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45.27 KB
- 文档页数:30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 C )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A.儒家B.墨家 C.法家 D.阴阳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 A )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3.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每年(D)定为国家宪法日。
A.9月4日 B.10月4日 C.11月4日 D.12月4日4.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 C )。
A.十项 B.十五项 C.二十项 D.三十项5.“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 D )。
A.《宪法》 B.《民法通则》 c.《刑事诉讼法》 D.《出版管理条例》6.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 C )。
A.宪法 B.行政法规 C.法律 D.行政规章7.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B )。
A.宪法 B.同级政府规章 C.法律 D.行政法规8.“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患。
”这句话是( A )说的。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9.“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此观点的提出入是( A )。
A.邓小平 B.陈云 C.彭真 D.习近平10.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这是( B )提出的见解。
A.商鞅 B.张居正 C.王安石 D.王阳明1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话为( B )所云。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12.“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试题答案一、单选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A. 法治B. 仁义C. 礼仪D. 忠诚答案:B2. 法治中国建设中,强调的“依法治国”是指什么?A. 以法律为工具治理国家B. 以道德为指导治理国家C. 以人治为主导治理国家D. 以法治为手段,以德治为补充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A. 仁B. 义C. 礼D. 智E. 信答案:E4. “礼之用,和为贵”是哪位儒家思想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答案:A5. 法治中国的建设,强调了哪些方面的法治原则?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法律的权威性C.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选题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包括哪些方面?A. 家庭礼仪B. 社会礼仪C. 国家礼仪D. 个人修养答案:A, B, C, D7. 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A. 完善的法律体系B. 公正的司法制度C. 公民的法律意识D. 政府的法治实践答案:A, B, C, D8.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A. 传统文化为法治中国提供道德基础B. 法治中国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C. 传统文化与法治相互独立,互不影响D. 法治中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答案:A, B, D三、判断题9.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与法治中国建设是相悖的。
答案:错误10. 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答:中国传统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为法治提供了道德基础,促进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形成。
同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也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五、论述题12. 论述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答: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建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的是:A. 个人权利和自由B. 集体荣誉和集体利益C. 法律秩序和国家权威D. 科技发展和先进思想2. 中国的法制传统可以追溯到以下哪个朝代?A. 商朝B. 唐朝C. 清朝D. 共和国时期3. 下面哪个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A. 孔子B. 毛泽东C. 韩非子D. 鲁迅4. 中国古代的法治传统体现在下列哪个方面?A. 君主专制和法官裁决B. 男尊女卑和等级森严C. 重视礼仪和传统价值观D. 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原则5. 对于传统文化与法治的关系,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传统文化与法治相互排斥B. 传统文化是法治的基础和支撑C. 法治会破坏传统文化的传承D. 传统文化对法治没有影响二、问答题1. 请简要解释中国古代法治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中国古代法治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尊孔儒家思想为基础的。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秩序的重要性,通过尊重权威、尊重长辈、尊重祖先等方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法律秩序。
儒家礼仪观念对法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2. 中国古代法治传统与现代法治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中国古代法治传统强调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在权力和权威方面存在较大限制;而现代法治制度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权力制约,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以维护社会公正与秩序。
3.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法治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传统文化对于法治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法律基础,对于培养公民的尊法守法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传统文化强调的家庭和社区关系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4. 简述中国古代法治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古代法治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使得社会秩序得以规范,在商业发展、社会交往、刑事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法治传统也促进了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 共40分1 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 这一提法源自管仲 且在( C )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A 儒家B 墨家C 法家D 阴阳家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是以( A )为统帅 以法律为主干 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 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 宪法B 刑法c 民法D 经济法3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将每年 D 定为国家宪法日。
A 9月4日B 10月4日C 11月4日D 12月4日4 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 2015年)》中 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 C )。
A 十项B 十五项C 二十项D 三十项5 “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 D )。
