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参考
- 格式:docx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0
1、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旅游景区控规的核心。
以系统论为指导,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方面构建旅游景区控规系统,并结合旅游景区控规实践的指标统计分析,提出由景物保护、用地使用、环境质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等五大主题构成的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将其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选择控制要素两大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可分为:(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5)具体设计引导及控制: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内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6)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注:级及三级景观区2、建筑组群空间组合形式,一般运用具体的图示方式进行示意表达3、交通通行方式:选择车行还是步行方式4、红色标注的为基本控制要素(适用于所有景区控规或景区内每一地块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余为选择控制要素(可以根据景区特色和实际需要选择采用的要素)说明:1、针对不同用地不同的保护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及景观设计引导四种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景区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该控制方式主要适用于景区内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地用地控制。
(2)条文规定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景区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保护级别、用地性质、景观分区及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该控制方式的适用范围是:当对规划地块作保护级别、使用性质等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
(3)图则标定的控制方式是指用一系列控制线和控制点对用地和设施进行定位控制,如地块边界、焦点景观、建筑后退线、解说牌等。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建构和几个重要指标的引入知识讲解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建构和几个重要指标的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确定的规划层次之一,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同属详细规划。
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如何实现控制,既实现政府的城市建设目标,引导城市建设发展,又不至于成为被动控制和消极控制,已经成为当前控规的一大难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控规仅仅是规划管理的一个参考,未能起到应有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大部分内容在管理审批实践中均有所调整。
在工作中甚至出现规划刚刚编制完成有关指标就面临更改的强烈要求。
而且,当前控规编制中的突出矛盾是控制有余引导不足。
过分强调控制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样化,市场和形势瞬息万变的实际,显得缺乏灵活性。
特别是在控规编制的核心——指标体系确定中存在很多问题。
1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与存在问题1.1 规划控制指标体系任何城市建设活动,其构成内容包括土地使用、设施配套、建筑建造、行为活动四个方面。
1、土地使用(1)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作出规定。
其控制内容为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的相容性、用地边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城市良好的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
其控制内容为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等。
2、设施配套设施配套是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保证,即对建设用地内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
公共设施配套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设施和商业服务业等配置要求。
市政设施配套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及市政公用设施容量规定,如给水量、排水量、用电量、通讯等。
设施配套控制应按照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作出规定。
3、建筑建造(1)建筑建造控制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的群体关系作出必要的技术规定。
建筑面积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的计算公式建筑面积密度建筑面积密度是反映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主要指标。
计算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时,通常不包括±0以下地下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密度的表示公式为:建筑面积密度=(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m2/hm2)容积率容积率是衡量建筑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通常以地块面积为1,地块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对地块面积的倍数,即为容积率以公式表示如下: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是反映建筑用地经济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计算公式为:建筑密度= 建筑基底总面积÷建筑用地总面积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反映了道路红线宽度,它的组成包括: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敷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不得越过道路红线。
根据城市景观的要求,沿街建筑物可以从道路红线外侧退后建设。
人口净密度人口净密度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之一,反映居住区住宅用地的使用强度,公式为:人口净密度= 居住总人口÷居住宅用地总面积(人/hm2)建筑间距建筑间距主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合考虑确定。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确定公共服务设施中的托儿所、幼儿园、医院病房等建筑的正面间距,也适用这一原则。
日照标准日照标准中的日照量包括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两个标准。
日照时间是以住宅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受到的日照时数为计算标准。
