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2
辣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辣椒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辣椒的产量和质量对农民的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辣椒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更好地保护辣椒作物,提高产量和质量,我们需要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本文将针对辣椒主要病虫害,介绍一些综合防治技术,帮助种植者更好地保护辣椒作物。
一、辣椒主要病害1. 辣椒疫霉病辣椒疫霉病是辣椒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土壤、种子和病残体传播。
疫霉病主要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发生,其症状为叶片出现水浸状斑点,患病部位逐渐腐烂并产生黏液,最后整株植株枯死。
疫霉病对辣椒的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质量。
辣椒疫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患病植株的叶片上会出现黄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蔓延扩大,最终整株植株逐渐枯萎死亡。
疫病对辣椒的危害也非常严重,需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辣椒蚜虫是辣椒的常见害虫之一,主要通过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并分泌蜜露,导致植株叶片黄化、卷曲、畸形等症状。
严重影响辣椒的生长和结果。
2. 辣椒斑潜蝇辣椒斑潜蝇幼虫主要在辣椒果实内寄生,导致果实腐烂变质,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针对辣椒的主要病虫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技术,以保护辣椒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三、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 合理轮作辣椒生长一定期间后,应该进行轮作,种植其他作物,使辣椒病虫害的传播减少,防止土壤中病原菌和虫害的滋生。
2.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调整土壤的养分平衡,提高辣椒的抗病虫能力。
在施肥时要注意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植株病虫害的滋生。
3. 提高植物抗逆性选用抗病虫性较强的辣椒品种进行栽培,并加强对植株抗逆性的培育,提高植株的自身防御能力。
4. 定期清理病残体定期清理病残体,防止病原菌在植株残体上滞留,减少病害的传播。
5. 合理灌溉在灌溉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水分的适度,避免植株长时间处于湿润状态,减少病害的滋生。
辣椒疫病防治技术辣椒是一种受欢迎的蔬菜,它不仅可以提升菜肴的口感和风味,更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材。
辣椒的种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威胁,其中辣椒疫病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病害之一。
辣椒疫病会降低辣椒产量和质量,严重影响生产效益。
研究和掌握辣椒疫病的防治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一、辣椒疫病的病原及病症辣椒疫病的病原主要是疫霉菌,其孢子通过空气传播,侵染辣椒植株。
疫霉菌在潮湿多雨的环境条件下繁殖最为旺盛,因此高温多雨的夏季是辣椒易受疫病侵染的主要时段。
辣椒疫病的病症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斑点,逐渐蔓延并腐烂,受侵染的叶片会出现明显的腐烂和死亡。
植株的茎部和果实也会受到疫病的危害,表现为茎部和果实出现黑色腐烂并逐渐死亡。
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辣椒疫病会对辣椒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辣椒疫病的防治技术1. 合理选址布局辣椒的种植地点应选择排水良好、通风良好的地块,避免在低洼地和多雨潮湿的环境中种植辣椒,从而降低疫病的侵染风险。
在辣椒田的布局上应合理安排行距和密度,以增加通风性和阳光照射,有助于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2. 优质种苗选择选择品质优良的辣椒种苗进行种植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健康的种苗具有更好的抗病能力,能够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辣椒种植者应选择正规的种苗生产基地或者自行育苗,确保种植的辣椒种苗品质良好。
3. 合理施肥管理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增加辣椒植株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还能促进植株生长,使其具备更好的生理素质,有利于对抗疫病的侵染。