A 《宪法》B 《民法通则》c 《刑事诉讼法》D 《出版管理条例》6 下列法的形式中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 C )。
A 宪法B 行政法规C 法律D 行政规章7 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下列各项中 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B )。
A 宪法B 同级政府规章C 法律D 行政法规8 “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 这是国家的祸患。
”这句话是( A )说的。
A.老子B 孔子C 庄子D 孟子9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此观点的提出入是( A )。
A 邓小平B 陈云C.彭真D 习近平10 天下之事 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 不难于听言 而难于言之必效。
这是( B )提出的见解。
A.商鞅B 张居正C 王安石D 王阳明11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话为( B )所云。
A 老子B 孔子c 庄子D 孟子12 “夫政不简不易 民不有近 平易近民 民必归之。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 C )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A.儒家B.墨家C.法家D.阴阳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 A )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宪法B.刑法c.民法D.经济法3.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每年(D)定为国家宪法日。
A.9月4日B.10月4日C.11月4日D.12月4日4.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 C )。
A.十项B.十五项C.二十项D.三十项5.“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 D )。
A.《宪法》B.《民法通则》c.《刑事诉讼法》D.《出版管理条例》6.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性文件是( C )。
A.宪法B.行政法规C.法律D.行政规章7.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B )。
A.宪法B.同级政府规章C.法律D.行政法规8.“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患。
”这句话是( A )说的。
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9.“必须使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此观点的提出入是( A )。
A.B.云 C.真D.10.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这是( B )提出的见解。
A.商鞅B.居正C.王安石D.王阳明1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话为( B )所云。
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12.“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主要指的是什么?A. 礼貌用语B. 礼仪规范C. 礼物交换D. 宗教仪式答案:B2. “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哪部典籍中?A. 《诗经》B. 《尚书》C. 《周礼》D. 《春秋》答案:B3. 下列哪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A. 仁B. 义C. 礼D. 智E. 信答案:C4.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中体现为:A. 重刑法B. 重视道德教化C. 严格执行法律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5. 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法治思想强调的是:A. 以德治国B. 以刑治国C. 德与刑并重D. 废除刑罚答案:C6.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以下哪部儒家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B7.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六艺”?A. 礼B. 乐C. 射D. 御E. 书F. 数答案:F8.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体现了哪种法治原则?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法律可以随意更改C. 法律只对穷人有效D. 法律可以因人而异答案:A9.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A.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B.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兄为弟纲C.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兄为弟纲D. 父为子纲,师为弟纲,夫为妻纲答案:A10. “以德服人”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中的“节”指的是________。
答案:节操12.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规矩13. 中国古代的“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________。
答案:《孟子》1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中国古代________思想。
答案:民本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中的________原则。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礼”主要指的是什么?A. 礼仪B. 礼貌C. 礼节D. 礼法答案:D2.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之一?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易经》答案:D3. “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4. 中国古代的“五常”指的是哪五种道德规范?A. 忠、孝、信、义、礼B. 仁、义、礼、智、信C. 忠、孝、礼、智、信D. 仁、义、礼、智、勇答案:B5.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艺”?A. 礼B. 乐C. 射D. 书E. 画答案:E6.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A. 法律的制定B. 法律的执行C. 法律的遵守D. 法律的宣传答案:B7.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A.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B.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兄为弟纲C. 君为臣纲、母为子纲、夫为妻纲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子为父纲答案:A8.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德”?A. 忠B. 孝C. 礼D. 信E. 勇答案:E9.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关系是什么?A. 礼是法的基础B. 法是礼的补充C. 礼与法是相互独立的D. 礼与法是相互对立的答案:A10.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A. 重刑轻民B. 重民轻刑C. 法律与道德相结合D. 法律与习俗相结合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包括以下哪些?A. 《论语》B. 《尚书》C. 《春秋》D. 《诗经》E. 《礼记》答案:ABCDE12. 中国古代的“礼”在社会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家庭关系B. 社会交往C. 国家治理D. 个人修养E. 宗教信仰答案:ABCD13.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包括以下哪些?A. 法律与道德相结合B. 法律与习俗相结合C. 法律与宗教相结合D. 法律与政治相结合E. 法律与经济相结合答案:ABD14.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传统文化是法治建设的基础B. 法治是传统文化的延伸C. 传统文化与法治是相互独立的D. 传统文化与法治是相互对立的E. 法治是传统文化的补充答案:ABE15. 法治中国建设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哪些?A. 重视道德建设B. 强调社会和谐C. 倡导法治精神D. 强调个人自由E. 强调集体主义答案:ABCE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与“法”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正确错误2、德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正确错误3、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正确错误4、法律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特征,其实是通过法律实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
