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考试准备材料(第二版)
- 格式:docx
- 大小:41.59 KB
- 文档页数:8
题目:部族征战不仅是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藉以形成的特殊途径,也是古代司法官和司法机构产生的重要渊源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传统中国法律是一种刑法和被刑法话的官僚体制组织及行政执行法。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中国古代法中的“刑”具有不容置疑的军事独裁性和专制性,缺乏古希腊与古罗马法上那种城邦公民范围内的民主性和妥协上的平等性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一般认为,雅典城邦提修斯改革标志着雅典城邦立法的完成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最初主要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法律与宗教伦理在我国的真正分离,大致在汉初至北宋这段时期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传统中国律学的最完备结晶是我国的《唐律疏议》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最后形成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私法主要包括民法和商法,商法是主要的
选项A:对。
山东省百校联盟大联考(中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篡,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
三是严格公正司法。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2015年继续教育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其参考答案1单选题(2.0分)A按照孔子所说,一个人如果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
(本题分数:2.5 分)存疑A、愚B、绞C、贼D、狂B本讲提到,行政许可过程中,应该遵循()。
A. 处罚与教育相集合原则B. 育人为本C. 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D. 便民原则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
(本题分数:2.5 分)存疑A、宪法B、同级政府规章C、法律D、行政法规C蔡元培先生认为:“人生学业,无一可以轻易得之者。
当艰难之境而不屈不沮,必达而后已,则()之效也。
”(本题分数:2.5 分)存疑A、责任心B、勇敢C、正直D、诚实D“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这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说过的一句话。
(本题分数:2.5 分)存疑A、孙中山B、李大钊C、陈独秀D、廖仲恺“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话出自()。
(本题分数:2.5 分)存疑A、《诗·小雅·大东》B、《荀子·正名》C、《论语·述而》D、《孟子·尽心下》F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最早见诸于法律,是在()。
A. 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B. 1982年的刑事诉讼法C. 1979年的宪法修改案D. 1982年的宪法修改案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最早见诸于法律,是在()。
A. 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B. 1982年的刑事诉讼法C. 1979年的宪法修改案D. 1982年的宪法修改案“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此话是()说的。
(本题分数:2.5 分)存疑A、周文王B、周公C、孔子D、韩非翻异别勘是指犯人审讯结案后在录问时、或宣判时、或行刑时推翻口供(翻异)提出申诉的,案件必须要重新审理。
这项专为防止冤假错案而设计的复审制度始于()。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卷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B )A、实施B、规范C、教育D、惩罚2、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C )A、礼B、义C、理D、法3、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A )A、存异B、趋同C、守一D、无异4、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
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是(B )A、依宪执政B、党的领导C、民主执政D、依宪治国5、6、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辩,指的是(C )的观点。
A、孔子B、董仲舒C、公孙龙D、王阳明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D )A、司法公正B、司法独立C、建立法治政府D、依宪治国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A )定为国家宪法日。
A、十二月四日B、十月二十日C、九月二十日D、九月三十日9、“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是(D )提及的。
