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损伤控制观念
- 格式:ppt
- 大小:43.82 MB
- 文档页数:60
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引言骨折是由于外力作用或者疾病因素导致骨骼断裂的一种临床疾病。
在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的治疗中,骨科损伤控制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骨科损伤控制的概念、目的和方法出发,结合临床实际,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并对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骨科损伤控制的概念骨科损伤控制是指在遭受严重骨折、损伤或者准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有效地减少骨折或者损伤扩展和恶化的过程,避免因骨折或者损伤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保护受损骨骼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为最终的治疗提供良好的条件。
1. 减轻疼痛:骨折损伤常伴随明显的疼痛,通过有效的损伤控制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保护神经血管:在损伤的情况下,受损部位的神经和血管易于受到影响,骨科损伤控制可以有效减少神经和血管的损伤,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
3. 减少关节僵化:骨折损伤往往会导致关节的僵化,通过有效的损伤控制可以减少关节的僵化,并减少治疗后的功能障碍。
4. 促进骨折愈合:通过减轻骨折部位的压力,保护受损的骨骼,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愈合时间。
5. 防止骨折扩散:在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的治疗中,骨科损伤控制的关键之一是防止骨折的扩散,避免骨折进一步恶化,减小治疗难度。
1. 外固定:外固定是通过外力作用在骨骼上达到固定的目的,有效降低骨折部位的运动,保护受损骨骼。
在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的治疗中,外固定是一种常用的损伤控制手段。
3. 牵引:牵引是通过应用拉力,使骨折部位保持相对静止,降低骨折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减轻患者疼痛。
在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的治疗中,牵引可以有效地完成损伤控制的目的。
4.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进行骨科损伤控制,如使用各种矫形装置、石膏固定等。
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外科急症,治疗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损伤控制的问题。
严重多发伤救治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简称DCO技术,在骨科的严重多发伤救治过程中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更加贴近外伤患者在其病理方面的特点,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可以对患者进行及早的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处理,以及后期进行一体化治疗,保障了严重多发伤治疗的较高存活率。
本文结合2003年至今采用DCO技术进行救治的30例严重多发伤骨伤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着重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救治时的应用,探寻其适应性、可行性以及治疗效果。
标签:严重多发伤损伤控制骨科治疗应用传统的治疗往往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其损伤初期就进行全面处理或确定性手术,这样会加重患者生理的紊乱,导致创伤三联征——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和酸中毒,会直接加重患者伤情,更为严重者甚至是死亡。
而骨科损伤控制是以缓解患者生理功能障碍为主要目的,先将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快速固定,稳定患者伤情再进行进一步的确定性处理,这樣的做法可以降低创伤三联征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现我们根据30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损伤控制骨科的临床治疗应用效果,现将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救治方法1.1 基础资料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进入我院进行骨科损伤治疗治疗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6岁至65岁,平均年龄为38.4岁。
其中因交通事故导致受伤的患者24例,高出坠落受伤的患者3例,高空落物砸伤的患者1例,打架斗殴致伤的患者2例。
本组伤者中入院时导致休克昏迷的患者共计22例(73.33%),这其中有4例较为严重处于濒临死亡状态。
在所有的30例患者当中,骨盆骨折为17例且均为骨盆环不稳定性骨折,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股骨开放性骨折6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3分;脊柱骨折共计3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颅骨损伤共计4例,简明损伤定级标准≧4分。
1.2 治疗方法常规的治疗和程序是处理一般多发伤组患者的主要手段。
损伤控制骨科在35例骨伤患者中的运用目的研究对骨损患者开展损伤控制骨科诊治的成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35例骨伤患者,分成兩组加以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17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18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治疗方法,并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剖析。
结果从35例患者的实际治疗成效、死亡率、伤口愈合时间等加以对照,发现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优于观察组。
结论损伤控制骨科治疗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能降低死亡率,缩短愈合时间长度,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加以推广。
标签:损伤控制骨科;骨伤;治疗骨科损伤很容易让患者产生骨折等状况,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的发生率相当高,这适合于采取损伤控制理念进行治疗。
损伤控制是指高度重视对患者生命进行救治,对其生理性发展加以控制,并对产生了严重创伤的患者施行手术治疗,从而切实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骨伤死亡率以及致残率[1]。
本文针对我院的35例骨伤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35例骨伤患者进行研究,导致患者骨伤的原因包括了车祸、高处坠落、跌打损伤、开放性以及闭合性骨折等。
这些患者均属于严重的骨伤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对上述患者实施伤情鉴定,其中炎性反应的得分都在1~5分,平均3.4分;格拉斯哥昏迷的评分都处于3~15分,平均9.9分;损失严重度的评分都在20~45分,平均38.4分;患者从受伤开始到接受治疗的时间都在1~8h。
1.2方法全体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疗,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17例、对照组患者18例。
对以上两组患者开展对照试验。
观察组患者采取损伤控制骨科的治疗手段,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的骨科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诊治方法该组中有17例患者。
