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西部地震及其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26.05 KB
- 文档页数:5
清代新疆地震及政府对民间的救济
阿利亚·艾尼瓦尔;布艾杰尔·库尔班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清代是新疆地震灾害的多发时期,根据文献统计,清代新疆地震灾害约发生了42次。
在灾后,清政府的国家救灾职能在新疆得到了充分发挥,往往能够及时施行赈恤,并令地方官员妥为安抚灾民,这无疑对于维护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人心的安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阿利亚·艾尼瓦尔;布艾杰尔·库尔班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7
【相关文献】
1.清代至民国前期新疆玛纳斯县域的庙宇与民间信仰 [J], 王鹏辉
2.清代新疆民族民间体育研究 [J], 赵迎山;臧留鸿
3.近代民间慈善组织与农村灾荒救济——以北洋政府时期的华北地区为例 [J], 王军;熊亚平
4.清代潮州民间救济体系初探--以水灾为例 [J], 刘泽煊
5.清代山东民间社会的灾害救济 [J], 赵家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什么有人说清朝时陕西发生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
首先纠正一下,陕西大地震发生的年代是1556年1月23日午夜时分,时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而不是清朝。
具体当时发生地震的强度、破坏性、死亡人数有大量的历史记载可查询、参考。
其实,明朝的那次大地震中,大雁塔也未能幸免,塔刹震落,将塔下的碑亭砸毁,亭内所立“集王圣教序碑”也断为二截,塔体也受到严重损伤。
后来,在明万历年间,对大雁塔进行了全面加固包砌塔体,修茸塔刹,重新安装塔内楼梯等修复工作,也就说今天看到的大雁塔样子。
而西安城墙能免遭地震伤害,恐怕要得益于它梯形的形状以及墙宽大于墙高的结构,虽历经数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冲击,除了有个别裂纹,整个墙体巍然屹立。
在陕西数次大小地震中,历经考验的“网红”建筑并不是大雁塔和西安城墙,而且同为唐代建筑,比大雁塔小55岁,位于荐福寺内的小雁塔。
神奇的是,小雁塔还曾有一段地震“神合”经历。
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
时隔34年后的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这段神奇的史实篆刻在了小雁塔的北门楣上。
经考证,原来古代工匠在建小雁塔的时候,根据西安当地的土质分布情况,把小雁塔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地震时均匀分散压力,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不倒。
而明嘉靖年的大地震,毁掉了小雁塔顶部的两层,剩下现存的13层塔身。
大雁塔、西安城墙、小雁塔能历经数次地震屹立至今,真是由衷佩服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卓越的建筑技艺和高超的建筑智慧。
明清时期西昌三次地震救助措施及社会影响
江在雄
【期刊名称】《四川地震》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记述了西昌地区1489年、1536年和1850年地震灾害,分别对每次地震救助措施进行了研究整理、归纳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社会的几种有关地震传说进行了研究考证和澄清.