4. 合理灌溉管理辣椒疫病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更容易传播,因此在灌溉管理上应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避免过量灌溉导致水涝。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滴灌或喷灌,有助于减少土壤表面的湿润,降低疫病的侵染风险。
5. 病害监测及防治及时对辣椒植株进行病害监测,一旦发现疫病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使用杀菌剂进行喷洒防治,以抑制疫霉菌的繁殖和侵染。
辣椒疫病俗称黑杆,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
会发生在辣椒的整个生长期,最主要容易受到侵袭的部位是辣椒的根、茎、叶和果实。
感染疫病后对辣椒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严重时,辣椒减产50%以上,降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辣椒感染疫病有很大的原因,所以要先了解病因,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的缓解并制止疫病蔓延,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让广大群众吃到放心菜。
一、发病症状辣椒疫病发生生的初期,从幼苗开始感染,先感染幼苗的根茎、根部组织腐烂、病部位置发现萎缩、幼苗倒伏,引起湿腐,严重时枯萎和死亡。
种植后,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深绿色水渍,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迅速膨大软腐,干斑变浅褐色,叶片脱落。
病斑扩张后病斑变长,病后部变黑褐色,皮质软化腐烂,病部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菌,病部上方枝叶迅速萎缩,容易折断。
果实感染疫病后,多由果梗或果实裂纹开始,病斑为浸水暗绿色软腐病,边缘不明显。
最初深绿色的水渍斑点不规则,潮湿,病部迅速扩大到整个果实,呈灰绿色,果肉软腐,果实脱水挂在枝头呈深褐色硬果实。
二、发病规律辣椒疫霉病是由辣椒疫霉引起的。
疫病菌的卵孢子可存活3年以上,卵孢子主要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孢子萌发并产生游动孢子,侵入辣椒的根、茎基和叶片。
1、灌水的方式对辣椒疫病的感染有很大关系,例如灌水较多,灌水时间较长,灌水量太大,这些现象会比较让土壤湿度过大,疫病顺着农作时的工具蔓延到土壤里,从而感染到辣椒根部,引起病害。
2、品种选择抗病性差,没有及时做好种子处理。
3、常年的连作地区,尤其是发生过病害且没有特别消毒,深翻的晾晒的地块,容易感染,其次是低洼地、排水不良,导致土壤湿度过大,不能及时通风的情况也易感染。
还有种植辣椒的平时管理过于粗放,没有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过于浇水或者是实施氮肥过多的情况下也会加重疫病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对于以上疫病的发生原因,要及时防治,控制,做出有效解决的措施。
首先要以农业防治手段为首,化学防治为铺,从品种的选择—土壤消毒—轮作—田间管理—化学药剂等方面进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性品种由于疫病的卵袍子在土壤里能长时间存活,所以为了减轻该病的发生,应选择一些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辣椒疫霉病的防治措施一、发病原因辣椒疫霉病病原系真菌,属鞭毛菌亚门,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土壤或种子上越冬,是翌年的初侵染源。
借雨水、灌溉水传播到茎的基部,引起发病。
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重复侵染。
雨季或雨后骤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
二、防治措施1.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产量高、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如新椒10号、猪大肠、新椒3号、华美1号等。
2.土壤选择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
栽培中忌土壤积水或干燥,忌连作,轮作期以3~5年为宜。
3.壮苗培育①种子处理先壮苗2~3天,然后用55℃的温水烫种,不停搅动15分钟,使水温降至30℃以下,沥干水后,用10%的磷酸三钠或0.1%~0.3%的高锰酸钾溶液处理30分钟,捞出后清水淘洗3~5遍,除去秕籽。
用常温水浸种6~8小时,沥干水后在25~30℃下催芽3~4天,露白后即可播种。
②营养土配制取葱蒜地或禾谷类作物地的表土,筛过备用。
将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过筛和土以1∶3的比例配成营养土,每立方米营养土加入过磷酸钙1千克。
每平方米苗床用0.1立方米营养土为宜。
每立方米营养土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克,充分拌匀备用。
