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佛学的学者,将佛教传播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佛学、部派佛学
- 格式:pdf
- 大小:178.79 KB
- 文档页数:6
佛教在印度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三个时期。
大乘佛教虽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发展而来,但是其主要思想却不同于声闻的自我解脱,而是强调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无上佛果为目标。
大乘佛教兴起的时间约在公元一世纪,但是在原始阿含圣典及十二分教的“本生”、“譬喻”、“因缘”中,已显示出大乘菩萨道的内涵;而佛陀一生以弘法利生为要务,更是说明佛陀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实践者,只是当时的环境和众生的根机偏于声闻、缘觉,因此,当时虽然也有与佛陀风格相近的佛弟子,如舍利弗以智化导外道、目犍连以力降伏众魔、富楼那深入蛮荒布教、迦旃延与外道论议等,但大乘思想亦未能发扬光大。
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同样有“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大德出现。
大众部一向是进步自由的,如大天便是代表人物。
其后,影响化地部、法藏部、经量部亦朝向大乘发展。
公元一、二世纪的有部论师那先比丘、世友尊者、譬喻师马鸣、胁尊者等,都具有大乘性格,他们的学说思想便成为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间的桥梁。
大乘佛教历经五、六百年潜移默化的过程,终于渐露曙光,综其原因,概归为四点:一、佛陀涅盘后,佛弟子随着对佛陀精神的永恒怀念,于是佛陀过去生中修菩萨行的故事便成为学习的典范。
二、部派发达时期,各部派之间对义理的阐释,意见分歧,因而加速了新思想的产生。
三、佛弟子已警觉到部派过份着重于法的分析诠释,把佛法变成保守难解的理论,因此极力摒弃,以回归佛陀重视实际生活,以人间为主的本怀。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一直受到婆罗门教的排斥,也受到南印度案达罗文化及外国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面对外力的冲击下,佛教更力求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在上述的原因之下,推动起来,新兴佛教的运动者称为“大乘行者”。
而大乘典籍也在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到了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七八至一二三),逐渐被记录保存下来。
后由龙树菩萨(一五○至二五○)将之整理、撰述阐扬,终于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
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
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
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
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
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
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
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开始传授佛法。
初期佛教注重解脱苦难,强调个人修行和内心觉悟,主张四圣谛和八正道。
佛教很快在印度传播开来,并得到了许多追随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由阿育王时期的一个国家会议推动。
在这个阶段,佛教开始系统地组织起来,并形成了一套宗教规则和教义。
上座部佛教强调戒律和僧团的重要性,追随者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脱苦难。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主张并不完全得到所有佛教徒的认同。
在公元1世纪初,随着佛教不断向外传播,大乘佛教开始兴起。
大乘佛教强调悲观世界和众生救度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
为了达到解脱的目的,追随者应该发展菩提心,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大乘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深深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之外,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佛教在印度国内和国际上的发展达到高峰,成为一股重要的宗教力量。
然而,随着印度的政治不稳定和宗教分歧的加剧,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此外,佛教还面临来自其他宗教的竞争,例如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然而,佛教仍然在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
它不仅对印度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亚洲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促进了个人的精神修行和觉悟,成为人类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了解原始佛法的真实面目,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佛教修持的真实含义,现在,大乘佛法流行,对所谓小乘的东西,相反很多人不太重视,视之为不了义的说法,其实,所谓大乘也好,秘密乘也好,离开小乘都是不可想象的事,佛法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佛陀的说法,都是三乘归一乘,应机而说,活活泼泼,生动可信,了解真实的佛法,对我们的人生有真实的启发。
一、从传布的时间上看释迦牟尼佛世尊创立的佛教,据学术划分,在印度一般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四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为释迦牟尼佛创教及与弟子传教时期,称为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法。
第二个时期: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公元一世纪。
因为对佛陀的教义和戒律的理解的不同,佛教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部,称为根本两部,后来又演变成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是为部派佛教。
原始佛法和部派佛教现在都称为小乘佛教。
第三个时期:佛陀涅磐后500年,大乘佛教出现,即是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派,被称为空宗;其后,瑜迦学派产生,被称为有宗。
第四个时期:公元七世纪——: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部分教派融原印度婆罗门教的一些东西,而出现密教。
