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两极格局的结束 教学设计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96 KB
- 文档页数:9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学目标】1、识记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2、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3、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
4、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建议充分利用教材引言中的有关内容,引起学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或者利用探究主要问题导入。
【讲授新课】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对于本目重点把握美国里根政府对苏政策和具体措施,将其强硬和主动进攻的特点和态势分析到位。
苏联戈尔巴乔夫之争后的思想、策略也需要为学生分析清楚其原因、内容。
在讲述美苏关系缓和时,可重点为学生提供“中导条约”的相关内容,以此为例分析此阶段双方关系缓和的方式及其国际局势的影响。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⑴背景:里根担任总统美苏关系的变化⑵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所谓新“遏制政策”就是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美国政府大量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军事力量。
⑶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星球大战计划”。
目的是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可以打赢各种形式与规模的战争。
⑷意识形态: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加强宣传攻势。
2、苏联的“新思维”⑴背景:①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⑵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3、美苏缓和:①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即“中导条约”。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学习目标】1.了解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2.了解冷战结束的过程。
3.掌握20世纪80年代的苏美关系,认识苏美关系变化的影响(重点)。
4.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以及美苏关系变化带来的启示(难点)。
【基础知识】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
(2)政策:新“”政策。
(3)军事措施: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即“星球大战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4)意识形态措施:①号召对进行讨伐。
②支持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电台活动。
2.苏联的“新思维”(1)提出者:。
(2)内容:强调“”,不主张进行核战争。
(3)美苏关系的缓和①签订“中导条约”,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军备。
②双方交流合作取得进展。
二、冷战的结束1.背景(1)美国:布什政府关注苏联国内的改革,并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2)苏联:经济改革不能扭转经济下滑颓势,政治“”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各种危机全面爆发。
2.表现(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2)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德国重新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3)苏联解体①标志:年12月,《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签署。
②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持续了四十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对人类社会:美苏争霸曾经对人类安全与造成巨大威胁。
2.对国际局势3.对人类环境: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冷战思维的继续发展:目前,冷战虽已结束,但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重点阐释】1、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2、结合教材指出美苏争霸的特点及实质。
(1)美苏争霸的特点①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的竞争,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也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的体现。
第17课两极格局的终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讲述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历史,包括戈尔巴乔夫改革,苏东剧变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本课教学设计将重点放在苏东剧变上,采用一问一答式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述事变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2.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苏东剧变。
(二)教学难点苏东剧变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答法,讲解法,图片辅助法。
●教学媒体图片: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八一九”事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导入新课】(讲述)当今的世界上,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大家可以说说都有哪几强呢?(回答)(讲述)现在的俄罗斯是其中的一强,在俄罗斯之前的苏联,也是能够和美国平起平坐的一强。
之前我们学习苏联建立的时候,曾经说过苏联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从1922年苏联的建立,到它的解体,经历了将近70年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如此强大的苏联最后会走向解体的地步呢?其解体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还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学完本课你就会明白了。
【讲述新课】一、戈尔巴乔夫改革1.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示图片,讲述)在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上台成为苏联新一任领导人。
他在上台之后,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他并没有按照赫鲁晓夫的思路进行下去,而是从另一个思路进行的改革。
他当政时期进行的改革有什么具体内容呢?(回答)(讲述)他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方面,他和赫鲁晓夫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只是在一些具体方面进行一些改革,而没有真正涉及到苏联问题出现的根源,所以他们的改革注定是不会让苏联真正走出注定解体的圈子的。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知识网络一、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1、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2、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因素)3、日本和西欧的崛起4、社会主义阵营解体5、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⑴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89年被称为“东欧年”)⑵原因:A、内部原因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②经济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根本原因:各国没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执政党与政府威信低,脱离群众B、外部原因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②西方因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探究一:【历史纵横】阅读教材118页的历史纵横,德国的重新统一说明什么?⑴说明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它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
⑵但是德国的统一是以民主德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并入联邦德国为代价,又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提升自身国际地位。
2、苏联解体(1)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国内经济持续下滑民族日益矛盾尖锐党内斗争尖锐化1991年(3)苏联解体—— 1991.12.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建立独联体(4)苏联解体的原因A、内部原因①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因)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主要原因)B、外部原因:西方资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⑸苏联解体影响:①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②标志冷战结束③标志雅尔塔体系瓦解探究二:『学习延伸教材118页』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⑴不是。
⑵①它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②是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曲折三、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⑴对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要独霸世界,插手世界各地事务;⑵世界形势出现新特点:总趋势趋于缓和,但并不太平(地区,民族);呈现缓和紧张,和平和动荡并存的局面;⑶对社会主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遭受挫折,应该要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⑷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利(要挟,施压,混乱);有利(和平发展为主,利于经济振兴)⑸世界格局: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呈现多极化的趋势;⑹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一体化加快;⑺对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疑难解析1、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我们应吸取哪些历史教训?(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一、教学目标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史料研习分析讲解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本课教材主要说明了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解体的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整个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对国际局势造成的影响及对国际关系发展带来的启示。
本课引言以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为切入点,一语道破此计划的核心──把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之前。
