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理论对野战卫勤保障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54.97 KB
- 文档页数:3
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蒋建新;李磊【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战伤和创伤救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战创伤救治的研究方向、目标和重点.方法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欧美军事强国提出了"医疗与士兵"同在的理念,尤为重视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快速救治新技术与急救器材的研究,将医疗救援尽量前伸,加强建立无缝隙的医疗救援体系.重视严重战伤院内并发症发生机制与防治、高新武器致伤特点与机制、颅脑伤、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等研究.我军分别在战创伤急救、损伤控制外科、休克复苏、并发症防治以及组织再生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提升我军现代战争条件下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结论我军未来在战创伤领域应以适应现代战争和执行多种非军事行动条件下卫勤保障需求为立足点,以显著降低战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全面提升军人健康为目标,大力加强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的快速救治能力,以及三军联合作战条件下战伤救治组织、救治技术和战创伤救治的转化医学研究,不断提升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35)007【总页数】4页(P781-784)【关键词】战伤;创伤和损伤;急救【作者】蒋建新;李磊【作者单位】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6.1;R826.61 “十一五”以来国外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伤”是导致部队减员、部队战斗力削弱的重要原因,因而战创伤防治研究一直是军事医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备受各国军队重视。
近5年来,其国外发展状况是:1.1 高度重视战伤早期急救治疗研究据文献[1-3]报道,因大量失血、颅脑伤等阵亡的人数占所有伤亡人数的50%以上,阵亡者中,86%死于伤后30min内。
战创伤急救技能训练在适应战时卫勤保障中的作用
孙淑华;吕键;张敏
【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4(021)004
【摘要】保障有力是对军队后勤工作提出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护理队伍是医疗卫生机构战时卫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确保"打得赢"、不变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军
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近年来我们注重从抓提高战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入手,走平战结合
的道路,通过卓有成效的临床实践,强化了全员的战备意识、提高了全员的救护水平、创造了可观的效益,达到了全面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的目的.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孙淑华;吕键;张敏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护理部,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护理部,湖北,武汉,430070;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护理部,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2.2;R641
【相关文献】
1.网络版交互式急救系统在护生心肺复苏技能训练中的作用研究 [J], 王尉;王为民;战明侨;贾世磊
2.探讨平战时信息化建设在医院卫勤保障中的作用 [J], 刘爱中;曹金军;顾仁英
3.武警卫勤保障护士战创伤急救知识知晓状况调查 [J], 阎丽;徐蓓蓓;宋琦
4.新型智能战创伤模拟人与急救训练系统在战场急救训练中的应用评价 [J], 雷德
林;王敬夫;贾骏麒;刘义闻;孔亮;赵铱民;田磊
5.战时卫勤保障单兵急救包的研制 [J], 孙波;韩玮;李明贤;孙国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野战医疗队与旅团救护所融合式卫勤保障廖兴志;叶光明;胡孝刚;张焱;姥义【摘要】根据某中心医院野战医疗队与旅救护所融合参加实兵对抗演练的实践情况,总结概括充分准备、快速融合、科学组训、加强沟通以及严守底线等主要做法,认为只有将人员素质培养、战救自救训练、军事科目学习等能力建设作为野战医疗队建设的重点,才能稳步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确保完成各项救援任务。
%According to the real confrontation medical support exercise by field medical team and brigade aid station,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main experiences , including adequate preparation, rapid convergence, sci-entific training,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observing the bottomline .As the key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ield medical team,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 the training of battle wound treatment , and military subject learning, which can increase steadily the ability of medical support and ensure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scue mission.【期刊名称】《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年(卷),期】2016(023)007【总页数】3页(P640-642)【关键词】卫勤保障;演习;野战医疗队;旅救护所【作者】廖兴志;叶光明;胡孝刚;张焱;姥义【作者单位】解放军第 101 医院麻醉科,无锡 214044;解放军第 101 医院医务处,无锡 214044;解放军第 101 医院医务处,无锡 214044;解放军第 101 医院骨科,无锡 214044;解放军第 101 医院特诊科,无锡 214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2军事训练在不断升级,其中跨区实兵对抗演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野战条件下多发伤动物模型损伤控制外科救治效果分析及卫勤手术力量优化的思考陈志达;吴佳佳;卫勃;任昊远;郗洪庆【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22(43)7【摘要】背景近年来,全军各单位组织了大量演习,尤其是卫勤救治演习,在救治流程上已日渐成熟。
目前在模拟伤员的创伤动物模型等方面研究不够,欠缺实战化经验。
目的模拟野战演训基地医疗条件下卫勤手术力量对多发伤动物模型的救治全流程,分析损伤控制手术的时效救治效果,探讨现有机动手术力量的短板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方案。
方法选取2只成年实验动物绵羊,麻醉条件下建立目标伤情模型。
模型建立后前接、转送至手术方舱进行紧急救治手术,记录手术操作过程、手术时间和生命体征,并在模拟战场环境——突发停电环境下完成救治。
手术后转送重伤救治组继续圈养,静脉和动脉采血检测血清电解质并进行血气分析,观察实验动物3 d 内存活情况。
结果成功建立2例目标伤情动物模型,分别为腹部闭合性撞击伤伴上肢擦伤动物模型、多发伤动物模型。
在手术方舱内分别应用常规条件和极端停电条件完成了2例动物模型的紧急救治:模型1手术时间34 min,完成剖腹探查,胃壁破裂穿孔修补术,左上肢清创缝合术;模型2手术时间58 min,完成剖腹探查,经过胃壁破裂穿孔修补术、肝填塞止血、补片辅助临时性腹腔关闭,胸腔探查、胸腔闭式引流管置入术,颅脑坏死组织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左大腿组织清创缝合术。
2只实验动物术中和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均于术后30 min顺利清醒,2 h左右恢复自主活动能力,术后6 h给予进食喂养,存活3 d生命体征和自主活动进食情况良好。
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指标稳定无异常波动。
结论现有机动卫勤手术力量可以完成野战演训基地医疗条件下多发创伤动物模型的紧急手术救治,救治流程配合流畅并固化成熟,但仍应在极端条件卫勤准备等方面进一步贴近实战。
【总页数】6页(P763-768)【作者】陈志达;吴佳佳;卫勃;任昊远;郗洪庆【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腹部创伤外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卫勤部;解放军总医院卫勤训练中心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1【相关文献】1.机动卫勤力量野战外科救治能力考核标准探讨2.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过程中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3.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4.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5.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战场救治中的应用
江雷;秦超;彭海文;郭强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年(卷),期】2010(017)002
【摘要】损伤控制性手术(DCS)理念在严重创伤救治领域已广泛应用,但在战场救治中的应用尚未明确.本文认为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策略是战场伤员救治的需要,是完善救治阶梯的需要,是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的需要.我军应对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应用策略作进一步调整,加强前沿手术力量建设和使用的研究.