【总页数】7页(P6-12)
【作者】江在雄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6
【相关文献】
1.金融危机的本源及其救助措施探究——基于三次重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J], 范香梅;邹宁静
2.汶川地震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及救助措施 [J], 郑毅
3.利用PMC方法评估地震台阵的地震检测能力——以西昌流动地震台阵为例 [J], 蒋长胜;房立华;韩立波;王未来;郭路杰
4.2001年三次6级左右地震前西昌地磁的虚假异常研究 [J], 牟雅元;王天国
5.西昌历史地震救灾对策及社会影响——兼论西昌防震宣传建议对策 [J], 江在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顺治十一年六月初八(1654年7月21日),秦州(今属甘肃天水市)发生8级地震。
秦州城垣、官舍崩塌殆尽,倒塌房屋3672间,震塌窑寨不可胜记。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莒州间发生8.5级地震。
城廓、公廨、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共压死5万多人。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直隶三河、平谷间发生8级地震。
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
这次地震震中距京师仅40公里,故北京损失也相当严重,倒塌房屋12793间、损坏18028间,死亡485人。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宁夏府发生8级地震。
府城和平罗、新渠、宝丰等地城垣、庙宇、衙署、仓廒、兵民房屋倒塌无存,压死官民五万余人。
嘉庆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1812年3月8日),新疆尼勒哈发生8级地震。
厄鲁特游牧衮佐特哈、胡吉尔泰、齐木库尔图等处山崩地裂。
道光十三年七月十二日(1833年8月26日),西藏聂拉木发生8级地震。
税卡官邸、百姓房屋等遭到破坏,坍塌圮倾无遗。
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1879年7月1日),甘肃文县发生8级地震。
山崩河阻,地裂水涌,所有城堡、庙宇、民房率多倾圯,压死两万余人。
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发生8级地震。
民房倒塌,城镇被毁,压死千余人,香妃墓等古迹被毁坏。
1920年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8.5级强烈地震。
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县发生8.6级强烈地震。
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有的地方甚至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6.8级地震,3月22日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7.2级地震。
197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县发生7.3级大地震。
清朝的地震与自然灾害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清朝这个历史阶段,地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地震与自然灾害的情况,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地震和自然灾害在清朝的频发在清朝这个历史时期,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清朝版图广阔,横跨中国大陆东部和蒙古高原,其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根据史书记载,清朝时期就有多次大规模的地震事件,如康熙年间的宁夏地震和乾隆年间的大地震等。
除了地震外,清朝还经历了洪涝、旱灾、风暴等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和人员伤亡。
二、地震与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影响1. 经济影响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对清朝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破坏了农田和农作物,导致了大规模的粮食减产,致使社会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
同时,地震还破坏了许多城市和农村的建筑,给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的困扰。
2. 社会秩序的动荡地震和自然灾害给社会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地震发生后,许多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被严重破坏,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无家可归的人群。
这些灾区的灾民无法生存和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3. 政治影响地震和自然灾害也对清朝政府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
在大规模地震发生后,地方政府常常难以应对和处理灾情,导致了政府的信用受损。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因为无法妥善应对地震和自然灾害而面临政治危机。
这种政治影响也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三、清朝对地震和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 传统文化与地震清朝对地震的原因和对策存在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思维模式。
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地震是由于天灾造成的,认为地震是天地运行阴阳之力的一种表现。
因此,清朝政府鼓励人们进行祭祀和宗教活动,试图通过与神灵达成某种妥协来避免地震灾害。
2. 地震观测与防灾工作清朝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地震观测和防灾工作。
乾隆年间,清朝开始设置地震观测站,以记录和研究地震现象。
《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篇一一、引言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其气候具有显著的季风性特点。
自清代以来,云南的季风气候及其带来的天气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灾害的概况与影响。
二、季风气候特征云南地处低纬度地带,因其复杂的山川地形,形成了明显的季风气候。
每年的5月至10月,受西南季风影响,云南进入雨季,降水充沛;而从11月至次年4月,则受冬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这种季风气候特点使得云南的气候湿润且多变。
三、天气灾害概况(一)旱灾旱灾是云南最为常见的天气灾害之一。
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季风偏弱或偏移时,往往会导致长时间的干旱。
