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政治思品第二节 竞争与合作湘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四十九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政治思品第二节 竞争与合作湘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四十九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政治思品第二节 竞争与合作湘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四十九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政治思品第二节 竞争与合作湘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四十九

湘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虽然也没有很好多的接触音乐教育,但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的能力比低年级的学生强很多,所以在完成课程标准的同时,应该尽量的多安排音乐知识的补充。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唱出心中的歌 内容安排:《新世纪的新一代》、《大海啊,故乡》、《快乐老家》、《啊,朋友》、《雪绒花》 教学设计: 《新世纪的新一代》:这是一首适合齐唱与合唱的歌曲,全体齐唱,体现新一代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感受合唱歌曲的气氛。 《大海啊,故乡》:以竖笛演奏为主,突出竖笛学习的特点,旋律舒缓、抒情,可全体演唱,再以竖笛伴奏,女声演唱的形式,解决了男声变声期声音的保护。《快乐老家》:这是一首通俗歌曲,学生们很喜欢唱,但大都唱不好,可以卡拉OK的形式看MTV来学唱,也可请唱得好的同学来前面演唱。 《啊,朋友》:这是流传很广的意大利民歌,也是大家喜爱的一首歌曲,可介绍背景及影片《桥》的故事梗概。歌曲的历史背景及音乐资料让学生们学好这首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准备。 第二单元:流动的音符 教学设计: 例举几首同学们会唱,较熟悉的歌曲或旋律片段或出歌曲的音符结构(二种类型),学生们会发现一种是5个间,别一种是七个音,进一步体会5音与7音的不同之处,情感表现,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准备的歌曲是《北京的金山上》《四季歌》《雪绒花》《Do、re、mi》等,其中可全体演唱,可请个别同学唱较熟悉的其中一句,另一节课,可以西藏音乐为专题,开展表现西藏风情特点的音乐舞蹈创作课(主要以5音为主) 第三单元:美妙的人声 内容安排:《跳蚤之歌》《回声》《闲聊波尔卡》 教学设计: 第一节课:《跳蚤之歌》欣赏的同时,分析人物特点,指出一人扮演,多人且各不同心理的,一个声乐表现手法,歌曲的中心意义,可请学生模仿各种人物的声音,以男生为主,女声也欢迎参加。 《回声》也是一种人声的充分表现的歌曲,主要表现在音量的控制上。 第四单元:《班级演唱组合》 这是一堂学生表演课,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可表演肖面学过唱过或听过的歌,也可表演自己喜欢的歌。 第五单元:《七彩的管弦乐》 内容安排: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片段),结合学生对弦乐曲的直接体会,简介管弦乐队的种类,认识有关的乐器,进一步感受乐器的特点。 《日出》《乡村傍晚》是两首不同风格的管弦乐曲,通过欣赏,领略运用音乐描绘的《日出》《乡村傍晚》的景色,体验欣赏标题乐器曲的韵味和乐趣。 可在欣赏以上作品后,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请班上会乐器的同学表演。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概念: ①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即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②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或一个是一元一次方程,另一个是二元一次方程;或两个都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未知数个数仍为两个)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即等式成立)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注:①、因为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所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组(对)数,用大括号联立;②、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有许多组;③、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其中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一般地,只有唯一的一组,但也可能有无数组或无解(即无公共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讨论:

3、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就是先把X看成已知数,把Y看成未知数;用 含Y的代数式表示X,则相当于把Y看成已知数,把X看成未知数。 例:在方程 2x + 3y = 18 中,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为:___________,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为:____________。 4、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求字母系数的值: 要抓住两个方面:①、未知数的指数为1,②、未知数前的系数不能为0 例:已知方程 (a-2)x^(/a/-1) – (b+5)y^(b^2-24) = 3 是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5、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过关任务(一)家长签字: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1、以抽水风车,郁金香,奶酪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该国也是典型的通过填海造陆来扩大国土面积的国家。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巴西人爱踢足球,跳桑巴舞;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因纽特人冰上钓鱼、住冰屋;西班牙的斗牛比赛;美国NBA篮球队的命名等都反映了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1、在地图的家族中分为两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每幅完整的地图上都必须具备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以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共八个方向。(见右图) 4、地图上的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正北方; 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在野外,我们可以通过指南针、北极星、太阳、河流、手表、树冠、树桩年轮等来判断方向。 6、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①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②所画地图范围越大(如中国地图),内容就越简略,选用比例尺越小。 ③所画地图范围越小(如学校地图),内容就越详细,选用比例尺越大。 ④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数字式(1:100000)、 线段式( 0 1千米)。 6、常用图例和注记: 过关任务(二)家长签字: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1、①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②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有: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轮船、登高望远、月食等 3、地球有多大: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4、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即最长的纬线,赤道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5、纬线和经线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第六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1.地理位置(图6-1):①半球位置:亚洲、欧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②纬度位置: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 北温带。欧洲大部分在北温带,没有热带。 ③海陆位置:亚洲北临北冰洋,南面濒临印度洋,东面濒临太平洋,西连欧洲,西南以苏伊 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连,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2.地形特点(图6-3) 3.气候特点:(图6-9) 4.河流特征:(图6-3)

5.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世界第三长河); 亚洲流经国家最多河流——湄公河(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注入南海) 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注入里海) 世界(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注入黑海 6.北半球的“寒极”——奥伊米亚康;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印度)(地形雨) 7.人口特征: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世界上人口超 过1亿有6个在亚洲;欧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人口密度大。 8.亚洲之最: 湄公河——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马来群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9.熟练掌握时区换算的基本方法。 如:我们地生会考的北京时间是6月14日上午9点, 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 伦敦(中时区),莫斯科(东三区)。 重点图:①第4页图6-3 亚洲和欧洲地形图

②第7页图6-9 亚洲和欧洲气候分布图 第二节非洲 1.国家:目前,非洲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二战前,三个独立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2.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穿过南北,赤道穿过中部,大部分在热带。 ②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地中海; ③相对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 3.非洲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图6-17) 地形:①高原为主的地形,被称为“高原大陆”: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气候:①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被称为“热带大陆”; ②气候特点: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③干旱区面积世界最大;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河流:①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 定期泛滥的原因:尼罗河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分干湿两季。 ②刚果河——水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亚马孙河;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 水量大的原因:①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多雨;②流经刚果盆地,支流众多。 资源: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 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4.非洲之最: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称为“赤道雪峰”原因:海拔高,气温低) 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最大海湾——几内亚湾 非洲最大半岛——索马里半岛

(完整word版)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xx》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美洲》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是作为第六章“认识大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介绍了美洲的地理概况,将南、北美洲的地理环境差异做对比介绍,使学生对美洲大陆有一定的了解,进一步完善本章的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世界观。 2.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美洲的地理位置,了解“地理大发现”与“新大陆”的联系,了解北美洲、南美洲、拉丁美洲的界线和范围。 2)运用地图,归纳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并比较南、北美洲的地形差异,学会运用比较法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3)观察大洲的地形特点,学会绘制其他地形简图。 4)能独立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并形成熟练的技能。 前四点是对教材内容的基本把握,第五点是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其中第三点与第四点为本节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我将着重的解决这两个目标的教学。 二、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南北美地形特征,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南北美地形特征,才能理解和掌握南北的气候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南北美地形差异的比较,难点的依据是该知识点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归纳水平。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感知观察以及实践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直观教学法,并辅之以学生自主讨论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

(完整版)2017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7年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 本学期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是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第三章因式分解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三、教材分析: 1 本书的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上学期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实际情境出发,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方程,方程组都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学会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本章的最后设置了一个选学内容“三元一次方程组”与阅读内容“数学与文化高斯消元法”,目的在于通过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对方程组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方程组的探索与全面认识。 2 本书的第二章“整式的乘法”是在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将整式的加减法过渡到整式的乘法,并通过乘法公式进行系统化与公式化,为后续的因式分解方面的知识作好铺垫,从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再过渡到单项式的乘法、多项式的乘法、乘法公式等,既是对上册知识的补充,同时也是知识的升华与深化,在实际中应用很广,应着重掌握。 3 本书的第三章“因式分解”是本学期的重点与难点,虽然只介绍了“提公因法”与“公式法”两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但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式分解”知识历来是初中数学成绩的“分界点”,将它提前到七年级下册进行教学,实际上也就是将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前了,对于因式分解的其他方法,如

