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 格式:pdf
- 大小:560.98 KB
- 文档页数:2
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6例治疗体会【摘要】对6例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应根据骨折块大小及移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骨折无移位或移位1cm或骨块有翻转的患者采用克氏针或松质骨螺钉结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
两种方法均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治疗【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66-02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骨折,为一种运动性损伤,多由于瞬间较大的力量导致髂前上棘附着的肌肉过度牵拉所致。
因骨折部位隐蔽,症状不明显,局部仅有压痛,容易发生漏诊误诊。
我院自2006年-2012年共收治此类患者6例,其中有2例采用保守治疗,4例采用克氏针或松质骨螺钉结合钢丝张力带固定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4至43岁,平均28.4岁。
左侧3例,右侧3例;体育运动时受伤3例,坠落伤2例,骑摩托摔伤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0.5h-6h。
2例骨折移位1cm(2例骨块有翻转),伤后均出现髂前疼痛,不能屈髋。
1.2 保守治疗方法 2例骨折移位<1cm且骨块无翻转的患者行保守治疗,方法为屈髋卧床休息6周。
复查x线片见有大量骨痂生长后逐步下床行走。
1.3 手术治疗方法仰卧位,硬膜外麻醉下,以骨折处为中心沿髂前上棘做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及肌筋膜,注意避免损伤行走于缝匠肌表面的股外侧皮神经,暴露皮神经并向内侧牵开。
显露撕脱骨块,不可剥离附着于骨块上的阔筋膜张肌及缝匠肌。
清理骨折端,屈髋屈膝位用点状复位钳解剖复位骨折。
如骨折块较大,可行1-2枚松质骨螺钉固定,拧入螺钉时注意避免撕脱骨块爆裂。
螺钉帽不可拧入骨皮质,以免拧爆骨块及术后取出困难。
然后再在撕脱骨块前后完好的髂骨上横向钻孔,将撕脱骨块压于“8”字钢丝张力带下固定。
如撕脱骨块较小,无法安装松质骨螺钉,则用2枚1.5mm 克氏针垂直骨折线交叉打入髂骨并穿过对侧骨皮质。
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朱优清
【期刊名称】《苏州医学》
【年(卷),期】2002(025)003
【摘要】我院自2001年至今,采用丝线缝合内固定治疗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50,162)
【作者】朱优清
【作者单位】常熟市练塘中心卫生院骨科,江苏2155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
【相关文献】
1.可吸收螺钉结合可吸收锚钉治疗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J], 郝雷;程杰;王强
2.髂前上棘撕脱骨折诊疗经验 [J], 刘文腾;王睿铸;智勇;张文明
3.儿童及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比研究 [J], 蔡文全;覃佳强;南国新;王忠良;宿玉玺
4.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治疗进展 [J], 刘通;郑天胜;姬广林
5.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J], 赵仁欢;刘昕;邓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汽化后即刻CT扫描,可见含气的腔。
T onami在术后24h后M RI检查,T2加权像显示间质性水肿。
动物实验显示激光治疗后3~4周,椎间隙可见大量软骨细胞和纤维细胞增生,8周时几乎被纤维组织所代替[1]。
本组中有8例在术后1个月行CT 扫描,1例有少许气腔存在,7例均显示与纤维环CT值相近的灰色信号。
2.2 激光汽化后注入胶原酶的体会 激光汽化过程中,患者会因激光产热感到腰部胀痛,放慢速度后可缓解。
单纯胶原酶盘内注射时,患者会因推药时椎间盘内压力增高而感腰痛剧烈,有的难以忍受甚至喊叫拒绝治疗,以至于不得不暂停注射或稍事停顿后再注。
有时1ml稀释后的胶原酶需20~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推完。
而激光汽化后注射胶原酶则非常省时省力,且患者几乎不感到痛苦。
即先行激光汽化为后续注射胶原酶获得了无痛注射的效果。
同时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及激光汽化后再手术的病例所见,激光汽化后的气腔周边均为炭化性硬壳。
胶原酶稀释液置于激光汽化后的空腔内,犹如一个水雷一样,药物的吸收会减缓。
胶原酶的副作用会降低。
所以,试图加大注入胶原酶的量(正常为600~1200)是有探索空间的。
我们有一例给予1800单位未见不良反应,但多注胶原酶是否能安全的获得更多的溶核效果而提高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实践,获得更多的更详实的观察和研究资料。
2.3 激光汽化术联合胶原酶化学溶核术的注意事项 由于激光导针较胶原酶注射时的穿刺针粗大,推注完胶原酶后,须保持注射器内的压力约5—10分钟再连同注射器一起拔除穿刺针,尽量减少药液顺针孔流出。
我们也试用将海绵颗粒经穿刺针导入堵塞针道的方法防止药物流出间盘。
术后绝对卧床5~7天,以免椎间盘压力的增加而将未来得及吸收的胶原酶药液挤出来而降低药物的溶解效果。
另外,为预防胶原酶过敏,常规在注射前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毫克。
手术后腰部疼痛剧烈是本组病例的特点,本组中有11例手术后发生严重腰痛,其疼痛的程度较单一种方法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
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手术治疗12例体会
前言:以下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体会,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建议。
如遇相关问题,请咨询医生。
背景: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髂前上棘撕脱骨折是一种青少年多发的骨折类型,往往与体育运
动有关,如摔跤、足球、篮球等活动。
骨折后疼痛严重,影响日常活动,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观察
近期,我们对12例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有8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从12岁到18岁不等。