在清代云南的文献记载中,旱灾频发,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水灾与旱灾相对,水灾也是云南常见的天气灾害之一。
当夏季的西南季风携带大量水汽时,如遇地形低洼、河道不畅等因素,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水灾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还对农田、房屋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三)冰雹与大风除了旱灾和水灾外,冰雹和大风也是云南常见的天气灾害。
这些灾害性天气往往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四、灾害影响及应对措施(一)灾害影响天气灾害对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旱灾和水灾等灾害性天气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还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化,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冰雹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则对当地的建筑、交通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二)应对措施为了减轻天气灾害带来的损失,清代云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建立气象观测站,提前预测天气变化;加强灾害救援与救助工作等。
此外,当地人民也积累了丰富的防灾减灾经验,如利用地形地貌修建水利工程、种植抗旱作物等。
宁夏自古是一个灾害频仍发生的地区,历史上各时期,皆有诸如水、旱、虫、地震等自然灾难。
宁夏广大劳动人民不时要面对大自然的暴虐,每年因自然灾害而损失的生命财产,难以数计。
据史料记载,宁夏自唐宋至民国,有较大影响的虫灾两次、水灾五次、大风沙五次,而骇人听闻的较大地震三十三次。
[1]54-69清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和民国九年海原地震达八级以上,空前大地震瞬间摧毁了无数家园,人民生命与官私财产损失极为惨重。
对于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宁夏府大地震,《清实录》、《清史稿》、《乾隆宁夏府志》、《甘肃新通志》及《朔方道志》等文献均有所论述。
清代汪绎辰修纂的《银川小志》对此次地震情况记载尤为详细。
近几年来,我国学界开始关注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
如刘源先生从90余件有关这次地震的史料中整理出《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史料》(《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其撰写的《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历史档案》2002年第2期),及赵令志写的《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考》(《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等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这次地震的灾情和救灾情况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白铭学、焦德成在查阅了大量有关此次地震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建国以来对银川平原地震的研究成果,撰有《1739年银川-平罗8级地震灾害的历史辨析》(《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第2期)一文,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贺兰山东麓断裂,而极震区位于其东南的银川—平罗一带,与银川地堑第四纪沉降中心相吻合,震发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
然而到目前为止,以此次大地震为个案,探究清政府荒政的论著还没有。
基于此,本文拟以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为案例,以此梳理和分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面对灾难所持之的态度和言行,以及采取的治灾救荒措施,探究乾隆盛世荒政特点及功效。
一、乾隆三年宁夏府大地震及灾情清朝顺治年间,沿袭明制,仍在宁夏设巡抚及卫所。
康熙年间,以卫、所统宁夏道,隶陕西省。
古地震及其对冲击地质环境的影响地震是一种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自然现象,它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地动能量,引发共振波动,导致地壳产生震动。
地震不仅对现代社会造成重大破坏,对古代社会同样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古地震,指的是发生在过去的几千年甚至更久远的时期内的地震事件。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目睹古地震的发生,但通过研究地质环境中的种种迹象,我们可以揭示出古地震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
首先,古地震对地表地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地表地貌是地震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地壳运动的痕迹。
例如,露头、裂缝、倾斜的岩层等。
这些地貌特征通常与地震及其造成的地质变形有关。
通过观察这些地貌现象,我们可以确定古地震的规模和频率。
当一系列地震事件发生时,它们会改变地表地貌,形成断层、地裂缝等地质构造。
这些构造可以为研究古地震提供重要线索。
同时,通过分析地层的较高温度、较高含水量等因素,也可以推断出地震的发生与活动。
其次,古地震活动会对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构造产生重大影响。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古地震却可能对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地震活动能够改变地质构造,导致地下水的重新分配。
一些地震活动往往使得原本位于较深层的地下水上升到浅层,例如,地震引起地层位移造成的断层带,可能会形成地下水的强流通道,从而改变原有的地下水流动路径。
此外,地震活动还会导致地下水位的升降,引发水灾和干旱等自然灾害。
因此,研究古地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对合理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古地震还对地质环境中的岩石形成和矿产资源的积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震是岩石的重要形成机制之一。
地震激发的地震波会引发岩石的应力破坏和岩浆的喷发,促使岩石的生长、变质和矿物组合的改变。
在地下深处,地震活动还可以导致构造岩石的破碎和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矿脉和矿床。
古地震过程中岩石的形成和矿产资源的积累,对于研究和开发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地震活动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破坏地壳中的矿脉和矿层,影响矿产资源的保存与更新。