新湘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总结-

新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总复习 一、有理数的基本概念 1.正数: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例如:3, 32 ,0.32 负数: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例如:51 ,04.0,2--- 备注:在正数前面加“-”的数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我们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 2.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数是指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切记:不是有理数π) 3.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性质:(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4.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例如:5与-5 。 性质:(1)数a 的相反数是-a (a 是任意一个有理数) 。例如: )1()1+-+x x 的相反数是( (2)0的相反数是0; (3)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 5.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性质:(1)a 的倒数是 (a ≠0); (2)0没有倒数 ; (3)若a 与b 互为倒数,则ab=1; 6、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和联系: (1)a 与-a 互为相反数; a 与a 1(a ≠ 0)互为倒数; (2)符号上:互为相反数(除0外)的两数的符号相反;互为倒数的两数符号相同; (3)a 、b 互为相反数,则 a+b=0;a 、b 互为倒数则 ab=1;

(4)相反数是本身的数是0,倒数是本身的数是±1 。 7.绝对值: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性质:(1)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例如:1212-的绝对值表示为- (2)若a >0,则︱a ︱= a ;即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若a <0,则︱a ︱= -a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若a =0,则︱a ︱=0;0的绝对值是0. (3) 对任何有理数a,总有︱a ︱≥0. 8.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可通过数轴比较:在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例如:9 5,95,99;55->-<=-=-所以--因为 9.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 的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其中1≤|a|<10,n 为正整数, n 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去1。例如:7102.332000000?-=- 二、有理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 (1)有理数加法法则:①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③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即:任意两个数相加,符号看大数字的。符号相同,数字相加;符号不同,数字相减。) (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规律:①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②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有理数除法法则: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即b a b a 1?=÷ (b ≠0); ②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有理数的乘方 ①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即a ·a ·a · ··· ·a= a n (注意:)0(1;01≠==a a a a

新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一个解含义。会检验一对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 2.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难点 方程组的一个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小亮家今年1月份的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元,其中水费比天然气费多元,这个月共用了13吨水,12立方米天然气。你能算出1吨水费多少元。1立方米 天然气费多少元吗? 二、建立模型。

