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12 提分攻略4“材料+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6
精准捉升3其他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玉题理由XUAJhl n LI YOU前面所讲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和组合型材料作文,是从写作要求和材料呈现形式上来界定的,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属于新材料作文。
这里所讲的其他新材料作文”是指除去以上两种类型之外的新材料作文,也就是一般的新材料作文。
该题型是在2006年高考中出现的,它既吸收了传统材料作文的优点,又不像传统材料作文那样限制过多,表现出限制性与开放性结合,指向性与灵活性统一”的特点。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题型形式日趋成熟,愈发凸显其思辨性,是当下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题型。
一、审题审题是立意的前提,我们必须有这个意识,对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是对材料内涵的挖掘,对材料之后引导语的领会和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对于所给材料,要审清其层次、关系、内涵、性质、情感、意图、褒贬倾向等;对于引导语,要审清其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层面的界定;对于写作要求,要审清其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倾向性或限定性。
新材料作文题的材料呈现形式和表述类型较多,审题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新材料作文,应采用不同的审题策略,具体如下: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更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
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 实用的方法,让你的文章立意准确、不凡。
1.提炼中心法对于一般考生尤其是写作“道行浅”的考生来说,提炼中心法最为保险、 稳妥、实用。
这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根据上面所言的“审题”而水 到渠成得出的结果。
我们只要理清材料涉及的人、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并 概括出内容要点,然后体认材料的整体性质、情感倾向,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思 想即可。
如201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生活中有不同的“器”。
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 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 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这个题目由一则材料和四点要求组成,我们先看材料,该材料从生活中的 “器”切入,具体观照了 “器”的形制与内容、功能和作用,以及“器”的不 同种类等。
2020年高考预测模拟作文四题写作指导(附范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6月6日下午,南京33路公交车上人多拥挤,一名男性乘客上车时大喊被门夹了。
驾驶员王师傅道歉后,没想到男子一路都在责骂。
为了乘客的安全,王师傅一直都在克制。
更没想到的是,几站后,一名中学生给王师傅送来一张小纸条……王师傅称,他至今还保留着这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爷爷,您是好司机,赞!!!”王师傅说:“拿到纸条我感到心里暖暖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后来,调取车上监控发现,当时只是人多拥挤,车门并没有夹到这名男子。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理智中学”)同学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理解温暖社会,其中必定有我”,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次命题是“创设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指向来立意行文,就事论事,合理类比和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
从材料的内涵来看,驾驶员王师傅忠于职守,担当起了社会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克制忍让,为自己并不存在的“过错”反复道歉,坚守着职业道德的底线,可以看作是社会正义、职责担当的代表,是大量社会基层人员的缩影,是定向引导——“理解温暖社会,其中必定有我”中动词“理解温暖”的对象的具体表现,这一点要认识到位。
与此同时,发出“理解温暖”这个动作的人,也应该仔细确认,从材料来看就是那名“中学生”,正好和写作者身份相同,都是学生。
同类人有共同的情感体验,有共同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一致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表达出真情实感,这也恰恰是任务指令设置的匠心所在。
所以,明晰材料的内涵,找准材料聚焦的对象,把握住定性引导的方向,是准确审题立意,顺畅构思行文的保障。
【佳作赏析】社会需要温暖,他人需要理解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社会需要温暖,他人需要理解”。
2020年高考全国二卷作文审题详解、写作指导和8篇范文【原题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任务】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评分细则【极认真勾画阅读】一、关于审题(一)文体要求1.符合文体格式的判断(1)写错文体要下降一等给分(扣6分),主要指演讲稿写成了书信,书信写成了非书信。
(2)格式不全要扣分(扣2分)。
主要指书信(须有称谓、落款、年月日),演讲稿、观后感无特殊格式要求。
2.表达方式要求表达方式无特殊要求。
(二)内容要求1.主题要求各种选题须分别符合以下主题(1)民族危亡,青年当勇立反帝反封建的潮头。
(2)万象更新,青年当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3)春回大地,青年当积极汇入改革开放的洪流。
(4)新时代,青年当逐民族复兴之梦,为强国奋斗。
(5)民族复兴,青年当致敬前辈,接续奋斗。
2.情景要求(1)作者身份要求:青年学生当事人身份(2)作品对象要求:受众有针对性(3)时代背景要求:符合年代、事件背景二、关于评分原则先定等,后给分。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叙事类学习目标:1、掌握叙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材料,确立最佳立意。
一、温故知新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老王来到一片树林,看到林木葱茏,芳草满地,他觉得这片树林很美。
老王来到边疆的一条河边,看到河流狂暴,河水混浊,河岸陡峭,他觉得这条河很美。
老王来到欧洲的城市,他看到雕像喷泉,石堡宫殿,他觉得这城市很美。
老王愈来愈老了,哪里也不去了,他看着旧时的照片,回忆往昔的岁月,觉得这一切都很美。
立意角度:二、新法探究典型例题1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即使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一干就是八年,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率领村民发愤图强,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乡村。
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立意角度:方法总结:练一练: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
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
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角度:典型例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
第四部分写作部分总述/ 作文被称为语文的“半壁江山”。
作文得分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语文学科的得分,在很大程度上还将直接决定考生的命运。
