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10版
- 格式:ppt
- 大小:9.75 MB
- 文档页数:252
视听语言⭕️①什么是视听语言:以视听为载体来传达和接受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
视听元素:影像,声音,剪辑特征:(全媒体全渠道的融合性,重共享重反馈的交互性,纪实与虚拟的两极化发展,艺术创作的虚拟性)②视听语言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特征):一,逼真性(精确还原现实世界,重现幻听渴望。
生产技术特性决定,使人产生快感,造就质感质感即信息,使人产生快感,造就感染力)二,幻觉性(运动幻觉与立体幻觉)光波与声波接受的特殊机制:视觉暂留原理。
似动现象。
心理补偿机制。
视觉暂留(视觉后像):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视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
电影胶片每秒24格的速度匀速转动,每秒24帧。
双眼视差:两眼瞳孔相距大约65毫米,当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两个略有差异的一事项。
心理补偿机制:人有一种将他看到,听到感知的形象复合成他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倾向。
电影创作流程:前期筹备阶段(选择剧本,组建创作班子,分镜头剧本。
)实拍阶段,后期制作阶段。
视听作品:导演,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
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实际拍摄:一次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剪辑之后: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机位、画框、构图、景别、角度、焦距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场面调度上述各元素并非孤立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形成影像的叙事,表意,抒情等。
分析影像的基本方法:文本分析(分镜头分析,截图截取片段分析,机位图分析)背景资料阅读(导演的个人背景作品,创作的背景,文本的时代背景)画框:又叫景框,封闭的四边框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③画类空间,画外空间构成画外空间的主要方法:1,拍摄对象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6,画面停留足够长的时间,引人联想画外空间7,摄影机的运动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9,画外音④构图一,概念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被摄取的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色调)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导演功课电影视听语言(色彩)核心提示:电影视听语言(色彩)电影视听语言(10)—色彩第六节、电影影像的色彩色彩无疑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绘画中,凡高认为色彩高于一切。
乔治·里埃埃说:“处理主题,应着眼于色调,而不是主题本身。
”科学分析表明:首先,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生理上不同的反应。
弗艾雷在《论动觉》一书中讲到了他的实验结果。
他...电影视听语言(色彩)电影视听语言(10)—色彩第六节、电影影像的色彩色彩无疑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绘画中,凡高认为色彩高于一切。
乔治·里埃埃说:“处理主题,应着眼于色调,而不是主题本身。
”科学分析表明:首先,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生理上不同的反应。
弗艾雷在《论动觉》一书中讲到了他的实验结果。
他说:在色光照射下,人的肌肉的弹力可加大,血液的循环可加快,其增大的梯度是“以蓝色为最小,依次按绿色、黄色、桔黄色、红色的顺序逐渐增大。
”其次,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的心理及情绪带来不同的反应。
科学家的归纳是:红色:象征着生命、血、朝气蓬勃、爱情、暴力、革命……黄色:象征着阳光、欢乐、温暖、享乐……绿色:象征着生长、生命、青春……紫色:象征着高贵、牺牲……蓝色:象征着冷静、平和、纯洁、高雅、忧郁、浪漫……当然,除了整个人类对色彩的共同的生理、心理的反应之外,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文化传统的不同,他们对色彩可能也会有他们独到的反应。
如中国人对黄色有一种他们特有的情感。
由于色彩的这些作用,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问世,无疑是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如果说,彩色电影之前的黑白电影是象劳逊所说的“摄影实际上是一个用光线进行绘画的过程。
”那么,黑白电影之后的彩色电影准确地说应该是“它不仅是用光线,而且是用色彩进行绘画的过程。
”彩色电影出现之后至今,色彩也象光一样经历了一个“不讲究”──“讲究”──“不讲究”的过程。
一、色彩出现在电影中的几种情况及作用1、色调色调: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模板题型:1、单选15题(15分)2、填空10题(10分)3、名词解释5题(15分)4、简答5题(30分)5、论述题2题(20分)6、案例分析1题(10分)第一章视听语言概论(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第一节1、视听语言定义:(P2)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第二节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P2)①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②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③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④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第三节3、19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P5)⑴身体媒介;⑵再现性媒介。