1. 填空: 若设小亮家1月份总水费为x 元,则天然气费为_____元。可列一元一次 方程为__________做好后交流,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想一想,是否有其它方法?(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 设小亮家1月份的水费为x 元,天然气为y 元。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 并说明理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3 .本题中,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和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哪能个更简单? 三、解释。 1.察此列方程。.46=+y x 4 6.5=+y x ()6.51213,4.461213=-=+y x y x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3. 检查 ???== 4.451y x ???==4.460y x ???==3.461.0y x ???-==200 100y x 是否满足方程4.46=+y x 。简要说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4. 分别检查???==4.2026y x ???==4.451y x 是否适合方程组? ??=-=+6.54.46y x y x 中的每一个方程? 讲方程组的一个解的概念。强调方程组的解是相关的一组未知数的值。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零上与零下;存入与支出;运进与运出。(用正负号表示) 2、 有理数大小比较方法: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负得越多,反而越小)。数轴上的点,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3、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分数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4、 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的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5、 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唯一的一个点一表示。数轴上的点不一定是有理数。 6、 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7、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8、 相反数的表示方法:在一个数前加“-”号,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 9、 绝对值: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10、一个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等于0; 互为相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11、有理数的加法: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 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与0 相加,仍得这个数。 12、如果两个数的和等于0 ,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13、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a + b ) + c = a + ( b+ c ) 分配律:a (b +c ) = ab+ac 14、有理数的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5、代数和书写要注意:式子的第一个数前的“+”号可省略;式子中有连续两个符号在一起,后面一个符号及数要添括 号;连续两个符号中有“+”号,可省略一个“+”;代数和中任何一个数前可添括号和“+”号。 16、有理数的乘法:○ 1同号两数相乘得正,并把绝对值相乘;异号两数相乘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3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4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为0。 17、有理数的除法:同号两数相除得正,异号两数相除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除 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18、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 19、乘除运算要注意:○1先定符号,再把绝对值乘除(奇负得负,偶负得正)。○ 2把小数化分数,带分数化假分数;○3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可用运算律);○ 4除法化乘法,然后才约分。 20、有理数的乘方:○ 1幂 a n 中,n 叫指数,a 叫底数。○2负数、分数的乘方要注意是否管得住负号。 ○3积的乘方公式 (a ·b )n = a n ·b n ○4 分数的乘方公式(a b ) n = a b ○50的正整数次幂是0 21、科学记数法:○ 1把一个绝对值大的数记作± a × 10 n 的形式。○2 1≤a <10;○3n 是用原整数位减1的数。 22、有理数混合运算方法:○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求括号里面的。○2简便运算方法:互为相反数相加得0;倒数相乘得1;同分母分数相加;得较整的数相加(或相乘);适当用分配律。 第二章 代数式 1、代数式:○ 1用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和式子叫代数式;○2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3含有等号或不等号的式子,不是代数式。 2、代数式书写:○ 1有字母相乘时常省略乘号;○2数字相乘时仍用乘号;○3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左边;○4字母与字母相乘时,按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写;○ 5字母前的分数要化为假分数;○6后面接单位的式子,要用括号;○7除法要写成分数形式。 3、单项式:数与字母的积叫单项式;(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注:○ 1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2单项式不含加减运算;○3不含等号或不等号。○4分母不含字母。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注:○ 1必须有加减运算;○2不含等号或不等号;○3分母不含字母。 ○4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6、同类项:○ 1含有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这样的两个单项式称为同类项。 n n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1 平方差公式.docx

初中数学试卷 2.2.1 平方差公式 要点感知两个数的__________与这两个数的__________的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即 (a+b)(a-b)=__________. 预习练习计算: (1)(2a+1)(2a-1)=__________; (2)(s-3t)(s+3t)=__________; (3)(2a+3b)(2a-3b)=__________; (4)(ab+4b)(ab-4b)=__________. 知识点1 平方差公式 1.下列计算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x+y)(x-y) B.(-x-y)(-x+y) C.(x-y)(-x+y) D.(-x-y)(y-x) 2.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x+3)(x-3)=x2-3 B.(2x+3)(2x-3)=2x2-9 C.(2x+3)(x-3)=2x2-9 D.(5ab+1)(5ab-1)=25a2b2-1 3.如果(2x-3y)·M=4x2-9y2,那么M表示的式子为( ) A.-2x+3y B.2x-3y C.-2x-3y D.2x+3y 4.下列各式:①(x-2y)(2y+x);②(x-2y)(-x-2y);③(-x-2y)(x+2y);④(x-2y)(-x+2y).其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计算:(1)(3x-y)(3x+y)=__________;(2)(-x-1)(x-1)=__________. 6.当x=3,y=1时,代数式(x+y)(x-y)+y2的值是__________. 7.计算: (1)(2m+3n)(3n-2m); (2)(-1 2 x- 1 3 y)( 1 3 y- 1 2 x); (3)(-3x2+1 2 )(-3x2- 1 2 ). 知识点2 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8.若a2-b2=12,a+b=6,则a-b的值是( ) A.1 B.2 C.3 D.4 9.对于任意的整数n,能整除(n+2)(n-2)-(n+3)(n-3)的整数是( ) A.2 B.3 C.4 D.5 10.如果(x+y-3)2+(x-y+5)2=0,那么x2-y2=__________. 11.计算: (1)197×203; (2)99.8×100.2. 12.如图1,从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再沿着线段AB剪开,把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如图2的等腰梯形.

