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海原县大地震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 关 注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这100年间,海原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新旧对比两重天!”12月16日,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举行的纪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座谈会上,大地震幸存者的后代发出这样的感慨。
1920年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寰球大震”,这次8.5级的特大地震让海原县及周边50多个县27万人丧生,也给数以百万的家庭造成巨大的伤痛。
也正是这次大地震,留下了大量的地震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地震文化。
座谈会上,来自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地震应急避让、地震遗迹保护及开发利用、发掘地震文化资源、建立地震档案馆等,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安宁针对海原地震博物馆如何走向高端国际化,提出建立线上网络传播系统及网上博物馆系统、“一带一路”特色馆、海原地震数据库博物馆、中国大地震资料兼档案馆和设立郭增建地震及天灾预测奖励基金等建议。
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文伟教授提出,应推广海原老城区地震避难应急场所的规划设计和海原地质灾害易发区风险区划两项技术,打造海原大地震论坛交流平台,建设一个地震科普基地,打造宁夏乃至西北第一个防灾减震产业园,让海原成为全国地震科普基地。
北方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占武就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背景下的海原环境保护和地震地质文化建设作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专员、《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认为,地震灾害损失在我国各类灾害中占有较高比例。
1920年发生在海原的“寰球大震”震级高、破坏程度惨烈,但当代人很少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他呼吁继续向全社会介绍海原大地震的相关情况,深入普及地震方面的知识,了解地震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
2007年,庄电一曾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海原大地震留下的大奇观、大财富》的长篇报道。
1920年海原大地震资料5第五编.灾难使科考研究起步5-1.中国第一次对地震进行调查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的次年,当时的内务、教育、农商三个部曾派翁文灏、谢家荣等六委员赴灾区调查。
他们于1921年4月15离开北京,经呼和浩特、银川到达兰州,尔后进入震区,经会宁、静宁赴固原经平凉、天水返回兰州。
这次调查历时四个月,他们除了解了灾情,还特别着重了科学考察。
翁文灏等六人的调查的资料是十分可贵。
尽管当时交通不便,他们考察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对震区内的大多数地方末能实地考察,但是他们所到得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翁文灏一行的这次调查堪称是我国地震史上第一次对大地震所做的详细的科学调查。
与此同时,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j•w•霍尔(j•W•Hall)、U•克劳斯(U•Clormik)、E•麦克考尔密克(E•Mcormik)等,也曾到达震区调查结果发表在1922年美国地理杂志上,题目是《在山走动的地方》。
在这篇报道中列举了大量有关灾情的实际资料,特别是对地震滑坡作了很生动的描述,并附有珍贵的震害的照片。
解放后,我国地震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派郭增建等六同志组成地震考察队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实地考察,这是继翁文灏等人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较大的调查。
这支考察队翻山越岭,跨沟度河,历时一个多月,取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之后又有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地震部门到震区考察。
编写出版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
1979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局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对、队在银川召开了“1920年海原地震学术讨论会”共同对这次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80年代后,关于海原活动断裂带项目的研究列入国家地质所和宁夏地震局的专家历时4年,在取得了重大科研的基础上,完成并出版了《海原断裂带》这一科技著作。
5-2.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著名地质科学家提交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绘制了我国第一张震区烈度等线图;他还首次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划分了地震危险带。