这有利于学生简明扼要地掌握美国军事战略的核心思想,加之相应的图片辅助,更便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认识里根执政时期的对苏政策。
此外,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言特别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名称与该计划的联系,由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在青年学生中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可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从更深层次分析,引言的内容还隐含着美苏关系进入80年代后出现的态势转变,即美国对苏联的强大攻势。
“‘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一目主要叙述了美苏两国80年代的主导政策及双方最高领导人扩大接触的成果。
从美国方面的政策来看,1981年上台并连任至1988年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美苏关系及双方地位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其任期内,美国与苏联的关系表现为从强硬对抗到更多利用“缓和”局面使苏联自身发生转变的两个阶段。
里根执政之初提出了“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
在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目的是在美苏争夺中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规模的战争的能力。
第4节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二、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重点:里根的“新遏制”政策;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结合某些资料进行讲述,把抽象的史实具体化,形象化,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现问题中,在探究学习中,学会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回忆必修2有关第七单元“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的内容然后指出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走上解体。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后,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
具体说,美国采用两手对苏联加以反击:一是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第三世界中的亲苏政权,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鉴于70年代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从数量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
为此,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以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
二是意识形态上展开宣传大战,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
4.4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教学建议】重点:80年代的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极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突破方法:1.可用列表的方式,从时期、特点、大事等方面对美苏争霸的过程进行总结。
2.结合美苏两国与我国外交关系发展变化的实际,理解美苏争霸攻守态势的变化。
3.结合当今国际关系中的有关事例,理解冷战思维的影响。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和特点是什么?如何认识导致东西方冷战结束的原因?美苏关系的发展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最后一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八十年代初,苏联因实力下降而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更多地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提出:里根执政之初,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3)实施:①军事上:美国政府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加强军事力量,提出“灵活反应战略”,②意识形态上: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
2、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1)背景:20世纪80年代,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改革。
(2)内容:在对外政策上,他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3、美苏的缓和:(1)1987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即“中导条约”。
(2)1985~1988年,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上取得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
高中历史 4.4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4 两极格局的结束教案【教学建议】重点:80 年代的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极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突破方法:1可用列表的方式,从时期、特点、大事等方面对美苏争霸的过程进行总结。
2结合美苏两国与我国外交关系发展变化的实际,理解美苏争霸攻守态势的变化。
3结合当今国际关系中的有关事例,理解冷战思维的影响。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完全解体。
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20 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和特点是什么 ?如何认识导致东西方冷战结束的原因 ?美苏关系的发展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最后一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八年代初,苏联因实力下降而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更多地以“ 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提出:里根执政之初,提出所谓新“ 遏制”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 以实力求和平”。
(3)实施:军事上:美国政府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加强军事力量,提出“ 灵活反应战略”,意识形态上: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 字军讨伐”。
2、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1)背景:20 世纪80 年代,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改革。
(2)内容:在对外政策上,他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强调“ 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3、美苏的缓和:(1)1987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即“ 中导条约”。
(2)19851988 年,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上取得进展,签订了43 个双边协议。
《两极格局的结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两极格局结束的背景和过程。
2、分析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和影响。
3、认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知识梳理(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二战后,世界主要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也大大增强。
2、标志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55 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二)两极格局的演变1、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双方既有紧张对峙,也有缓和对话。
2、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3、 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美国重新采取强硬政策,苏联则转向全面收缩。
(三)两极格局的结束1、原因(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即多个经济力量中心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2)直接原因:苏联解体。
苏联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国内局势失控,最终解体。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对苏联进行渗透和颠覆,削弱了苏联的实力和凝聚力。
2、过程(1)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急剧缩小。
(2)1991 年 8 月 19 日,苏联发生“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1991 年 12 月 21 日,俄罗斯等 11 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
(4)1991 年 12 月 25 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正式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四)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1、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
(2)政策:新“”政策。
(3)军事措施: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计划”,对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4)意识形态措施:①号召对苏联进行“十字军讨伐”。
②支持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电台活动。
2.苏联的“新思维”(1)提出者:。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3)美苏关系的缓和:①签订“”,双方约定销毁部分核武器。
②双方交流合作取得进展。
[特别提醒]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反映了美国一贯追求世界霸权的特点;作为一种进攻型的战略抉择,它是对“尼克松主义”的修正,更多地承袭了“杜鲁门主义”的衣钵。
二、冷战的结束1.背景(1)1989年上台的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向苏联施加压力,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失败引发各种危机爆发。
(3)苏联放松对的控制。
(4)西方国家的“”策略。
2.过程(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执政党地位。
(2)德国统一:1990年,并入联邦德国。
(3)苏联解体:1991年,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宣告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特别关注]苏联解体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2)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3)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5)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战争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知识点拨]冷战的积极意义(1)客观上促进了军事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识记: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
2、理解:冷战思维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冷战结束后潜在的和平威胁。
