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与洛可可纹样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9
中西方关于家具装饰纹样的对比与研究设计艺术学1110060504040155白雪中西方关于家具装饰纹样的对比与研究摘要:中西古典家具的精美的雕刻纹样是家具作为传统手工艺形式的主要装饰手法,蕴藏着无穷的美学意蕴。
古典家具的精品主要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王公贵族,其装饰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主流的人文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试阐述中国明清家具的装饰纹样与西方巴洛克洛可可式家具的装饰纹样从时代背景、装饰纹样类别、装饰纹样特点等方面的的比较分析。
1.时代背景1.1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时代背景巴洛克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那是的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控制教徒,此时,巴洛克艺术应运而生。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1.2.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明式家具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家具史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其时代背景有莫大的关系。
明代前期,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加上罗盘针的发明与使用,为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代中期,犹豫封建经济的发展,我国东南沿海手工业逐步走向繁荣。
不仅从业人数大增,而且技艺进步也很快;明中晚期尤其是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前后两个皇帝有几十年没有上朝,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人们饥寒交迫、困苦不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行将崩溃的边缘。
可另一面,这一时期的人们,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出于对政治的绝望,极力追求生活的舒适。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区别:巴洛克起源于西班牙文,原指大而不均匀的珍珠。
巴洛克风格以大小不一,剧烈运动的弧线和无穷的,大量反复的群曲线,以及交叉,对比的线条为主要图案语言,构图复杂,运动感强。
其后期作品逐渐忽略内容而追求形式多变。
(17世纪文艺复兴末期)洛可可原意为贝壳,指岩石和蚌客装饰的风格,是巴洛克的延续,是巴洛克刻意修饰走向极端的结果。
起源于法国宫廷。
具有纤巧秀美,繁絮和精致的女性化特点,极具装饰性,常采用短小,具有圆润转折的C形,S形,和漩涡形的丰富变化的弯曲的曲线。
(19世纪末)个人感觉:1。
巴洛克的花纹以大气为主,洛可可则以小巧为主。
2.巴洛克的服饰比较宽松,洛可可的比较紧身。
3.巴洛克的线条比较雍容膨胀,洛可可的线条一眼看去就觉得线条和配色都很有层次感。
洛可可与新洛可可的区别:所谓新洛可可,主要指这一时期的女装,。
推崇路易十六时代的华丽样式,不追求机能性,裙子膨大化,出现新的裙撑-克里诺林。
新洛可可时期的服装特点是男女装向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男装变得更加简洁和机能化,确立了不同时间、地点、场合的穿着模式。
女装不仅继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追求曲线和装饰的特点,而且还向着放弃功能、一味追求艺术效果的方向发展。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
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叶,成为欧洲文学艺术的主要思潮。
所谓古典主义,就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而得名。
到了18世纪中叶,庞贝城的发掘,德国学者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兴趣,古典主义又重新复兴起来,故称新古典主义。
比较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异同一、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 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 它的鼎盛期是在17 世纪。
“巴洛克”( Baroque) 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 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 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 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 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具有很强的宗教气息, 它的风格形成恰逢天主教复兴的需求。
16 世纪的意大利, 社会骚乱动荡, 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彼此结党攻诘, 天主教皇极力捍卫自己的权威, 吸引异教徒重返天主怀抱。
此时的教廷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来为宗教改革服务, 他们不惜重金把教堂和祭坛进行精心装点, 教堂中体现出华丽的巴洛克样式风卷残云般的动摇了文艺复兴的美学根基,以此来宣扬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力, 激发信徒的畏惧敬仰之情。
在天主教会的推波助澜之下, 巴洛克艺术风格日渐成熟。
其特点是追求韵律感、运动感、空间感、和豪华感, 追求标新立异、华丽绚烂的装饰性, 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
作品强调形式的变化, 不求细腻的深入刻画, 具有自由奔放、大气磅礴、豪放不羁的气质特征, 同时洋溢着雄伟浑厚、豪华高贵的气韵, 这种风格在16、17 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 其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二、巴洛克艺术当历史进入18 世纪以后, 法国引领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改革。
1715 年伴随着专制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离世, 巴洛克艺术也随之暮色降临, 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引领着洛可可的艺术风潮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之取代了巴洛克风格。