海原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其当代启示 ■ 张小明2020年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纪念日。
在祭日这一天,那场亘古未有的灾难打开尘封,供人们凭吊和检视。
回望那段历史,海原大地震为当代特别重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和模式的不断更新,以及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发挥民间社会救灾力量及注重科普宣传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赈灾与灾后恢复重建过程海原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当时国家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
1920年9月14日,北洋政府公布《筹议赈灾临时委员会章程》,规定由内务部、财政部、交通部、农商部四个部委合组赈灾临时委员会作为决策机关,以专门筹议临时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事宜。
1921年5月13日,北洋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委员会章程》,规定在内务部设置全国防灾委员会作为防灾机构。
1921年10月29日,为统一赈务行政起见,北洋政府以教令形式颁布《赈务处暂行条例》,规定由内务部下附设的赈务处综理各灾区赈济及善后事宜。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第3天即1920年12月19日,甘肃督军张广建向北洋政府通报了地震灾情,12月28日又发出了较为详细的灾情汇报,并请求赈恤。
同时在甘肃省内设立筹赈公所,倡捐集募,分发仓粮,并提公款急办毡衣;饬被灾较重各县截留应解款项,立办急赈,IC photo/图疏通、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农赈就是恢复农业生产。
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赈灾与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员死亡率高,房屋破坏率高。
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总体情况严重。
屋倒塌和严重损坏总体情况严重。
震中海原、固原等地位于我国著名的地震带海原断裂带上,是地震多发地区,且灾区多为土窑洞建筑,抗震能力差,从而提高了人员死亡率。
海原大地震后余震不断,在大震中未倒的城墙、鼓楼、房屋等在余震中倒塌现象明显。
水灾、火灾和瘟疫等震后次生灾害频发,人员伤亡惨重。
第二,地震灾害涉及面广,影响大。
第二,地震灾害涉及面广,影响大。
【中国十大地震】1920年海原地震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
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
1927年古浪地震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中国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
死亡4万余人。
地震发生时,土地开裂,冒出发绿的黑水,硫磺毒气横溢,熏死饥民无数。
1932年昌马地震1932年12月25日10时4分27秒,中国甘肃昌马堡发生震级为7.6级的大地震。
死亡7万人。
地震发生时,有黄风白光在黄土墙头“扑来扑去”;山岩乱蹦冒出灰尘,中国著名古迹嘉峪关城楼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滚滚……余震频频,持续竟达半年。
1933年叠溪地震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中国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
地震发生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有一个牧童竟然飞越了两重山岭。
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
1950年察隅地震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6级的强烈地震。
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
1966年邢台地震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
1970年通海地震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中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
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
为中国1949年以来继1954年长江大水后第二个死亡万人以上的重灾。
1975年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中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震级为7.3级的大地震。
由于此次地震被成功预测预报预防,使更为巨大和惨重的损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1920192019201920年海原大地震资料33333-16.追随者们被封堵在窑洞里在清水河支流——中河臭水河西侧有一个叫“沙沟”的地方是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教派沙沟门的发源地。
旧属海原县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划归新成立的西吉县管辖。
沙沟在国内很有知名度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很多都关注过。
《赈务通告》载居住在该县西面积滩地方的一位回教首领马元章在地震发作时率众祈祷结果“因山崩塌全家六十余口尽被湮没邻近教徒死者五六百余人。
