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媒介消费习惯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33
媒介传播与消费文化当我们提起媒介传播和消费文化,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现代社会的媒介。
媒介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将信息、意见、价值观等内容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而消费文化又是指人们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和文化环境中,对消费行为和文化价值的具体表现。
两者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媒介传播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大众传媒如电视、报纸、广播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同时,商业机构也将媒介传播作为宣传营销的重要手段,通过广告等方式推销商品,影响着消费者在购买时的选择和态度。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在当代社会,消费往往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
因此,在商业中心地位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消费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不仅如此,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条件的改善,消费行为也开始体现出个人特征和文化偏好,从而引导了消费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然而,媒介传播和消费文化的关系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社会现象的复杂化,商家们竞相使用形式各样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而这些广告的效果一般都是以一些虚假的标准来进行评判的,这就给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广告所宣传的商品往往美化过度,甚至虚假夸大,导致消费者无法做到全面瞭解产品,并最终导致消费者购买了不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产品。
此外,现代社会中还出现了一些消费盲目的现象。
从收入尚可但却过度消费的人群到在追求社会地位时不惜通过物质表现来显示自己,这些消费型态或种类多样,但都容易引起负面的社会影响和后果。
媒介大肆宣传,模仿和盲目消费的结果是什么?浪费资源,造成商品过度生产,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脆弱,让整个社会运转和生活系统变得不健康。
在这个媒体信息充斥、消费的价值任意干涉的现代社会中,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变得更为重要。
作为个体,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消费理念着手开始,培养个体化的、具有健康消费习惯的消费观念。
媒体消费趋势报告: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对比一、媒体消费趋势的背景和发展媒体消费趋势的变化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的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形式,而数字媒体则包括互联网、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形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进行对比,以探讨其消费趋势的差异。
二、消费方式的差异1. 传统媒体消费方式传统媒体的消费方式主要是线性的,受众只能按照媒体制定的时间表来观看、听取或阅读,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例如,在电视上观看新闻,人们需要按照广播时间表来安排时间,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和节目。
同样,报纸和广播也具有类似的缺点。
2. 数字媒体消费方式数字媒体消费方式的特点是非线性和个性化。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想要观看、听取或阅读的内容,而不需要受制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用数字媒体。
此外,数字媒体还支持互动性,用户可以分享、评论和参与其中,使媒体成为一个更加互动的平台。
三、内容获取的效率对比1. 传统媒体的内容获取效率传统媒体的内容获取方式相对较为繁琐,人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到所需的信息。
例如,通过报纸阅读新闻,人们需要翻阅整份报纸,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同样,电视和广播的搜索效率也较低,人们需要花费时间浏览频道和广播台。
2. 数字媒体的内容获取效率数字媒体的内容获取方式更为高效。
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人们可以快速地找到想要的信息。
此外,数字媒体还提供了个性化推荐功能,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推送相关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内容获取的效率。
四、媒体消费体验的差异1. 传统媒体的消费体验传统媒体的消费体验主要是被动的。
观众无法选择内容、时间和方式,只能按照媒体的安排进行消费。
此外,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较低,观众无法参与到媒体的创作和传播中,只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
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对策彭鹏[摘要]20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心已经逐步由生产转向消费,走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时代,大众传媒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影响大学生消费观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图从大众传媒制造消费需求、诱导消费行为、引导消费心理等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提出通过批判性识读教育和建设性使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抵御大众传媒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消费主义;大学生0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心已经逐步由生产2转向消费,走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时代,消费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让·波德里亚这样表述:“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
