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向受力构件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
- 格式:pptx
- 大小:667.85 KB
- 文档页数:20
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受力状态和计算要求3.1 轴心受拉构件作用在构件上的纵向拉力与构件截面形心线重合的构件称为轴心受拉构件。
在工程中,只有少数构件设计成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例如承受节点荷载的桁架受拉弦杆、圆形水池环向池壁等,如图3.1 所示。
图3.1 实际结构中的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 3.1.1 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1)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破坏模式试验表明,当采用逐级加载方式对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进行试验时,构件从开始加载到破坏的受力过程可分为以下3 个阶段:(1)第Ⅰ阶段——开裂前(0<N≤Ncr)如图3.2(a)所示,构件在达到开裂荷载Ncr前,处于整体工作阶段,此时纵向钢筋和混凝土共同承受拉力,应力与应变大致成正比,拉力N 与截面平均拉应变εt之间基本成线性关系。
(2)第Ⅱ阶段——混凝土开裂后至钢筋屈服前(Ncr <N≤Nu)在拉力N 的作用下,首先在构件截面最薄弱处出现第一条裂缝,随着拉力的不断增加,陆续在一些截面上出现裂缝,逐渐形成图 3.2(b)所示的裂缝分布形式。
此时,裂缝处的混凝土不再承受拉力,所有拉力均由纵向钢筋承担。
(3)第Ⅲ阶段——钢筋屈服到构件破坏(N=Nu)如图 3.2(c)所示,纵向钢筋屈服后,拉力达到极限荷载Nu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构件变形继续增加,混凝土开裂严重,已不再承受拉力,全部拉力由钢筋承受,直到最后发生破坏。
2)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考虑材料性能、几何尺寸等的随机性,确保构件抗力具备规定的可靠度,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为:式中N——轴向拉力设计值;Nu——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设计值;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As——纵向受拉钢筋截面面积。
图3.2 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破坏的3 个阶段3)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构造要求(1) 纵向受拉钢筋纵向受拉钢筋不得采用非焊接连接。
不加焊的搭接连接,仅允许用在圆形池壁或管中,但接头位置应错开,且搭接长度应不小于 1.2la (la为锚固长度),也不小于300 mm。
受拉构件的截面承载力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与适筋梁相似,轴心受拉构件从加载开始到破坏为止,其受力过程也可分为三个受力阶段。
第I 阶段为从加载到混凝土受拉开裂前。
第Ⅱ阶段为混凝土开裂后至钢筋即将屈服。
第Ⅲ阶段为受拉钢筋开始屈服到全部受拉钢筋达到屈服;此时,混凝土裂缝开展很大,可认为构件达到了破坏状态,即达到极限荷载N 。
轴心受拉构件破坏时,混凝土早已被拉裂,全部拉力由钢筋来承受,直到钢筋受拉屈服。
故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s y u A f N式中N u ――轴心受拉承载力设计值;y f ――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s A ――受拉钢筋的全部粼面面积。
大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计算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计算,按纵向拉力N 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大偏心受拉与小偏心受拉两种情况。
当轴向拉力作用在s A 合力点及/s A 合力点以外时,截面虽开裂,但还有受压区,否则拉力N 得不到平衡。
既然还有受压区,截面不会裂通,这个情况称为大偏心受拉。
构件破坏时,钢筋s A 及/s A 的应力都达到屈服强度,受压区混凝土强度达到c f 1α。
基本公式如下:bx f A f A f N c s y s y u 1//α--=)()2(/0//01s s y c u a h A f x h bx f e N -+-=α s a h e e +-=20 受压区的高度应当符合b x x <的条件,计算中考虑受压钢筋时,还要符合/2s a x ≥的条件。
设计时为了使钢筋总用量(A s +A s ')最少,同偏心受压构件一样,应取x =x b ,代人上式,可得对称配筋时,由于A s +A s ' 和f y +f y ' ,将其代入基本公式后,必然会求得x 为负值,即属于x <2a 's 的情况。
这时候,可按偏心受压的相应情况类似处理,即取x =2a 's ,并对A s '合力点取矩和取A s '=0分别计算A s 值,最后按所得较小值配筋。
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轴心受拉构件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
N≤fyAs+fpyAp(7.4.1)式中N--轴向拉力设计值;As、Ap--纵向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公式适用于轴心受拉构件,即假设构件在受力时,其轴向方向受力的作用线与截面法线方向重合。
如果构件受力时,作用线与截面法线方向不重合,就需要考虑构件的弯曲和剪切应力等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需要使用更加复杂的公式进行计算。
除了轴向受拉外,轴向压缩、弯曲、扭曲等应力状态下的构件承载力计算也需要使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54 第八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本章学习要点:1、了解裂缝出现、分布和开展的过程;2、掌握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钢筋直径、配筋率);3、掌握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的应用;4、掌握挠度计算公式计算挠度的过程;5、掌握最小刚度原则、ψ的含义,减小挠度最有效的措施。
重点:深入理解梁在纯弯区段内的应力重分布全过程,开裂后钢筋和混凝土应变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ψ等主要参数的物理意义。
难点:裂缝宽度及截面抗弯刚度计算原理。
§8-1 抗裂验算一般要求(1)抗裂就是不允许混凝土开裂。
(2)钢筋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抗裂验算应满足下式 tk ct t f ασ≤ (8-1)式中,t σ——由荷载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计算的验算截面的混凝土拉应力值;tk f ——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ct α——混凝土拉应力限制系数(对水工混凝土结构构件,荷载标准组合时,ct α=0.85;荷载准永久组合时,ct α=0.70)。
§8-2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的验算一、裂缝产生的原因:1、荷载引起的裂缝:占20%,t ct f >σ计算[]lim max ωω≤,式中,lim ω −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552、非荷载引起的裂缝:材料收缩、温度变化、混凝土碳化后引起钢筋锈蚀、地基不均匀沉降。
占80%,而为防止温度应力过大引起的开裂,规定了最大伸缩缝之间的间距;为防止由于钢筋周围砼过快的碳化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作用,出现锈胀引起的沿钢筋纵向的裂缝,规定了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
通常,裂缝宽度和挠度一般可分别用控制最大钢筋直径和最大跨高比来控制,只有在构件截面尺寸小,钢筋应力高时进行验算。
二、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1、裂缝出现与分布规律图8-2 第一条裂缝至将出现第二条裂缝间混凝土及钢筋应力56 (1)在裂缝未出现前:受拉区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受力;沿构件长度方向,各截面的受拉钢筋应力及受拉区混凝土拉应力大体上保持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