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管理制度--01
- 格式:docx
- 大小:162.25 KB
- 文档页数:7
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持续提供符合客户需求和期望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一、质量管理的目标和原则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预防和控制质量问题,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质量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质量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应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不仅仅是质量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3、持续改进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概念,质量管理也应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4、基于事实的决策质量管理决策应基于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信息,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决策。
二、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责1、质量管理委员会成立由企业高层领导组成的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审议质量管理的重大决策和方案。
2、质量部门设立专门的质量部门,负责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等。
3、其他部门企业的其他部门如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也应承担相应的质量管理职责,共同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1)研发部门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确保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具备良好的质量特性。
(2)生产部门按照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进行生产,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
(3)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反馈,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4)采购部门负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确保采购的物资符合质量要求。
三、质量策划1、市场调研在产品开发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为产品定位和质量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
2、质量目标制定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明确、可衡量的质量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各个部门和环节。
3、质量计划编制制定详细的质量计划,包括质量控制的要点、检验标准、检验方法、检验频率等。
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分类管理办法1.目的:为了实现优先控制,选择合适的控制强度和方法,合理分配资源,并更好地控制品质。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产品的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的分类。
3.术语:3.1特性:过程特性和产品特性统称为特性;3.2产品特性:是指依据技术规范要求的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或功能,这些特性或功能对于顾客是不可缺少的,是在产品上表现出的特性,是一个结果;3.3过程特性:是指为了保证产品具有其特性要求相关的过程参数,是为了实现产品特性,过程所具备的特性,是一个手段;3.4特殊特性:关键特性和重要特性统称为特殊特性;3.5项目小组:产品开发阶段为多功能小组,过程评审阶段为过程评审小组。
4.职责:4.1产品部负责对特性进行分类和标准化审批;4.2项目小组负责对特殊特性进行评审;4.3文控室负责特性标准化的更新和发行。
5.流程图:6.内容:6.1分类规则6.1.1顾客指定6.1.1.1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类别项目通用汽车公司北美部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6.1.1.2当顾客要求成为高等级重要性时,那个特性就自动成为高等级的重要特性;6.1.1.3当顾客指定特性符号时,按照顾客指定的特性符号。
6.1.2自己定义:6.1.2.1自己定义的特性可以参照6.1.1.1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特性分类规则;6.1.2.2自己定义的产品特性重要性等级分类及符号,如下表:6.2标注方法在产品质量先期策划过程和过程评审中,必须在下列文件中用特性符号标识出“产品特性”或“过程特性”的特性类别(除“QR7-01-09产品/过程重要特性分级表”外的其他文件可只标出特殊特性的类别):6.2.1“QR7-01-09产品/过程重要特性分级表”;6.2.2“QR7-01-10过程流程图”;6.2.3“QR7-01-21过程FMEA表”;6.2.4“QR7-01-22(试)生产控制计划”;6.2.5“QR7-01-24作业指导书”;6.2.6PPAP提交的文件;6.2.7顾客要求提供的其它文件。