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①在“物的包围”下,消费文化,即与消费相关的观念、习俗、伦理等等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年轻的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
据《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显示,当前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 元,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1347 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
信用卡消费和网购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形式,在大一新生中的普及率最高,达到46.1%。
从拥有数量来看,大一、大二学生人均拥有两张信用卡。
在消费主义的蔓延中,大众传媒已经广泛而深入地介入到大众消费生活之中,以广告、声像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作为消费主义的载体和符号正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操纵着人们衣、食、住、行、乐各个领域的消费方式,它已经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策源地,而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自身置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框架之中,成为当代消费基础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说,大众传媒正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观的重要因素。
从受众媒介消费习惯看广告的媒介投放策略[前言] 媒介是广告的载体,离开了媒介,广告就失去了与受众沟通的渠道,广告的作用也无法实现。
因此,广告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载体的传播能力,因此,媒介在广告活动中就有着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媒介选择也成为决定广告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人说,在一个对广告投放效果没有客观、定量依据的媒介市场投放广告,无异于在一个没有游戏规则的赌场下注。
更有某跨国公司老总坦言,中国的广告原地是雷区,得处处小心。
没有客观公正的发行数据的指导,没有权威透明的阅读率,收视率数据做参考,既不能使客户相信媒体的真实优势,也不利于各种媒体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市场要求媒体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科学、公正的发行数据或视听率数据,以确立健康的媒体成长环境和透明的广告投放环境。
而我所研究的就是从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中,广告主如何确立广告的媒介投放策略。
[关键词] 媒介消费习惯主动接触型媒体被动接触型媒体忠诚度媒介成本每千人成本支撑加补充媒介组合[摘要] 本文从研究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入手,着力于探讨广告媒介在新时期的生存发展,如何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广告主如何根据媒介的特性以及媒介的生存状态做出正确的投放策略,以媒介品质提升品牌形象,从而快速积累品牌资产。
这对于广告媒介本身来说,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发展,因为广告收入已经成为当今媒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对于广告客户来说,面对各种媒体,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媒介投放,从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形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正文](一)从媒介消费习惯看广告媒介的分类——包括主动接触型媒体和被动接触型媒体主动接触型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
主动接触指的是观众或读者可以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地点及接触方式,并且可以对信息加以保存。
主动接触型媒体的主要优势是,因为消费者主动寻求信息,因此广告的内容可以比较复杂、理性,非常适合于功能性的产品广告。
其劣势主要是,因信息要便于观众或读者携带与保存,因此,广告形式基本只能是静态的,缺乏冲击力。
1.请以手机媒体或网络媒体为例,结合本学期课堂讲授内容和你的个人体验,谈谈你对媒介融合含义、形式和发展态势的认识。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则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广义上,“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狭义上,媒介融合指不同媒介形式的结合重组从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以手机媒体为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与无线通信融合的加强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相继问世,这一方面反映了报刊广电媒体对手机网络传播新高地的抢夺,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报刊和广播电视以信息技术为中介,借助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传输手段,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种1.不同媒介组织的跨媒介融合。
2.传统媒体内部业务的融合3.融合新闻4.传媒业务与功能的融合,指媒体之间相互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传媒业务和功能的融合。
结合目前媒介融合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及表现形式,个人认为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势在必行。
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在于对内容的拥有,然而规模化信息难以通过传统媒体自身充分地生产和流通;纵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造就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的可能性,但资本上的劣势往往阻碍其发展。
策划书中的目标受众分析与定位目标受众分析是策划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了策划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本文将探讨在策划书中如何准确地进行目标受众分析与定位,以达到更好的策划效果。
一、目标受众分析1. 人口属性分析目标受众的人口属性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等。