()正确错误5、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
()正确错误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
()正确错误7、东汉时代,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
()正确错误8、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
()正确错误9、有法制一定要有法治,有法治也一定要有法制。
()正确错误10、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礼治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披上了温情面纱的“人治”()正确错误二、单选题1、()就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A、孟子B、佛教C、老子D、孔子2、()是以国家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法理念。
A、法B、伦理C、国家本位D、行政力量3、“文化”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A、《周易》B、《春秋》C、《论语》D、《大学》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A、《法经》B、《易》C、《春秋》D、《礼》5、()是养成法治思维最核心的要求。
A、严格依法办事B、坚守法治的定力C、敢于排除干扰D、克服特权思想6、()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
A、法制B、人治C、德治D、法治7、()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A、道家B、名家C、法家D、儒家8、()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
A、道德B、信约C、法治D、法制9、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整个社会对()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答案(2015)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每年(D)定为国家宪法日。
A.9月4日B.10月4日C.11月4日D.12月4日2. 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 C )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A.儒家B.墨家C.法家D.阴阳家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 A )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宪法B.刑法c.民法D.经济法4. 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 C )。
A.十项B.十五项C.二十项D.三十项5. “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 D )。
A.《宪法》B.《民法通则》c.《刑事诉讼法》D.《出版管理条例》6. 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 C )。
A.宪法B.行政法规C.法律D.行政规章7. 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B )。
A.宪法B.同级政府规章C.法律D.行政法规8.“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患。
”这句话是( A )说的。
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9.“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此观点的提出入是( A )。
A.邓小平B.陈云C.彭真D.习近平10.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这是( B )提出的见解。
A.商鞅B.张居正C.王安石D.王阳明1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话为( B )所云。
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12.“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安庆市《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卷安庆市《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卷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 B)A、实施B、规范C、教育D、惩罚2、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 C)A、礼B、义C、理D、法3、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 A )A、存异B、趋同C、守一D、无异4、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
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是(B)A、依宪执政B、党的领导C、民主执政D、依宪治国5、6、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辩,指的是(C)的观点。
A、孔子B、董仲舒C、公孙龙D、王阳明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D)A、司法公正B、司法独立C、建立法治政府D、依宪治国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A)定为国家宪法日。
A、十二月四日B、十月二十日C、九月二十日D、九月三十日9、“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是(D )提及的。
A、张延玉B、张英C、寇准D、张居正10、下列属于道德的一般本质是( C)A、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B、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C、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D、道德是一种真诚信服与坚持执行的态度11、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系统提出“法、术、势”概念的是(A)A、韩非B、商鞅C、申不害D、李悝12、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A)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A、审判B、司法C、执行D、守法13、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 A)工作来抓。
A、长期基础性B、基本C、普遍性D、阶段性14、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 A )A、《国家人权行动(2009-2010)》B、《国家人权行动(2010-2012)》C、《国家人权行动(2012-2015)》D、《国家人权行动(2010-2020)》15、道德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的社会功能是指(B)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C、平衡功能D、评价功能16、(C)认为: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在没有法治精神。
2022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就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A.孟子B.老子C.孔子D.fo教2.〔B 〕是以国家为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价值取向的法理念。
A.法B.国家本位C.行政力量D.伦理3.〔D 〕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4.儒家认为〔B 〕对于国家的安定和个人的幸福尤为重要。
A.天道自然和谐B.人人和谐C.天人和谐D.家国和谐5.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髓是〔D〕。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B.公正司法,违法必究C.科学立法,严格执法D.依宪治国,依宪执政6.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原则最早见诸于法律,是在〔A〕。