3、运用: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同时也认识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过程中的紧张与缓和极大影响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从中再探究出争霸中的美苏与中国的内在关系。
2、归纳比较: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论从史出: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二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与争夺,既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稳定局势,并且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的国际社会,特别为当今人类的发展、国际政治的走向提供了值得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80年代的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极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两极格局的结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的变化和特点是什么?如何认识导致东西方冷战结束的原因?美苏关系的发展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最后一幕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1)背景:八十年代初,苏联因实力下降而无法保持和美国竞争的势头,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更多地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提出:里根执政之初,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3)实施:①军事上:美国政府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加强军事力量,提出“灵活反应战略”,②意识形态上: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
2、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1)背景:20世纪80年代,全球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改革。
(2)内容:在对外政策上,他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3、美苏的缓和:(1)1987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即“中导条约”。
(2)1985~1988年,双方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上取得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图片文字:右图为1983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封面。
封面文章内容即为有关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的争论。
请思考: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争霸的态势有何影响?此时的苏联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答案:(1)第三次科技革命。
(2)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给苏联经济造成沉重负担,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3)苏联提出“新思维”外交,主要表现在大量裁减军备和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二、冷战的结束1.东欧巨变:(1)原因: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苏联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②西方国家对东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概况: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德国重新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2)苏联解体:①标志:1991年12月,《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签署。
②影响: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持续四十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请思考:(1)根据材料二分析东欧剧变的本质。
(2)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答案:(1)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一定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全力发展;要抵制和反对西方腐朽势力的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1、对人类社会:美苏争霸曾经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
2、对国际局势:①不利方面:造成这些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②有利方面:在美苏关系中,美苏谁也不敢用战争的方式解决两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产生的矛盾,缓和就成了它们相互制约与达成协议的可行方法,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美苏两国签订的“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中导条约”成为战略稳定的基础,也是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
3、对人类环境: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造成了严重影响。
4、冷战思维的继续发展:目前,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问题探究】思考讨论: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了哪些问题和潜在危机?答案:(1)冷战思维依然影响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故而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获得真正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
(2)原被美苏矛盾掩盖的各种矛盾也随着滋长,如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恐怖组织等,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
(3)随着苏联一极的崩塌,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因而它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都会对国际局势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引发战争的潜在威胁。
小结:从八十年代,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
它提出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以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这在一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
苏联由于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到了80年代初,苏联已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所谓“新思维”,得到了美国的响应。
双方局势开始走向缓和。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美苏争霸曾经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了巨大威胁,冷战思维仍然影响着当今的国际社会。
重难点释疑:对美苏争霸的全面认识(1)特点:①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的竞争,双方都想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也是典型的冷战思维的体现。
②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当时的美国经济一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的损失,然而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而苏联的经济在战后也迅速发展。
③冷战也是军备竞赛方面的竞争,体现双方科技实力的较量,而苏联的落败也证明了其在经济与科技上比美国的落后。
(2)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及美国要称霸世界,是大国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是强权政治的体现。
两国之间的争夺再次使世界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同时也使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3)影响:①对美国:美国在争霸中,对外扩张,把世界很多地区纳入美国势力范围之内,使美国势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在争霸中消耗了大量国力,也使美国经济发展后力不足。
②对苏联:苏联在争霸中,积极发展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
使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使其国际影响大大增强;但另一方面,也使苏联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又遭受极大挫折。
③对世界: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能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①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③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④美苏两国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强加到别国头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
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权利。
典例(上海高考)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请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实际上考查对苏联解体影响世界格局的理解。
第(2)问主要回答美苏冷战的有关史实即可。
第(3)问尽管具有一定开放性,但也有章可循,即要围绕美苏争霸和冷战的相关史实评价。
答案:(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如: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或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规律技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道路上的挫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社会主义运动必将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备课资料:优化训练:一、选择题1.1983年,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右图),其主要目的在于A.保证欧洲盟国的安全B.扩大美国的影响C.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D.从经济上拖垮苏联解析:D 美国企图通过“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拖入高科技的军备竞赛,从而从经济上拖垮苏联。
2.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和平演变”是美国遏制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
为实现“和平演变”,美国采取的措施①开展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②发动对第三世界的战争③资助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组织④资助“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C ②的叙述不符合“和平演变”内涵,故排除含②的A、B、D三项,正确选项为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