对全体患者都依据常规骨伤治疗手段加以诊治。
在患者因骨伤入院开始阶段就对其实施全面而细致的骨伤检查,其后再对患者实施合理的辅助检查。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
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
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外科文献中出现了一新的名词即“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损伤控制外科主要是指针对那些严重创伤病人,改变以往在一开始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然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
一、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Ⅱ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
其实这就是损伤控制理念的雏形。
但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I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多数学者主张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
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
10多年过去了,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惊奇地发现,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
或者说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 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初始手术期间经常会发生威胁生命的体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如果不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束手术并纠正上述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
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引言损伤控制外科是一门关注重伤急救和创伤病患救治的外科学科,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手术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病患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本文将从损伤控制外科的定义、历史发展、术前准备、手术技术以及术后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损伤控制外科的定义损伤控制外科是一种在临床创伤病患中应用的外科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尽快有效地控制损伤,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患因损伤所导致的死亡和残疾。
损伤控制外科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和简化的手术技术,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和创伤病患暴露在严重的生理创伤反应中的时间。
损伤控制外科在病患到达医院后的前期救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拯救病患生命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损伤控制外科的历史发展1. 第一阶段:战时损伤控制损伤控制外科最早的应用是在战地医疗中。
20世纪初期,战争的创伤给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难以应对大规模的创伤病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医们开始探索并实践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通过实施迅速有效的手术、出血控制以及器官修复,显著地降低了战争中创伤的致死率。
2. 第二阶段:经典损伤控制外科的发展随着战争的结束,损伤控制外科开始在民用医疗领域得到重视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损伤控制外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医学界开始认识到在病患的创伤病情得到充分控制之前应暂时放弃完整修复创伤损伤的方法,以实施简单的手术或非手术干预来控制病情。
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更多的创伤病患得以幸存,奠定了损伤控制外科的基础。
3. 第三阶段:现代损伤控制外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创伤病患救治经验的积累,损伤控制外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损伤控制外科不仅注重损伤的急救处理,还关注术前准备、手术的精细化和器官的保护等方面。
随着损伤控制外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创新,其在创伤救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三、损伤控制外科的术前准备1. 伤情评估在进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前,医生需要对病患的伤情进行全面评估。
骨科损伤医治方法及其心得近年来,随着多发性、严重骨折伤的增加,损伤控制学在骨科急性损伤急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损伤控制不是早期针对损伤采取决定性的治疗,而是旨在控制损伤发展的进程,从而帮助患者度过难关,为下一步的根治性的手术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损伤控制在对于严重多发伤及合并伤的患者救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补法中医也称为补虚法或补益法,就是通过选用补益、强壮的药物,经过配伍组成方剂,来补充人体阴阳气血等的不足,调整脏腑功能,以消除一切虚弱证候的治法。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在骨科损伤控制阶段加用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往往能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
本组病例选自我院2006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采用损伤控制与中医补法进行综合治疗骨科损伤病例90例。
通过长期的总结对骨科损伤运用中医补法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当急症患者送到医院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并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以判断患者的病情,确定患者病情能否耐受手术,ISS<16分时可行手术治疗,立即送手术室进行抢救;当判断患者病情危重,比如全身多发伤,严重合并伤,ISS≥16分甚至>25分等,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时,此时不宜送手术室,而应立即进行骨科损伤控制,即先进行抗休克等相应处理,然后等患者状态平稳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本文所选所有病例的ISS评分均≥16。
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20~72岁。
骨科损伤病种:软组织损伤例、关节、韧带损伤例、四肢骨折例。
受伤原因:摔伤40例,高处坠落伤30例,车祸伤15例,砸伤5例。
随机将90例骨科损伤病例分为常规治疗组45例,和综合治疗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史方面差异性不大,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根据骨科损伤病种采取相应的治疗,对于所有的病例进行骨科损伤控制性治疗,初期进行抢救,待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后进行手术治疗。
综合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补法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