手术时间平均为110分钟,术中出血平均为25毫升。
手术过程
手术中我们采用了经髂前上棘入路,进行螺钉固定手术,操作比
较复杂,需要精确地确定手术入路和螺钉的位置。
术后康复
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和物理疗法,以保持
肌肉强度,恢复关节运动和平衡能力,减轻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
恢
复时间因个人差异而不同,大多数患者可以2到3个月恢复正常活动,并回到他们热爱的体育活动中。
结论
手术治疗是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虽然手术操作复杂,但是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手术后恰当的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
要的,可以加速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
起椎板骨折还可能会引起脊柱矢状面发生变化因此矫形时应掌握力量和撑开加压原则本组有例发生椎板骨折对于此类病例不应强求冠状面的矫正度数而应使患儿术后得到一个稳定平衡的脊柱避免硬脊膜损伤侧凸凹侧半椎体的尖端常和硬脊膜紧贴在一起若操作不慎常易损伤硬脊膜操作到此部位时要谨慎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若出现较大的损伤可缝合术后俯卧位头低脚高位可防止脑脊液的流出参考文献邓长康张昊张功礼等联合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骨科杂志李青刘康袁元杏等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现状及其进展临床骨科杂志侯铁胜蔡斌哈氏棒加多节段椎板下钢丝治疗脊柱侧凸临床骨科杂志-病例报道-髂骨棘撕脱骨折例曹银吉崔光友!关键词l髂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内中图分类号l文献标识码l文章编号l()我院收治髂前上棘及髂前下棘撕脱骨折各例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例男岁跑步时感左髂部疼痛活动受限于年月日入院查体左髂前上棘处压痛可触及骨擦感髋关节活动受限线片示左髂前上棘骨折可见骨块诊断左髂前上棘撕脱骨折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术后周拆线周扶拐下地个月取内固定随访个月髋关节活动正常行走正常例男岁踢球时右髋摆动疼痛行走困难于年月日收稿修回作者单位延边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吉林延吉作者简介曹银吉男主治医生科副主任研究方向创伤关节镜入院查体右髂前下棘处压痛右腹股沟处可触及活动性骨块髋关节活动受限线片示右髋臼外缘可见骨块髂前下棘有缺损见图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周拆线周扶拐下地周弃拐行走个月取克氏针随访个月髋关节图髂前下棘撕脱骨折活动正常行走正常讨论髂骨棘撕脱骨折是由于肌肉的牵拉而造成的骨骺撕脱骨折通常由剧烈运动引起一般可卧床休息周保持患肢曲髋曲膝位以减轻疼痛和防止骨折断端移位疼痛消失后逐渐活动本组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见骨化性肌炎发生因此手术治疗是好的治疗方法之一参考文献卢世璧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版第卷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王亦璁主编骨与关节损伤第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骨科杂志"#$髂骨棘撕脱骨折2例作者:曹银吉, 崔光友作者单位:延边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吉林,延吉,133001刊名:临床骨科杂志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年,卷(期):2004,7(2)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 19902.卢世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 2001本文链接:/Periodical_lcgkzz200402053.aspx。
双固定锚钉系统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12例评价(1南京同仁医院骨科 210000;2南京同仁医院影像科 211102)【摘要】目的:评价双固定锚钉固定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 12例髂前上棘撕脱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双固定锚钉固定,术后患肢置于屈膝屈髋位,2天后下地行走,逐渐负重,加强功能锻炼。
结果: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膝、髋关节功能活动无受限。
结论:双固定锚钉方法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其创伤小,操作简单且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这是一个更为有优势的选择。
【关键词】髂前上棘;撕脱骨折;双固定锚钉12 avulsion fracture of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treated by twinfix ti suture anchorxu bujing yang yubing【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avulsion fracture of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treated by twinfix ti suture anchor. methods: 12 patients of avulsion fracture of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were treated by twinfix ti suture anchor sequencely. after operation, we fix the affected limb on the knees and hip flexion, two days later, patients were able to walking. and we enhanced functional exercise by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weight loading to thepatients. results: after operation the patients were all recovered well, it was non-restricted joint function activities for knees and hips. conclusion: avulsion fracture of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treated by twinfix ti suture anchor is easy to operate, well fixation, only causing small trauma and beneficial to the early function recovery of join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it is a better choice.