“洛可可”( Rococo) 一词来源于法文, 它的原意是指“贝壳”, 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
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区别巴洛克风格以大小不一,剧烈运动的弧线和无穷的,大量反复的群曲线,以及交叉,对比的线条为主要图案语言,构图复杂,运动感强。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
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像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
洛可可是巴洛克的延续,是巴洛克刻意修饰走向极端的结果,其起源于法国宫廷。
具有纤巧秀美,繁絮和精致的女性化特点,极具装饰性,常采用短小,具有圆润转折的C形,S形,和漩涡形的丰富变化的弯曲的曲线。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就是好娘,里头充满了镜子小碎花和家具全是金光闪闪的,墙上也要捆金边,还带点粉红色和薄荷绿,什么东西都卷来卷去的,绝对是洛可可风格。
设计分享--洛可可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区别2013-11-19 艺思设计艺思饰品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象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
(巴洛克风格是一个广义词,意大利巴洛克,法国古典,洛可可都算)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就是好娘,里头充满了镜子小碎花和家具全是金光闪闪的,墙上也要捆金边,还带点粉红色和薄荷绿,什么东西都卷来卷去的,绝对是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主要是室内设计)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哈利波特的霍格华兹,城堡又粗又圆又高又破时,那叫做中世纪建筑风格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巴黎圣母院,又瘦又高又尖时,感觉还有很多刺的,那叫做哥特式风格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克里姆林宫,是个洋葱头,或者不是纯洋葱头,但是上面有个明显十字架,而且很柱子形状的时候,那多半是拜占庭风格。
(巴洛克或罗马式的圆顶个人感觉不象柱子,没那么瘦高)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很象美国的帝国大厦,又感觉象上海的外滩,方方的很对称外头又没什么花巧,那叫做ART DECO风格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区别: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是天主教会炫耀财富的产物。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差異在哪裡??於十七世紀義大利的一種藝術風格及受義大利影響的歐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相類似的藝術風格。
在西元1600~1750年左右這段時期的歐洲藝術被稱為「巴洛克」藝術。
「巴洛可」所代表的真正意義是指「茺謬或怪異」。
使用巴洛克來稱呼此時期的藝術是因為十七世紀的建築風格異於古代希臘羅馬的建築形式,當時的評論家將這種不規則、變形與醜陋過於華麗裝飾的建築外表譏諷為巴洛克,於是後來巴洛克成為十七世紀藝術風格的稱呼。
在巴洛克的建築藝術中,教堂宮殿把建築、雕刻與繪畫集合成一整體,追求動勢與起伏。
此時期藝術家喜歡弧形、斜線、誇大的動勢、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效果。
加上在法國十八世紀的路易十五國王的注重享樂,標榜逸樂、貶低精神上的崇高,使得宮廷藝術過份強調華麗,輕巧繁瑣的裝飾性,成為後來18世紀歐洲的洛可可畫風。
著名建築師波洛米尼(1599~1667年)所建的羅馬教堂,為一真正高度巴洛克風格的典型建築。
教堂中央為神殿之入口,兩旁有成雙的壁柱左右對稱,圓頂與塔樓來裝飾屋頂,壁柱的頂端裝飾著捲軸與弧形曲線,夢幻式的裝飾化,具有誇張的舞台效果。
.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1.htm建於西元1660~1680年間的凡爾賽宮,可說是炫耀皇室貴族勢力的極致作品。
高貴壯麗的外貌,人工化的花園、噴泉,讓整個建築包括外在環境都成為一個美麗的舞台背景,許多當時的歐洲城堡,紛紛仿效凡爾賽宮,為自己塑造一個夢幻的人造世界。
.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4.htm帕尼尼作泰瑞莎的幻象(1645~52年)大理石高350公分。
貝尼尼是十七世紀一位雕刻兼建築家。
他習慣在教堂內設計充滿戲劇性的裝飾作品。
他曾為羅馬一間小教堂祈禱室製作祭壇雕刻品-聖女泰瑞莎。
作品呈現的方式極具舞台性的效果,由上方投射下來的光,照射在作品人物上,讓作品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
.tw/primary/art/ch_js/menu/baroco/2.htm巴洛克時期的主要藝術中心羅馬,匯集了歐洲各地的藝術家,此時期由於反宗教改革之運動,使得文藝復興時期受限於教會的藝術家們,變得更有活力。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的对比一、简介:1.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它是16世纪的古典主义者对16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流行于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
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意思。
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
2. 洛可可风格:洛可可(ROCOCO)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克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
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
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
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二、特点以及代表作品:1.巴洛克风格特点以及代表作品:①.巴洛克的风格特点比较明显,因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神相背离,其主要特点可归结以下几点:·豪华。
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激情。
巴洛克艺术需要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支撑;·运动。
强调运动与变化,排斥单调的重复与简单的变化;·空间感与立体感。
