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锚定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摘要] 锚定效应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下,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作

为参照点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并且使得最终的估计值偏向于初始值,从而导致判断的偏差。此文首先阐述了锚定效应的相关概念和锚值类型,然后介绍了锚定效应的几种实验范式,最后综述了有关

锚定效应影响因素的代表性研究。并讨论了锚定效应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锚定效应估计影响因素判断偏差

[abstact] anchoring effect is a phenomena that people will adjust the estimate of the incident from the initial information as a reference point on uncertain situation, and make the final estimate incline to the initial information, resulting in judgments of bias. firstly it explain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anchoring effect and the types of anchor value. then it introduces several experimental paradigms of anchoring effect.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representative study about the factors of anchoring effect.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of anchoring effect.

[key words] anchoring effect estimatefactor judgment bias 一、引言

众多研究表明,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不仅是一种普遍存

在的,而且是一种强烈持久的心理现象。tversky和kahneman(1974)最早将锚定效应定义为,人们通过来自最初的数值作估计,并从这个点开始做不充分的调整,产生最终的答案,而这个最终估计是趋向于最初始的信息值的。

tversky和kahneman提出锚定效应以后,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并在众多的领域中被证实。这些研究包括赌博评估,对风险和不确定的评估,自我效能感,对常识问题的回答。锚定也被提出来作为像偏好旋转,可能性评估,特征推论,语言的产生以及理解,利己主义偏见,聚光灯效应以及白日梦等多样现象的解释机制。

chapman(2000)根据不同领域锚定的意义,将这些定义分为三种类型:一个是锚定程序,在这个程序中提供给被试一个没有意义的数字。第二个含义是指一个实验的结果,在这个实验中,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影响了被试的判断。此外,锚定和调整启发式还被用于指心理加工,通过一些心理标准加工,没有意义的数字有了它的影响。

二、锚的类型

锚定效应的程度可以由不同类型的锚(anchor)引起。锚定效应既可以发生在当锚值是有意义及与目标相关时,也可以发生在锚值是完全随机选择和没有意义时,或对目标值是不可信和不合理时。(一)、自我产生锚和外部锚

自我产生锚(self-generated anchor),指被试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判断时自发产生的内在锚值。例如,询问“华盛顿什么时候被选为总统”,由于很多人都知道美国在1776年独立,华盛顿的当选

应该在此之后不久,因此被试会把1776作为一个最初的参照也即锚值,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这里的1776年就是自我产生锚。

除了自我产生,锚也可以是外部提供的。外部提供锚((experiment-provided anchor)是指情景中别人直接提供的一种参考值,个体根据别人提供的锚值进行调整,获得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数值。

(二)、相关锚和无关锚

northcraf, robbennolt以及mussweiler等人的研究表明,与目标任务相关的,有意义和可信的锚可以引起锚定效应。同时,研究者也发现,锚定效应也可以被无意义或随机选择和不可信的锚引起。例如,brewer和chapman等人(2007)发现,无关锚值影响了对艾滋病携带者对在使用了有缺陷避孕套而感染艾滋病几率的判断,以及医生对病人患肺栓塞几率的判断。此外,thomas和mussweiler(2008)还发现,无关数字锚会影响法律专家对犯人的刑事定罪。

(三)、可信锚和不可信锚

一些研究发现,即使锚是极端的或者代表不可能的目标估计参照时,锚定效应也会产生。strack和mussweiler(1997)将锚值划分为可信(plausible)和不可信(implausible)两类。例如,他们在实验中提出的“甘地的年龄是79/64岁?”中的79/64就是可信锚,而“甘地的年龄是140/9岁?”中的140/9就是不可信锚。

strack 和mussweiler在1997年的系列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了作为锚值的1215或者1992年两组数字,要求被试评估爱因斯坦首次

访问美国的时间。虽然这些数字明显是不可信的,但是还是产生了和可信锚一样的锚定效应。

三、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

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主要以传统锚定范式、基本锚定范式、自发锚和外部锚定范式和阈下启动范式为代表。

(一)、传统锚定范式

一般把tversky和khanemna在1974年所采用的经典实验研究范式称为传统的锚定范式。它主要使用两步式(two-step paradigm)的提问方式,包括配对的两个问题,即比较问题和数量问题。比较问题的形式是“靶子的维度是高于还是低于x”;数量问题的形式是“靶子的维度是多少”。比较问题里的x就是锚值。

wong 和kwong(2000)认为在两步式提问中的比较判断和绝对判断在内容是相关联的,并且在他们的研究中证明了语意启动效应,因此传统锚定范式又称为语意启动范式(semantic priming paradigm)。

(二)、基本锚定范式

wilson(1996)等人认为在传统锚定效应框架下,之所以发生判断偏差可能是因为被试将锚定值和判断进行了外显的对比。他们提出如果不将锚值与估计值做比较,而是与无关信息甚至是单纯的数字做比较,是否还会产生锚定效应的问题。实验证明,甚至当锚值是完全与目标问题无关,以及当没有包含对比判断过程时也会发生锚定效应。该锚定概念被认为是基础锚定,并且已经被证明相对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