有效的传播方式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将高雅的教诲直接传达给读者,使得英译变得更加准确而又能够传播中国文化。
接下来,本文从传播现实问题的角度,探讨辜正坤英译《道德经》时的一些策略。
首先,辜正坤在翻译《道德经》时,考虑到了短文的语言特点,将每一句话分解成更小的语言块,以更加准确地传达读者的意思,并使之更加容易理解。
此外,他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翻译手段,例如拟声文字、同义词转换、重叠词汇、信息字串等,以解决翻译篇章时出现的突出问题。
此外,辜正坤还考虑到了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翻译《道德经》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确保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能够有效地传达给外国读者。
最后,辜正坤对《道德经》进行翻译时,还将议论文的格式引入翻译,以便更好地把握和表达《道德经》的主题思想。
总之,从操控理论的角度看,辜正坤在翻译《道德经》时采用了多项策略,有效地将《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转化成英文,便于外国人将中国文化理解与消费者。
深度翻译视角下的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研究——以《道德经》英译为个案作者:王筱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8期王筱(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摘要] 以深度翻译为理论视角,以辜正坤以及韦利(Waley)的英译《道德经》为个案,分析深度翻译现象在译文中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了其原因。
旨在探讨该翻译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中的合理性,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复译以及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深度翻译;传统哲学术语;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8-0094-03[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LS2014W010)资助。
[作者简介]王筱,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认知语言学。
美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家以及非洲研究专家Appiah(阿皮亚)借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Greertz(格尔兹)提出的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的概念提出了“深度翻译”(thicktranslation)的概念。
英国翻译理论家赫曼斯(Hermans)对深度翻译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目前有关深度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文化角度和个案研究层面。
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宇宙、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辨。
目前有关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的研究主要为:1.翻译范式及策略的研究,杨平,2012;谭晓丽,2012;郭尚兴,2015等;2.传统哲学典籍英译综述,文军,2012;董娜,2014等;3.不同译本的分析与对比,辛红娟,2011;王越西,2012等。
由于中外翻译策略、翻译标准之不同,翻译效果也存在着差距。
因此,本文以辜正坤以及韦利的英译《道德经》为个案,试图分析深度翻译现象在译文中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了其原因。
旨在探讨该翻译方法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中的合理性,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的英译、复译以及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辜正坤总论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问题。
纵观中外翻译史,上下三千年,各家各派,纷纭拿斗,标准之名目,可谓繁矣,标准之论述,可谓广矣,然而能集百家之言,折衷其间,彻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者,还从未有过。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种种观点层见叠出,海内海外的中国学者都在酝酿创建中国式的翻译理论体系或云翻译学,这实在是-件大好事。
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将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简述如下,权作引玉之砖。
1.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一言以蔽之: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
我们习惯于形式逻辑推理,习惯于认为一件事物不是A就是B,习惯于说:道路只有一条,答案只有一个,等等。
对"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易?系辞》)的古训,人们常作片面理解,即只看重"一致""同归"处,对"百虑"'殊途"则斥为异端,所以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不觉地沿用了单向思维方式。
无怪乎几千年来,不少译家总是挖空心思地要寻出一条绝对实用的翻译标准来,虽寻而不得,仍苦寻不止,因为他们认定必有这条标准在,只不过是现在研究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未发现它而已。
可是如果用逆向思维方式或立体思维方式想一想,假如天下本来就没有这么一条标准,你寻得出来么?而被问者自然也可以反问:何以见得一定无这条标准呢?本文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还是先从立体思维方式说起,2.何谓立体思维方式?我所谓的立体思维方式与一般人所说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大体上一样,所不同者,是要强调思维的空间性并暗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
在我看来,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包括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而往往又是这些优点在不同的场合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缺点。
《道德经》辜正坤英译本译者行为批评作者:吴邱月洪扬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9期摘要: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一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以国内学者辜正坤《道德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内”求真、“翻译外”务实两个方面对其译者行为进行讨论,并分析影响译者译外行为的外部因素,推动《道德经》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期未来对于国学典籍外译能实现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译者行为批评辜正坤1.引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贯彻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中少不了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
国学典籍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华古典文化的重要途径。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首部具备全面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思想的典籍著作,被盛誉为“万经之王”。
在《论(道德经)翻译》一文中,米切尔·拉法各和朱丽安·帕斯曾用“一瓶精致而神秘的陈年葡萄酒”表现《道德经》的神秘韵味,并用“新瓶装旧酒”比喻西方不断涌现的新译本。
然而对各种英译本的评价上,批评家们各抒己见,未有定论。
本文首次基于“求真一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选取辜正坤的译本分析其译者行为,并对其“合理度”进行研究,探讨译者作为“社会人”角色时背后的社会因素与个人动机,希望对国学典籍英译事业有所推动,希望更多的译者能够加入传播中华古典文化的队伍。
2.《道德经》辜正坤译本及其研究《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经典代表作,以“道”为最高哲学本体范畴,解释宇宙万物的本体。
全书虽仅有五千言,但蕴含丰富的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然在各方面为世人受用。