A、张延玉B、张英C、寇准D、张居正10、下列属于道德的一般本质是(C )A、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B、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C、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D、道德是一种真诚信服与坚持执行的态度11、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系统提出“法、术、势”概念的是(A )A、韩非B、商鞅C、申不害D、李悝12、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A )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A、审判B、司法C、执行D、守法13、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A )工作来抓。
A、长期基础性B、基本C、普遍性D、阶段性14、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A )A、《国家人权行动(2009-2010)》B、《国家人权行动(2010-2012)》C、《国家人权行动(2012-2015)》D、《国家人权行动(2010-2020)》15、道德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的社会功能是指(B )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C、平衡功能D、评价功能16、(C )认为: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在没有法治精神。
《法律文化》平时作业学校:学号:姓名:班级:《法律文化》平时作业(一)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最初主要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
()2.西方古代法(古希腊与古罗马法)是阶级矛盾冲突的产物。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大体处于形成前的萌芽状态。
()4.上古三代的法律分别统称为禹刑、汤刑和九刑。
汤刑是夏朝法律的统称,禹刑是商朝法律的统称,九刑是西周刑律的统称。
()5.夏朝的肉刑,到商汤时经过加工,已演变成完整的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
()6.部族征战不仅是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藉以形成的特殊途径,也是古代司法官和司法机构产生的重要渊源。
()7.在古代中国,上古时期,法和刑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法即刑,刑即法。
()8.在古代西方社会认为,一个社会,法律越多意味着问题越多,最理想的社会是没有法律或法律设而不用,达到“无讼”的境界。
()9.中国古代法中的“刑”具有不容置疑的军事独裁性和专制性,缺乏古希腊与古罗马法上那种城邦公民范围内的民主性和妥协上的平等性。
()10.古希腊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上太广阔和多样,但是仍然形成了一个单一的法律体系。
()11.一般认为,希腊雅典城邦德古拉立法标志着成文法在雅典历史中的出现。
()12.一般认为,雅典城邦提修斯改革标志着雅典城邦立法的完成。
()13.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最后形成。
()14.《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典的诞生,也意味着罗马早期法律形成的历程已告结束。
()15.中国古代法的法律可以说是血缘组织分化的产物。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中国史前时期古代法(以刑为中心)的最初形式主要表现为()。
A.死刑B.肉刑C.流放之刑D.财产刑2.梭伦变法将雅典公民分为()。
A.富农B.骑士C.中农D.贫农3.西方法律文化在最初形成阶段具有()等属性。
A.封闭性B.开放性C.社会性D.平等性4.下列关于古希腊雅典和罗马的说法正确的是()。
1.“八议“的内容及排列先后顺序的内涵。
人们想当官的想法从古至今都是非常强烈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官员的权利可以满足一些人的利欲心,还因为我国历来存在的对官员的优待政策。
所谓“八议”(亲-皇帝亲戚故-皇帝故旧贤-德行出众能-有才能功-立过大功贵-三品以上官员&有一品爵位之人/外戚勤-勤于政务之人宾-前朝投降人员/前朝后裔被尊国宾者),是指古代对八种罪犯罪名需要由皇帝亲自裁定刑法的制度。
为什么“八议”按如此的顺序排列?主要取决于这八类人对于皇帝的重要程度。
前四项首先考虑皇帝的亲人和朋友,其次考虑对国家发展很有帮助的那些德才出众的人。
后四项着重考虑稳定,稳定民心,稳定朝局。
有功之人不可负,有爵位高之人(多为外戚,对朝局稳定较为重要)不可轻决,勤于政务之人不可伤其心,前朝遗留问题也要慎重处理。
综上,“八议”的排列顺序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有助于人才选拔,国家安定,稳定民心。
2.古代婚姻中的“七出“和”三不去“。
“七出”(妻子符合任一条丈夫即可休妻):不顺父母(逆德);无子(绝世,古代家族传袭观念重);淫(乱族,家族血统);妒(乱家);有恶疾(危及家人);口多言(离亲);盗窃(反义)。
“三不出/三不去”(丈夫不得任意与妻子离婚的三种情况,看重道义):有所取无所归(妻子无劳动力而无家可归造成国家负担);有更三年丧(替服丧过三年的);前贫贱而后贵(义)。
3.至少列举四个中国古代法律的形式并说明。
刑:主要适用于外族人的不成文法。
通用时期:夏商西周及战国时期。
刑最初以帝王姓命名,代表其权威性,如《禹刑》,《汤刑》,包含最基本的五种刑罚:墨、劓、剕、宫、大辟。
之后到西周,加入流、鞭、扑、赎四项成为九刑,因为是周公辅佐周成王使用,又称为周礼。
刑,通“井刂”,井意味以水为源的家乡,刂指与家乡土地分离,意为背井离乡,可联系流刑思考。