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为加强企业车间的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客户满意度,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生产车间,包括生产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生产设备等。
第三章质量管理标准3.1 质量控制要求1.所有生产车间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制定并执行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测等环节的质量要求。
2.所有生产车间必须配备完善的质量控制设备,确保生产过程及产品的质量可控。
3.常规原材料必须按照质量要求进行测试,并保留测试记录和样品。
4.生产过程中,必须按要求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并保留检测记录。
5.所有车间必须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运行正常,不影响产品质量。
3.2 不合格品管理1.车间生产出的不合格品必须立即停止生产并进行记录。
2.对于不合格品,必须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并按照纠正措施进行处理。
3.不合格品的数量、原因、处理情况等必须进行记录,并进行改进分析。
4.严重不合格品必须进行追查,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3.3 抽样检验1.生产车间必须进行抽样检验,并按抽样检验标准进行质量评估。
2.抽样检验的频率和样本量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3.抽样检验的结果必须进行记录,并根据结果进行产品质量分级。
第四章质量管理责任和考核4.1 质量管理责任1.生产车间负责人必须对本车间的产品质量负责,并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和执行质量管理计划,并对生产车间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3.生产人员负责按照质量管理计划的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4.2 考核标准1.质量管理责任落实情况:根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2.质量控制计划执行情况:根据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测等环节的质量要求,进行评估。
3.不合格品处理情况:根据不合格品的处理情况,包括记录、原因分析、纠正措施等,进行评估。
产品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概述:产品质量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文将以五个大点阐述产品质量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正文:一、质量管理体系1. 确立质量方针和目标2. 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组织结构3. 制定相关质量规程和标准4. 建立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5. 提供培训和教育以保证员工的质量意识二、产品设计和研发阶段的质量控制1. 确定产品设计规范和要求2. 进行原材料和供应商的质量审查3. 进行材料测试和样品确认4. 进行产品设计的质量评估和验证5. 完成设计验证并进行初步的样品测试三、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 确定生产工艺和制造流程2. 提供生产过程的质量指导和标准3. 监控生产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4. 定期执行生产线的质量检查和纠正措施5. 提供员工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四、产品检测和测试1. 确定产品测试和检测的标准和流程2. 搭建完善的产品检测实验室3. 进行原材料和成品的抽样检测4. 面向市场的产品抽样测试5. 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和纠正五、质量问题和改进措施1. 建立质量问题反馈机制2. 对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3.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4. 实施改进措施并进行跟踪评估5. 定期审核和更新质量控制制度总结:产品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它涵盖了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设计和研发阶段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产品检测和测试等方面。
通过建立和执行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企业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质量,实现持续改进,并获得客户的信任和满意。
太原南方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标准SXQ 12-2009汽车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原则及标注(试行)2009-01-10发布 2008-02-10实施太原南方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发布汽车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原则及标注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汽车产品零部件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原则、内容、要求和标注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汽车产品零部件重要度分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B/T 5058-1991 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导则3 术语和定义3.1 产品质量特性汽车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特性由汽车产品及零部件的规格、性能和结构所决定,并影响产品的适用性,是设计传递给工艺、制造和检验的技术要求和信息。