日照质量是指每小时室内地面和墙面阳光照射积累计的大小以及阳光中紫外线的效用高低。
1993年7月,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对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已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规定日照标准日采用冬至日和大寒日两级标准。
参考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02 年版)《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讨论稿)第一步,确定人口容量 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人口容量=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值2人口容量=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总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3人口容量=规划范围内的居住建筑总面积/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4土地承载力法根据建设用地潜力和有关人均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t t t l L P /= (4.3.1)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L t ——根据土地开发潜力确定的预测目标年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l t ——预测目标年宜采用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5环境容量法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生态用地总面积,选取适宜的人均生态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t t t s S P /= (4.3.3)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S t ——预测目标年生态用地面积;s t ——预测目标年人均生态用地面积。
第二步,根据人口容量确定所需的配套公建,配套绿地查《居住区设计规范》,有千人指标控制的计算方式。
第三步,依据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核算各项指标。
表 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1住宅用地(R01)2公建用地(R02)3道路用地(R03)4公共绿地(R04)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千人) 表6.0.3注:①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②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③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④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⑤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
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附表A.0.3。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怎么做?图则是地块编号图后面对每个地块的具体详细表达和说明,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最重要的部分。
图则必须包括:1.指北针,比例尺(风玫瑰) 2.位置示意图3.地块控制指标4.图例:5.指导指标:6.图则说明:也可以加上布局示意图(做了平面布局的话)7.正图:在设计的时候很多的细节应该在图面上有.比如:地块界线(红线),建筑后退控制红线,水域蓝线,绿化绿线,高压黑线(有的话),文物保护紫线,机动车禁止开口控制线(120米-150米),机动车出入示意,地块控制点坐标(城镇建设坐标系),转弯半径,控制点高程,标注建筑后退地块界线距离、绿线退让距离,以及地块内配置的配套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桶等)都应该在图内有明确的数据或图示。
对于控制性指标应该根据各地块的实际情况而不同,比如地块面积小的建筑密度就相对大些,不能死搬一些规划指导书上给的意向指标。
比如《玉溪市城市规划技术规定》(修订版)里规定了各类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表里商品住宅大于等于30%(旧区)大于等于35%(新区),那么地块面积小一点的地块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公共绿地可能相对较少就可以给个大于等于35%,地段好(比如面水)地块面积相对大绿地率就可以大于等于38%甚至40%。
不要前后冲突:绿地率,建筑密度,道路广场所占面积的冲突。
有的人建筑密度下线40%,绿地率45%,那么道路只有小于等于15%。
这是不太现实的。
道路的比例是有个大概的范围的。
停车位算法:有的人像不同控制图则里怎么能具体算出停车位来。
地块面积乘以建筑密度算出建筑基地面积,乘以平均层高就可以算出建筑面积再换算成每百平方米的停车位不久算出停车位个数来了。
今天早上有的领导说用建筑层数来控制限高,这是不对的,建筑限高要用高度来控制,为什么呢?因为有的开发商钻空没个建筑的层高在验收的时候控制5.2,实际上5.2后面又加层就一层变成了两层。
如果用高度来控制多层20米,在20米范围内可能建出8层来吗?对于图则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1.技术逻辑简单化和机械化 2.静态的图则内容与动态的市场需求 3.设计与实施的脱节(不管是机械化的执行还是管理层次的随意变更) 4.控制图则的科学性 5.在历史保护地段中的旧城改造中的运用。
1、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旅游景区控规的核心。
以系统论为指导,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方面构建旅游景区控规系统,并结合旅游景区控规实践的指标统计分析,提出由景物保护、用地使用、环境质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等五大主题构成的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将其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选择控制要素两大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可分为:(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5)具体设计引导及控制: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内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6)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表1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注:1、景观分区:景观分区建立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敏感度评价的基础上,分为一级、二级及三级景观区2、建筑组群空间组合形式,一般运用具体的图示方式进行示意表达3、交通通行方式:选择车行还是步行方式4、红色标注的为基本控制要素(适用于所有景区控规或景区内每一地块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余为选择控制要素(可以根据景区特色和实际需要选择采用的要素)说明:1、针对不同用地不同的保护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及景观设计引导四种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景区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该控制方式主要适用于景区内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地用地控制。