播种时将苗床整平浇足底墒水,把2/3的营养土撒在苗床上后播种。
播后覆营养土1~1.5厘米,盖地膜保墒增温。
③秧苗消毒定植前结合起苗用50%甲霜灵500~600倍液灌根1次,保证辣椒苗健壮无病虫。
4.高垄沟灌按垄距90厘米、垄高30厘米开沟起垄,覆盖地膜。
采取一垄双行,宽窄行定植,宽行5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20厘米,定植时采用单株栽苗或单双单栽培。
选晴天定植,苗栽在垄高的2/3处。
5.田间管理①浇水浇水要早晚浇或看天看地浇水,采取短沟浇水,浇灌井水,严禁河水浇灌。
灌排结合,严禁沟内积水,切忌串灌、大水漫灌、水淹根茎。
②及时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门椒核桃大小时,结合浇水667平方米追施尿素8~10千克,开始采收后追肥2~3次,每次667平方米施尿素8千克,结果盛期结合防病虫进行叶面追肥,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加0.2%尿素溶液避开中午叶面喷施。
植物保护辣椒疫病发生和防治技术辣椒疫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常常给菜农造成很大损失。
现将该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1症状辣椒疫病是保护地和露地栽培毁灭性的病害之一。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
苗期发病,主要危害根茎部,使根茎组织腐烂、病部缢缩、幼苗倒伏,引起湿腐,最后病株枯萎死亡。
定植后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迅速扩大使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
干燥后病斑变成淡褐色,造成叶片脱落。
茎部受害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展后病斑加长,后期病部变为黑褐色,皮层软化腐烂,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而且易从病部折断。
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先出现水浸状斑点,暗绿色,后病斑扩展,果皮变成褐色,果实软腐,多脱落或失水变成僵果,残留在枝上。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致。
保护地辣椒在旬平均气温10℃以上即可发病,在日照弱、空气湿度大、土壤蒸发量小的条件下,温度在27℃ ̄30℃时发病最快。
病菌可在土壤中的残枝落叶病残体和种子上存活,播种后即可染病。
露地辣椒疫病的发生程度和降雨量关系密切,在大雨过后常常大面积暴发流行。
浇水时大水漫灌,造成病菌随水扩散,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缺乏微量元素,及重茬连作,排水不畅均可加重病害。
3防治方法3.1选用无病新土育苗或床土消毒。
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按8g/m2加10 ̄15kg细土拌杨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1杨树腐烂病1.1症状。
又名烂皮病,表现为干腐型和枯梢型2种。
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树干分叉处。
初期为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腐烂变软,后失水干缩下陷,有时龟裂,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
当病斑绕树干一周时,病斑以上部分死亡。
皮层腐烂后,纤维分离如麻状,易剥离,木质部边材亦变色。
以后病斑上生出针头状小黑点。
枯梢型是小枝发病,迅速枯死,无明显溃疡症状。
1.2防治方法。
①选择适应性强、抗寒、耐干旱、耐盐碱、耐日灼、耐瘠薄的良种造林。
辣椒疫霉病的发生与防治辣椒疫霉病,又称辣椒黑茎病,是辣椒疫霉菌侵染辣椒韧皮部导致辣椒死亡的严重细菌性疾病。
2002~2003年,我们在青河县一菜农地中进行了该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未防治的地块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绝收,而进行防治的地块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发病时间与症状7月初,辣椒盛花初果期,暴露于地表1~3厘米根茎部的韧皮部受到了病菌侵染。
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病斑部分稍微凹陷。
发病后期,逐渐变为黑褐色,植株与叶片青枯,果实干缩,不落果,发病病程只需5~6天,一星期后,病株完全枯萎,果实绝收。
二、发病原因及途径辣椒疫霉菌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迅速发病,菌量高。
而在干燥、通风的情况下,存活率较低,2~4天后,病原会全部死亡。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辣椒田间的低洼处,在高温、大水漫灌之后易发生该病。
每灌水一次,发病范围均有所扩展,往往会出现顺沟成行枯死的现象,因为此病菌能产生游动孢子,所以,可以认为流水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高温大气是造成病害发生的基础,大水灌溉与暴雨是病害蔓延的关键所在。
