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前四课及书后练习教案及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25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3、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教学过程:一、承前启后1、出示主题图。
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
(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 和2℃ 各代表什么意思?)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二、学习引领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1-4课)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能读懂古诗词,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词的意思。
4.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描绘的情景。
2.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感受春夏时节的美丽景色。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写夏天的吗?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诗人范成大走进他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气息!(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字音读正确,学习生字词。
2.齐读,划停顿节奏。
(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注意读出诗的节奏)3.多种形式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夏季)4.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5.教师指导部分词语。
6.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互相说)7.再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齐读)三、细读古诗,深入探究1.出示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正值江南初夏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金黄的油菜花稀稀落落。
)(2)诗句中描述了哪几种景物?这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师:多美的景色呀! 诗人把它凝练成一句诗就是——(生接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景色。
(用换字法体会“肥”“稀”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从你的朗读声中也感受到这种美。
2.出示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指名说诗意。
(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课程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案课题:Unit1ourschool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学校设施的五个单词,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教学难点:单词library中辅音连缀的发音。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声音、图片等媒体素材。
2.教师准备一幅本单元的校园分布图。
3.教师准备本课时的五张单词卡。
教学过程:(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教师播放学过的歌谣(第三册第五页的“workAndPlay”),让学生跟随声音说唱。
2.播放第三册第一单元Let’slearnA,回顾句型:“what’sintheclassroom?Aboard,twolights,manydesksandchairs.”自然过度到学习学校各课室的名称。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师指着教室问学生:what’sintheclassroom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
教师接着问:HowmanyclassroomsarethereinourschoolDoyoulikeourschoolwhatelsecanyouseeintheschoolLook!Thisi samapofourschool.2.播放本课的声音Let’slearnA,教读生词。
教师可引入句型“It’sonthefirstfloor.,为下一课时进一步学习序数词做铺垫。
通过教师领读和听音跟读,让学生掌握本课时五个生词的正确读音。
在练习library的发音时,可复习已学过的含辅音连缀的单词,如ice-cream,brother,friend,hungry。
(三)趣味操练(Practice)1.小组比赛。
教师出示一张词卡,如garden,组内学生依次说出与该词有关的其它单词,如:flowers,red,colour,trees等,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单词,也为继续学习Let’sdo 打下基础。
人教版PEP四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Unit1》备课教案人教版PEP四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Unit 1》备课教案Unit 1 My school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Part A Let’s talk &Look, ask and answer二、教学目标1. 能在情景中运用Where’s the…?It’s on the…floor. Is this the…?No, it isn’t. Is it next to the…进行提问和回答。
2. 正确理解与朗读对话内容,询问和介绍学校场所。
3. 能听懂、会说并恰当使用新词组teachers’ desk, next to, second floor.三、教学重难点1. 学习句型“Where’s…?”“ Is this the…?”以及肯定和否定回答:Yes, it is./No, it isn’t.2. 初步感知一般疑问句,询问和介绍学校场所。
3. 区分next to与near。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录音机、磁带、单词卡。
2. 学生自己设计的校园简易图。
五、教学过程Step1 热身(Warming-up)1. 教师播放Let’s sing的歌曲Our School,学生听一遍,熟悉歌曲然后跟唱,活跃课堂气氛。
2. 复习四上学过句型:Where is…? It’s on/in/near…教师询问:Where is my English book? 启发学生用已学过句型回答。
教师继续提问:Is it on Mike’s desk?引导学生回答:No, it isn’t. It’s on the teachers’ desk.Step2 新课呈现(Presentation)1. 学习Let’s talk(1)教师出示一张学校图片询问学生:“What is this?”学生回答:“School/Our school.”。
(2)运用指示图,分别展示各种教室,引出the first floor , the second floor , the third floor. 在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first,second这两个重要单词,并扩展单词third。
新部编人教版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新部编人教版统编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内容丰富,选文经典,既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又有古诗、现代文学。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册共有17课,其中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阅读理解不够深入,写作思路不清晰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会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谊。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本的理解与分析,朗读与表达。
2.教学难点:文本深层次的含义,学生个性化阅读与写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文本,提高阅读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程。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3.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4.写作素材:为学生提供写作灵感,降低写作难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本节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和插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解释难懂的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通过卡片、游戏等方式进行认读和巩固。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古诗两首》、《荷叶母亲》、《火烧云》、《长城、运河》。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通过阅读这些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亲情友情。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古诗文的背诵,也有现代文的阅读,还有对祖国大好春光的描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教育。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逐渐提高。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一些生字词、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家乡的美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感受和体验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
3.相关家乡文化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家乡信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家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古诗两首》,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篇文章:《小英雄雨来》和《我们家的男子汉》。
这两篇文章都是以家庭生活为背景,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责任感。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于家庭生活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责任感。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作业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责任感。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操练(10分钟)针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和操练,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
1古诗词三首文本分析《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此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
诗中写篱落、儿童、黄蝶、菜花等景物,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描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形有色。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
全词分上、下两片,作者通过对村居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家生活画面。
全词语言浅显朴素、清新淡雅、朗朗上口。
学习古诗词重在诵读感悟。
教学中,将感性悟与理性学相结合,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词中的画面,联系已学诗句,明析必要文言知识,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定能使古诗词学习理趣并存,从而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品读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词的大意,读出古诗词中蕴含的画面美。
教学难点品读古诗词,领悟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课时安排3课时《宿新市徐公店》1.会认“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掌握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句含义。
2.学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说故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看图说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春天”,包括《找春天》、《泉水》、《识字1》、《古诗两首》等课文。