这与以上几点是相统一和谐的;·综合性。
巴洛克艺术涵盖方方面面,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等,同时作为每一方面又与其它方面紧密相联。
例如一座巴洛克建筑中,往往具有很多的雕塑与绘画的成分,甚至有音乐、戏剧、文学的成分;·优雅与浪漫。
巴洛克是可以归为浪漫主义的。
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的区别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巴洛克风格?什么是洛可可风格?可能很多人对这两种风格都不是太了解。
据郑州装修网小编了解,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分为许多种,巴洛克和洛可可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种风格类型。
虽然巴洛克和洛可可都很华丽,但巴洛克更加雄伟,而洛可可相对比较阴柔。
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的区别有哪些?1、巴洛克比较有宗教色彩,比较辉煌大气,洛可可相比女性的色彩多一些,比较温和柔美。
2、巴洛克注重建筑,洛可可注重室内装饰;3、巴洛克一般都是用硬物装饰多,(金、银),洛可可主要是布艺。
4、巴洛克的那种繁复是比较大的花纹图案组成的,洛可可的花纹图案小一点,但是也多。
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各自有什么特点?1、什么是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
受到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熏陶,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以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强调个性的张扬与动感,追求气势宏伟、奔放、夸张的艺术效果。
装修中喜好富丽奢华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整体偏男性化。
巴洛克风格特点:(1)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2)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3)色泽柔和、轻盈、华丽、精致、细腻。
(4)崇尚自然。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2、什么是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是一种装饰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对于府邸的形制和外形上也有相应特征。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流行于法国贵族之间,是在巴洛克装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特点:(1)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
(2)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与洛可可时期服装的对比与联系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
巴洛克艺术形式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所谓“巴洛克”,意思是“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不规则有瑕疵的珍珠,也就是“不圆的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
巴洛克时期的服装特征巴洛克时期的服装制作考究,样式精美,繁复堆砌,色彩艳丽。
巴洛克风格服装的发展经过了大约三个阶段,最终以法国式样的流行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是上衣肩部已不见文艺复兴时期的横宽和衬垫效果,代之而来的是溜肩。
整体效果由僵硬变得柔和,由紧缚变得宽松,由支立或膨起变为下垂或自然合体。
这个时代的男装极尽装饰所能,讲究上下装、内外衣、颜色和面料的搭配,层次丰富,讲究协调,潇洒飘逸,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大量人为化的造型和装饰使男装空前绝后地走向了琐碎、华美、精致的极点。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女装跟随男装的特点,利用繁复堆砌的褶裥、花边、各种花结带饰,共同营造了巴洛克特有的雍容华贵的贵族气息。
各种锦缎、高级丝绸、织入金银线的饰带、金银线的图案刺绣、花边在服装中大量使用。
以裹胸收腰作为开场白,以巴洛克时代如贵族般缀满蕾丝花边的夸张袖子作为情节发展的高潮,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时装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变。
略微蓬松的及膝窄裙结合精致的褶皱,加上漫不经心的花边,一齐散发着温柔甜蜜的浪漫气息。
束腰是巴洛克风格时装的主要特点之一,也将成为新一季时尚舞台上的最佳主角。
洛可可风格产生的时代与背景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虽然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但同时“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并且逐渐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风格。
“洛可可”一词本来是用来嘲讽路易十五时期那些花里胡哨、不甚得体的装饰图样,其中含有轻浮、媚俗的贬义。
巴洛克与洛可可两者之间的区别分析
首先我分别用一句话来概述两者各自的总体特征。
巴洛克整个风格奢华、富贵,充满了强烈的精致感;而洛可可的整个风格轻盈、细腻,充满了女性的柔美。
如果要将两种风格给一个性别的话,那么巴洛克就显得更为MAN,而洛可可就较为女人一点。
然后,我再从两者风格的线条做比较,洛可可的线条与巴洛克的线条相比,洛可可的线条更为轻快、纤细;而巴洛克强调线型的力度和流动的变化。
还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就是洛可可的线条多使用形态变化多的“C”、“S”或者是曲线和弧线。
接着,我们再从色彩上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巴洛克的色彩强烈,装饰空间的家具与饰品色彩浓艳,给我们一种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而洛可可的奢侈风格较为淡雅、秀气,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在里面。
在家具方面两者也存在不同,巴洛克风格中的家具材料多用昂贵的木质材料,采用了大量的精美雕刻与花样繁多的装饰涂金。
椅子也多用兽形腿。
而洛可可的家具则采用造型高耸纤细却多象牙白的形式。
雕刻的方式也多为浅雕刻。
最后在其他装饰物上,巴洛克装修时多用多彩的织物,精美的地毯和精致的大型水晶吊灯。
而洛可可却会使用一些花环,花贝壳弓箭等图案的纹样的装饰品。
多使用色彩明快、
淡雅的物件。
我的概述完毕,谢谢!