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故其初义为模仿,遵循。
古字为“廌”,象征着一只独角兽,可审理案件,其独角意为具有裁决性。
1.“八议”的内容及排列先后顺序的内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上引礼入律,形成许多新的法律原则或制度,使由汉朝开始的礼法结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八议”制度既是其中之一。
“八议”制度,是八类权贵人物犯罪以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的制度。
“八议”为:一议亲,二议故,三议贤,四议能,五议功,六议贵,七议勤,八议宾。
“八议”制度的直接渊源是《周礼》中的“以八辟丽邦法”,自曹魏《新律》始正式载于律文。
《唐六典》卷六称“是八议入律,始于魏也”。
“八议”制度的出现时封建立法结合的产物,是“刑不上大夫”礼制原则的具体体现。
“八议”制度的具体解释:亲”指皇室一定范围的亲属;“故”指皇帝的某些故旧;“贤”指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能”指“有大才业”,能整军旅、莅政事,为帝王之辅佐、人伦之师范者;“功”指“有大功勋”者;“贵”指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勤”指“有大勤劳”者;“宾”指“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唐律疏议·名例》)。
“八议”制度的内容:这8种人犯了死罪,官府不能直接定罪判刑,而要将他的犯罪情况和特殊身份报到朝廷,由负责官员集体审议,提出意见,报请皇帝裁决。
这8种人犯流以下的罪,都要减一等论罪。
唯一例外是,如果他们犯十恶罪,则不适用上述规定。
2.古代婚姻中的“七去”和“三不去”《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翻译成白话:第一条是不孝顺父母,第二条是不能生育出男孩子,第三是乱搞男女关系,第四条就是嫉妒,第五条就是身染重病(因为这会增加男方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形象),第六条是多嘴多舌,第七条是盗窃。
《孔子家语》上说:“三不去者,谓有所娶无所归;与共更三年之丧;先贫贱后富贵。
”3.至少列举四个中国古代法律的形式并说明古代法律-刑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通用。
其含义和法相同,基本指刑律,不指刑罚。
后来,刑称为法或律,战国以后常指肉刑或刑罚。
古代法律-法这是商鞅变法之前的常用法律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时都以法为名称,如魏国的《法经》,晋国的《被庐之法》。
到商鞅变法将法改为律后,法仅仅在广义上使用。
古代法律-式这是关于官吏具体行为的专门法律,范围非常广泛。
式在唐朝还有一定地位,是唐朝律令格式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了元明清时期,地位下降了很多,不再起主要作用。
古代法律-比比是两汉到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也是一种。
如果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以用相似的律条定罪,这叫做比。
因为这样类推断案,出现了司法腐败现象。
到汉朝以后,比不存在,内容被吸收进其他法律形式里边。
但是类推形式在古代一直存在。
古代法律-例和比一样,例也是一种断罪原则,也是汉、唐、宋、明、清时期的法律形式,但名称不同。
秦称“廷行事”,即法庭成例。
汉朝称为“故事”,即以《春秋》中已有的故事作为断罪的依据。
到了明清时,例和律并行,日益重要,在清朝时,其效力甚至高过了律。
古代法律-诏是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法律形式,又叫诏令。
皇帝的诏令经常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既可以认可、公布法律,也可以改变、废除法律。
除了以上的法律形式之外,还有敕、诰、命、制、程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是专制集权社会,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可以用诏、敕、诰等法律形式来发布新的命令,任意破坏现存的法律。
这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法自君出。
4.至少列举三个古代中国掌管司法审判的机构名称刑部大理寺审刑院督察院准五服以制罪5.阐释中国古代皇权所具有的“三性”:意义性、可期待性和可控性。
皇权至高无上,一系列加强皇权集中的政治体制,左右仆射控制皇权,防止皇帝拥有权利胡作非为一、中国皇权政治的典型特征皇权具有典型的排他性,独裁性乃是皇权最重要的特点,另一突出特点是垄断性,子孙世袭。
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与分封制不同,在皇权统治下,举国之内,不允许有尺土一民游离于皇权统治之外。
“皇帝执行片面的治权,不单就被治者说是片面的绝对的,就统治者集团说也是独占的、片面的,皇太子、太上皇、太上皇后就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而论都是臣民,对于如何统治都是不能有任何评论的。
”皇权的另一特点是扩张性。
皇帝虽然握有统治权,但不可能真正做到一人独治天下,因此必须设百官之职统治天下。
6.中国古代民间合同的称谓及其特征。
西周契约:一为买卖契约,当时称为质剂。
另一种主要契约是叫做“傅别”的借贷契约。
南宋千照:经过官府印押的合同称为红契,是进行财产争讼的主要依据。
订合同如果不交税,官府就不给印押,那样的合同就是白契,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东汉:一种是判书,作为履行合同和发生纠纷闹上官府时的证据。
另一种是下手书,它是把两块写有相同合同内容的木板并在一块,由双方或双方再加上保人画指。
东晋文券:这是一种在交税后盖有官印的合同。
唐代市券:其格式和文字由官府统一规定。
【西周时期】契约制度较发达合同也一式为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契约制度。