(2)条文规定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景区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保护级别、用地性质、景观分区及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该控制方式的适用范围是:当对规划地块作保护级别、使用性质等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
实用标准文案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计算方法
1、投资强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
计算公式:
投资强度=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项目总用地面积
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
2、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当建筑物层高超过8米,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3、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项目用地范围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占用土地面积(或分摊土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
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占用土地面积÷项目总用地面积×100%
当无法单独计算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占用土地面积时,可以采用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重计算得出的分摊土地面积代替。
4、建筑系数: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占地面积总和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
建筑系数=(建筑物占地面积+构筑物占地面积+堆场用地面积)÷项目总用地面积×100 房屋建筑系数=房屋建筑面积/房屋使用面积
精彩文档。
参考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02年版)《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讨论稿)第一步,确定人口容量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人口容量二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值2人口容量二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总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人口容量二规划范围内的居住建筑总面积/人均居住建筑面积4 土地承载力法根据建设用地潜力和有关人均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R = L t/I t (4.3.1)式中: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L t ――根据土地开发潜力确定的预测目标年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I t ――预测目标年宜采用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5环境容量法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生态用地总面积,选取适宜的人均生态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P t =S t /s t (4.3.3)式中: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S――预测目标年生态用地面积;s t ――预测目标年人均生态用地面积。
第二步,根据人口容量确定所需的配套公建,配套绿地查《居住区设计规范》,有千人指标控制的计算方式第三步,依据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核算各项指标。
表3.0.3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m2/人)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貳/千人)表6.0.3注:①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②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 3.0.2规定;③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④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⑤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
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附表A.0.3。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参考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是指在城市规划中,为了实现规划目标和指导城市发展,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分析。
下面将从人口密度、绿地覆盖率、道路网络密度和用地混合度四个方面介绍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的计算方式。
1.人口密度计算方式: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居民人口的数量。
计算人口密度的方式是将其中一区域的总人口数量除以该区域的总面积。
例如,区域总人口为10万人,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则人口密度为10万/5=2万人/平方公里。
2.绿地覆盖率计算方式:
3.道路网络密度计算方式:
道路网络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道路长度。
计算道路网络密度的方式是将其中一区域的道路总长度除以该区域的总面积。
例如,区域总道路长度为100公里,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则道路网络密度为100/10=10公里/平方公里。
4.用地混合度计算方式:
用地混合度是指不同功能用地的集聚程度。
计算用地混合度的方式是将其中一区域内不同功能用地的面积加总,并除以总面积。
例如,区域内住宅用地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商业用地面积为5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3000平方公里,则用地混合度为(2000+500)/3000=0.833
总之,通过计算人口密度、绿地覆盖率、道路网络密度和用地混合度等指标,可以全面了解城市发展的情况和问题,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指标体系是旅游景区控规的核心。