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约议摘要: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尤其以水、旱、震、风、虫等灾害发生的次数最多、危害最大,成为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迟滞、衰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灾害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地理条件本身不利因素的影响,又有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有不良社会政策及吏治腐败等因素的作用,带有综合性、复杂性。
自然灾害对晚清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严重。
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经济衰退、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负面社会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灾害的肆虐有关。
关键词:晚清;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吏治腐败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04-0110-08自然灾害亦称灾荒,是指自然界的恶劣现象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的各种损害、破坏。
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绪言》中曾经给灾荒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灾荒,乃是由于自然界的破坏力对人类生活的打击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起的损害;而在阶级社会里,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质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
[1]5自然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自然灾害与人类成长始终是结伴而行的。
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征服,也就成为人类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
灾荒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明。
至于本文谈到的晚清中国社会,不仅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社会动荡不宁,而且自然屡屡肆虐,灾荒频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损害,并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本文拟就晚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影响等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一、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概况晚清(1840―1911)历史虽然只经历了70年,但是各种灾荒却高频率地发生,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高发期。
概而言之,晚清时期发生的灾荒种类主要有水、旱、震、风、虫、疫、雹、霜、雪、火等,其中水、旱灾次数最多,危害也最大。
《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篇一一、引言云南,作为中国西南的重要一隅,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气候特点使其自古以来便具有丰富的气候资源与复杂的气候现象。
自清朝建立以来(1711-1911年),云南的气候在季风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怎样的特征?而这一时期的天气灾害又是如何影响云南的历史进程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文献与数据,揭示这一时期的季风气候及其所伴随的灾害问题。
二、季风气候的特征1. 地理环境与气候分布云南因其处于东亚季风区的独特地理位置,季风性特征明显。
其中,西南季风带来了丰沛的水汽和雨水,形成了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的季风气候。
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云南多雨湿润、春夏秋冬季气温波动明显。
2. 季节性特征夏季:在夏季,季风加强了降水量的集中度,尤其是在长江流域下游及其周边地区。
受其影响,云南在夏季降雨充沛,雷电多发,但受山区影响也带来了一部分高山降温。
秋季:随着夏季的逐渐结束,气候渐转干冷,降水量有所减少。
此时的干燥天气给农民的收割带来了方便,但也加大了森林火灾的风险。
冬季:在冬季,虽然降雨较少,但云南常有南下冷空气和来自北部高原的干燥冷空气交替影响,使得冬季的天气多变且温度波动较大。
三、天气灾害分析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云南地区常受到多种天气灾害的困扰。
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干旱、洪涝、冰雹和台风等。
1. 干旱: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云南时常出现干旱现象。
长时间的干旱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还可能引发水资源的短缺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2. 洪涝:在夏季和秋季,由于降雨量较大且集中,常常引发洪涝灾害。
洪涝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冰雹:在云南的高山地区和某些盆地,冰雹是常见的天气灾害之一。
冰雹会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可能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4. 台风:虽然云南并不属于台风直接影响的区域,但受其外围气流的影响,也常出现强风和暴雨等天气现象。
大清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大清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2015年9月6日 09:26 阅读 21910在清朝期间,我国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8级以上地震就有八次(据《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具体如下:一、顺治十一年(1654年7月21日)的陕西秦州地震(方位:34.3°N,105.7°E。
震级:8。
震中烈度:Ⅺ。
)清初的秦州属于陕西,在今甘肃天水市。
秦州城垣、宫舍崩塌殆尽,倒塌房屋3672间,震塌窑寨不可胜记;木门里山崩,土陷数百尺,压埋村落近十里,被土覆盖者千家;罗家堡七十峪两山合成一处,壅河成潭;吕家坡苑珠寺倒塌;伏羌山山崩地裂,压塌庐舍。
省内礼县、西和、秦安、宁远、通渭、静宁、成县、阶州、安定、环县、文县、临洮府、兰州、宝鸡、宁羌等四十余府州县遭到破坏,波及山西、四川、河南甚至直隶九十多个府州县,共计压死三万一千余人,余震持续了一年多。
