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一个后现代性的阅读
- 格式:pdf
- 大小:314.97 KB
- 文档页数:6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及答案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
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一“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
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
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
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
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
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
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
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
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编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系(部):文学院专业:语文教育班级:1303 班学号:12950130487学生姓名:高玉莹指导老师:赵翠明职称:讲师2016 年 4 月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当今的社会生活现实及导致种种这现代病的原因 (2)(一) 当今的社会生活现实 (2)(二)导致种种现代病的原因 (3)二、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及孔子阐述“怎样活成仁”问题 (4)(一)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 (4)(二)孔子阐述“怎样活成仁”问题 (5)三、孔子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流行病的指导意义 (7)四、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浅析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摘要:孔子的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当今国内国外虽然出现了国学热,但仍有人认为孔子仁学没有什么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主张把孔子和他的学说放进博物馆的大有人在。
事实真是这样吗,应当做一个深入的探讨,从而接近真实的情况。
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经历的无数劫难,150多年过去了,我们中华民族这艘古老的大船,滞滞扭扭,磕磕绊绊,终于调对了前进的方向,踏上的复兴之路。
这是当今社会生活现实的主流,也是令所有华夏儿女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今的社会问题的确真不少,而孔子仁学思想的渗透对于稳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学稳定社会传统文化社会流行病振兴中华The modenrn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benevolence isanalysedAbstract:Confucius'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 Today at home and abroad while the traditional hot, but still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re is no modern Confucian benevolence value and modern meaning, advocated that Confucius and his theory into the museum. Is this really the case, should do a thorough discussion, thus closer to the truth.Keywords:Confucian benevolence;Social stability;The traditional culture;Social eqidemic;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全部丰富性特征几乎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理解和说明。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矛盾,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仁学思想的内涵学者们对仁学思想的内涵解释不同,但是,对于“仁”这个概念,孔子自己给出了解释,“爱人之道、治人之术、成己之体、也是人之情理、不同道则不相为谋”,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一种伦理和一种情感。
在《论语》中,孔子讲述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仁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和道德高尚的追求。
同时,孟子在后来的思想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将仁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它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二、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方面,它解决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矛盾,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价值。
1. 解决了封建社会中的矛盾中国古代的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家族、宗族和府内、州外等地位划分严格,农民和奴隶只有在等级制度的最底层。
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等级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孔子认为,在道德和人文教育的积极影响下,各个等级的人之间可以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了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的情况。
2.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核心价值毫无疑问,仁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心核心价值,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团体关系到系统思维、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观以及传统的儒家教育等等。
借助仁学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来说,仁学思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仁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尽管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仁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强调人类之间平等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不公现象也比较严重。
浅谈孔子仁学及其现代价值经济数学学院41326042 吴皓斐“仁”,古已有之。
《尚书》中有“予仁若能考”,《诗经》中有“洵美且仁”。
直到春秋时期,孔子从这些资料里创立了“仁学”体系,并以此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仁,亲也,从人从二。
”由字形得到字义,其本意就是人与人之间亲爱和睦的关系,“仁者爱人”。
在孔子的基本思想中,“仁”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仁”,适众德的核心与统帅,是一种有丰富内涵与强大魅力的人格。
首先,具有仁德的人,必然具有勇气与智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其次,仁德是忠义孝悌的升华与扩大,仁者必然懂得上孝下悌,而孝悌与血缘又是儒家所强调的理念之一;再者,“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仁是礼的内在体现与最高目标;最后,具有仁德的人,以信为道,心胸坦荡,宽人严己,不迁怒,无怨艾。
至此,仁就将“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全部包括在内了。
2、“仁”,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的方法,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论语中,给君子做出了很多要求,如诚信勇毅、宽人严己,摆脱物欲、修炼心志。
要做到“仁”是很难得,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只有颜回能三月不违仁,而其他人半月才达到一回仁。
孔子对颜回这样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只有通过心志的修炼,才有可能达到颜回这种超脱。
这种心志的修炼必须通过践仁、履仁的工夫,这种践仁、履仁便是一种人格情操和精神品质的培养过程1。
3、“仁”,是经世治民、匡时济世之良方。
孔子除了是思想家,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即仁。
在孔子的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是大同社会。
而这就需要执政者的仁爱,与民众的仁心。
当执政者怀一颗仁心,爱护人民,尊重人民,人民的权益得到保护,自然会甘心为国家奉献,国家的建设也会得到保障。
而人民心怀仁心,人与人之间“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怀恶心,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完美。
正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范导了整个西方文明一样,孔子仁学也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潜移默化源远流长的影响。
188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日益丰富,但精神建设的步伐无法与之相匹配,直接造成人们精神层面上的失落,也是社会学领域里常说的一种社会的“失范”,人们在观念上的变迁却跟不上形式,出现“文化堕距”的现象。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危机,自私等个人主义的倾向较为严重,社会处于“唯利是图”的趋势,精神层面的落后是比任何一种落后都可怕的现象,因此,应该在社会成员的道德层面做出一些相应调整,使得社会重新的焕发活力。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1.孔子“仁”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崩塌的现状,礼乐制度也无法满足社会的变革需求,尤其是当时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促使人们在精神层面上陷入了瘫痪的状态。