以系统论为指导,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方 面构建旅游景区控规系统, 并结合旅游景区控规实践的指标统计分析, 提出由景物保护、 用 地使用、环境质量、 建造建造、 设施配套等五大主题构成的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 进行筛选和调整,将其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选择控制要素两大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可分为:(1) 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造使用相容性; (2) 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造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3) 建造形态控制指标:建造高度、建造间距、建造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造高度、相邻地段建造规定 (4) 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 (5) 具体设计引导与控制: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内的建造形式、色采、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 (6) 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1、保护级别2、旅游容量3、游赏项目4、用地面积5、用地边界6、用地性质7、容积率8、建造密度 9、绿地率 10、植被类别 11、植被覆盖率 12、种植方式13、景观分区 1 14、焦点景观 15、视观点 16、视观廊道 17、空气污染指数 18、地表水水质标准 19、建造高度 20、建造后退21、建造形式、 体量、 色采 22、组群空间组合形式 2 23、接待床位景物保护风景游赏土地使用环境容量景观风貌环境卫生建造建造建造设计引导接待设施条文规定图则标定 条文规定 指标量化 指标量化 指标量化条文规定 图则标定 图则标定条文规定 条文规定 指标量化 图则标定景观设计引导 景观设计引导 保护 游赏用地 使用环境 质量建造 建造设施 控制指 标 体 系注: 1、景观分区:景观分区建立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敏感度评价的基础上,分为一级、二级与三级景观区2、建造组群空间组合形式,普通运用具体的图示方式进行示意表达3、交通通行方式:选择车行还是步行方式4、红色标注的为基本控制要素〔合用于所有景区控规或者景区内每一地块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余为选择控制要素〔可以根据景区特色和实际需要选择采用的要素〕说明: 1、针对不同用地不同的保护和开辟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包括指标量化、 条文规定、图则标定与景观设计引导四种控制方式。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的确定关于《天台县城东、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研究报告3、具体控制指标3.1⽤地性质(1)按照总体规划确定(2)城市规模、城市特征(3)所处区位、⼟地开发性质(4)现状⽤地性质3.2⽤地边界3.21建筑⾼度影响:建筑⾼度超过⼀定⾼度时,因结构及消防的要求相应的提⾼,每层建筑⾯积必须达到某个值时才经济的。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地块。
3.22道路⽹密度与地块划分(1)按⽤地性质和功能结构做⼤的划分;(2)再⽤道路⽹进⾏细的分割;(3)综合考虑路⽹密度,⼲路保持⼀定间距。
3.23⼟地产权与地块划分⾸先,通过对中⼼城区⼟地市场对不同地块⼤⼩的需求分析,对近5年主要两类公共设施⽤地和居住⽤地出让地的⾯积进⾏统计分析,利⽤spss软件算出平均值,再利⽤spss 聚类分析算出公共设施⽤地以及居住⽤地⼤⼩的中⼼值。
其次,将地块⼤⼩的进⾏时间顺序分析,得出出让的商业办公地块,居住⽤地出让的⼤⼩的范围值。
最后,与国外不同⼟地资源城市类⽐,最终确定出让地块⼤⼩(资料来源《CBD密路⽹模式地块划分研究——以琶洲-员村地区为例》)。
3.3容积率控制3.31容积率的确定(1)定性分析a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其⼟地利⽤⽅式及强度存在较⼤的差异,通过类⽐⽅法加以确定。
b⼟地的使⽤性质:容积率的确定必须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地性质来确定。
c区位条件:交通区位、城市区位、环境区位等综合考虑。
d⼈⼝容量:确定⼀个区的⼈⼝容量,估算平均的容积率。
e⼟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及周围环境状况f他规划控制指标相协调g⼟地出让价格(⼆)定量分析(主要针对⽼城区,考虑拆迁成本)a.最低经济容积率由于开发总投⼊×利润率=总产出-总投⼊。
因此,在利润率⼀定的情况下(通常以⾏业正常利润率为计算依据),通过计算能得出该利润率下的“最低经济容积率”,即FAR=(P1+P2+P3+P4+P5+P6)*(1+R)/[S-P4(1+R)]其中:P1:⼟地出让基准低价;P2:⼟地征⽤费;P3:动迁安置成本;P4:建安成本;P5:基础设施费⽤;P6开发费⽤;R:法定利润;S:销售价格b.拆建⽐或者根据既定的地价、房屋重建价格等约束条件,计算单位⾯积上的投⼊、产出情况,从⽽得出单位⾯积上的拆建⽐,从⽽为既定地块的容积率确定提供技术⽀撑。
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关计算规则(熟悉)
1.建筑占地面积
建筑占地面积为建筑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但不包括两篷、外挑阳台、檐口、连接两座建筑物的架空通道、玻璃拱顶下的天井、室外楼梯或坡道和街坊内连接建筑物之间的过街楼,以及仅一面有围护结构、面积不大于基地空地面积(即基地面积减建筑占地面积)10%的基地附属建筑面积。
2.总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的计算办法照发改委(82)经基设字58号《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规定计算,但不包括雨篷、外挑阳台、檐口、连接两座建筑物的架空通道,玻璃拱顶下的天拱,室外楼梯或玻道,以及仅一面有围护结构、面积不大于基地空地面积(即基地面积减建筑占地面积)10%的基地附属建筑面积。
也不包括,①地下室和楼板面不高于明沟1.5m的半地下室;②开放供公共使用的地面敞空层,如该敞空层不作公共使用,则按一半面积计入总建筑面积,但该敞空层以后不准再行改造,改变使用性质;③面积小于标准层面积百分之十的机房、水箱、了望用房的屋顶附属建筑物;此外,底层为杂物间和停车间的居住建筑,其底层面积按—半计入总建筑面积。
3.建筑高度
在核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以下规定计算:①平屋面算至女儿墙顶,无女儿墙算至檐口,面积小于标准层面积10%的屋顶附属建筑物高度不计;②坡屋面坡度不大于35°时,高度算至檐口;大于35°者,屋脊线平行于相关建筑的算至屋脊线,垂直于相关建筑的算至山墙斜坡高度的中点。
在核算建筑高度时,建筑高度按以下规定计算:①平屋面算至女儿墙顶,无女儿墙者算至檐口;②坡屋面当山墙平行于道路红线时,高度算至山墙斜坡的中点,当屋脊线平行于道路红线时,凡坡度不大于35~者,高度算至封檐墙顶,无封檐墙顶者算至檐口,坡度大于35°者高度算至屋脊。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发展的具体要求和指导方针的细化和量化。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计算方式是为了使规划的实施过程更加科学和规范,下面将介绍一些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的参考内容。
1.人口密度计算方式:人口密度=居住人口数/建筑用地面积2.绿地比例计算方式:绿地比例=绿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3.道路密度计算方式:道路密度=道路总长度/建筑用地面积4.停车位规划指标的计算方式:停车位数量=停车位面积/单位建筑面积1.商业用地面积计算方式:商业用地面积=商业建筑面积/商业容积率2.商业容积率计算方式:商业容积率=商业建筑面积/商业用地面积3.商业用房密度计算方式:商业用房密度=商业用房总面积/商业用地面积1.用地利用率计算方式:用地利用率=用地面积/总规划用地面积2.企业用地面积计算方式:企业用地面积=企业建筑面积/企业容积率3.建筑覆盖率计算方式:建筑覆盖率=建筑占地面积/用地面积1.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式:道路通行能力=道路总宽度×车流量2.公交车站设置间距计算方式:公交车站设置间距=道路长度/公交车站数量3.自行车停放数量计算方式:自行车停放数量=自行车停车面积/停车位面积1.绿化覆盖率计算方式:绿化覆盖率=绿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2.污水处理率计算方式: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量/污水排放量3.雨水利用率计算方式:雨水利用率=雨水利用量/雨水总产量以上只是一些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计算方式的参考内容,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规划要求和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的计算方法。
在进行规划指标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和规划的可行性,确保规划的实施可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控制性详细规划_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第一篇:控制性详细规划_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内容、成果、审批一.定义,内容:控制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的依据。