综观近两年的高考试卷可知,材料作文独领风骚,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正在逐渐淡出高考试卷。
就考查能力而言,高考作文力求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有情可抒,真正让考生做到“我手写我心”。
而高考作文内容趋向培养考生的公德意识、人格精神,试题多选取蕴含“正能量”的材料作为素材,高考作文试题在保持了这个趋向的同时,更关注考生对生活现象及对其成因的理性思考。
鉴于此,在二轮作文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审题立意能力,特别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确保不因立意的偏颇而导致低分作文的出现;二是掌握一些考场作文的提升技巧,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再提升1~2个档次;三是熟悉考场作文的常见补救技巧,考场一旦卡壳或失误,做到有能力、有办法将本属于自己的分数捞回来。
第一节审题立意准确、深刻、新颖讲义要点一材料作文的审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绝大部分试卷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形式。
新课标全国卷一直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命题。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对材料作文的练习要高度重视。
下面结合实例详细讲解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只要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同学们一定能走出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迷城”。
1.文字材料(1)抓关键句法。
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句有暗示材料主旨的作用,它往往是命题者评议性的语句或主人公表明心志、揭示动因的语句。
材料作文中只要有关键句,就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将其作为立意的突破口。
例1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
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
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
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针对提升二扫除失分盲点——鉴往知来,不在前人跌倒的地方跌倒高考考场作文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整个高考的成败,但是,在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下,要高质高量地完成一篇作文,实属不易。
许多平时能写好作文的同学可能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临场发挥失误,导致失分。
如果高考考场作文真的“马失前蹄”了,我们又该如何补救呢?首先要强调的是,在考场写作时如果万一出现了下面的失误,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冷静,想方设法地去弥补挽救。
如果因过度紧张或惊慌而导致大脑一片空白,那就真的无法挽救了。
下面,笔者来具体谈谈高考作文中考生们常见的致命失误与规避策略。
[致命失误一]偏离“任务指令”近几年,任务驱动作文盛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先提供试题材料,再发出“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按“任务指令”完成作文。
由于考生们缺乏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的比较研究,对它的认识仍停留在材料作文的阶段,致使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陷入脱离“任务指令”的误区,势必影响考场作文的得分。
“任务指令”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立意的出发点,考生必须从这个出发点立意。
如果把考场作文比喻为一次长跑比赛,那么所有考生必须站在“起跑线”上起跑,比赛成绩才有意义,“任务指令”便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起跑线”。
偏离“任务指令”,就会造成文章“不符合题意”。
[规避策略]1.将试题中的特别是材料后的写作要求多读几遍,找出所有的写作指令,以准确把握写作任务。
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写作指令”:文体任务——写一篇演讲稿;内容任务——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思维任务——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常规任务——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运用“四步剑法完胜任务”第一步,亮剑——标题点任务,扬眉剑出鞘。
准则:拟题要精准,标题点任务。
要领:简洁明确,题目要含有材料中的关键词和态度。
注意:拟题时,字数不要太长,不用材料中没有的新词,尽量用修辞手法,确保标题醒目。
2020年全国普通语文高考II卷材料作文题解析与备考建议(适用地区: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指向较为宏大的时代命题,注重“青年立场”,引导青年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起来,以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为国选材的高考任务,基于此,作文题所给材料仍以多则材料、多元材料呈现,虽然依然和情境设计、任务要求组合在一起,与师生的备考预期较为吻合。
从近年高考和备考的大背景来看这道题。
从作文题的命题方向和内容讲,它自然符合“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指向了现实和社会,引导考生关注中国与世界,思考现实与未来。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都是在“一点四面”的导向和范畴内进行命题,或者侧重“立德”,或者侧重“树人”,或者兼而有之。
今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是将传统和合思想和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接,倡导携手同行,互联互通,一个人可以激励一群人,一群人可以影响一个天的理念。
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有时代精神;既有含蓄深刻的意味,又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考生以平时的的积蓄应对此篇作文基本能够“左右逢源”,任取所需,因而立意和论证都不难,而且“大有文章”可作。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提)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材料作文审题:明确材料的重点及角度、切合题意、新颖深刻、个性突出、紧扣材料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论述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方法,明确材料的重点及角度,确保切合题意。
教学重点运用形象思维解决问题,掌握论述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材料的重点及角度,确保切合题意。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审题立意“六字诀”即“转拿提抓辩挖”,今天教学“提”,就是通过对材料中形象的思维,提取出抽象的含义,这个含义就是写作的立意。
二、复习预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变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快乐的含义是行动;不要随波逐流;要勇于逆流而上;在奋斗中享受快乐等。
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
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
所以,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知识点2叙述型材料审题立意坚持两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易错点抓现象而弃本质。
四、例题精析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根据材料中不同对象的行为分别思考分析,分别提取立意。
