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73
历史专题复习(二)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4、了解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知识网络三、要点整合: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1)新疆: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2)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受到了时代背景、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元明、清朝以及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入手,探讨中国在各个时期的国际交往与对外政策。
1.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在秦汉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外交政策主要以维护边疆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的经济利益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达到了巅峰,开始了著名的“西域开放”政策。
外交使节、士兵和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
此外,汉朝还同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通过通婚、贸易和谢罪使节等手段来维持边疆稳定。
2. 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元朝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政权的统治,外交政策主要以巩固统治和拓展领土为目标。
元朝在外交方面采取了蒙古化政策,通过蒙古宫廷封赐以及政治联姻等手段来巩固统治,并向西亚、东南亚派遣使节以拓展对外关系。
明朝时期,外交政策主要以防御北方鞑靼人的入侵和恢复中原为主。
明朝通过修建长城、加强边防和加强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经济稳定。
3. 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并防止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略。
然而,在清朝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革命浪潮,清朝不得不对外关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同时,中国也与邻国进行了外交交往,保持了地区稳定并保护了国家利益。
4. 近现代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现代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受到了国内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中国开始提倡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对外关系,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秦朝(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1)民族关系①中央设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②在北面,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窦宪攻打北匈奴。
北匈奴数败之后,被迫西迁。
【特别提醒】对两汉与匈奴的战争的正确认识:匈奴南下进攻西汉,目的是掠夺财富。
匈奴杀掠无度,给边境地区人民带来灾难,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匈奴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
两汉政府同其进行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保护汉族的先进文明,属于正义的战争。
匈奴族、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一员,双方战争不能用侵略战争、反侵略战争的观点看待。
③在西面,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中亚的要道。
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羌人生活的区域设护羌校尉;在氐人活动地区设武都、陇西、阴平三郡,置十三氐道;在西南设牂牁郡,管辖西南诸夷。
④在东北,汉朝设护乌桓校尉。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⑤在南方,汉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新设置郡县管理。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2)对外交往①陆路: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汉朝称日本为“倭国”。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特别提醒】西汉时期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的原因:经济、政治中心在北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对西域的管辖控制保障了交通的畅通;此时造船业不够发达,指南针尚未应用于航海。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
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民族关系(边疆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二)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边疆治理)(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
(1)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移民屯田;(2)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一)隋唐1、背景: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2、中央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3、隋朝的民族关系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guang )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民族关系(1)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密切联系。
(2)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与吐蕃:①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②会盟: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4)与南诏: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1.政治上:国家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2.经济上:封建经济得以发展。
3.民族关系上: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各民族联系得到加强,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等少数民族为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伟大贡献。
4.对外关系上: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
“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5.文化上: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知识线索]1.秦汉时期政治(1)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理论,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
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顺应汉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现实,一度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
汉武帝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首先建立皇帝制度,集中突出个人的权威地位,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在中央确立了三公九卿行政管理体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而保证了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控制。
此外,秦始皇还颁行了统一法令,严密控制六国贵族势力,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秦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承秦制”,西汉仍沿袭了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有因有革。
在地方上,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历史专题复习十: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梳理一:各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1.春秋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兼并的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民族迁徙形成规模。
(2)民族战争继续发生。
(3)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4.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是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
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和亲政策等。
第二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繁盛。
典型的是与吐蕃的关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特征:(1)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2)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相对衰弱,这使汉族政权在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时只能依靠“岁币”等方式。
(3)民族融合呈现新高潮。
6.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特征: ⑴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发展。
明朝时期,鞑靼的俺答汗与明朝和好。
明政府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
⑵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明清政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改土归流等方式,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四、1.我国民族融合的共同原因:①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
②封建国家分裂时期,各族人民在逃避战乱中不断交往,相互支持,加强了联系。
③在反抗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深了友谊,增进了了解。
④封建国家重新统一,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使民族融合形成趋势。
⑤封建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也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出现。
如北魏孝文帝、元世祖等。
2.民族融合的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 民族关系的启示:(1).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明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