这些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生机勃勃的景象,旨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同时,本单元的生字词较多,对学生认读、理解、运用词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短篇文章,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但是,对于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春天的认知大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对于文本中的春天景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来感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读、理解本单元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文本中春天景象的感知和描绘;3.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通过图片、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2.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认读和复习;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春天景象。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提示生字词。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生字词认读比赛,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前四课及书后练习教案及课后反思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徐、篱”等6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宿、徐”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4.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1.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蕴含的情趣。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句教学课时2课时年。
杨万里的诗吸收了大量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那么,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朗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正音。
2.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徐公”“篱落”“疏疏”等词语,指名认读并正音。
(2)课件出示第一首诗中要求会写的四个生字,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3)学生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识记方法和写字要领。
(4)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空后临写。
(6)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出示全诗节奏,指名朗读诗句,检查自学情况。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2)学生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画面。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指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学习第一、二句。
(1)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①(理解字词)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②理解诗句意思时调一下顺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板书:篱笆径)过渡:这句诗描写的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看到的景象。
作者紧接着收回视线,从远望到了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2)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①(理解字词)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②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
)③理解诗句意思:叶子没有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④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和星星点点的光斑。
)⑤教师: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画面,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内容。
4.学习第三、四句,理解诗句。
(1)作者抓住了哪些对象?(板书:儿童黄蝶菜花)(2)(理解字词)走:跑。
急走:快跑。
处:地方。
寻:寻找。
(3)理解诗句意思: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课件出示后两句动画图,引导体会。
[这两句写了儿童捕蝶的情景。
“跑、寻”是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
]5.指名读诗句,说说全诗的意思。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枝上的叶子还没形成树荫。
儿童们奔跑着追逐黄蝴蝶,可是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6.学生再次读诗句,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景象。
7.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的心情。
(1)指名读全诗,齐读。
(2)讨论:诗中表达了什么心情?(板书:对乡村景色和儿童生活的喜爱)8.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什么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诗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来表现__________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仿佛就在眼前。
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1)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预设: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2)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配乐)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情意盎然,充满童趣。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预设:黄(绿)3.学生自由动手绘画。
(配乐)4.小结:学习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六、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
3.集体背诵古诗。
七、读写结合,布置作业。
1.练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2.背诵并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小练笔:以“捕蝶”为题目,按《宿新市徐公店》第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儿童捕蝶这一场景,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字词展开想象。
第二课时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田园生活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朝范成大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3.学生齐读课题,释题。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没有固定的题材。
二、初读古诗,简介作者。
1.简介诗人范成大。
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所作的一组大型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学生自由读古诗,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3.组内“开火车”读诗,交流学习,扫除障碍。
4.课件出示生字,指导读准字音。
杂兴稀蜻蜓5.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回顾旧知:学习古诗不但要会读,还要弄清楚诗的意思,你觉得要读懂诗的意思,有哪些方法?(结合注释、查字典或资料、与同桌交流等)2.运用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方法来理解这首古诗。
(教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3.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自学。
(1)词语意思。
①篱落:篱笆。
②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
这里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讨论、交流: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预设:诗中描写了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笆、蜻蜓、蝴蝶,展现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再读古诗,回归整体。
1.学生比赛读古诗。
2.引导背诵。
(1)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的顺序背诵: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落——蜻蜓——蛱蝶(2)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3.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了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的画面。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的景象。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五、学以致用,自学诗词。
1.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清平乐·村居》。
(1)学生自读,扫清字词障碍。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的草丛中,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2.展开想象,描述情境。
(1)过渡:这户人家虽然住的——“茅檐低小”,但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了,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从诗句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用精练、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
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
六、想象画面,巩固练习。
1.背诵三首古诗词,想象画面。
2.抄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板书设计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教学过程中,采取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方式,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引导读懂诗意,理解诗中的情感,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没有很好地启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诗句的描述想象画面时,学生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生动。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时,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准确表达。
2乡下人家教学目标1.会认“构、冠”等10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构、饰”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屋檐、构成”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尝试给课文配画,并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3.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最感兴趣的景致,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积累、品味优美语言,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尝试给课文配画,并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大丽菊、纺织娘等动植物的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3)课件出示课后的生字。
①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交流自己的发现。
②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的写法:蹲率谐寄③指名在全班展示自己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细读课文,思考并标记理解:作者描写乡村生活时抓住了哪些独特的迷人的乡村风景?试着给每幅风景画取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