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 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四、 拓展: 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 1. 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2. 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 练习: P5练习题。 六、 小结: 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 作业: 第5页习题1.1A 组。 选作B 组题。 后记: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2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 2.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3. 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己探究。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分别解不等式x+4>3。022 1 >-x 。

(完整word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以风景画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朝戈作品《草原的路》,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相关知识,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 和透视规律;强化学生对透视基本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 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透视规律分析与学习,加强对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3、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规律的风景作品。 4、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参与性,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 现与运用意识。 5、通过分析作品,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特定劲舞描绘的 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 教学难点: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家乡自然风景;拿一张白纸,钩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画;典型作业评比; 问: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感? 体会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 二、新课讲授 《风景画的透视》 1、欣赏朝戈《草原的路》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情感; 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水平线:开阔斜线:深远 思考题: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透视的规律 2、透视知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基本方法: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自学第7页概念) (1)霍贝玛《村道》指出作品中视平线、消失点(心点)、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属于什么透视? 对照透视图; 平行透视规律小结:与画面平行的无透视变化;其他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 低。 (2)袁运秿《马棚》指出作品中视平线、左右消失点、左右透视线分别在哪里? 对照透视图; 成角透视规律小结:都会呈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3、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欣赏古元作品及其他作品,并判断其透视现象。 分析农民画作品中的透视:了解农民画中透视。 4、第4页练习,思考这是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学生实践 从课件中或课本风景摄影作品中,用线条临摹,重点表现画面中的透视关系。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较准确的透视表现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 生生互评;师生点评。 四、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完整)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已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则这个方程组是() (A)(B) (C)

(D) 4.下列运动属于平移的是() A.荡秋千B.地球绕着太阳转

C .风筝在空中随风飘动 D .急刹车时,汽车在地面上的滑动 5、如图,∠1=20°,AO ⊥CO ,点B 、O 、D 在同一直线上,则∠2的度数为 ( )。 A 、70° B 、20° C 、110° D 、160° 6、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2339a a a +-=- B 、()()22a b a b a b -=+- C 、()24545a a a a --=-- D 、23232m m m m m ? ?--=-- ?? ? 7、把代数式 322363x x y xy -+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 A .(3)(3)x x y x y +- B .223(2)x x xy y -+ C .2(3)x x y - D .23()x x y - 8、 已知代数式133m x y --与5 2 n m n x y +是同类项,那么m n 、的值分别是( ) A .21m n =??=-? B .2 1m n =-??=-? C .2 1m n =??=? D .2 1m n =-??=? 9、某校四人绿化小组一天植树如下:10、10、x 、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相 等,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9 (B )10 (C )11 (D )12 10、 y x y x n n 123)6(-?-的计算结果是( ) A .21318y x n -; B .31236y x n --; C .y x n 13108--; D .313108y x n -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32分) 11、在二元一次方程8512-=-y x 中,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则y = ;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则x = 。 12、已知21x y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7 1ax by ax by +=??-=?的解,则b a -的值为 13、如果22(8)(3)a pa a a q ++-+的乘积不含3a 和2a 项,则p= ;q = 14、因式分解:32_____________a ab -= 15、若()()7,1322=-=+b a b a ,则=+22b a ______,=ab _____。 16、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E ,DF ∥AB ,若∠AEC=1000,则∠D 的度数等 于 . A B C D E F

最新2018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1 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3 本学期担任的七年级163班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4 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5 6 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7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是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有: 8 9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11 第三章因式分解 12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3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4 15 三、教材分析: 16 1.本书的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上学期学 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实际情境出 17 18 发,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方程,方程组都是反19 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学会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的数量之间的等量20 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本章的最后设置了一个选学内容“三元一次方程组”与21 阅读内容“数学与文化高斯消元法”,目的在于通过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22 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对方程组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方程组的探索与全面认识。 23 2.本书的第二章“整式的乘法”是在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24 行的深化,将整式的加减法过渡到整式的乘法,并通过乘法公式进行系统化与公式化,25 为后续的因式分解方面的知识作好铺垫,从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积的乘方,