沙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国际饥饿救济协会成员厄普顿·克劳斯等赴地震灾区考察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了解沙沟在地震后的情况。
他在《在山走动的地方》这篇文章里用了一个《一个穆斯林信徒同他的追随者们被封堵在窑洞里》的小标题专门来写“那些来过震区的人对地震毁坏情景的描述如同罗马史学家对庞贝城的描述一样传奇。
……在灾难中一次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就是仁慈家马——一位著名的穆斯林信徒和他的三百名追随者了。
当他们聚会时所有的人全都被封堵在窑洞里了。
他们所在的窑洞被一阵可怕的土块崩落所堵塞而当时这群人正跪在毯上做礼拜。
由于某种奇迹窑洞的守门人逃脱了厄运但是其他人被埋的他深了。
尽管在方圆一英里的地区挖了数月但穆斯林也没有能够再找到他们首领的尸首。
”关于厄普顿·克劳斯所述的“逃脱了厄运的窑洞的守门人”我们在作家张承志先生著的《心灵史》中也找到了记载有一位老阿訇回忆说…刚刚礼拜了虎夫坦毛拉正在念《穆罕麦斯》。
我退出道堂窑突然觉得夜黑得不见五指。
呼呼的北风吹来浑身一阵寒噤。
走到前院猛听见西边轰轰轰大响三声地摇了房屋在乱响中全都坍倒。
我赶快往道堂窑里跑。
跑到见道堂窑已经不见了只有冒着气的土。
大家发现毛拉没有从道堂窑里出来。
我就动手刨那时谁也不知道毛拉压在那里。
有个被土块夹住没有打坏的阿訇喊往这搭刨太爷在这里后来刨出了毛拉但他已经归真了。
‟1920年地震时马元章所念的《穆罕麦斯》沙沟震后之情况在作家张承志先生著的《心灵史》中有详细的记载。
海原县干盐池盐湖 图片来源:海原县人民政府网站耳不能闻,牲畜伤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实本年北五省灾旱情形为尤重。
”海原大地震造成的损失之巨大前所未有。
一些史料记载:“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强比僵毙。
”目及甘肃全省,无一县不受灾,无一县不伤人,无一县不倒塌房屋,可谓“海原之殇”。
“海原之殇”除了与地震震级大这一自然因素有关,还与国家的灾害治理体系缺失有关。
国家权力自上而下的缺位,导致指挥救援与物资保障严重缺失,最终产生连锁效应,当地无力应灾、无奈放任灾损扩大。
一些资料记载,甘肃省政府在地震过后半月,才向全国通电,呼吁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紧急救援。
当时的北洋政府,则忙于内战,对赈灾无动于衷、态度冷漠。
迫于社会压力,徐世昌以总统身份捐了1万元大洋了事。
后经慈善人士反复呼吁、多方募捐,才在第二年底,募集了3万多大洋。
由于政府救灾不力,致使灾害损失远远超出正常值,大批灾民不是因为地震而亡,而是因无衣、无食、无住被冻死饿死。
与此同时,灾后的人畜尸体无力掩埋与缺医少药,造成沟渠饮用水污染和疫病蔓延,这使大量从倒塌房屋中逃离出来的灾民,最终因病而亡。
然而,这种悲情惨状,并未得到政府的回应。
在国内外媒体和士绅名流的再三呼吁之下,北洋政府才在近4个月后,派出地震考察团赴灾区考察。
而甘肃省派出的救灾官员则在路上骑着毛驴慢慢腾腾地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到达灾区。
这与孙中山先生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初步建立的以总统制为核心的中央一级专职救灾体制(中央设内政部,下设赈济委员会,掌管全国赈济行政事务)理想运行状态相去甚远。
由于政府救灾乏力,甘肃各界在京人员奔20世纪以来,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灾害史上,有三次大地震不容忽视,一是海原大地震,二是唐山大地震,三是汶川大地震。
其中,海原大地震被称为“环球大震”,震级最高,震感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造成罹难人数最多。
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彰显出美好光辉人性,一些汉族人成了回族人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民国九年),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和中卫市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海原县县城以西哨马营和大沟门之间,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海原地震是20世纪发生在中国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
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余震维持三年时间。
1921年4月3日《新闻报》报道称,“县城半边坍陷,甘肃海原县旅京学生冯君翰英接到家函曰:“初七日黄昏地震,吾乡受害尤重,全城房屋俱被荡平,人民死伤十之八九,吾家花涯湾山庄,全行覆没,山崩土裂,山河更变……吾家四十余口,除父与汝祖母外,俱归浩劫。
房屋倒尽,什物无存。
全县死伤人民共计六万余人……”报纸报道的速度如此之慢,是因为地震发生后,当时北京报纸,连震中地址都搞不清,另外,官方组织的求援是非常缓慢的,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文献显示,1921年1月20日,甘肃省省长张广建曾以“十万火急”致函大总统,请求支援,但致函的时间已是地震过后一月余。
显而易见地,在当时的背景下,震区群众只有展开自救。
由于在媒体工作的原因,再加上老家在甘肃靖远县,笔者对这段历史非常关注,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曾经采访过一位经历这此次大震的老人,她告诉我:“地震发生后,有些村子一下子就没人了,幸存下来的人们相互寻找,见面了就相互拥抱,然后大哭不止。
”老人现在早已离世,但她的话我依然深深记得,她还说:“那才叫个亲呢,人啊,生命啊,到了那个时候只有那样,是没法儿控制的。
”另外,我们还采访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靖远县五合乡(今五合镇)北八乡的南部山区,人们修梯田时,挖出了两具紧抱在一起的尸骨,还有一口空了的菜缸,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的那场地震——地震发生时是12月,入冬不久,而当地的人们都有腌酸或咸菜过冬的习惯,从理论上讲,那个时候的菜缸应该是基本满的,经历几十年,多少还应该有一点底儿。