二、康熙七年(1668年7月25日)的山东郯城地震(方位:35.0°N,118.6°E。
震级:8.5。
震中烈度:Ⅻ。
)震中位于山东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处,极震区北至莒州(今莒县)、南至新沂,其中郯城、临沭两县部分地区烈度达最高的XII度。
震时声若轰雷,大地翻覆,地侧树偃,城廓、公廨、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山崩为堑,地漩为渊,沙涌井湮。
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约19万平方公里,其中破坏惨重的有郯城、临沂和莒州等地。
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共压毙5万多人,波及江苏、安徽、河南、直隶、浙江、江西、盛京、山西、陕西、湖广、福建十余省410多个府州县及朝鲜平安道、平壤、铁山等,有感半径达800多公里、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包括州志、县志、方志、诗文、碑刻等500多种史料记载了这次地震。
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二〈地震〉一文中对这次地震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如“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等。
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形地貌。
在清代(1711-1911年),云南的季风气候和天气灾害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的季风气候主要分为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
在雨季,从5月至10月,云南大部分地区经历了连绵不断的降雨。
由于受到南海季风的影响,这段时间的气温较高,湿度较大。
雨季的到来给云南带来了水利和农业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
雨季期间,云南广大的江河湖泊水位上涨,土地饱和,满溢的水流会破坏田地、房屋和道路,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洪水还会导致农田滞水,给作物的生长和丰收带来困难。
因此,云南人在雨季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例如修筑堤坝、疏浚河道以及开凿水渠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田地和人居环境,增加农作物产量。
然而,季风气候也带来了与水相关的灾害。
云南属于地震多发区,雨季的大量降雨可能加剧山区的山洪和泥石流。
陡峭的山坡和脆弱的土壤在大雨的冲洗下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
这些自然灾害给云南的山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当地人们在山区居住时,通常会修建坚固的房屋和台阶,以应对这些灾害。
旱季是云南的另一重要时节,在11月到次年4月。
在这个季节,云南迎来了干燥和凉爽的天气。
一些地区在旱季还可能出现寒潮天气,带来低温和霜冻。
旱季的到来给农民提供了耕作和种植的好时机,但也会带来低温冻害和旱灾。
在云南的高山地区,冰雪融化后流入农田成为灌溉的重要水源,确保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然而,干旱的旱季可能导致水源缺乏,使得农田或水稻田的灌溉变得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们需要靠天空降下的开花雨来灌溉作物,这种灌溉方式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季风气候,云南还经常受到热带气旋和台风的袭击。
这些天气现象会给云南带来强烈的风暴、暴雨和洪水。
清朝的灾害与饥荒自然灾难对社会的影响清朝的灾害与饥荒:自然灾难对社会的影响在清朝的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和饥荒。
这些灾难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清朝时期的灾害与饥荒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灾害的类型与原因1. 洪水灾害:清朝时期,中国各地频繁发生洪涝灾害,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江河淤积和地貌变动等。
洪水灾害导致了严重的土地沉淀和农田损失,使得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进而引发饥荒。
2. 旱灾:清朝时期,干旱情况普遍存在于北方地区,导致农作物无法生长,土地贫瘠。
缺水的情况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用水,进一步加剧了饥荒问题。
3. 地震:地震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清朝时期中国大陆地区多次发生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倒塌,还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农田和村庄造成了严重破坏,进而导致饥荒的发生。
4. 蝗灾:清朝时期,蝗灾也是一个频繁发生的灾害。
蝗虫的大规模迁徙和进食行为造成了农作物大片损毁,导致饥荒现象的出现。
二、饥荒对社会的影响1. 经济崩溃:灾害和饥荒使得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进而导致商品流通受阻、市场活动衰退,给经济带来了严重打击。
生产力的下降使得商业活动减少,人民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大大受限。
2. 社会动荡:饥荒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落后的农民和底层人民面临生存威胁,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这种社会动荡不仅容易引发农民起义和不满情绪,还对清朝政权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3. 人口减少与流离失所:饥荒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社会人口数量减少。
另外,为了生存,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园,流离失所。
这种人口的减少和流迁,使得社会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家庭解体和人际关系变得不稳定。
4. 技术和科学的进步:饥荒期间,人们为了生存不断寻找新的生存方式,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并加强了科学研究。
例如,为了改善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人们研究选择干旱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品种,推动了农业科学的发展。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十大地震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十大地震
排名地震名称震级地点时间死亡人数
1 秦晋大地震 - 陕西/山西 1556年 83万
2 唐山大地震 7.8 河北 1976年 24万
3 海原大地震 8.0 宁夏 1920年 23万
4 康定大地震 7.