A.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B.1982年的刑事诉讼法C.1979年的宪法修改案D.1982年的宪法修改案7.全面推动(B),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局部A.共产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C.D.宪法制度8.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 (B)A.林则徐B.魏源C.龚自珍D.张之洞9.在我国X罪的构成要件中,X罪的主体是〔C〕。
A.商界人士B.事业单位工作人员C.国家工作人员D.企业工作人员10.〔A〕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表达,是真正预防冤案错案的必定选择。
A.疑罪从无B.疑案从挂C.疑罪从轻D.疑罪从有二、多项选择题11.儒家的特征是〔ABCD 〕。
A.尊奉六经B.提倡“中庸之道〞C.崇尚礼乐仁义D.主张“德治〞和“仁教〞,重视伦理道德等12.〔CD 〕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强国至道,强调和标准人与群体的权利、义务和意识行为。
A.人治B.诚治C.德治D.法治13.法治定义就是法的总揽,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ABC 〕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
A.自由B.人权C.民主D.公平14.宪法是〔ABC〕。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 C)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A.儒家B.墨家C.法家D.阴阳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 A)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宪法B.刑法c.民法D.经济法3.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每年(D)定为国家宪法日。
A.9月4日B.10月4日C.11月4日D.12月4日4.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 C)。
A.十项B.十五项C.二十项D.三十项5.“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 D)。
A.《宪法》B.《民法通则》c.《刑事诉讼法》D.《出版管理条例》6.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 C)。
A.宪法B.行政法规C.法律D.行政规章7.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B)。
A.宪法B.同级政府规章C.法律D.行政法规8.“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患。
”这句话是( A)说的。
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9.“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此观点的提出入是( A)。
A.邓小平B.陈云 C.彭真D.习近平10.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这是( B)提出的见解。
A.商鞅B.张居正C.王安石D.王阳明1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话为( B)所云。
A.老子B.孔子c.庄子D.孟子12.“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一、单选题(73题)1、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
A、人治B、权治C、法治D、钱治答案: C2、()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
A、合法行政B、程序正当C、权责统一D、诚实守信答案: C3、在我国的什么时期,铜器铭文由原先的铸造工艺发展到了手工凿刻?()A、战国B、西周C、唐朝答案: A4、我国四大民间传说除了有《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外,还有以下哪部作品?( )A、《封神榜》B、《白蛇传》C、《刘三姐》答案: B5、请问下列作品中哪一副是描绘汴京城内及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的?()A、《清明上河图》B、《朝元仙仗图》C、《春秋尊王发微》答案: A6、在中国的书法工具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哪四样书法工具?()A、笔、墨、纸、砚B、棋、琴、画、书C、琴、棋、茶、书答案: A7、现行宪法是于( )12月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A、1982年B、1988年C、1993年D、1999年答案: A8、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
A、立法B、执法C、行政D、司法答案: C9、语不惊人,死不休,对谁的评语?()A、杜甫B、李白C、杜牧答案: A10、我国书法史上,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是以下哪一位?()吴道子(约680~759年 )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
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
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
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A、吴道子B、王曦之C、阎立本答案: B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D、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答案: A1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常见的行礼方式?( )A、顿首B、作缉C、握手答案: C13、.请问“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出自我国唐代哪位诗人的笔下?()A、杜甫B、杜牧C、陆游答案: B14、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题及答案导读: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相融合,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传统文化对法治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历久弥新,对法治思维产生了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中庸之道”、“礼治”等理念,为现代法治提供了指导。
例如,中庸之道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与法治原则中的公正、平等和公共利益有着共通之处。
礼治强调秩序与规范的重要性,为法治提供了借鉴。
因此,传统文化可以为法治中国的发展提供价值观的引导。
二、法治中国的实践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体系的完善,中国正在逐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法治国家。
这为传统文化与法治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个法治中国将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助于注重传统文化价值的法律实施与裁判。
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例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传统文化与法治的融合需求更为强烈。
此外,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需要在法治建设中借鉴国际经验,并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实现传统文化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三、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的互动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
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为法治提供价值观的指引,也需要法治来保护和传承。
法治中国注重制度和规则的公正性,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使法治中国更加深入人心。
答案:1. 为什么传统文化对法治思维有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之道、礼治等理念与现代法治原则中的公正、平等和公共利益相契合,为法治提供了指导。
2. 中国近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什么?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体系的完善,中国正在逐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法治国家。