海原大地震1958年地震预报考察队(左三为郭增建)。
海原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可能是世界上最少被人忆及的巨大灾难。
海原,这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偏远小县,少有人知。
90年前以这里为震中的大地震,似乎尘封在高原的黄土之下,和海原一样藉藉无名。
然而,仅凭几个数字,海原大地震也该被永远铭记——震级里氏8.5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
它不但在中国史上罕见,也是世界最大地震之一。
当时,世界上的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海原大地震也由此被称为“寰球大震”。
据最新研究成果,海原大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达27万人之巨。
地广人稀的西北荒僻之地,地震死亡人数竟超过唐山大地震,足见其惨烈。
2010年12月16日,是这场地震的90周年纪念日。
海原地震博物馆在祭日这一天正式开馆,那场亘古未有的灾难打开尘封,供人们凭吊和检视。
某幸存者清理倒塌的窑洞。
静宁县县长周廷元(左)一家只能栖身帐篷。
绕地球震了一圈1920年12月16日,当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一笔:“夜地震约一分时止”。
寥寥八个字,记下的是当时北京感受到的地震—仅仅属于可感级别,并没有造成任何的破坏。
而这八个字,竟然成了那次大地震在北京最早的文字记录。
鲁迅先生不会想到,他记下的是千里之外大地震传导到北京的余波。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城市也感受到了这次震撼。
在上海,天花板上的吊灯和吊扇长时间晃动,英国领事馆的时钟、信号钟都停止了摆动。
在香港,一位名叫福契特的神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清楚地感到床在晃、纱帐在动。
1920年12月16日,大约是晚上8点钟,在中国某些城市以及和它邻近的国家,观测到一些异常现象。
不能说成都、大名、上海和海防相距很近,要知道从成都到大名大约1200公里,而从海防到上海大约1900公里。
可是,在上述时刻,在成都法兰西领事馆,在大名的耶稣教徒传教团,在上海的英国领事馆和在海防的天文台内,所有钟表立刻停摆。
在这些城市和所有其他许多居民点,坐在饭桌旁的人们忽然看见,吊灯开始摆动起来,后来还知道其他一些情况。
43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王兰民,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的常务理事,国际岩土地震工程及其问题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边坡稳定性技术委员会委员,亚洲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等多个刊物编委,曾任甘肃省地震局局长、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
长期致力于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论文 200多篇,主编出版《黄土动力学》等3部专著。
第23届“黄文熙讲座”主讲人,2007年和2017年分别被表彰为全国地震科技先进个人、全国地震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引言根据《中国近代地震目录》,1920年12月16日20:05′53″在宁夏海原发生8.5级地震,震中烈度XII 度,震中位置:N36.7°,E104.9°(仪器震中),宏观震中:N36.5°,E105.7°, 位于海原县干盐池一带,宏观震源深度17km,发震断裂带长度237km,极震区面积达20000km 2,造成23.4万人遇难。
2010年,中国近现代重大地震考证研究宁夏项目组《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的调研报告》复核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7万多人。
对于此次大震震害的调查,早期具有代表性调查成果的主要有3批次,第一批次是国际饥饿救助组织委派的Upton Close 等人,在1921年2—4月之间对震区的灾情调查,他们主要现场调查了极震区现场海原、固原、会宁、静宁等地的震害和人员伤亡情况,特别对地震引发的大规模黄土滑坡进行了考察和描述,绘制了灾情分布图。
调查成果发表在1922年的美国《Journal of National Geography》。
68张尔平,中国地质图书馆高级工程师,现任国际地科联地质学史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在学术期刊、报纸发表地质机构史、人物史论文及文章60余篇,主持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调查所旧址保护项目,任《中国地质图书馆史》《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百年(1913—2013)》等书执行主编。
前言1922年5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刊登了克洛斯(Upton Close)和麦克科米克(Elsie Mc-Cormick)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在山走动的地方”(Where the Mountains Walked)。
该文是关于1920年中国甘肃海原大地震的详细报告,附有1921年3—5月黑斯-霍尔救济考察队(Hayes-Hall relief expedition)在震区拍摄的照片(图1)。
1922年的12月,美国地质学家维里士(Bailey Willis,1857—1949)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发表关于海原地震的论文:《1920年12月的中国地震》(The Chinese earthquakeof December, 1920)。