它包含有尺寸、公差与配合、功能、寿命、互换性、环境污染、人身安全及执行政府有关法规和标准的情况等。
3.2 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是指汽车产品及零部件某质量特性影响汽车产品适用性的重要程度。
3.3 产品零部件重要度分级是指汽车产品零部件根据其质量特性重要程度对产品零部件重要度的分级。
4 总则4.1新产品设计阶段,设计部门应对新产品零部件质量特性及零部件进行重要度分级,通过新产品试制、试验,在设计改进时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4.2 重要度分级,按所规定的重要度分级符号,直接标注在产品图样或设计文件的相应位置上。
5 产品零部件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5.1 产品零部件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以按对产品适用性要求的影响及经济损失程度为依据。
5.2产品零部件质量特性分为关键特性、重要特性和一般特性。
5.2.1 关键特性:如发生故障,会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丧失产品主要功能、严重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和降低产品寿命、对环境产生违反法规的污染,以及必然会引起使用单位申诉的特性。
产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1. 引言本制度旨在确保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客户满意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产品的质量检验管理工作。
2. 管理标准2.1 质量检验部门的职责 - 质量检验部门负责制定质量检验方案、检验标准和操作规程,并进行质量检验。
- 质量检验部门负责记录并分析质量检验数据,提供持续改进意见。
- 质量检验部门负责培训相关员工,提高质量意识。
2.2 质量检验方案 - 每个产品都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方案,包括检验任务、检验对象、检验标准、检验方法、检验工具等。
- 质量检验方案应经质量检验部门审核,并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2.3 检验标准 - 检验标准应根据国家、行业标准以及客户要求制定,并确保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 检验标准应具体明确,包括产品的尺寸、外观、性能等指标。
2.4 检验方法 - 检验方法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检验标准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手工检验、仪器检验等。
- 检验方法应经过科学验证和严格评估,并定期进行复核。
2.5 检验工具 - 检验工具应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检验和校准。
- 检验工具应在使用前进行检查和记录,确保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2.6 检验记录 - 所有质量检验工作应记录并归档,包括检验方案、检验记录、检验结果等。
- 检验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并保存一定周期,以备查阅和审计。
3. 考核标准3.1 质量检验工作考核指标 - 按照质量检验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包括任务完成率、准确度、时效性等。
- 按照质量检验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考核。
3.2 质量检验工作考核流程 - 设立专门的考核小组,由质量检验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
- 考核周期为每季度,每个考核周期结束后进行评分,并记录在案。
- 考核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并进行奖惩。
4. 管理改进措施4.1 检验工作评估和改进 - 定期对质量检验工作进行评估,包括检验方法、检验标准、检验工具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版次:
受控状态:编号:ZY/ZD-15-2011 分发号:
技术文件管理制度
编制:范明杰
审核:姜承暖
批准:侯成聚
2011-08-01发布2011-08-01 实施
青岛中源电力电气有限公司
1.主题内容:
本制度规定了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的等级、名称、划分原则及特性划分。
2.适用范围:
本制度仅适用于产品质量的评定。
3.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程序及责任部门。
3.1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等级分级由生技科负责,依据国内外有关标准用户的要求及使用条件和环境进行划分。
3.2产品质量的重要度分级完成后,生技科长审核后交总经理批准。
3.3产品质量的重要度分级及名称
3.3.1特性重要度分为三个等级,即:
(1)关键特性:A级;
(2)主要特性:B级;
(3)次要特性:C级。
4.特性重要度等级划分区别
4.1关键特性:A级