通过分析这些属性可以了解到目标受众的基本特征,有利于策划活动的方向和内容的确定。
2. 心理特征分析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包括兴趣爱好、价值观、消费习惯等。
通过了解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可以针对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来制定策划方案,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接受程度。
3. 媒介使用分析目标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对策划活动的传播方式和渠道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了解目标受众常用的媒介,比如电视、网络、杂志等,可以选择适合的媒介和渠道进行策划活动的传播。
二、目标受众定位1. 细分目标受众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将大范围的目标受众细分为若干个小群体。
比如,根据年龄来进行细分,可以有青少年群体、中年人群体等。
2. 确定目标受众定位在细分目标受众群体后,需要确定每个目标受众群体的定位,即目标受众在策划活动中的角色和定位。
比如,青少年群体的定位可以是主要参与者,中年人群体的定位可以是潜在客户。
3. 制定目标受众策略根据目标受众的定位,制定相应的策略。
比如,对于青少年群体,可以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策划,打造吸引青少年参与的活动;对于中年人群体,可以通过提供实用的信息来吸引他们的关注。
总结:目标受众分析与定位在策划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目标受众的人口属性、心理特征和媒介使用习惯等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从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策划方案。
同时,通过细分目标受众群体,确定每个群体的定位,以及制定相应的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策划活动的传播效果和参与度。
从受众媒介消费习惯看广告的媒介投放策略[前言] 媒介是广告的载体,离开了媒介,广告就失去了与受众沟通的渠道,广告的作用也无法实现。
因此,广告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载体的传播能力,因此,媒介在广告活动中就有着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媒介选择也成为决定广告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人说,在一个对广告投放效果没有客观、定量依据的媒介市场投放广告,无异于在一个没有游戏规则的赌场下注。
更有某跨国公司老总坦言,中国的广告原地是雷区,得处处小心。
没有客观公正的发行数据的指导,没有权威透明的阅读率,收视率数据做参考,既不能使客户相信媒体的真实优势,也不利于各种媒体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市场要求媒体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科学、公正的发行数据或视听率数据,以确立健康的媒体成长环境和透明的广告投放环境。
而我所研究的就是从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中,广告主如何确立广告的媒介投放策略。
[关键词] 媒介消费习惯主动接触型媒体被动接触型媒体忠诚度媒介成本每千人成本支撑加补充媒介组合[摘要] 本文从研究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入手,着力于探讨广告媒介在新时期的生存发展,如何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广告主如何根据媒介的特性以及媒介的生存状态做出正确的投放策略,以媒介品质提升品牌形象,从而快速积累品牌资产。
这对于广告媒介本身来说,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发展,因为广告收入已经成为当今媒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对于广告客户来说,面对各种媒体,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媒介投放,从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形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正文](一)从媒介消费习惯看广告媒介的分类——包括主动接触型媒体和被动接触型媒体主动接触型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
主动接触指的是观众或读者可以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地点及接触方式,并且可以对信息加以保存。
主动接触型媒体的主要优势是,因为消费者主动寻求信息,因此广告的内容可以比较复杂、理性,非常适合于功能性的产品广告。
其劣势主要是,因信息要便于观众或读者携带与保存,因此,广告形式基本只能是静态的,缺乏冲击力。
报纸的发行量是制定广告媒介计划的一个重要参数,但并不是惟一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国外未成熟的另一个重要的参数“阅读率”正日渐受到我国广告公司和广告主以及部分媒体的重视。
阅读率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指的是某一版面吸引的读者数量及这些读者的构成等情况的综合[1]。
它包括报纸的“阅读人口”(Readership),“传阅率”(Pass Along Rate)及“读者构成”(Reader omposition)等几个方面。
在国外,阅读率数据一般由作为第三方的专业市场调查公司定期进行收集、研究和出售,媒介和广告公司及广告主进行购买,以满足各自的需求。
读者构成:这是分析主动接触型媒体的最重要的指标。
因为读者构成决定了与广告目标对象的契合程度,与目标对象相关程度很小的读物,效率自然低下,发行量最大也不可取,实际上,越大浪费也越大。
读者构成主要是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收入等方面来考察。
一般而言,日报的主要读者是机关事业单位的上班族,晚报的主要读者是年龄相对较大的家庭成员,都市报的主要读者是比较年轻、追求潮流的一群。
内容偏好是选择版面的重要指标必须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内容偏好,比如文化程度高的读者对国际、国内新闻的偏好程度要高于低文化程度者,而后者对本地新闻、生活常识的偏好程度要高于后者。
接触时间:报纸的接触时间应该与产品的性质结合考虑。
如房地产之所以大部分集中在日报,最主要的原因是目标对象一早就可以看到信息,并且可以及时咨询;而私密性比较强的产品适合在晚报上刊登,消费者可在自己家里仔细阅读。
接触频率:与电视媒体不同,读者对平面的连续性阅读相对不那么重要,因为电视广告效果主要是依靠多次的到达,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情感或态度,而报纸的主要任务是理性的告知与提示,对同一目标对象的多次到达起的作用并不明显[2]。
中国的广告公司和广告主历经20多年的市场洗礼,已逐步从幼稚冲动走向成熟和理性。
今天的广告公司和广告主日益重视报纸的发行区域及读者构成。
他们需要的是在他们的目标区域中高密度覆盖的优势媒体,同时还需要这张报纸在他们的目标人群中具有高权威和高可信度。
他们需要了解报纸的真实发行量与阅读率,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不浪费每一分宝贵的广告费[3]。