维里士从表层地质黄土的特性、沉积等方面解释这次地震的现象。
这两篇文章都写道:“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法国神父的精确地震仪在1920年12月16日晚8:09记录的地震发生在甘肃。
”由于地域和文献传播的阻碍,这些报道和文章发表得不算及时,但也显示出甘肃海原(后属宁夏)大地震作为一项大事件引起的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一百年过去,回顾围绕这一事件的学者、作为和产生的科学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近代地质学的传入催生中国地震学中国古代记录将地震看作是天命皇权衰败的征兆,对地震前后的天气、造成地面毁损的“异海原大地震首次地质调查与后续十年科学活动张尔平69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象”常与占卜、凶兆等交相论证。
中国历史上最大地震是哪一次地震,它带给人类的伤痛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
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发生过无数次的地震。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中国历史上最大地震,欢迎阅读!中国历史上最大地震中国最大的地震并不是76年的唐山大地震,而是有纪录的明朝期间的地震,这次地震也是中国最大的地震,史料中记载有近百万人死亡,几乎全中国受影响。
接下来就由小编向大家给大家看看这个中国最大的地震吧。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月23日)夜间,在陕西渭南一带和山西蒲州等地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83万多人。
这次地震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大的一次地震。
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载:地震发生时,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同时发生地震。
渭南、蒲州等地震时:“(震)声如雷,鸡犬鸣吠。
”受地震影响,黄河、渭水因河道壅塞,河水上涨泛滥,华山、终南山“山鸣”。
地震后,渭南城门陷入地中,华州城墙全部倒塌,潼关、蒲坂两地城墙全部塌陷。
至于民居、官舍更是成为一片废墟。
此次中国最大的地震死亡人数有姓名记载的83万多,不知名的死者及未经奏报的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大体上,潼关、蒲坂的死亡人数约为当地人数的十分之七,同州、华州为十分之六,渭南为十分之五,临潼为十分之四,陕西省城为十分之三。
其他州县因位置不同,死亡人数也不同。
地震时,有许多人家全家同时遇难。
如居民米仲良全家85人同时遇难,居民陈朝元全家119人同时遇难。
其他全家死亡人数达百人的尚有许多。
中国最大的地震死者当中有一些朝廷官员,其中有致仕南兵部尚书韩邦奇、南光禄卿马理、南祭酒王维桢,其他还有郎中薛祖学、员外贺承光、主事王尚礼、进士白大用、御史杨九泽等。
韩邦奇在地震时掉入火炕灶中,被烧成灰烬。
薛祖学在地震时落入一丈多深的水穴被淹死。
马理被深深地埋入土窟。
中国最大的地震当夜,祭酒王维桢在母亲房中聊天。
二鼓时分,母亲让王维桢回房休息。
王维桢回屋,还未到床,地震发生。
王维桢急忙奔出,呼唤母亲,此时母亲已入睡。
中外百年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1920年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图为大地震后的奇观。
海原大地震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一条长达237公里,跨越宁夏、甘肃几个县的断裂带。
乘飞机从空中鸟瞰,断裂带更为明显。
而山体滑坡的遗迹,更是历历在目。
许多山体,就像被利斧劈过一样。
一大半仍留在原地,一小半却分离出去、滑向低洼处。
图为被地震劈开的古树记者最近在海原县采访时,海原县地震局负责人带记者观看了李俊的大滑坡。
这个滑坡,从徐家沟到蒿内全长2公里,山体向前推移了1公里,滑坡的泥土有1亿立方米。
滑坡堵住了水沟,形成了面积约有1000亩的李俊湖。
图为宁夏震湖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 1906年4月18日晨5时13分,旧金山发生8.3级地震,无数房屋被震倒,水管、煤气管道被毁。
地震后不久发生大火,整整燃烧了3天,烧毁了520个街区的近3万栋楼房。
地震使城内一些地段路面拱起,电车轨道扭曲成波浪状。
地面变形也是建筑物破坏的原因。
还有许多大树连根拔起,地下水改变流向,致使许多泉水枯竭,到处一片狼藉。
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1908年12月28日晨5时25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墨西拿市发生7.5级地震。
地震时,城市房屋跳动旋转,地缝开合喷水,海峡峭壁坍塌入海。
尽管几个欧洲邻国闻讯后立即分头紧急驰援,并调动军舰,派遣得力水兵和医护人员前往施救,但“在受灾的城市里,残砖瓦砾到处堆成了无法逾越的山。
对于埋在废墟下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任何救护都为时太晚了。
救援组织在墨西拿废墟上呈报给意大利国王维克多·埃马努尔三世的灾情报告称,计有8.3万(震后实际统计为12.3万) 人死在地震废墟中。
其中三分之一直接死于地震,其余三分之二实际死于海啸。
这是20世纪最早的一起特大海底地震和第二大地震毁城事件。
【大历史】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籍籍无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偏远小县海原,在94年前发生大地震,震级里氏8.5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仅凭这两个数字,海原大地震就该被永远铭记。