直接影响电线电缆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的质量特性,如电线电缆电性能及部分物理机械性能等。
4.2重要特性:B级
间接影响电线电缆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的质量特性,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如电线电缆产品的结构尺寸及部分物理机械性能。
4.3次要特性:C级
间接影响产品的寿命,直接影响产品经济性和竞争性的质量特性,如电线电缆产品的偏芯及外观等。
4.4主要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分级表详见附录:
附录1
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产品检验项目和质量特性分类
不合格分类序号项目名称
A B C
1 组成绞线的各类单线根数√
2 组成绞线的各类单线直径√
3 表面质量√
4 绞向√
5 绞合节径比√
6 绞线均匀紧密性(绞合质量)√
7 截面积√
√
8 外径
9 单位长度质量√
抗拉强度(绞后单线按绞前95%)考核√
10
11 硬铝线单线性能20℃时直流电阻率√
12 卷绕√
13 抗拉强度(绞后单线按绞前95%)考核√
14 断裂伸长率√
铝合金线单线性能
15 20℃时直流电阻率√
16 卷绕√
17 最小铝层厚度√
18 抗拉强度(绞后单线按绞前95%)考核√
19 1%伸长时的应力√
铝包钢线单线性能
20 断裂伸长率√
21 20℃时直流电阻率√
22 扭转√
抗拉强度(绞后单线按绞前95%)考核√
23
24 1%伸长时的应力√
25 断裂伸长率√
26 扭转√
镀锌钢线单线性能
27 锌层重量√
28 锌层附着性(4 d-5 d)√
29 卷绕√
30 镀层均匀性√
如铝合金线作为加强芯时,则抗拉强度为 A 类不合格。
附录2
架空绝缘电缆产品检验项目和质量特性分类
序号项目名称
不合格分类
A B C
1 导体直流电阻√
2 绝缘电阻√
3 交流电压试验√
4 导体结构√
5 承载绞线结构√
6 绝缘平均厚度√
7 绝缘最薄处厚度√
8 多芯电缆线芯的标志√
9 电缆外径√
10 屏蔽结构√
11 4h交流电压试验√
12 局部放电试验√
13 弯曲试验及随后局部放电试验√
14 tgδ与电压关系试验√
15 tgδ与温度关系试验√
16 热循环后局部放电试验√
17 弯曲试验及随后冲击电压试验和交流电压试验√
18 绝缘耐漏电痕迹试验√
19 导体(电缆)拉断力√
20 承载绞线拉断力√
21 绝缘老化前抗张强度√
22 绝缘老化前断裂伸长率√
23 绝缘老化后抗张强度√
24 绝缘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25 绝缘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变化率√
26 绝缘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27 聚乙烯绝缘熔体指数√
28 绝缘粘附力(滑脱)试验√
29 交联聚乙烯绝缘热延伸试验√
30 热失重试验√
31 抗开裂试验√
32 高温压力试验√
33 低温卷绕试验√
34 低温拉伸试验√
35 低温冲击试验√
36 吸水试验(电压法、重量法)√
37 收缩试验√
续前表:
不合格分类
序
项目名称
号
A B C
绝缘耐候试验
0h~1008h抗张强度变化率√
38
0h~1008h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504h~1008h抗张强度变化率√
504h~1008h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39 外半导电层剥离试验√
40 成品电缆表面标志、标志间距及其耐擦√
41 耐磨试验√
42 不延燃试验√
附录3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产品检验项目和质量特性分类
不合格分类
序号项目名称
A B C
1 导体检查(导体单线根数或导体单线直径)√
2 绝缘平均厚度√
3 绝缘最薄处厚度√
4 绝缘偏心度√
5 非金属护套最薄处厚度√
6 金属护套厚度√
7 内衬层和附加垫层的厚度√
8 铠装金属丝、带尺寸(直径、厚度、包带间隙/钢带宽度)√
9 屏蔽结构√
10 金属屏蔽结构和尺寸√
11 4h电压√
12 绝缘热延伸√
13 弹性体护套热延伸√
14 导体电阻√
15 弯曲试验后局部放电√
16 介质损耗角正切√
17 加热循环试验及随后局部放电√
18 冲击电压试验及随后的工频耐压√
19 半导电屏蔽电阻率√
20 环境温度下绝缘电阻常数√
21 导体最高温度下绝缘电阻常数√
22 绝缘老化前抗张强度√
23 绝缘老化前断裂伸长率√
24 绝缘热老化后抗张强度√
25 绝缘热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26 绝缘热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变化率√
27 绝缘热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28 非金属护套老化前抗张强度√
29 非金属护套老化前断裂伸长率√
30 非金属护套热老化后抗张强度√
31 非金属护套热老化后断裂伸长率√
32 非金属护套热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变化率√
33 非金属护套热老化前后断裂伸长率变化率√
34 成品电缆段的附加老化√
35 ST型PVC 护套热失重√
附录3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产品检验项目和质量特性分类
序不合格分类
项目名称
号 A B C
36 绝缘高温压力√
37 非金属护套高温压力√
38 PVC 绝缘和护套低温性能√
39 PVC 绝缘和护套抗开裂√
40 EPR、HEPR绝缘耐臭氧√
41 弹性体护套浸油√
42 绝缘吸水(电压法、重量法)√
43 护套吸水(重量法)√
44 电缆单根阻燃√
45 电缆成束阻燃√
46 电缆烟发散√
47 电缆非金属材料的酸气含量√
48 电缆非金属材料的pH 值和电导率√
49 电缆非金属材料的氟含量√
50 黑色PE护套炭黑含量√
51 XLPE 绝缘收缩√
52 PVC 绝缘热稳定性√
53 挤包外护套刮磨试验√
54 HEPR绝缘硬度√
55 HEPR绝缘弹性模量√
56 PE 护套收缩√
57 老化前后绝缘屏蔽可剥离√
58
√
透水
59 成品电缆标志、印刷标志耐磨√
注:只在一件样品上进行成束燃烧试验和无卤低烟性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