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光波与声波。
5、动画电影的起源——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P6)6、动画电影的发展:(P6)⑴1824年。
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
⑵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
⑶温瑟·麦凯1914年,电影史上著名代表作《恐龙葛蒂》;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
⑷①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②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花与树》③《老磨坊》——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④《白雪公主》——1937年,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电影;世界第一部发行原声音乐的电影(唱片形式);世界第一部使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动画;世界第一部举行隆重首映式的动画,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著配乐提名。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人:李序制定(修订)时间:2011年8月所在单位:传播与经贸系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视听语言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视觉心理形成机制、视听语言的特点、视觉思维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视听语言的发展和地位;(2) 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人的视听感知特性在影视中的运用;(3) 视听语言的特点;(4) 视觉思维的形成。
教学要求了解:视听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
掌握:视听语言的特点:记录本性和幻觉性;视觉思维:形象元素间的组合关系带来视觉语言的表意。
第二章画面造型语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画面造型语言各元素的概念、内容和应用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是整个视听语言教学的重点章节,其各个元素均为教学重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1) 景别:景别的划分、各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2) 景深:景深控制、长焦、中焦、短焦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及影视应用;(3) 构图和角度:构图三任务、构图法则、构图的象征意义。
角度的类型、各自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4) 色彩和光线: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情绪、色彩控制手段;光线的分类(光位和光性)、不同光位与光性的画面造型功能;(5) 视点: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教学要求了解:画面造型语言各个元素的概念和内容;画面造型元素对于视听语言叙事和表意的作用。
理解:景别划分与选取;不同景深的画面造型特点;构图在叙事、表意和象征三大任务上的重要作用;角度的叙事表现功能;色彩和光线的情绪暗示;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掌握:景深控制;构图法则:平衡法则(绝对平衡和重力平衡)以及对待法则的态度;色彩控制:色彩体系的建立、基调色与重点色的处理;光线控制:光线的造型能力、三点布光法;视点:客观视点、主观视点、导演视点。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视听元素课程代码:01197 2014年10月版第一章影像这一章主要从“视”的角度,分析影像的基本元素,包括画框与构图、景别与角度、镜头的运动、灯光与色彩。
这些“视”的元素的形成,归根到底都和摄影相关,所以摄影是形成影像的基础。
学习本章,要求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分析影像的各个构成元素,明确其在视听语言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1、镜头的含义的三个方面:①物理学中的“镜头”,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②拍摄时谈到的“镜头”,指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拍摄的一段连续画面;③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辑点之间的一段画面。
对于观众而言,通常所谈论的“镜头”是第三层含义的镜头,即两个剪切点之间所看到的一段画面。
(二)摄影对于形成影像的重要意义“连续摄影术”是电影产生的物质或技术基础之一。
卢米埃尔兄弟时代使用的“活动摄影机”具有以下五大优势:1.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赛璐珞软胶片,集摄、印、放三位一体。
2.成本低,重量轻,便于携带。
3.放映速度1/16秒,更接近于1/24秒的正常速度。