《道德经》翻译业已历史久远,自1788年第一个拉丁译本诞生,几百年间,各种各样的译本不断问世,覆盖了欧洲大部分语种。
《道德经》是公认的除《圣经》以外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之一(邓巨,刘宗权,2009:116)。
《道德经》的英译本是辜正坤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辜正坤认为,西方人所崇尚的基督教价值观“信、望、慈”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仁”有异曲同工之处(唐婷.2018:139)。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文言文译本对比赏析摘要: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是英国散文史上的经典名篇。
这封信语言优雅精美,对仗工整,看上去彬彬有礼,实际却处处讽刺。
但对译者而言,原文越精彩,翻译就越困难。
作者对辜正坤教授和黄继忠先生译的文言文版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认为两个译本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实属难得的佳作,且通过对比能更好地提高翻译水平。
关键词:《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写作特色文言文译本对比赏析一、作者及背景简介《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的作者塞缪尔·约翰逊(1907-1984)是十八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启蒙文学家的代表,是著名的散文家、文艺批评家和词典编纂家。
尽管他是穷书商的儿子,但其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这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拉丁文基础。
约翰逊精力充沛,多才多艺,涉足文学的各个领域,他所编纂的《英文大词典》是他花了八年时间独自完成的,该词典影响深远,并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
1747年,在一位书商的建议下,约翰逊决定编纂英文词典,为了获得赞助,他将自己的计划写信寄给了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一个著名的“文学赞助者”。
然而,在编纂词典的七年艰苦历程中,这位伯爵不仅没有出过一分钱资助,而且一句鼓励的话都没有。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贵族竟在词典出版前夕写了两封信给著名的《世界报》杂志,高度评价并向公众热情推荐了这部词典。
约翰逊被伯爵空洞虚伪的甜言蜜语激怒了,给这位沽名钓誉的人写了一封回信。
这封信简短流畅,语言优雅精美,看上去彬彬有礼,但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因怒气和反抗而产生的讽刺。
他的这番举动同时也标志着文人不得不依附权贵的时代的结束。
约翰逊的文风极具古典主义特色,结构整齐匀称,文风高昂,用词精练典雅。
《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是英国历代散文作品中有名的篇章之一,长期以来备受翻译家和学者们的关注。
二、对比分析(一)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比在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选择上,辜正坤教授认为若译文以达意为主,译成白话文就可以了,这样是符合多数读者层的要求的,但从文体角度出发,表现原作的古雅文风,则宜译成文言文,若想两者兼得,就两种译文并存。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辜正坤/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1版1印第十九章诗歌翻译对策与技巧19.1 以英国诗人罗塞蒂的《闪光》为例探讨英诗汉译技巧探讨诗歌翻译技巧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一首诗的具体翻译过程来讨论具体的技巧。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意味着一般翻译技巧的多样性,也意味着诗歌翻译技巧的多样性。
下面我以英国著名诗人罗塞蒂的《闪光》一時为例来具体探讨英诗汉译的若干技巧。
罗塞蒂原诗:Sudden Light①Dante Gabriel Rossetti ( 1828-1882)I have been here before,But when or how I cannot tell:②I know the grass beyond the door,The sweet keen smell.The sighing sound,③the lights around the shore.You have been mine before —How long ago I may not know:④But just when at that swallow's soarYour neck turned so,⑤Some veil did fall, I knew it all of yore.⑥Has this been thus before?And shall not thus time's eddying flight⑦Still with our lives our loves restore⑧In death despite,⑨And day and night yield one delight once more?⑩①Sudden Light,指突发的光。
此处应结合第10行"Some veil did fall"来理解。
“某种纱巾”表面上指诗人爱人所戴的纱巾,但也可以理解为是指掩蔽事物真相的纱巾,一旦纱巾脱落.真相大白,于是,诗人获得一种刹那问的电光火石般的感悟,或者叫做顿悟。
作者简介:孙迎春(1949-),教授,翻译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译学词典编纂与研究;翻译学收稿日期:2002-12-292003年第8期总第173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2003,№8S erial №173“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研究孙迎春(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本文就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作了一些研究,针对此论的历史意义、论点的特征及其对于建设翻译学的功用等问题,发表了一些见解,意在抛砖引玉,俾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这一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多元互补;翻译标准;系统;辩证 Abstract :A study is presented here of “plural com plementarism of translation standard ”proposed by Mr.G u Zhengkun ,s ome views being aired concerning such problems a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e theory and the function it may play in constructing translatol 2ogy with a view to attracting even m ore scholars to join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by “throwing stones and bringing back jade.”K ey w ords :plural com plementarism ,translation standard ,system ,dialectics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8-0043-03 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在1988年第1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上发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全文3万多字,后以同名在1989年第1期《中国翻译》摘要发表了8000多字,而实则原文约5万字,其中尚未见诸刊物的部分,辜先生曾以《经典翻译命题辩证》为题委托他人在中国首届中青年翻译理论研讨会上宣读,并获该研讨会颁发的论文优秀奖,今以《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与经典翻译理论命题辩证》为文名,见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一辑)。
道德经第一章两种翻译版本的对比赏析祝扬(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学者辜正坤与外国学者ArthurWaley对中国古典文献道德经第一章的翻译,来探讨中国古典文献翻译中应体现的对原作中所表达的整个中国文化内涵的准确理解。
旨在得出结论:古典文献翻译应力求做到既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精神,又应力争做到使用地道的英语,让外国人能真正读懂,这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目前所比较的这二位学者的翻译,各自都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当然也有个别不如人意的地方。