主要内容包括: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限和使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划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等;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的用地界限;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
这一阶段的城市景观、形象设计主要依照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景观设计要求,提出各项景观建设标准和用于景观设计的各项控制指标,指导下一阶段景观设计。
二.成果:(一)位置图。
图纸比例不限;(二)用地现状图。
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三)土地使用规划图。
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四)地块划分编号图。
图纸比例 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本文中控制指标相对应);(五)各地块控制性性详细规划图。
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1.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2.规划保留建筑;3.公共设施位置;4.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型、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5.停车场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必要时 4、5 两项可单独绘制)。
(六)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
标绘各类工程管网平面位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三.审批:应该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是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因此,建立定性、定量的指标体系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关键。
目前进行的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与实践,都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的确立放在重要的地位。
1、控制指标的内容构成(1)地块划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范围,应从城市的一个完整地域结构出发,其第一步是根据建设用地的区位、土地使用性质、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的要求,综合空间环境结构设想及开发的可行性,划分基本地块,编排地块号码。
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地块的用地面积和各项控制指标。
一般规定最小地块面积和宽度、深度,防止过小尺度的开发活动。
地块边界线要具备可识别性。
地块大小与用地特点有关,用地集中、性质单一的,地块可大一点,用地零碎分散,地块要小一点。
地块的大小还与开发建设的方式有关,统一开发,地块划分可大一点,多渠道开发的用地,地块划分小一点。
一般而言划分地块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旧城区和沿街地段分块宜小,新建居住区分块宜大;②至少与一条道路相邻;③用地性质尽量单纯;④同类用地控制要求大致相同;⑤保护地段单独划出。
(2)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范围确定城市土地使用性质,一般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J137-90)将土地划分至小类。
具体的类别划分与所在城市的规模、城市特征、所处区位等有关。
一般的规律是大城市分类多、小城市分类少;老城区分类多、新开发区分类少;中心区分类多、边缘区分类少等等。
由于国标制定较早,有些分类已不适应使用要求,可结合实际要求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用地分类,对它进行补充和发展。
土地的分类还应考虑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即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兼容其它性质,如在居住用地(R)中,可兼容小型的办公用地(C)。
近年来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土地使用功能概念,以混合土地使用最为常见,它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与其它性质的土地相混合,如商住用地(C2/R)等。
参考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02 年版)
《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讨论稿)
第一步,确定人口容量 可行性较强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人口容量=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值
2人口容量=规划范围内的居住用地总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3人口容量=规划范围内的居住建筑总面积/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4土地承载力法
根据建设用地潜力和有关人均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
t t t l L P /= (4.3.1)
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L t ——根据土地开发潜力确定的预测目标年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l t ——预测目标年宜采用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5环境容量法
根据规划期末城市生态用地总面积,选取适宜的人均生态用地标准预测人口规模,按下式计算:
t t t s S P /= (4.3.3)
式中:P t ——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S t ——预测目标年生态用地面积;
s t ——预测目标年人均生态用地面积。
第二步,根据人口容量确定所需的配套公建,配套绿地查《居住区设计规范》,有千人指标控制的计算方式。
第三步,依据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核算各项指标。
表 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1住宅用地(R01)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4公共绿地(R04)
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
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千人) 表6.0.3
注:①居住区级指标含小区和组团级指标,小区级含组团级指标;
②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的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
③总指标未含其它类,使用时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确定本类面积指标;
④小区医疗卫生类未含门诊所;
⑤市政公用类未含锅炉房。
在采暖地区应自行确定。
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附表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