西周时期的契约主要有两种,一为买卖契约,当时称为质剂。
质剂又分为两种,像买卖奴隶或牲口这样的大买卖,要使用长券,也就是质;诸如买卖兵器或食品这样的小买卖则用短券,即剂。
另一种主要契约是叫做“傅别”的借贷契约。
质剂和傅别虽然都是合同,但两者在形式上不是完全一样的。
傅别是在一片简牍上只写一份借贷的内容,然后从中央剖开,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执一半,牍上的字为半文,要两半合在一起才能看到合同的完整内容;质剂则是在一片竹简上写两份内容相同的合同,然后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拿一份,每一份上面都是一个完整的合同。
【南宋】不交税官府不印押合同就没法律效力南宋时契约通称为“千照”。
法律规定凡是买卖或转让财产,都必须签订合同,合同还须经官府印押,这类似于为合同作公证。
不过,南宋政府不会无偿为百姓服务,是要收税的。
经过官府印押的合同称为红契,是进行财产争讼的主要依据。
订合同如果不交税,官府就不给印押,那样的合同就是白契,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万一惹了官司,白契不能作为证据。
【东汉】造纸术发明以后竹木简契约淘汰老是在竹片或木牍上写合同也是一件比较费劲而且成本较高的事。
自从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在东汉出现后,这种竹简和木牍的契约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造价低廉、携带方便的纸张做的券。
当时的契约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判书,另一种是下手书。
判书在秦代就有了,它是将契约从中间分为两半,合同双方各拿一半,作为履行合同和发生纠纷闹上官府时的证据。
下手书则是汉朝人的发明,它是把两块写有相同合同内容的木板并在一块,由双方或双方再加上保人画指。
所谓画指,就是由当事人在契约后面自己名字的下方或名字上,亲手画上自己一根手指长度的线,并画出指尖、指节的位置,或者是仅仅点出指尖、指节的位置。
以上两种契约,在纸张出现之后,就逐渐改为用纸张书写。
【元代】要获得纳税凭证必须向政府交钱元代的合同是由官府统一印制的。
当时的法律规定,契约文书和附于契约文书后的文据,应该有“契本”。
契本是元朝政府颁发给纳税人的纳税凭证,由元朝户部用铜板制造,成本较高,所以得收适量的工本费,原先收一钱,后来增加到三钱。
无契本者视同偷税。
明朝的契约形式更加多样,像租佃契约就分为招佃契式和承佃契式,前者是出佃人出租土地给承佃人耕种的契约,后者是承佃人承租耕地的合同。
【东晋】称契约为“文券”交税后盖有官印东晋时称契约为“文券”,这是一种在交税后盖有官印的契约。
从十六国开始,契约又称为“合同”,就是在书契两札的接合处写上一个“同”字,后来变为写“合同”二字,有些人更是别出心裁,写上一句吉祥语。
此时开始以写字代替了汉代的画指。
【唐代】把契约叫做“市券”官府统一格式唐代把契约叫做“市券”,其格式和文字由官府统一规定,倒也替当事人省了拟合同的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合同”这一称谓,正是在唐代开始成为契约的正式叫法,它来源于“分支合同”的意思。
这是因为,古代的质剂、傅别、判书等契约文书的共同特点是同样的内容一分为二,要用时,就把这两份合而为一,“合同”由此得名。
【清代】后期不交印花税合同无法律效力清代中期以前,法律允许民间自行书写订立合同,只需在合同后面粘贴官府颁印的契尾就行了,契尾是交易经官府登记并纳税后,由官府填发的一种文书,作为契约的重要附件;后期则改用官印的契纸,也就是合同文本,当然,对民间私立的契约文书,通常还是准予粘贴契尾的。
再后来,订合同得交印花税了。
这里的印花税是对契约上粘贴的政府特制的印花税票所征的一种租税。
不粘印花税票,不交印花税,合同可就没有法律效力了。
7.中国古代官方的息讼之术在立法和司法上的具体体现。
立法体现第一,限制诉讼主体。
首先,禁止以卑告尊、以奴告主、以贱告贵、以下告上,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如《唐律疏议》将状告祖父母、父母列为“十恶”之“不孝”,并规定了严厉的刑罚。
另外,限制妇女作为原告。
“妇人必真正孀妇无嗣,及子幼而事不容缓待者,方许出名告状,⋯⋯如有夫男之妇,擅自出头者,定拿夫男重责。
”第二,限制起诉时间。
例如宋代制定“务限法”,规定一年中只有农历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三十之间可以进行民事诉讼。
第三,严格规定诉讼程序。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须经书铺或代书书写状辞,且言词不得超过二百字;须交纳足够的诉讼费用;须双方到庭,甚至用刑逼取口供;一般不得越诉。
这些无疑加大了诉讼成本,增加了平民进入司法程序的困难。
第四,打击教唆诉讼的行为。
古代法律设专条打击怂恿他人兴讼的行为。
如《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牒,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
若加增罪重,得罪重于笞五十者,减诬告罪一等。
⋯⋯即受雇诬告人罪者,与自诬告同,赃重者坐赃论加二等,雇者从教令法。
若告得实,坐赃论,雇者不坐。
”这导致古人不敢轻易助人诉讼,而对于目不识丁的百姓而言,得不到必要的诉讼帮助,便加深了其对诉讼的畏惧和疑虑司法实践(一)消极应诉1.拒绝古代官方拒绝受理案件的理由不仅是因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法无明文,当事人行为如被视为败坏伦理、睚眦必报,都足以让官员将呈诉兴讼者逐出公堂。
例如清朝《樊山政书》记载了一段批词:⋯⋯为买卖田地之故,与族众结讼不休,辄欲本司提人于千里之外,居心阴毒已极,不准!尔以紫阳县民,不远千里来省上控,而所控者无非买卖田地钱财胶葛之事,辄敢指控被证九人之多,其健讼拖累已可概见。
本应惩责押递,姑宽申饬。
本案中当事人“为买卖田地之故”,“指控被证九人之多”,且“提人于千里之外”,都成了官员“不予受理”,乃至“惩责押递”的理由。
2.拖延通过长期不办案的方法来促使当事人主动放弃和撤销诉讼请求,是古代官员惯常采用的息讼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