【总页数】3页(P151-153)
【作者】江雷;秦超;彭海文;郭强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信息中心,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
【相关文献】
1.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胰腺损伤病人救治中的应用及护理 [J], 黄小兰
2.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老年多发伤病人救治中的应用 [J], 汪琳健
3.损伤控制性手术在高原偏远地区严重腹部外伤救治中的应用 [J], 杨春华;黄伟
4.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胸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J], 张雪峰
5.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胰腺损伤病人救治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 [J], 康亚梅;曹奋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梦伟,卢正茂,白一帆,李白翎;;战创伤;海上;救治;作用R826.2A1004-0188(2019)11-1160-02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9.11.028现代海战的伤员伤情多复杂危重,尽早获得有效的损伤控制急救治疗是提高海战伤员存活率的关键。
然而,海上环境后送困难,我军现有海上卫勤力量的机动性与未来海战伤员早期治疗的卫勤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构建机动性更强的小型前沿手术队(FST)是卫勤保障的新趋势,其通过将优质手术力量前伸配置到战斗舰艇等一线,基于时效救治和损伤控制理念,可在最短时间介入海战伤员的救治,通过实施旨在救命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CS),使伤员免于早期死亡,从而有机会后送进一步治疗,有效弥补了一线卫勤保障力量的不足。
美军FST的构建理念和作业原则对优化我军海战伤员机动卫勤救治力量具有借鉴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构建适应卫勤救治要求的海上小型机动前置手术队的必要性和几点启示。
由于海战条件下广泛使用的各类高新技术武器命中精度高、杀伤强度大,伤员伤情往往较陆战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重伤比例高,爆震伤、烧伤、毒气吸入伤及复合伤常见。
其次,海战的环境特殊,由于武器威力大,而舰船体积小、人员集中,在极短时间内即可在较小空间出现大量危重伤员[1]。
而海上环境对伤员的生存威胁大,海战中发生率达40%~60%的火器伤中,约90%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海水浸泡伤,可继发低温、高渗脱水、微生物感染、溺亡等二次伤害,因而伤员死亡率比陆战高5~10倍[2-3]。
资料显示,在战伤死亡的时间分布上,阵亡伤员仅有40%立即死亡,而死于伤后5、30内及30min后的比例分别为25%、15%及20%[4],这就意味着实际上阵亡的伤员中,至少有约20%如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外科治疗,就有存活希望,因此,在负伤后尽早实施外科急救对伤员预后至关重要。
然而,海上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气候异于陆地,舰船颠簸,这些因素导致无论是海战伤员后送或现有的卫勤救治力量前伸,均较陆上更困难,赢取早期救治时间更不容易,大大增加了海上卫勤救治的难度和技术要求。
新损伤严重度评分在护理应急分队野战救护技能训练中的应用王淑琴;金萍;翟莉;田晓玲【摘要】[目的]探索新损伤严重度评分指导护理应急分队进行野战救护技能训练的效果,以达到优化救护流程,提高野战应急保障能力的目的。
[方法]选取本院护理应急分队队员51人,按训练年度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成立组织、制定培训方案、设定4个子模块进行集中训练等方法施训;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新损伤严重度评分训练模块进行施训,进行相关项目考核,分析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两组队员在体能、理论、6项操作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模拟情景综合演练时两组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队员的自我满意度及医生对其满意度较高。
[结论]用新损伤严重度评分进行伤情评估并指导救护实施,可提高护理应急队员的野战救护能力。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5(000)016【总页数】3页(P2032-2034)【关键词】新损伤严重度评分;应急分队;野战救护技能;实践【作者】王淑琴;金萍;翟莉;田晓玲【作者单位】75000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医院;75000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医院;75000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医院;75000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82为提高军队医院护士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我院根据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开展既分工又合作的开展救护工作,训练一支能在各种环境下提供高质量应急保障的护理队伍,探索应用新损伤严重度评分指导护理应急分队进行野战救护技能训练,以达到优化救护流程,提高应急救护能力的目的。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选取2012年、2013年某部队三级甲等医院护理应急分队队员51人,按训练年度设2012年度为对照组,2013年度为观察组。
纳入条件:所有护理应急队员均为临床工作≥2年的文职人员,均为女性,参加过对照组训练的人员不再入选观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