【key words】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avulsion fractures.,twinfix ti suture anchor【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10-01髂前上棘撕脱骨折多见于青少年运动损伤。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闫伟 王欢 刘金榜安阳地区医院(河南 安阳455001)摘要 目的 评价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
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对12例髂前上棘撕脱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屈髋位卧床3周,第3周开始床上行功能锻炼,3周后下地行走。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4周左右髋关节活动度恢复接近正常,术后6~10周骨折愈合,术后8~10周髋关节肌力恢复正常水平,疗效均为优良。
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微创、操作便捷、固定牢固、效果满意,患者能够早期恢复髋关节肌力及活动度。
关键词 可吸收螺钉; 髂前上棘; 撕脱骨折T reat m en t of an ter i or superior iliac s p ine avu lsion fracture w ith absorbab le scre w YAN W ei,WAN G H uan,LIU J in-bang A nyang D istr ictH osp ital,A nyang455001,ChinaAbstract O b jective T o assess c linical appli cation value and efficacy of absorbab le scre w for ante ri o r supe ri o r iliac sp i ne avulsion fracture M e thods 12cases we re treated w i th absorbable scre w i n A nyang D istrictH ospita l Resu lts A ll cases returned to full acti v ity w ithout res i dua l comp l a i nts or weakness Conclusion OR IF w ith absorbable screw w ill ge t good resu lt in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 ne avu l s i on frac t ure K ey words A bsorbable screw; A nterior super i o r iliac spi ne; A vu l s i on fracture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11例,女1例,年龄12~19岁,平均15 4岁。
各病例均为新鲜骨折,左侧9例,右侧3例,均为运动伤。
临床表现为患侧髂前上棘处肿胀明显,有的可见明显瘀斑,局部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擦感及撕脱骨折块,不能站立、行走。
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可显示髂前上棘撕脱骨折,骨折断端均向下向外向前移位在0 5~2c m。
所有病例全部在受伤当天至伤后3d(平均1 5d)内手术。
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个月。
1 2 手术方法及术后管理 所有病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患侧屈髋40 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于髂前上棘撕脱骨折处取3~5cm纵行直切口,切口略偏外侧,避免损伤股外侧皮神经,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后即可暴露骨折断端,用布巾钳夹住髂前上棘撕脱的骨块将骨折复位并维持,C型臂透视骨折复位良好,垂直骨折线用1~2枚可吸收松质骨螺钉固定,被动屈伸活动患侧髋关节测试骨折固定牢固确切,在骨折处以近的髂骨钻孔,经钻孔处缝过双7号线,再编织缝合缝匠肌、阔筋膜张肌韧带并收紧,接着将缝匠肌韧带、阔筋膜张肌韧带与周围组织修复缝合,彻底止血、冲洗切口、清点敷料及器械无误,依次间断严密缝合深筋膜、皮下,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皮肤。
术后抗炎、支持及对症治疗,患侧膝下垫软垫,屈髋40 位卧床3周,第3周开始床上行功能锻炼,3周后下地适当行走。
2 结果12例患者术中骨折复位良好,可吸收钉固定位置良好、固定牢固确切,手术时间30~45m i n(平均35m i n)即可以完成。
术后第3周开始床上功能锻炼,3周后下床适当行走,术后4周左右髋关节活动度恢复接近正常,术后8~10周髋关节肌力恢复正常水平。
本组12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6~8周,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运动功能。
3 讨论髂前上棘撕脱骨折(anter i o r super i or iliac spi ne avulsion frac t ure),好发于青少年,大多数由于做剧烈运动前未做好准备活动,髋关节由屈曲状态猛力伸直,较大的暴发性肌肉牵拉力作用于骨盆骨突的骨化中心,而导致髂前上棘肌肉附着处(髂前上棘处有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两部分肌肉附着点)的撕脱骨折。
对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治疗,常见的有保守治疗(传统方法采用屈髋屈膝外展位卧床制动或屈髋屈膝位外固定)和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两种方法。