5 四川 1786年 10万
5 汶川大地震 8.0 四川 2008年 8.7万
6 昌马大地震 7.6 甘肃 1932年 7万
7 临汾大地震 - 山西 1695年 5.3万
8 太原大地震 - 山西 1367年 5万
9 通渭大地震 - 甘肃 1718年 4.5万
10 古浪大地震 8.5 甘肃 1927年 4万
注:
1.秦晋大地震又名华县大地震,重创陕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余震月动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载,五年渐轻方止”。
死者甚众,“其奏报有名83万有奇,不知名者复不可数”。
是世界有史以来最为
惨重的一次地震;
2.中国历史上其他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的大地震还有:甘肃天水大地震(
3.1万)、四川西昌大地震(2.7)、云南叠溪大地震(2万)、云南通海大地震(1.6万)、宁夏固原大地震(1.2)和甘肃武都大地震(1万);
3.资料统计截止到2010年2月底.。
中国历史上的十次大地震,惨不忍睹!1.公元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赵城发生8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元朝,是史料记载中第一个8级地震,死亡约20万人。
关于这次地震的遗迹在山西洪洞至今尚存,山西各处的碑刻题记也有很多。
(洪洞地震遗迹)(地震遗迹)2.公元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25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明朝时期,即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这次地震波及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了陕西、山西、河南、甘肃、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诸多省市。
这次地震也是我国死亡人数之最,仅实名记录的人口就超过83万,这还不包括那些不计其数的无名人士。
3.公元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发生8.0级大震:时间又来到了清朝,在公元1695年5月18日12时左右,即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这次地震经估算大概是8级,史称“平阳地震”。
当时受灾共二十八州县,内受灾较重十四州县,统计压毙民众五万二千六百余人。
4.公元1879年7月1日,甘肃文县发生8.0级大地震:到了公元1879年7月1日,即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甘肃文县又发生大地震。
据当时的文献记载,以及近代考证,确认此次地震约为8.0级。
5.公元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8.5级强烈地震:进入二十世纪,即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宁夏海原县发生了地震约为8.5级。
在这次地震中,死亡人数24万,数十个县城遭受破坏,其中四个遭受严重破坏。
此次地震的没及范围达到兩百五十多平方公里,涉及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十七个省市自治区。
海原地震还造成了空前的地震滑坡,地震发生时天崩地裂,有的山甚至移动了一二公里,还形成了一条长达200公里的断层带。
6.公元1927年5月日,甘肃古浪发生8级强烈地震:公元1927年5月23日32分47秒,中国甘肃古浪,再次发生强烈地震,震级8级。
在这次地震殉难的人数超过4万,震中古浪县城也被夷为平地。
2 0 1 7年2月第35卷第1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Feb. , 2017Vol.35 No. 1清代贵州土司区地震灾害及其社会应对研究代少强,魏冬冬(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有清一代,贵州各大小土司有的虽经改土归流,然诸多府州县仍置有众多土司,可谓“实土 ”流官 区。
查阅历史典籍,发现这样的区域内,地震灾害较多,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对此,官方和民间都采取了积 极的应对策略,有利支持了土司区灾后重建。