(完整版)2017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7年上学期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的七年级45班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是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第三章因式分解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三、教材分析: 1.本书的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上学期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实际情境出发,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方程,方程组都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学会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本章的最后设置了一个选学内容“三元一次方程组”与阅读内容“数学与文化高斯消元法”,目的在于通过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对方程组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方程组的探索与全面认识。 2.本书的第二章“整式的乘法”是在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将整式的加减法过渡到整式的乘法,并通过乘法公式进行系统化与公式化,为后续的因式分解方面的知识作好铺垫,从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再过渡到单项式的乘法、多项式的乘法、乘法公式等,既是对上册知识的补充,同时也是知识的升华与深化,在实际中应用很广,应着重掌握。 3.本书的第三章“因式分解”是本学期的重点与难点,虽然只介绍了“提公因法”与“公式法”两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但对初一学生来说,

湘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导学案 目录 第1章有理数 1.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 3 1.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 5 1.2.1数轴 7 1.2.2相反数 9 1.2.3绝对值 11 1.3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3 1.4.1有理数的加法(一) 15 1.4.1有理数的加法(二) 17 1.4.2 有理数的减法(一) 19 1.4.2 有理数的减法(二) 21 1.5.1有理数的乘法(一) 23 1.5.1有理数的乘法(二) 25 1.5.2有理数的除法(一) 27 1.5.2有理数的除法(二) 29 1.6有理数的乘方(一) 31 1. 6.2 科学记数法 33 1.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35 第一章小结与复习 37 第2章代数式 2.1用字母表示数 39 2.2列代数式 41 2.3 求代数式的值 43 2.4 整式(1) 45 2.4 整式(2) 47 2.5 整式的加法和减法(1) 49 2.5 整式的加法和减法(2) 51 2.5 整式的加法和减法(3) 53 第二章复习课(2课时) 55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59 3.2 等式的性质 61 3.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 63 3.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 65 3.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三) 67 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一) 69 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二) 71

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三) 73 3.4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四) 75 《一元一次方程》小结与复习(1)77 《一元一次方程》小结与复习(2)79 第4章图形的认识 4—1几何图形 81 4.2 线段射线直线(1) 83 4.2 线段射线直线(2) 85 4.3.1 角和角的大小比较 87 4.3.2 角的度量与计算 89 4.3.3 余角和补角 91 第四章测试题 93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5.1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一) 95 5.1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二) 97 5.1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三) 99 5.2 统计图(一) 101 5.2 统计图(二) 103 5.2 统计图(三) 105 第五章自我检测试题 107 嘉禾县教育局教研室 2012年8月

初一数学湘教版知识点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二元),并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称这样的方程为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含相同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联立起来,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组解。 4.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求方程组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基本思想:消元。通过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变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再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等其中一个未知数的值,再把这个值带入原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到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代入消元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然后把它带入另一个方程中,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时,把这两个方程相减或相加,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般步骤) ○1审题:弄清题中已知的和未知的,求什么,各数量间的关系。 ○2设未知数:一般可以直接设未知数,即最后问题问什么就直接设其为未知数,也可以间接设未知数。 ○3列出方程组:根据题目中表示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组成方程组。 ○4解方程组:解所列方程组,检测方程组解的合理性 ○5答:回答题目的提问。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一、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a m ·a n = a 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 2.幂的乘方:(a m) n = a m 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ab) n = a n b n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4.单项式的乘法:一般地,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5.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m (a + b + c) = a m + b m + c m 先用单项式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a + b) (m + n) = a ( m + n) + b (m + n) = a m + a n + b m + b n 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 + b) (a-b) = 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完全平方公式:(a + b)2 = a2 + 2ab + b2 (a-b)2 = a2-2ab + b2 两个数和(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减)它们的积的2倍。 3.运用乘法公式计算:首先观察式子特征,是否整体或者部分可以使用乘法公式,然后将式子进行分类,能运用公式的与不能运用公式的分开,最后计算。 第三章因式分解 一、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1.概念:f = g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