2020年高考第二轮复习作文指导■广东省韶关市翁源教育局教研室张智玲2020年高考迫在眉睫,语文复习已进入了第二轮,在这轮作文备考中,我们应在全面备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晰近些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特点,洞悉高考阅卷场的评分原则,针对性地科学备考,确保作文能力有新的提升。
一、明晰命题特点(一)时代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也明确指出,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的命制,紧扣时代脉搏,捕捉时代热点,落实顶层设计的意图,凸显“立德树人”这一时代导向。
从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中国关键词”、全国Ⅲ卷的“我看高考”,到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世纪宝宝中国梦”、全国Ⅲ卷“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标语口号”,再到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全国Ⅱ卷的“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在选材方面,无不立足当下,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时代、国家、民族的关系,培育考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
作文命题鲜明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突出强调了考生的“爱国情怀”,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二)情境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考试、测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考查内容及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即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考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核心素养。
近些年的全国卷的作文命题,凸显出这个特征及要求。
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选取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全国Ⅰ卷,就新时代的中国梦写一篇文章,装进“时光瓶”给2035年的18岁青年阅读;2019年全国Ⅰ卷,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主题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7分)湖底的书香白荣敏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
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
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古田县,有了诗性的润泽。
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
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
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被淹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
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
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
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
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过几百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
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
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
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于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其生命前行的力量。
提分攻略4 “材料+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对应学生用书第92页)“材料+命题”作文是高考作文所采用的基本作文样式之一,如2017年全国卷Ⅲ、2011、2012年江苏卷。
“材料+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作文材料与作文命题。
作文材料与作文命题之间往往存在解说关系、导入关系、限制关系等,写作时要二者兼顾,弄清关系;审视材料,明确写作方向;把握命题,准确界定写作内容。
“材料+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一、两者兼顾,弄清关系在“材料+命题”式作文中,“材料”与“命题”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如下几种关系:1.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
如2017年全国卷Ⅲ,试题中材料的内容对命题“我看高考”“我的高考”进行了解说,提供了写作背景。
材料意在从以下几点引导考生思考命题中“高考”的意义和作用: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成长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发生等。
又如2011年江苏卷,作文材料的内容对命题“拒绝平庸”作了解说,“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
材料阐释了命题所包括的内涵和所涉及的范围。
2.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
如2012年江苏卷,试题中的作文材料是古今中外有内在联系的三则名言,这三则名言都包含有“忧”与“爱”的内容,从而引出命题“忧与爱”。
这三则名言也对写作具有明显的提示和引导作用。
3.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于宽泛。
例如: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请以“珍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很多同学以“珍惜”为题,去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但都未免偏颇。
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即“自己要懂得珍惜自己”。
二、审视材料,明确方向材料有可能隐藏或暗示着写作的方向。
审题时,要学会从材料中挖掘对写作有指向作用的相关信息,如限制性的信息、关系性信息等。
例如: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
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柜子里,把钥匙扔进了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写成的。
是的,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
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之举,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走向成功。
请以“退路与出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这个话题富于哲理性。
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事事留有退路,说白了就是败有退路。
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在事情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准备要承受失败了,那么他成功的概率肯定小,因为,留有退路的时候,就潜藏着懈怠、自我安慰。
发展到最后,可能导致自我麻痹、自我毁灭。
到了这一步,“留有退路”的利处,却成了导致失败的“坏处”。
而“不留退路,才有出路”则是强调了做事尽量求得事事成功,这样做是负重前进,给自己加压,挤掉“懈怠”“自我毁灭”等不利因素。
常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
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即为“不留退路,才有出路”的典范。
