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音乐音诗音画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25
第四单元音诗音画一、教学目标(一)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二)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知道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的主要贡献,并能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及《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作画。
(三)能够根据《美丽的村庄》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用创造性的积极态度为歌曲伴奏。
二、教材分析(一)《在中亚细亚草原上》1880年,为了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国准备举办一项庆祝活动——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而用音乐来配合解释内容。
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专门为此而写的。
后来,这项活动没有办成,但鲍罗丁的这首美妙的乐曲却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逐渐获得广泛的传播。
1881年夏天,当鲍罗丁在魏玛同李斯特重逢时,由于李斯特特别喜欢这首乐曲,鲍罗丁便把它题献给了李斯特。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标题”作品。
作者曾在总谱上写着下面一段详细的文字说明,用以解释作品的内容:“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
可以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歌调。
一支当地的商队在俄罗斯士兵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
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
商队越走越远。
俄罗斯和东方的安详曲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它的回声长时间萦回在草原上,最后才消失在远方。
”乐曲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广袤荒漠中的生活画面。
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音区轻轻地、持续地奏出八度音的背景音乐,并在乐曲进行中反复地出现,从而使人联想到大草原空旷的景色。
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一段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宽广悠扬的旋律,塑造了一种安详静谧的气氛。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音诗音画》第一课授课年级八年级(上)课题欣赏乐曲《图画展览会》课时 1 课型欣赏课教材分析《图画展览会》是1874年穆索尔斯基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有感而写的。
穆索尔斯基参观哈特曼的纪念展览会后不久,从展品中选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了一套钢琴曲,叫做《图画展览会》。
在用音乐手法来描绘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方面,这部作品足以称为一个辉煌的范例。
其管弦乐改编曲至少有5种。
其中以法国作曲家拉威尔配器的一种最为出色和广为流传。
全曲共分十段。
每一段乐曲描绘一个特定的景物(教材选了其中三个段落),而整个作品则用一个叫做“漫步”的主题贯串和统一起来。
它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好像是穆索尔斯基自己,在展览会的观众面前走来走去。
单元在聆听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作活动。
以初中生年龄特征,在欣赏《两个犹太人》乐段时开展创编活动,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因而以此设计为详为重。
《牛车》乐段,音乐形象鲜明,各种音乐要素突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放在《两个犹太人》之前,引导学生提出音乐要素,为创编活动打下基础,因此设计为次详。
《基辅大门》为略或舍,视时间情况而定。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欣赏、创编、表演,掌握“音画”这一概念。
能力目标:欣赏《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初步领略音乐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情感目标:使学生对交响音画感兴趣并主动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发散思维能力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享受,拓宽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欣赏《图画展览会》中《漫步》主题、音乐片段《牛车》、《两个犹太人》的音乐段落,体验音乐要素在表现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难点:通过活动理解并感受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1教法:视频播放、情景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2学法:通过看、听、唱、说、合作探究等方式比较分析歌曲旋律;教学设备电脑、音响、pp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学生进入教室,并按老师要求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