4.依照缝纫机“动——停——动——停”的原理,制造了电影放映机抓片的机械,解决了机器的片带牵引问题。
5.同时又是一种投影式的放映机,可以把影像投射在银幕上。
这样从技术上确立了投影式电影的群体参与性,可以让更多人同时观看。
摄影决定了视听语言影像形成的绝大多数方面,没有摄影机的拍摄行为,也就没有影像的存在。
1、摄影机取景框的存在,决定了影像的构图。
2、摄影机距离被摄物的远近,决定了影像的视角。
3、摄影机的位置、角度,决定了影像的视角。
4、摄影机的光圈、物距、焦距的变化,决定了影像的景深。
5、摄影机的运动路线与轨迹,决定了影像的各种丰富运动。
(三)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在创作或读解影视作品时的影像时,主要从以下各方面来进行构思或分析:1.机位: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的位置。
视听语言知识点一:视听语言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内容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音画关系。
视听语言的特性:1.视听语言是一种信息沟通中的符号编码方法2.视听语言是复现、展示影像的中介环节3.试听语言有场景、灯光、音乐、色彩等元素构成4.视听语言有强烈的象征,暗示等延伸作用视频:实验动画、影院动画、电视动画、新媒体动画二:镜头镜头:一个镜头是指摄影机连续不断的一次拍摄镜头职能:镜头的职能是提供信息,镜头是由画面和音响组成的一个信息单位景别: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1.景别越大,环境因素越多,景别越小,强调因素越多。
景别可具体分为:大全景、全景、中景、一、特写、大特写五种2.大全景:大全景一般用来表现远离摄影机的环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环境空间,自然景色或群众活动大场面的镜头画面。
3.全景:全景是表现人的全身人像或一个场景全貌的镜头画面。
4.中景:将人物的1/2或2/3拍摄入景框的画面都可以称为中景。
5.特写:特写是指腋部或者两肩以上人物的头像或者其他使主题景物细部占满画面的景别。
6.大特写:大特写仅仅在景框中包含人物面部的局部,或突出某一拍摄对象的局部。
镜头的摄法1.镜头的摄影方法大致分为运动和静止两种类型:1.固定摄影机拍摄基本固定的对象(静拍静)2.固定拍摄机拍摄运动的对象(静拍静)3.活动摄影机拍摄基本固定的对象(动拍静)4.活动摄影机拍摄运动的对象(动拍动)1.固定拍摄固定拍摄是在于摄影机机身和机位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拍摄A.平拍角度:指摄影机被放在主要被摄体的水平视点,与人眼相等的角度B.仰视角度:是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C.俯拍角度:是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D.主关角度:把摄影机当成一个演员的眼睛,将摄影角度和人物的眼睛的位置统一起来。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视听语言/ Audio-visual languag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48/3开课单位:人文艺术系工业设计教研室开课对象:数字媒体专业选定教材:《视听语言》,作者周振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参考书:《视听语言拉片实训教材(影视艺术实训系列教程)》,李晋林等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版。
《视听语言的语法》,杜桦,吴秋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0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内容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本课程通过系统阐述动画视听语言的各构成要素,从镜头、构图、景别、角度、运动、轴线、场面调度、剪辑、声音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视听语言在影视动画中的主要特点与常用表现手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视听语言概念,拓展其艺术思维空间。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第一章影视视听语言概述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了解视听语言发展的历史、影视艺术的语言特性、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和概念等。
本部分不是全书的重点章节。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影视艺术的语言一、影像的诞生和视听时代的到来二、影视艺术的语言特性第二节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元素一、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二、影响构成的元素第二章影视画面造型语言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理解、掌握并具体运用影视画面造型语言,对影像的构图、景别、角度与视点、焦距与景深、影像的照明、影像的色彩等方面有深刻认识。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章节。
二、考核内容第一节构图一、画格与画帧二、静态构图三、动态构图四、影像构图审美原则第二节景别一、景别的划分二、景别的作用第三节角度与视点一、镜头角度的划分二、角度与视点三、角度在影像中的作用第四节焦距与景深一、焦距二、景深三、焦距的作用第五节影像的照明一、照明的分类二、照明在影像中的作用三、如何处理照明元素第六节影像的色彩一、色彩的特征二、影像中的色彩三、影像中的色相及作用四、影像创作中的色彩应用第三章镜头的运动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的学习,理解、掌握并具体运用镜头运动方面的知识,包括镜头运动的构成,镜头的推、拉、摇、移、跟等运动形式的特点及作用,镜头运动的处理技巧,镜头运动的创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