论述时一定要体现出辩证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本命题不是要求一般的去谈“退路”与“出路”的关系,因为材料中对这二者有了明确的限制,也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条件关系,那就是“只有不留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
三、把握命题,准确界定把握命题,就是要对命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准确的界定,要准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性,也要特别注意区别“邻近概念”和“近义概念”。
必要时,可以通过“增补信息”的方法来增加概念的内涵、缩小概念的外延。
例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会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特定的角色。
然而个性与角色有时候会产生矛盾。
就在个性与角色的和谐与不和谐中,人生演绎出一幕幕得失、荣辱、成败的精彩戏剧。
请以“个性与角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
它是事物的特殊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的、暂时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张扬个性就是着意强调和突出自身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具有优势的方面,我们提倡张扬个性,发展个性,这样才能使自身得到全面和长远的发展,从最大意义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角色都是由富有个性的我们来充当的。
当社会需要我们时,我们的个性就有了用武之地,个性与角色处于和谐之中,我们就会演绎出精彩的人生;也许,有很多人看中了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某一个角色,并有能力去扮演它,这时个性与角色就处于矛盾之中。
要处理好个性与角色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并努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还要正确认识社会的需要,努力寻求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使之和谐统一。
[范例感悟](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名师析题】(1)看材料信息,拓宽思路可粗略对材料加以分析。
前两句,从社会国家角度谈高考的积极意义;第三句,从个人角度谈高考的影响——激扬梦想,牵动喜忧;末句,从历史的角度写出高考改写历史、创造历史等意义。
(2)看写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故题目要用心拟,争取出彩。
如果写“我看高考”,关键词是“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理解,注意结合材料,运用历史眼光,客观公正地评价,谈出自己对高考的独特理解,此题最适宜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如果写“我的高考”,关键词是“我”,要写出“我”与高考的关系,即高考对“我”的影响、启示,“我”对高考的理解、感悟,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抒情散文。
(3)参考立意①高考成就踏实人生。
②高考成就坚强、忘我品格。
③人生处处是高考。
④高考意味着用拼搏赢得尊严。
⑤以高考的公平公正来规范社会准则。
【例文】高考让我驶向更浩瀚的海洋——我看高考四川考生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在《更浩瀚的海洋》一文中说,梦想在更浩瀚的海洋里。
要想实现梦想、扼住命运的咽喉,应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呢?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知识能改变命运。
”是的,知识能提升人的素养和品位,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通过高考,能培养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帮助莘莘学子乃至一个民族、国家改变命运。
“腹有诗书气自华。
”高考能让每个有志青年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
古人“学而优则仕”,通过读圣贤书,代圣人立言,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今天,我们通过刻苦读书,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在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点燃我们激情燃烧的火热青春。
高考,这个目前最公平、最正义的选才方式,能让我们不论贫富、地位,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那些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成为国家的栋梁;让有志青年的命运之舟,在更浩瀚的海洋上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高考能让整个社会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
一个社会,是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决定着这个社会进步与退步、文明与落后、科学与愚昧的分野。
我国有着灿烂的文化、领先西方的科技和悠久的历史,这与自古尊师重道的传统分不开。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恢复高考,使亿万知识青年通过高考,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为今天我国驶入知识、财富大增长的“快车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社会命运之舟的航向因此改变,可以驶向那更浩瀚的海洋。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高考能让整个国家的命运之舟驶向更浩瀚的海洋。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看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则是培养奴仆,扼杀创新。
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落后,文化日益迂腐,而西方通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科学战胜了蒙昧,连弹丸小国也能因此成为强国。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之“刀俎”面前,大清帝国只能任人宰割。
恢复高考以来,通过高考,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
张艺谋、陈凯歌、俞敏洪、马云等人,都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
整个社会,也形成了知识崇拜的良好风气,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从而为国强民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国家的命运之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狂飙突进,正驶向更浩瀚的海洋。
此刻,我正坐在高考的考场上,为实现梦想而指点江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笔疾书。
我坚信:乘坐高考这艘命运之舟,我一定能驶向更浩瀚的人生海洋。
【点评】作者既抓住试题材料对高考意义的阐释解说,又紧扣题目“我看高考”来审题立意。
文章开篇点题,由纪伯伦的话引出为梦想而拼搏,再由爱默生的话引出中心观点,统领全篇;正文部分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三个分论点,而且都采用以名言警句引出分论点的模式,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篇末点题,回扣题目中的“我”,升华了中心论点。
这样写,使文章结构明晰,逻辑思路一目了然。
作者善于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中汲取养料。
如开头由纪伯伦和爱默生的观点点题,并引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用名言警句引出分论点,使这篇议论文呈现出浓浓的文化底蕴,令读者不由得为之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