三、预防措施1.物理防治合理进行轮作和高垄栽培,与非茄科作物轮作要达到2年以上,并且实行高温天气少浇水、低温天气早晚浇水、避免中午浇水的管理方法,水的浇灌以不浸过垄高的2/3为准。
发生病株后,要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毁,病株地块要配以石灰水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2.药物防治①用50%瑞素毒铜对水200千克,稀释后以50千克/667平方米药液喷洒或涂抹于植物的茎基部,严重地块用同剂量的药液灌根,也可达到化学防治此病蔓延的目的。
②在发病中心地块,用0.3%的硫酸铜对水165千克,稀释后逐株灌根,也可以防治局部地块的发病情况,经过调查,防治率可达92%。
辣椒疫病的症状与防治(1)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茎、叶和果实各部位都可染病,以成株期现蕾挂果前后最易受害。
幼苗期发病,幼苗茎部呈水渍状软腐,致使上部猝倒,病斑呈暗绿色,后形成梭形大斑。
湿度大时,病部可长出白色稀疏霉层,幼苗整株枯萎而死。
成株期根系发病,病斑呈褐色长形,长3~5厘米,可围茎一周,病斑交界明显,病斑稍凹陷或稍缢缩,后引起整株枯萎死亡。
茎多在近地面及分叉处发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
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白色稀疏霉层,然后发展到缢缩渐变为黑褐色,并引起病部以上茎叶枯萎死亡。
叶片发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3厘米,中央暗褐色,边缘黄绿色,水渍状。
扩展后,叶片软腐。
干燥时,病斑变为淡褐色。
果实发病,多从果蒂部或果尖开始,呈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软腐。
湿度大时,病果表面密生白色霉状物。
病果可脱落,也可失水干燥成暗绿色僵果挂在枝上。
(2)发病条件:该病是由鞭毛菌亚门辣椒疫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植株病残体、土壤或种子中越冬,可存活2~3年。
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成游动孢子,借助风、雨水、农具等传播,侵入根茎部或近地面的叶片、果实引起发病。
植株有伤口时有利于疫病病菌的侵入。
辣椒疫病在田间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中心多出现在低洼积水、土壤粘重、排水不畅,或棚室内薄膜漏雨、雾滴滴落处。
气温为27~30℃时,病害扩散最快,2~3天可发生1代,3~5天就可造成全田发病。
因此,疫病是一种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的毁灭性病害。
广东地区,一般在4月高温多雨、湿度大,或雨后暴晴时。
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目前,很多科研单位针对辣椒逐年发病严重的状况,选育出一批较抗病的品种,如辣优4号、辣优9号、粤椒3号、湘研9号、渝椒5号等。
根据各地的种植习惯选用抗病品种,轮换种植。
一般辣椒比甜椒抗疫病。
②种子消毒。
将预浸过的种子用55℃的温水烫种15分钟,或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或用7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浸种15分钟,洗干净后播种或催芽。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辣椒疫病属于土传病害,它一般由辣椒疫霉菌所引发,对辣椒生长有着较大危害。
在辣椒种植中,对辣椒疫病的防治属于重要工作,但辣椒疫病也有蔓延快、发病时间迅速等特点,让防治辣椒疫病的工作会有着更大难度,为此各地要加强辣椒疫病的发生及综合治理研究。
一、辣椒疫病的发生1、发病条件辣椒疫病的发生会和温湿度有所关联。
疫病属于较强流行性的病害,它在有着适宜条件时,往往会短时间内便流行成灾。
潮湿、多雨等天气条件,都属于会引发病害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大雨骤晴之后,当气温出现急剧的上升后,会让病害非常容易流行起来。
在田间的温度在25~30℃,且相对湿度在85%之上时,则病害会容易流行。
而在土壤湿度比95%更高时,则短时间内病菌能够完成侵染。
辣椒疫病的出现也和品种有所关联。
一些品种的抗性会较差,比如甜椒类便一般没有较强抗性,但辣椒类有着相对更强的抗性。
辣椒疫病也会和灌水存在关联。
在温度适宜时,灌水的量、方式、时间等,都会让辣椒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疫病。
比如,在雨前还有雨后,或者久旱后的猛灌大水之后,辣椒疫病会较为严重。
此外,辣椒疫病还和一些其他因素会有关联。
在连作地块中,尤其是曾经发病的实际地块会有更明显的发病状况。
或者,在地势过于低洼,土壤较为黏重,排水较为不畅,氮肥使用过多,管理较为粗放,透风透光性无法保障等状况下,辣椒疫病都会发病更为严重。
2、发病症状在辣椒出现疫病后,叶子会出现变化,叶子会有圆形病斑呈暗绿色,病斑边缘不会太明显,在环境潮湿时,则上面会有霉状物呈现白色,且病斑往往会迅速扩大,让叶片会大部分的出现软腐状况,并容易掉落,在干燥后会转变为暗褐色。
在茎部出现病害后,一般会有条状病斑呈现暗褐色,它的边缘也不明显,在条斑上不同枝叶会逐步枯萎,最后呈现褐色软腐,并在潮湿时有白色的霉层。
在果实有病害后,会有水渍形状的病斑,颜色是暗绿色的软腐,它也没有明显边缘,在潮湿时果实病部会快速扩展,让整体果实都软腐,且让其表面有白色的霉状物,在它们干燥之后,会变成一类淡褐色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