既往很多作者认为保守治疗方便、简单,免除手术创伤,骨折愈合后髋关节功能基本不受影响[1,2],但这种方法不易达到骨折的满意复位,甚至影响外形美观,患者卧床时间长、髋关节制动时间长,不能早期进行髋关节锻炼[3],下肢肌肉废用性萎缩,甚至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而导致下肢伸肌无力。
亦有报道采用切开复位钢丝张力带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术后不需要石膏固定,而且能早期功能锻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4]。
笔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能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恢复髂前上棘外观,且在骨折复位、固定时不需要剥离骨膜,较少干扰其上附着的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固定牢固确切,不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术后可以早期进行髋关节锻炼和下床行走,可吸收螺钉组织相容性好、无毒,能够避免金属腐蚀反应及电解反应,具有一定弹性模量,允许微小活动,消除了金属内固定物带来的应力遮挡效应,起到了动力固定作用,刺激成骨,保证了骨折愈合[5],也没有局部金属异物反应造成的不适及疼痛,而且不干扰影像学检查,无论在精神上、肉体上,均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微创、操作便捷、固定牢固、治疗效果满意、患者能够早期恢复髋关节肌力及活动度、预后优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利云峰,郭星,庄洪,等.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36例治疗17回顾.实用医学杂志,2004,20(4):433-434.[2]徐蕴岚,陈博昌.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诊治探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0):1545-1547.[3]苏建军,魏建路,杨国英.儿童髂前上棘撕脱骨折.中华创伤杂志,2003,19(2):120-121.[4]苏秀君,刘俊雄,严笑.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髂前上棘骨折.临床骨科杂志,2003,6(3):270-271.[5]吴静炯,陈谏,王晓平.可吸收螺钉(棒)治疗青少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临床骨科杂志,2004,7(1):106-107.收稿日期 2011-02-14(本文编辑:郎威)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8例临床研究李红金 李红霞 刘香云东平县人民医院(山东 东平271500)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CT引导穿刺、抽吸、引流和尿激酶溶解血肿。
结果 本组108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4 6%。
置管引流时间为3~5d,首次清除率为37%~64%,术后一周内清除率为74%,2周内清除率100%。
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致残率、病死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穿刺; 引流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08例中,男63例,女45例;年龄34~83岁,平均56岁。
其中基底节出血81例,丘脑出血11例,破入脑室16例。
入院时有意识障碍87例,有肢体偏瘫79例,失语68例。
出血量30m l以上78例,60m l以上24例,80m l以上6例。
103例在24h内完成微创手术,﹤6h28例,6~12h71例,12~24h4例。
本组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
1 2 血肿穿刺点定位 根据头颅CT片确定血肿量最大的层面距O M线的实际高度,再用标尺测出前额正中距血肿中心的距离,该距离与层面线上高度的交点即为穿刺点,从穿刺点到血肿中心的垂直距离即为选用穿刺针的长度,穿刺点要避开重要血管及皮层重要的功能区。
1 3 手术方法 血肿穿刺在床旁操作,患者取卧位,根据头颅CT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深度,以出血量最多、血肿最接近颅骨的CT层面为穿刺点,并避开大脑中动脉及重要功能区。
局麻锥颅钻孔后,用导丝引导硅胶管直接穿刺,进入血肿腔中心后,拔出导丝,连接注射器,抽吸血肿液,第1次清除血肿总量的30%~ 60%,以后根据病情注入尿激酶盐水溶解凝固血块,1~2次/d,每次夹管4~6h后开放引流,待血肿清除达80%~90%时即可拔管,一般引流3~5d。
2 结果术后生存103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4 6%,置管引流时间为3~5d,平均为4d。
根据首次抽出血肿量与术前CT片确定血肿量计算清除率,首次清除率为37%~64%,平均为55%。
术后一周复查颅脑CT血肿完全清除者82例,其余均在2周内基本清除干净。
3 讨论3 1 手术时机的选择 大量研究及临床实践证明,高血压脑出血在20~30m in形成血肿且出血已经停止,6~7h开始血肿周围脑组织学改变,即使较小的血肿对周围组织的损害亦较重,6~ 12h后周围组织出现海绵状变性、坏死、出血等继发损害[1]。
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伤越严重,致死、致残率越高。
所以能在脑出血6~24h内较早手术清除血肿,迅速解除脑组织压迫,使继发脑水肿、脑缺氧减轻,从而保护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3 2 手术适应证选择的主要因素 (1)挽救生命,对血肿量大威胁生命者,须尽快清除。
(2)挽救神经功能,如位于重要功能区血肿,出血量虽然<30m,l但功能障碍严重,为本方法的重要指征。
单从出血量考虑,脑叶出血 30m,l基底节区出血 30m,l丘脑出血>10m,l小脑出血10m,l脑室内出血形成梗阻性脑积水者亦为本手术的适应证,脑干功能衰竭为相对禁忌证。
3 3 预防和治疗再出血 (1)有效控制血压;(2)保持患者安静状态;(3)定位准确;(4)抽吸动作轻柔,负压不宜过大抽吸量适度或分次少量抽吸,如遇新鲜出血可用冰盐水100m l加肾上腺素1m l反复冲洗,多能止血。
3 4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优点 传统的开颅手术需在全身麻醉(全麻)下进行,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血肿清除过程又增加了脑损伤[2]。
而微创清除术采用持续正压连续冲刷液化的方法,且只需局麻下经皮穿刺,损伤轻微,操作简便[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