作者:陈彬彬。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差異在哪裡?於十七世紀義大利的一種藝術風格及受義大利影響的歐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相類似的藝術風格。
在西元1600~1750年左右這段時期的歐洲藝術被稱為「巴洛克」藝術。
「巴洛可」所代表的真正意義是指「荒謬或怪異變形」。
使用巴洛克來稱呼此時期的藝術是因為十七世紀的建築風格異於古代希臘羅馬的建築形式,當時的評論家將這種不規則、變形與醜陋過於華麗裝飾的建築外表譏諷為巴洛克,於是後來巴洛克成為十七世紀藝術風格的稱呼。
在巴洛克的建築藝術中,教堂宮殿把建築、雕刻與繪畫集合成一整體,追求動勢與起伏。
此時期藝術家喜歡弧形、斜線、誇大的動勢、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效果。
加上在法國十八世紀的路易十五國王的注重享樂,標榜逸樂、貶低精神上的崇高,使得宮廷藝術過份強調華麗,輕巧繁瑣的裝飾性,成為後來18世紀歐洲的洛可可畫風。
※例子:著名建築師波洛米尼(1599~1667年)所建的羅馬教堂,為一真正高度巴洛克風格的典型建築。
教堂中央為神殿之入口,兩旁有成雙的壁柱左右對稱,圓頂與塔樓來裝飾屋頂,壁柱的頂端裝飾著捲軸與弧形曲線,夢幻式的裝飾化,具有誇張的舞台效果。
※例子:建於西元1660~1680年間的凡爾賽宮,可說是炫耀皇室貴族勢力的極致作品。
高貴壯麗的外貌,人工化的花園、噴泉,讓整個建築包括外在環境都成為一個美麗的舞台背景,許多當時的歐洲城堡,紛紛倣傚凡爾賽宮,為自己塑造一個夢幻的人造世界。
※例子:帕尼尼作泰瑞莎的幻象(1645~52年)尼尼是十七世紀一位雕刻兼建築家。
他習慣在教堂內設計充滿戲劇性的裝飾作品。
他曾為羅馬一間小教堂祈禱室製作祭壇雕刻品-聖女泰瑞莎。
作品呈現的方式極具舞台性的效果,由上方投射下來的光,照射在作品人物上,讓作品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
巴洛克時期的主要藝術中心羅馬,彙集了歐洲各地的藝術家,此時期由於反宗教改革之運動,使得文藝復興時期受限於教會的藝術家們,變得更有活力。
巴洛克繪畫更激昂的情感內涵和具說服力的寫實手法,使藝術家們更能表現自我。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异同一、比较两种文化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对于巴洛克(Broque)与洛可可(Rococo)的来源与定义在此我不做过多的阐释。
17世纪被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代,是建筑和绘画为主要形式的时代,雕塑不再像文艺复兴时那样以一门独立艺术地位出现,它被降低到作为建筑的装饰地位。
巴洛克的工艺美术主要围绕的是因建筑而兴起的染织工艺、木工艺和玻璃工艺等。
建筑是巴洛克时代的主要形式,其他工艺美术都是为其服务。
这种巴洛克式的建筑比以往的建筑更多地去炫耀权威和财富,它大量采纳各类贵重的材料,在各个细部采取最华贵的也最繁复的装饰;另一方面建筑师也鼓舞去追求那些最“耳目一新”的效果以震慑大众。
他们强调运动,强调变化,仿佛给予了石头生命的色彩。
波罗米尼的《圣卡罗教堂》是个极好的例子,其主要特征:规模宏大,巧夺天工,奢侈的装饰和大量采纳圆柱、重叠柱、圆顶、断檐波浪形墙面。
建筑外形呈波浪状,运动感极强。
其建筑外表附贴大量的饰物。
与建筑同样,巴洛克风格织锦、木工艺、玻璃工艺、金银工艺、陶工艺、石工艺造型也是十分的烦琐复杂、大气,极具韵律感。
比如德尔夫特陶器《青花花草纹轮形陶壶》,从形制上我们可以感觉出它与古典的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设计把腹部变成中空的车轮状,中部有高浮雕装饰,其口部外张,颈部略较口部小,底座分几层与腹部相连。
器形奇特、韵律感强,加上坚硬的质感让人感觉到阳刚的男性气息。
贝尼尼的雕塑也如此,比如其作品《四大河喷泉》,人物形象健硕,充满阳刚之气。
与“男性风”的巴洛克工艺美术不同,洛可可工艺美术秀气柔美,那是种极具女性气息的艺术。
其建筑装饰多采纳“C”形、“S”形曲线做装饰,极其繁缛,极尽奢华,看完后无不让人感叹其工艺的精细。
比如鲍夫朗设计的巴黎苏必兹府公主厅,在其房间内本来垂直的墙角被处理成曲面并用极其精巧、纤细、优美的盘旋植物纹样装饰,晶莹的水晶吊灯、纤细的家具、清淡娇艳的色彩等众多因素结合起来制造出优雅迷人的效果。