传统文化和法制考试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的“五礼”中,哪一项是关于丧葬的礼仪?A. 吉礼B. 凶礼C. 军礼D. 宾礼答案:B2. 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倡的“仁”的核心是什么?A. 忠诚B. 孝道C. 礼制D. 仁爱答案:D3. 以下哪部作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 《史记》B. 《汉书》C. 《资治通鉴》D. 《左传》答案:A4.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A. 汉朝B. 隋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5. 以下哪位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白居易答案:B6. 中国古代的“四书”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部?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道德经》答案:D7. 中国古代的“六艺”中,哪一项是指音乐?A. 礼B. 乐C. 射D. 御答案:B8. 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了“性善论”?A. 荀子B. 孟子C. 韩非子D. 老子答案:B9.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中,哪一项是关于孝子割股疗亲的故事?A. 黄香温席B. 董永卖身葬父C. 王祥卧冰求鲤D. 闵子骞割股疗亲答案:D10. 以下哪位皇帝是中国古代法制的代表人物?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仁宗答案:A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以下哪些?A. 造纸术B. 印刷术C. 火药D. 指南针答案:ABCD12.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五经”?A. 《诗经》B. 《尚书》C. 《礼记》D. 《春秋》答案:ABCD13.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三国演义》答案:ABCD14.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答案:ABCD15.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的“六艺”?A. 礼B. 乐C. 射D. 御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在线练习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本题得3分正确显示答案2、德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本题得3分显示答案3、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本题得3分正确显示答案4、法律信仰最本质、最内在的特征,其实是通过法律实现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
()本题得3分正确显示答案5、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
()本题得3分正确显示答案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
()本题得3分正确显示答案7、东汉时代,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
()本题得3分错误显示答案8、对法律产生信仰是一个法治社会的终极标志。
()本题得3分正确显示答案9、有法制一定要有法治,有法治也一定要有法制。
()本题得0分错误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10、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礼治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披上了温情面纱的“人治”()本题得3分正确显示答案二、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一个社会普遍的、大众的()是社会法治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本题得0分A、法律道义B、法律良知C、法律信仰D、法制观念参考答案:C、法律信仰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2、()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
本题得0分A、人治B、法治C、法制D、德治参考答案:B、法治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3、()致力于通过约束群体的外部行为,建设群体的行为文明,开掘群体的内心文明。
本题得3分C、依法治国显示答案4、儒家认为()对于国家的安定和个人的幸福尤为重要。
本题得0分A、人人和谐B、天人和谐C、天道自然和谐D、家国和谐参考答案:A、人人和谐试题解析:显示显示答案5、()是养成法治思维最核心的要求。
安庆市《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卷安庆市《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考试试卷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 B)A、实施B、规范C、教育D、惩罚2、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 C)A、礼B、义C、理D、法3、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 A )A、存异B、趋同C、守一D、无异4、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
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是(B)A、依宪执政B、党的领导C、民主执政D、依宪治国5、6、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辩,指的是(C)的观点。
A、孔子B、董仲舒C、公孙龙D、王阳明7、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D)A、司法公正B、司法独立C、建立法治政府D、依宪治国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A)定为国家宪法日。
A、十二月四日B、十月二十日C、九月二十日D、九月三十日9、“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是(D )提及的。
A、张延玉B、张英C、寇准D、张居正10、下列属于道德的一般本质是( C)A、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B、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C、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D、道德是一种真诚信服与坚持执行的态度11、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系统提出“法、术、势”概念的是(A)A、韩非B、商鞅C、申不害D、李悝12、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以(A)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A、审判B、司法C、执行D、守法13、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 A)工作来抓。
A、长期基础性B、基本C、普遍性D、阶段性14、中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是( A )A、《国家人权行动(2009-2010)》B、《国家人权行动(2010-2012)》C、《国家人权行动(2012-2015)》D、《国家人权行动(2010-2020)》15、道德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的社会功能是指(B)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C、平衡功能D、评价功能16、(C)认为:我们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在没有法治精神。
法治主义是今日救时惟一之主义。
A、康有为B、张知本C、梁启超D、胡适17、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源自( C )A、古埃及B、英国C、古罗马D、美国18、(A)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适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A、《易传》B、《诗经》C、《论语》D、《史记》19、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D)为稗官。
A、杂家B、纵横家C、阴阳家D、小说家20、“致良知”是理学家( C)提出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A、朱熹B、程颢C、王守仁D、王夫之21、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和而不同”、“和合中庸”、“政通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A)理念。
A、重和谐B、重论理C、重民本 C、重爱国22、“道德在中国具有两项功能:一是组织社会,安排伦理名分;二是涵养理性,设为礼乐揖让。
”是( A)提出来的。