自公元十一世纪——十三世纪,印度受到外来势力侵略,佛教在印度基本灭亡。
二、从传布的路线上看南传的大多数是上座部,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北传的大乘为主,大小乘兼有,以中国汉地为中心;西藏的以金刚乘为主,以中国西藏、蒙古等地为中心;中国现在只有云南的傣族地区弘传上座部(原始佛教)三、从三藏经典文字传布上看巴利语系佛教属于南传上座部;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同属于大乘为主,,大小乘兼有。
成、住、坏、空是小乘乃至大乘共同认可的基本教义,研究界所认可的原始佛教是指从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起,直到佛涅磐的百余年间的时期,据北传佛教记载,部派佛教分裂的时期是佛灭116年,也就是阿育王在位的时期,这之前都是原始佛教时期,现在有学者认为部派分裂后,佛教虽然有些变革,但其基本教义和戒律,都还保存了佛陀在世时的风貌,所以都应该称原始佛教。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佛教三大派别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
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
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陆,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
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
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
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
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
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
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
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佛教的传入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
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
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
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佛经的历史派别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
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
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
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
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
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癸巳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
《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五:部派佛教佛教之五:部派佛教从佛陀创教至其逝世后的100 余年间,在佛教史上称为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4 世纪至1 世纪大乘佛教兴起前,称为部派佛教时期,此时期又可分为前期与后期,公元前4 至前3 世纪发生根本分歧,原始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史称根本二部。
公元前2 至1 世纪根本二部又各自分裂为若干派,共约18派或20派,佛教史上称此为枝末分裂。
(1)部派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佛陀去世后的百余年间,摩竭陀王国日益强大,又吞并数国后,国势日强。
佛教在国王的支持下,日益流传。
但由于印度各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且风俗各异,各地教团内部对教义、戒律的认识发生了分歧,并日益加深,统一的教团必然发生分歧。
公元前4 世纪摩竭陀王国建立了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 年),于公元前317 年统一了印度北部。
至其第三代国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 年)即位后,又发动了统一南印度的战争。
据铭文记载他在战争中杀了10万余人,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空前的统一国家,所以孔雀王国又称孔雀帝国。
阿育王在统一过程中及统一后,大力提倡佛教,并一度成为国教。
(2)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原始佛教于公元前4 世纪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佛教文献对其分裂的原因与时间的记载有所不同。
据南传佛教锡兰的《岛史》与《大史》记载,印度毗舍离的伐耆族的比丘对佛教戒律提出十条新见解,对戒律进行改革,称为" 十事" 或" 十净"。
其重点是给予比丘在日常生活与修道方式上以较多的自由。
这十项新规定是:①角盐净,多余的盐可存贮于角器中以备食用;②二指净,下午太阳偏西二指长时仍允许进食;③他聚落间净,即在一处就食后,仍可到他处就食;④住处净,指同一处之比丘可在不同地方举行佛事;⑤赞同净,即开会人数不足,决议亦有效;⑥所习净,允许按先例行事,不认为是违律;⑦攒摇净,可饮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⑧饮阇楼疑净,可食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⑨无缘坐具净,指可坐在无拘大小而无贴边的坐具上;⑩金银净,可接受并蓄存信徒施舍的金银财物等。
【导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苦寒来。
坚持备考的⼈⽣,很积极,很宝贵,很励志。
冲吧,努⼒吧!以下为⽆忧考整理的“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知识点:佛教”,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印度佛教的创⽴与发展简史 佛教约创⽴于公元前6世纪。
在世界各⼤宗教中,佛教创⽴的时间最早。
创始⼈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
释迦牟尼⽣活的年代⼤约与中国孔⼦同时。
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其母是摩耶夫⼈。
相传他诞⽣于蓝毗尼花园。
释迦牟尼长⼤后深感⼈间的苦恼,所以29岁时出家苦修6年。
35岁时他发觉苦⾏并不是达到解脱之路,于是弃⽽⾄菩提伽耶的⼀棵菩提树下打坐,静思⼈⽣真谛,终于在⼀天晚上⼤彻⼤悟⽽成道。
得道后,他在⿅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教。
传教45年后,80岁时在拘⼫那迦圆寂(涅槃)。
释迦牟尼出⽣地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野苑、涅菜地拘⼫那迦是举世闻名的佛祖四⼤圣迹。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I2世纪⼤约有1800年的历史,⼤致可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