所以,对广告媒介受众的研究以及探讨针对不同的受众,如何选择媒介这个问题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被动接触型媒体主要包括电视、电台、户外等。
顾名思义,被动接触,指的是广告的出现不以观众的意志为转移,它总是固定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出现,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并且无法保存(你不能把户外广告搬回家!)[4]。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电视广告。
被动接触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因为信息内容是动态出现的,从而能够使信息本身丰富多彩,容易产生较强的冲击力,非常适合于品牌形象广告、消费品广告、促销广告。
而它的劣势是,因为其被动性,要求该类媒体上的广告要内容简单、诉求明确,才能不至于引起反感并且容易记忆。
电视的接触习惯,收视率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下图是中央台在北京99年12月18:30-24:00各时间段的平均收视率: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央台在北京的收视高峰集中在19:00-20:00之间,而其他时段的收视率并不高。
以上是所有观众的收视率,是不是不同层面的观众的收视率都相同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年龄越大,对中央台的收视率越高,可以解释为年龄大的观众对中央台的习惯性收视,尤其是对新闻联播。
[5]那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台和中央台的收视率都一样呢?从上图就可以看出,中央台在长春的收视率就要远远高于北京的收视率[6]。
上述结果表明:在同一个地方,相同的媒介在同一个时段对不同层面的观众可能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样,在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媒介在同一个时段对相同层面的观众可能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们要谈到一个概念叫媒介成本。
所谓媒介成本,指的就是广告信息达到1%(或每1000人)的目标对象,在不同媒介的不同时段或相同媒介的不同时段所要花费的投资,简而言之,就是媒介的效果价格比。
是我们选择具体媒体的最主要指标。
衡量媒介成本主要有两种指标,即CPM(每千人成本,即广告每到达1000个人的成本)和CPRP(每收视点成本,即广告到达每1%的成本)。
前者适用于覆盖面不同的媒体,后者适用于相同城市且覆盖面相同的媒体。
下面是中央台的几个著名栏目的收视率和千人成本。
可以看出,节目的收视率并不一定与其收视成本成正比。
收视效果媒介消费习惯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连续性(或称忠诚度)。
下表为在福州两个节目连续4周每天各做1次广告后的效果[7]: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新闻的收视率较低,但对男女性而言,同一时期内收看新闻的次数要高于收看剧集的次数;而反过来,剧集与新闻的到达率之比却大于其收视率之比。
说明新闻节目的收视连续性比较好,但到达广度却不如剧集。
如果媒介目标偏重于到达频次,则应优先考虑新闻,如偏重于到达的面,则应以剧集为优先。
比方说,如果广告主希望自己的产品广告迅速被目标市场消费者所接触,可以选择在新闻节目时段;而如果希望自己的产品在短时间内被大多数电视观众所接触到,则选择在电视剧播放的时间段内。
因此,媒介消费习惯的分析只有在与媒介目标紧密相连时,才能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的选择媒体。
户外媒体的接触习惯选择户外媒体时要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8]:1。
地段的人、自行车、机动车的流量;2。
地段所去的人的构成;3。
接触户外媒体时的时机与心态;对户外媒体的选择,一般的考虑,如房地产一样,就是:地段、地段、地段。
其实,地段不光是看其热闹程度,而应该根据消费者接触户外媒体时的行进速度及载体,具体分析该地段的人、自行车、机动车的流量等,显然,步行与机动车上的观众接触户外媒体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一个步行者与一辆机动车上的平均可能接触该媒体的观众数量也是不同的[9]。
地段所去的人的构成:比如,南京的夫子庙,够热闹了,但去的基本上是外地人,如果目标对象以南京市民为主,则应考虑南京市民更多去的鼓楼广场或者新街口。
观众接触户外媒体时的时机、频率与心态:匆匆忙忙的上下班时间与悠闲的散步时间对户外媒体的注意度当然有所不同,与消费地点的远近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比方说,南京湖南路步行街上,前方的麦当劳标志总是吸引着一批批的消费者去捧场。
这就是为什么麦当劳广告标志为什么在繁华的商业街比方说号称是南京的“中关村”的珠江路上几乎为零的原因了,不得不肯定充分利用户外广告与受众的接近性是麦当劳广告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
电台的接触习惯因为电台的局限性,其整体的收听水平较低,因此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与调查比较少,但仍然有一些资料可以利用。
主要是各个电台本身委托调查机构的调查。
有人持这样的观点,电台现在已经步入了病入膏肓时期。
确实,从受众面以及影响力方面来看,广播似乎已经难以和电视,网络媒体相提并论了。
电台如何在激烈的受众争夺战中杀出一条血路以获得广告主的青睐。
这是目前广播电台的广告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其实,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并不代表旧的媒介的消亡。
新媒介只是从技术含量,以及功能方面比旧媒介更加先进和完备而已,而对于广播来说,它的传播迅速,声情并茂的特点是其他的媒体无法取代的。
所以电台媒介如果充分自身的优势还是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的。
1.居民拥有收音设备呈现多样化:调查显示,收音机、收录机等传统收音设备仍占主要地位,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音设备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以沈阳市为例,通过手机、车内收音设备、便携CD\VCD\DVD收听广播的听众已初具规模,还有部分听众开始尝试“网络广播”。
2.现实听众众多,广播影响力大:本次调查显示,在调查区域中,有48.2%的居民近一个月收听过广播,现实听众规模达6682.3万人(研究人员把最近一个月收听过广播的听众,定义为现实听众,是相对潜在听众而言的),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3.广播在我国农村的地位更为重要。
本次调查显示,农村现实听众有4543.6万,占调查区域12岁及以上农村总人口的49.8%,占所有听众的68.0%。
近年来,广播电台不断改进农村节目,农村听众比例不断提高。
以辽宁、陕西两省为例,2002年农村听众比例高达53.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广播具有自身优势:一是广播在早间具有巨大的传播优势。
在匆忙的早晨,听众不论是洗漱,还是吃早餐,都可以收听广播,这是其他媒体不能替代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早上05:30-08:59听众收听广播的比例高达46.9%。
在本次调查区域内平均每天早上有超过3000万人在这一时段收听广播,成为广播收听黄金时段二是广播具有移动收听的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