社会处于转型期,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现象使当时的社会缺少一种行为规范,来约束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1]。
所以,孔子在不断的思考中,最终提出了自己治国理政的观点,孔子以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成果为出发点来阐发“仁”的内涵,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发展逻辑,阐明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所以,在孔子的仁学理念中,很多人受益于其思想体系,也将社会向前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也同样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思想上的启发。
2.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全部思想都集中于《论语》中,在教育、政治、文化上给人们带来的精神食粮是无穷的,在孔子看来,“仁”包含了义、礼、智、信、勇、恭、悌、恕、忠等一切优秀品质 ,其深邃内涵集中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克己复礼”“仁爱待人”“爱人直径”等,在当时的社会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并且在精神上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释然。
二、“仁”缺失使德育陷入困境由于追求经济效益使社会成员在精神层面上的提升力度较少,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涂尔干的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劳动分工的出现,使社会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变化,原本的以集体之间的相似性为重要手段的行为发生了改变,相似性以及群体之间的共同意识不能够将分散的整体重新的进行组合,只有在不断的分裂中找寻曾经的团结。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总6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传承者之一。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仁学思想?仁学思想是指孔子提倡的一种修身、治国、安邦、行业、道德、人文思想,它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价值和人类的最高境界,即通过个人修养和实践,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二、仁学思想的内涵1. 仁爱孔子认为人类应该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以爱心、关爱他人,不计较得失,以真诚的态度互相帮助,从而形成和谐、友爱的社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者爱人”的体现。
孔子所追求的是“爱之至情,事之至礼”的境界。
2. 仁智孔子认为,仁者必须具备智慧,形成“仁而智”的境界。
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以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够领导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3. 仁勇孔子强调,仁者必须勇敢无畏,有胆识、有勇气,同时又保持谦虚、谨慎、柔和的态度。
只有具备勇气、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才能够保护家庭、国家的安全。
4. 仁义孔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守道德法则,实现“仁义之道”。
仁者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和高尚品格,具有永不放弃、不畏困难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 仁德孔子认为,仁德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家庭、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类应该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1. 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仁学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素质培养,使个人在人格上、智力上、技能上都得到全面发展。
这对人类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人的自我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仁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平等,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这将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共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培养高尚的人性仁学思想倡导的是高尚的人性,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及对伦理、文化的追求。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
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
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孔子现在又大热了,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扎根成长,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又能持续多久,要搞清楚这个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为什么是仁学思想,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种话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这只是表面,所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看法。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就是——仁。
孔子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我认为这没有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首先要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然后再把爱推广到众生,即是“仁”。
孔子心中的“仁”的内涵,后人把它归纳为了四点。
1.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做到“恭、宽、信、敏、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这也没错,但是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是假,孔子深恶痛绝,但真也不一定讨他喜欢。
嘴上没把门的人,情绪激动的人,如仲由,心直口快,和巧言令色有区别,孔子也不喜欢。
现在的人认为他更喜欢的是不说话或少说话的人———闷葫芦式的人。
“巧言”的反面是“讷”,“讷”是言语迟钝,话都说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像木头疙瘩。
他喜欢的是木讷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孔子这种想法并不对,木讷之人即为反应慢不善交际(说话)的人,那种人不只是现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孔子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仁者必然是会说话艺术的。
3.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
4.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只要向往它,在行为中追求它,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具体说即是从眼前做起、从最亲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是很认同这点的,首先他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否认任何一个人都要成为仁者的可能,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政治。
他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之心”,并且认为仁是成就人格的基础。
此外,仁还表现为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怀社会、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仁学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尊重他人,倡导和谐共处,推崇人道主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位政治领袖引用孔子仁学思想:自中国战国时代以来,孔子的哲学影响着许多政治领袖,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常常引用孔子的主张,并且树立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2. 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领域。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享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4. 孔子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包括儒家经典、书法、诗歌、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遵循孔子所提出的原则与价值,这也使得孔子思想在文化艺术中成为主流。
5.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亚洲和世界文化。
孔子思想的影响可见于一些亚洲文化,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借鉴了孔子仁学思想,并将其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现实意义如今,孔子仁学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人们追求一种更为平等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