对于其不如人意之处,能否给出更好的译文?这正是本文想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对比一、道德经及翻译与研究简介《道德经》,老子著,成书时间应该是在孔子那个时代。
比之于孔孟学说,老子的道德经所表达的思想体系更严密。
道德经全书虽只五千言,然而其内容包容广泛,不仅对哲学有系统论述,对社会、历史、伦理、政治、军事乃至修身处世之道均有相应的阐发。
它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道经和德经。
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过而且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日本,对西方世界也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
现在,随着中国新的崛起,在国际国内又掀起一股新的对它的研究热潮。
在西方,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已经出现了百余种《道德经》的译文,第一个翻译《道德经》的人,是罗马天主教教士波捷,其后,1823年莱莫萨的法译本出版,1872年前后,德国汉学家施特劳斯的德译本出版,英国汉学家李雅格的英译本出版,1893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和波波夫一起从德文本转译,他们的俄译本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了“老子热”,到1980年代初,仅德文版的《道德经》译本就有10多种。
尤其是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在黑森林时,案头上就放有一本《道德经》。
他晚年的思想,尤其是关于“道”,关于语言等,都与老子神秘的东方思想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美国学者也非常重视“老子学”的研究。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发布时间:2021-11-11T02:16:17.58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孔慧娜[导读] 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时代更迭,中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相继提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其中颇具争论的当属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和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间的比较。
两者因为类似而被许多翻译学家放在一起讨论研究。
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领域的突出地位,本文详细解读两种翻译原则,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指出两者差异。
旨在解剖出各自的优点,总结翻译实践的精华,进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Tytler(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异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ages,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after another,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and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s quite controversial. Both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ogether by many translators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Western Translation Criter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imilarities&Differences1.中西翻译标准简述中国翻译史已历经几千余年,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翻译标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融汇通,翻译工作者开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翻译规则和标准。
近五年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概况如果把文化看作一个民族的各项活动:物质的和精神的,那么哲学是思想的、精神的文化。
哲学可以创造文化,代表着文化理想。
(成中英,:58)可见,哲学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而承载着哲学文化的典籍,作为经典文本,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生立命的根基。
具体到中国哲学典籍,它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如后代所称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公孙龙子》等,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同时也包括魏晋南北朝之后传入中国的佛学典籍。
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它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
”(汪榕培,王宏,:3),进而言之,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可以分为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史三个层面,其中,译史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会通,从而构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
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内容方面是对翻译活动的史实的梳理和描述(翻译了什么?什么没有被翻译?谁在翻译?如何翻译?,另一方面总结不同时期翻译活动的特征与规律,再者则是挖掘翻译史料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为什么会是这些人在以这种方式翻译这些典籍?翻译的结果又是什么?,最后,以史为鉴,引发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但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构建层面,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几近空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中国哲学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工作亟待展开。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研究多集中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两个层面,而对中国典籍英译史的研究却鲜有人涉足,甚至还没有一本中国典籍英译史的专著问世,就连相关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也不绝如缕。
从“五失本,三不易”谈翻译标准作者:王谦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4期摘要:道安,东晋僧人,佛经翻译的组织者与评论家。
他提出来的“五失本,三不易”虽为东晋时期译经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归纳,却涉及诸多现代翻译学理论要素,如句法、修辞、文体、受众、时空、主体性等。
立足于“五失本,三不易”译论,谈及异语翻译和同语翻译的“失本”与“不易”,从翻译标准角度,以麦克司·威伯《夜》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探讨翻译标准。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080-02道安(314—385),东晋僧人,佛经翻译的组织者与评论家。
虽未尝自有所译述,然苻秦时代之译业,实由道安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什,由道安建议;《四阿含》《阿毗昙》之创译,由道安组织;翻译文体,由道安厘正。
除此之外,道安还协助赵政主持前秦的佛经译场。
[1]作为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道安在其所撰《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译论: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百合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六百通,迭查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2]细看“五失本,三不易”,虽作于公元382年,为当时译经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归纳,却涉及现代翻译学理论的各种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