<寰球大震多地可感>1920年12月16日20时许,成都、上海等多地观测到地理异常现象,时居北京的鲁迅在日记中记下“夜地震约一分时止”的字样,海原地震发生了。
震后,世界上96个地震台记录到地震的发生,甚至连美国的地震仪上也清晰刻画出异常的地震波。
作为当时最灵敏的设备,位于东京的地震仪居然检测到地震表面波绕着地球转了一圈,数小时后又转回来,并形成2次记录,由此可见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之大。
日本东京地震台和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对震中作出一致推测:甘肃东部。
<山走湖移威力惊人>海原大地震主要是不同板块位移、错位导致的。
巨大能量瞬间被释放,黄土高原出现一条长达237公里、横跨甘宁两省多县的断裂带。
震后,不少幸存者发现,巨大的山体滑坡吞噬了村庄,将平原与谷地覆盖;土地淤塞河道,山谷变成湖泊;许多大山一夜间被移到远方。
海原大地震引发大量“山走湖移”现象。
如甘肃唐家坡东侧,干盐池盐湖南缘的断层骤然升高2米以上,更是引起湖水北移1公里之多。
据悉,地震推动当地地貌改变的力量,相当于1200枚广岛原子弹。
<震情惨烈伤亡骇人>海原大地震虽然发生在地广人稀的西北,但死亡人数却达27万人,超过唐山大地震。
《中国民报》1921年的地震灾情调查表显示,作为镇中的海原县,死亡人数约7.3万,占总人口59%,被压毙的牲畜有7万余头,8/10的房屋倒塌。
甘宁人民习惯居住窑洞是伤亡巨大的一个因素。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一遇震动,黄土如巨浪崩泻,淹没整个村庄,依山凿掘的窑洞顿时成为墓穴。
如今,海原县城以东还有一处埋葬地震遇难者的“万人坟”。
地震发生时间农历11月初七已被当做“纪难日”。
(凤凰网历史)。
世界地震历史排行榜前十大地震地震,是一种令人畏惧的自然力量,它能在瞬间摧毁城市,夺走无数生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以下为大家介绍世界地震历史排行榜上的前十大地震。
第十位:1906 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1906 年 4 月 18 日清晨 5 点 12 分左右,美国旧金山发生了 78 级大地震。
地震导致旧金山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火灾,使得城市的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剧。
许多建筑倒塌,道路断裂,人员伤亡惨重。
这次地震及后续的火灾造成了约 3000 人死亡,经济损失巨大,也促使了美国在建筑规范和抗震设计方面的改进。
第九位:1939 年土耳其埃尔津詹大地震1939 年 12 月 27 日,土耳其东部的埃尔津詹发生了 80 级大地震。
地震造成了约 32700 人死亡,众多城镇和村庄被夷为平地。
由于当时的救援和重建能力有限,许多幸存者在寒冬中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第八位:1923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1923 年 9 月 1 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了 79 级大地震。
这次地震引发了巨大的火灾,东京、横滨等地几乎被烧成了废墟。
据统计,约1428 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200 多万人无家可归。
地震还导致了霍乱等传染病的流行,给日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第七位:1976 年中国唐山大地震1976 年 7 月 28 日 3 时 42 分 538 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 78 级大地震。
短短 23 秒的时间,唐山被夷为平地。
这场地震造成 24 万多人死亡,16 万多人重伤,是 20 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多的地震。
唐山大地震后,中国在抗震救灾和城市重建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座新的唐山在废墟上崛起。
第六位:2004 年印度洋大地震及海啸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发生了 91 级至 93 级的大地震。
这次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等。
据统计,这次灾难造成了约 226 万人死亡,是近 200 多年来最严重的海啸灾难。
海原大地震与中国灾害治理思想的近代化转型■ 李 明海原县郑旗乡盖牌村 图片来源:海原县人民政府网站海原大地震发生在历史性转型时期,近代化灾害治理思想正在逐渐形成。
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灾害治理主体、救灾力量和制度,救灾主体责任和激励约束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对此进行分析,为当前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一定启示。
在海原大地震发生的1920年,民国已经建立将近9年,这一时期的灾害治理思想处在由我国传统的荒政治理思想向近现代灾害治理思想的历史性转型中。
这种近代化灾害治理思想转型,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海原大地震前灾害治理思想变革海原大地震发生前清末民初以来,我国正处于灾害研究学术界所说的“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或“清末宇宙期”,这与历史上的夏禹宇宙期(约四千年前)、两汉宇宙期(公元前206—公元200年)和明清宇宙期(公元1500—公元1700年)并称四大灾害群发期。
从1877—1878年的丁戊奇荒开始,各类自然灾害接连不断。
1920年夏季,北方五省发生旱灾,数千万人背井离乡,近50万人死亡,灾情惨状震惊中外。
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发生,再次震惊了世界。