A、梁漱溟B、樊洁C、梁启超D、王蒙23、下列属于家庭美德要求的是( A)A、邻理团结B、保护环境C、爱岗敬业D、遵纪守法24、2014年(D),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A、10月15日至18日B、10月18日至20日C、10月20日至23日D、10月23日至25日25、根据《》第275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 D)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A、5B、7C、10D、326、理学家以(C)为核心,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立了一个“三教合一”的理学思想体系。
A、道家思想B、佛教思想C、儒家思想D、法家思想27、良法+良治+良民=(A)A、善治B、顺治C、法治D、劣治28、“定分止争”典出(A):“法者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A、《管子七臣七主》B、《礼论篇》C、《吕氏春秋》D、《史记》29、在战国时期,法家曾经显赫一时,到秦朝更是登峰造级,但是以后迅速衰败下去。
主要是因为法家(A)A、不利于推行中央集权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没有反映统治阶级利益D、不能体现皇权的威严30、中国古代阴阳家的代表为(C)A、申不害B、管仲C、邹衍D、吴起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31、下列(ABCD)属于中国近代知名法学家张知本先生的著作。
A、《宪法论》B、《宪政要论》C、《法学通论》D、《社会法律学》32、建设法治政府,必须()A、健全依法决策机制B、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C、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D、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33、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是(ABCD)A、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B、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C、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D、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34、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AC)A、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B、党的领导就是社会主义法治C、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历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D、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党的领导35、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ABC)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A、制度化B、规范化C、程序化D、专业化3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除了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还要(ABCD)A、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B、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C、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D、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37、推进法治专门队伍(ABC),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A、正规化B、专业化C、职业化D、规范化3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ABCD)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A、马克思列宁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9、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ABC)A、伦理性B、开放性C、整体性D、排斥性40、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ABCD)A、根本性B、全局性C、稳定性D、长期性41、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实行(ABCD)A、自我管理B、自我服务C、自我教育D、自我监督42、“杂之广义,无所不包”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AC)A、纪昀B、《吕氏春秋》C、《杂家类叙》D、吕不韦4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B、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统治阶级政权运行的哲学基础C、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改革的理论武器D、墨家学说有利于促进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发展4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BC)A、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D、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45、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ABCD)A、及时性B、系统性C、针对性D、有效性46、传统文化典籍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概念的有(ABC)A、《管子》B、《论语》C、《旧唐书》D、《三国演义》47、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A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是,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A、历史虚无主义者B、历史相对主义者C、文化虚无主义者D、文化相对主义者48、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ABCD)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A、绿色发展B、循环发展C、低碳发展D、和谐发展49、按照罗尔斯的观点,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取决于(ABCD)A、分配正义B、矫正正义C、公平分配D、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50、陶行知先生认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要本。
”梁启超也指出:“断无私德浊下,公德可以袭取者。
”由此可见(ABD)A、通讯员德涵养对于公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我们应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C、私德的过分发达必然导致公德的弱化D、个人品德提高了就可以“内德于己、外德于人”,促进社会道德进步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51、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52、第二代新儒家代表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5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54、行政法规与部委规章处于同一法律位阶,他们之间如果出现不一致,需要双方协商解决。
(×)55、文化上的绝望和焦虑是20世纪不断发生革命的诱因之一。
(√)56、“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重伦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57、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当时被称为显学。
(×)58、法律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必要时可将法律政策化,解决实际问题。
(×)59、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现存最古老而完整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6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俭廉政”、“克己奉公”、“仁爱孝悌”、“仁义礼智信”等精华,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民富国强”、“民主法治”“精神文明”、“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等目标。
(√)61、“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曾国藩对近代政治文化发展态势做出的判断。
(×)62、在中国,“民本思想”是近代文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