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前6世纪-1世纪中叶) 这⼀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
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传教阶段。
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争议。
后分裂为两⼤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派称为上座部佛教:主张改⾰的⼀派称为⼤众部佛教。
(⼆)⼤乘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7世纪) 这⼀阶段从⼤众部演化⽽成的⼤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
原上部佛教被贬称为⼩乘佛教(“乘”原为“车辆”之意)。
⼤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的最终⽬的在于成佛。
佛教的发展生科五班1554010547赵蓉摘要:佛教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阶段大约为释迦牟尼逝世后的100年间,史称“和合一味”时期,这种“和合”只是大致上的统一,而解裂的种子在其中蕴育和成长。
随着社会的变迁,约在公元前4世纪第二次结集前后,佛教徒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产生了两大部派,即尊崇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较为进取、提倡改革的大众部。
究其原因,说法不一按南传佛教说,是由于僧众们在戒律问题上的争执而引发的;按北传佛教说,是由于对阿罗汉果的不同看法而引起的。
总之,佛教内部的这种分化愈演愈烈,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上座部7次分裂,成为12派,大众部4次分裂,成为8派,这一阶段就是部派佛教时期。
大乘佛教形成于公元1世纪。
关键词:印度佛教发展宗教释迦牟尼寺庙正文:一、什么是佛教佛教,由距今三千多年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八大祖庭: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根据多年考古实践与文献研究,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认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最迟应在秦始皇时代。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
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
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
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
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交错起落。
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的竹制横椽之上。
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
正脊上的那瓦饰呈火焰状,戗脊首端大多竖有凤的形象,风格独特。
各佛寺佛殿内部由佛座、僧座和经书台3部分组成。
佛座上塑的释迦牟尼像,大多是坐像,佛祖的耳朵奇特,又大又宽,成“<”形。
身材瘦小,眉清目秀,双手扶膝,流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使人产生对傣族历史追溯的好奇心。
佛寺旁边或附近大多建有佛塔。
佛塔主要有:缅式钟形佛塔、亭阁式佛塔、泰金刚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态。
这些塔基本上由砖砌成,外敷石灰、涂料,大多是实心。
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龛里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
进佛塔要经过的门亭也别具一格。
在一个两重檐人字屋顶的一侧,成直角的再照样建筑一个屋顶,连接在一起组成门亭。
檐下只有柱子支撑,无墙壁,四通八达,供人出进,虽属重复建筑,由于布置巧妙,更显出了傣族特殊的建筑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傣族建筑的显著特点。
那就是这些建筑物没有一座是把柱子镶嵌在墙中的。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
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在这里不含有贬称意义)。
佛教文化之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上章讲了“三法印”,并留了一个问题给大家,什么叫“空空”?先说“灭灭”,佛祖在菩提树下悟得“四圣谛”,其中之一是“灭谛”,即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也叫“涅槃”。
然而这个“灭”也是执念,所以要达到真正的“灭”的境界,须“灭灭”。
佛教上叫“灭灭相”。
理解了“灭灭”,再来说“空空”就相对容易了。
“空”是指万物存在的一种方式,或一种性质,它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实体,而一直处于变动之中。
而我们既然说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而给它赋予了“空”的概念,实际上相当于给了它“空”的自性,因此要达到根本的空,须“空空”,即佛教所说的一切皆空而又不执着于空名与空见。
我觉得“空”可以与王阳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看,空是心之作用,而空空是觉,是修行的境界。
了解了佛教的基本观念“四圣谛”和“三法印”以后,我们对佛教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但要真正了解佛教,还必须从佛教的发展过程来看一看佛教自创立以来它经过哪些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在各地生根开花,如何一步步形成了完整的系统。
普遍观点认为,佛教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和密教时期,下面逐一讲解。
佛教的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时期,时间跨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末到战国时期。
我们知道佛教最初创立的宗旨是追求解脱人生痛苦,并通过灭尽一切执着的方法来完成。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四圣谛”,这个时期也就是佛祖对其核心思想的传播。
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随机施设,不拘一格。
采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形式,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宜说不同的答案。
佛祖于公元前486年圆寂于末罗国拘尸那迦城外的婆罗林中,火化之后的佛陀舍利子经由香性之婆罗门分给拘尸那城、摩羯陀国、毗舍离国、迦毗罗卫国等八个国王,各国建塔供奉。
解释一下舍利,舍利是指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