[关键词]贵州;土司区;地震灾害;社会应对[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有明以来,朝廷对贵州诸多土司进行了改土归 流,设置了流官府州,但这样的府州内仍保留众多中 下级土司、土千总、土把总、土目等,继续辖有领地,协 助朝廷加强地方管理,如贵阳府有青岩土千总、大谷 龙土千总、小谷龙土把总、羊肠土千总、底寨司正副长 官等等。
此类情况,遍及贵州诸府州县,这样的府州 县,笔者将其称为实土流官区。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 位处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地震频繁,留下了诸多 文献,引起了学界关注,主要研究成果有《贵州地震 历史资料汇编》《贵州地震分布特征》《1875年桂西 黔南地震考》《贵州地震历史文献及研究述评》等。
以上诸类成果为笔者展开清代贵州土司区地震灾害 救助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深入探讨这一题域,笔者拟 从清代贵州土司区地震灾害概况、社会应对诸方面展 开分析之,以求教学界方家。
一、清代贵州土司区地震灾害概况元代建立土司制度前,鉴于贵州生态系统复杂,民族众多,文化差异大,中央王朝对于此实施羁縻制 度,统辖相对松散,故单项的贵州之地震历史文献记 载较少,多夹杂在周边省份的典籍之中。
目前,学界 普遍认为贵州最早地震记载为,“武宗至大元年六月 丁酉”,“云南乌撒、乌蒙地”地震[1]3°。
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救济刍议
王永超
【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1)002
【摘要】清乾隆三年宁夏府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震后地方政府首先作出反应,一边开展自救,一边向中央政府汇报.中央政府在接到灾情汇报后,组织了一系列赈济.文章从政府层面面对地震灾害后出现的诸问题角度,探讨清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指出正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紧密的配合,才避免了地震灾情的恶化.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王永超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05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6
【相关文献】
1.档案文献所见乾隆三年宁夏地震灾赈中杨大凯怠忽案述略 [J], 马建民;陆宁
2.乾隆三年宁夏地震与政府救灾 [J], 徐爱信;李学勤;马幸子;徐宝学
3.试论乾隆三年宁夏府大地震的荒政实施 [J], 王曙明
4.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后城镇重建与阿炳安侵冒案述略 [J], 马建民
5.乾隆三年宁夏大地震 [J], 刘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以来西部地震及其影响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环境事件,因其往往在短时间内对震区人口与自然环境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和颠覆性改变,故亦称瞬时性突发灾害。
一般来说,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
我国西部的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地区既位于世界大地震构造带上,也位于甘宁川滇梯度联结带,所以,
地质构造活动剧烈,多为强构造地震。
史料显示,清代以来西部地震明显增多,灾难程度也较以往加重。
据历史资料分析,自15世纪末至今的50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较大的两个地震活跃期,一是明成化十六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1480~1780年),二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至今。
而西部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以来的三百余年间,地震活动尤为剧烈,7.5级以上大地震有16次,8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有8次,最大震级为8.25级。
清代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不仅多强震,而且地震发生的周期和频率独特。
有