当时,除了灾害威胁普通民众安全外,更频繁的是各地大小军阀之间的混战。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海原大地震发生时,各方力量正在忙于直皖战争后续处理,准备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央政府根本无力进行救援、赈济。
清末民初自然灾害频发,夹杂社会动荡局面,我国灾害治理开始了近代化转型。
洋务派首先对我国传统灾害治理思想的灾异观进行了反思,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开始思考灾荒成因与治理策略,并在各地实施了整修堤防、疏浚江河、兴办水利等传统措施,初步引进了环境修复观念,开展植树造林、环境改善,同时引进了当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程设备等,并在各地开展了治理实践活动。
这些灾害治理思想在清末的丁戊奇荒治理中,得到了充分全面的应用。
海原特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纪念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94周年2014年12月16日是海原发生大地震94周年,为了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中卫市地震局将通过回放的方式再次反思94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
海原大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晚8时06分,震级达里氏8.5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
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
海原大地震遇难人员主要涉及宁夏、甘肃和陕西3个省(区)70个县,共计死亡人数达27万人。
房屋倒塌了8/10,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算。
海原大地震已过去94年了,我们在沉痛中反思海原特大地震,仍然有诸多教训和启示。
启示一:要增强政府和社会的地震安全意识在海原特大地震中,人们此前没有接受过有关防震避震应急培训,很少有避震意识和常识,当地震来临时人们便手足无措,被动应付,这也是造成近六成人员死亡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宁可百日无灾,不可一日无防"。
目前,地震的临震预报属世界性难题,人类尚未真正搞清地震发生的机理,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律等还没有完全掌握和做到准确预报,但预防地震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应对地震灾难时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存有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为此,各级政府不仅应重视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从过去重视已发生地震事件的应对,向预防、处置、善后全过程管理的转变。
培养各级地方政府的地震隐患危机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彻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公众也要向汶川大地震中的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一样, 平时加强防震避震意识和严格防震避震技能的训练,确保在大灾面前尽可能减少伤亡。
启示二:要把抗震设防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首选海原特大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倒塌。
震前,海原周边房屋几乎都为不设防的土坯房和窑洞。
地震中,海原县城内除一座钟楼和一栋矮小的穿斗木构架房屋外,其余房屋完全倒平。
震中位于中国甘肃省海原县。
规模为8.5级里氏震级,矩震级为7.8级,烈度为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第十二度,即最高级级别烈度地震,中国有地震记载中最高烈度地震,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烈度地震,波幅是后来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十一倍能量,约为二亿吨TNT炸药的能量,全球九十六个地震监察局录得此次地震,余震维持三年时间。
仅在海原已造成超过73,604人死亡,二百公里内附近的县城全被波及,近至甘肃省、宁夏(当时未设省)及青海省全境,对离至西南部的四川省及云南省、东至绥远省及山西省、西北至新疆省等地造成破坏,全中国感受震动。
海原县在地震后山崩地裂,由于当地居民居住于窑洞内,因此难以抵受地震冲击,死伤无数。
中国国内十七省感受震动,以及邻近的越南海防市的时钟停摆。
之前的官方统计中,死亡人数约为234117人,但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死忘人数超过了27万人,超过了唐山大地震和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死亡人数。
由于海原地震释放的能量特别的大,而且强烈的震动的持续了十几分钟,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
因此,兰州白塔山公园的庙碑上用“环球大震”四个字来形容这次大地震,是最恰当不过了。
历史碾过了一个世纪。
今天,地震造成的许多遗迹和景观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曾发生的一切。
海原地震的震中烈度所以被定为12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震中和极震区范围内,出现了普遍而强烈的的构造变形带和各种各
样规模巨大的其他现象。
银川以北接近蒙古沙漠的长城被地震切割,黄土高原地貌全改,高断成沟地,连山裂开巨口,平地出现了小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