研究显示,在以今银川为中心的宁夏地区,自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以来,见诸文献记载的地震就有120余次,其中明代276年间有100余次,频率虽然高,但震级都不强。
而清代至民初的276年中,地震的频率虽然有所降低,但是震级强、烈度大。
乾隆三年(1739年),平罗发生里氏8级、震中烈度为10度的地震;1920年,海原发生里氏8.5级、震中烈度为12度的地震,造成的灾害都非常巨大。
平罗地震“压死官民男妇五万余人”,其中重灾区新渠、宝丰二县,是雍正初年自宁夏、宁朔等县招民屯垦而新设置的,由于这里原生态脆弱,震后二县之地“率成冰海,不能建筑城堡”,地方官不得不上奏朝廷裁汰二县,将幸存者迁回原籍。
地震发生后,往往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水灾、火灾、瘟疫、海啸等多种次生灾害。
在有关清代以来我国西部地震的记载中,次生灾害发生最多的是滑坡和泥石流,且经常是多种灾害叠加群发,损失极为惨重。
从甘肃一省的情况来看,顺治十一年天水南地震,山体最大滑坡达4公里,压埋千家,城垣房舍倾倒,死亡3万余人。
康熙五十七年通渭南地震,造成城北笔架山崩塌滑坡,县城被埋,死4万余人;静宁山体滑坡,压死数千人;庄浪压陷千百余人;甘谷北山南移,
永宁全镇、礼辛大部被掩埋,死伤3万余人。
一般而言,地震的震级越高,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往往也越严重,自然环境的变化范围也越广。
如光绪五年强震前,甘肃武都城西壁玄山,森林茂盛;震后,因山崩滑坡严重,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致使这里日后树木大减,栽种成活率低。
地震还往往导致可怕的地移山游,林谷变迁,沧桑立现。
据现存的雍正十一年云南《东川府地震记事》载:震区阿旺小营土阜的几家居民房舍,因地震而“推其居址于前一里许,房舍瓜蔬果木竹篱,无纤毫参差,宛如未动。
而男妇竟不觉其在山谷口也,回视旧址仅一土壤耳”。
还有莲花池的苗寨村一居民房,其“旧房基一方约半亩,居人种麻甚茂,地震时麻地中分,一半不动,其一半飞旋而去,越其连陌之稻畦,贴于其侧,稻苗无少损,麻亦无一茎偃者,与原留之一半,遥相对峙,蕃蕃然如故也”。
1920年海原强震,不仅树木毁伤,也在今甘肃、宁夏和陕西三省的广大范围内,造成了骇人听闻的山河大变易,震区地面或成高陵,或陷山谷。
隆德城外出现了山川移徙、峰谷互换的奇观。
因山崩土走,有住室随山移出二三里。
西北村镇东西山口竟骤然合而为一,形成大圆冢,压埋300余户人家。
西部地震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尤其突出。
如顺治十一年甘肃天水南大地震,罗家堡、木门里一带,山崩水涌,土陷数百丈,水聚数十丈,塞河为潭。
乾隆三年宁夏平罗大地震,银川八旗满城驻地数处,地皆开裂二三寸,向外涌水。
汉城城内,平地裂成大缝,长数十丈不等,宽或数寸、或一二尺不等,地中黑水带沙上涌。
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出黑水更甚,或深三五尺,七八尺不等。
尤其是新渠、宝丰两县,地中涌泉垂直喷射丈余高的不计其数,四散溢水,有深七八尺至丈余不等。
道光十三年云南嵩明、杨林一带地震,地面裂而复合,也造成“黑泉涌出”,杨林尤甚。
道光三十年四川西昌地震,东乡、邛海一带地裂冒水,邛海水上涨。
这些地下冒出之水,污染水源,严重损害了水环境质量。
山崩地裂导致河道拥塞,往往会形成堰塞湖,改变水资源系统。
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四川康定南地震,清溪县山崩,壅塞泸河,断流10日,形成堰塞湖,原来河床干涸,“行人践河底而过,不用舟楫”。
但由于堰塞湖是因为河水冲击土石、山体滑坡造成堆积体,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因堆积体松散、不牢固,一旦有余震或者暴雨、泥石流,堵塞物就会被破坏,导致堰塞湖溃决。
巨量的湖水倾泻而下,又会引发大范围的洪水灾害。
所以,泸河断流而形成的堰
塞湖在10天后,忽然溃决,水头高数十丈,一涌而下,嘉定府城西南被冲塌数百丈。
以至于“激而行之,风涛不息,田庐皆成蛟龙之窟,水退一片白沙”。
光绪五年甘肃文县、四川南坪等地因山岩坠塌,使白水江支流汤珠河等河流河床壅塞,后复冲开,水势汹涌。
1933年四川叠溪里氏7.5级地震,伴随巨大山崩,在高山峡谷中出现了被称为“大海子”的堰塞湖,堵塞岷江45天。
湖水随群山回旋绕曲,逶迤达25里,最宽之处约4里,后因余震引发溃决。
由此可见,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比直接灾害还大。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08-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