巴洛克时期纹样与洛可可风格纹样特点的异同巴洛克是一种艺术风格,从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盛行于欧洲。
在欧洲,最常见的定义是“通过动态运动,显性情感和自信的修辞为特点的艺术风格,衍生与发展了矫柔造作洛可可艺术”。
天主教会的普及和巴洛克风格的成功感到鼓舞的罗马天主教教会,这使已在安理会的遄达,响应时代决定的新教改革,认为艺术应直接沟通和情感参与主题。
贵族也看到了作为一个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手段,那就是表示胜利的动力和控制戏剧性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风格。
16世纪一度流行的样式主义,由于其刻意模仿盛期文艺复兴大师而缺少创新的艺术创作,因而没有激情和新的艺术表现力。
巴洛克艺术的出现正是为了在表达激情和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实现突破。
另外,扩大的陆地疆界和无限的空间的观念鼓舞了艺术家们向新的领域和风格扩展。
产生背景:1、天主教为了吸引信徒的给信徒以满足感,艺术的作用受了重视。
(巴洛克首先在罗马出现,同时大量的订单来自天主教会)2、社会上涌现出的巨富新贵使得豪华享受之风盛行,对艺术的需求增长。
3、大权在握的君主希望国家生活在各个方面展示和表达其权威的伟大。
特点: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总体上,它代表了一种对绚丽、激情、宏伟、豪华、运动的热爱,是艺术由严肃和轻松的一种交替。
巴洛克风格在其艺术观念中,含有加强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因素。
它摒弃尺度和规,逐渐打破容与形式的平衡。
它酷爱曲线和斜线,剧烈的扭转,展示一切可以造成人们惊奇、赞叹的东西。
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戏剧性效果和表现力是强烈和巨大的。
洛可可风格应形成于18世纪,巴洛克风格是它的前身。
洛可可是法国王室的末代风格,洛可可沿袭了巴洛克时期的技术和风格,沿袭了巴洛克柔和的线条及有人的色彩,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主要描述圣经和古典艺术中高贵景象,洛可可艺术时期则大相径庭,它表达的是更私密、更强烈的感情。
作品中充满了感官上的喜悦,它描述的是爱。
洛可可是法国的艺术风格,它的时代相当于路易15的执政时期,它起源于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在17世纪是一项重大变革,但在进入18世纪时,洛可可艺术将前期艺术改造升华成为一种更精美、更柔和、充满曲线的艺术风格,所以洛可可是一种更为优雅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洛可可
Baroque And Rococo
巴洛克纹样与洛可可风格纹样特点的异同
巴洛克(Baroque)
“巴洛克”这个词是从西班牙词汇barroco演化而来的,原义是指一个大而不规则的珍珠(它至今仍是珠宝匠的术语),这意味着宝贵的东西已经变得不成形了。
有人相信这个术语是从拉丁语verruca演化而
来的,它的意思是瑕疵。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于16世纪下半期,他的产生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它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巴洛克风格盛行於17世纪到18世纪初,为欧洲各国教会或宫廷中的贵族式艺术造形。
介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
罗马耶稣会教堂
(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洛可可(Rococo)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
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
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
饰物,而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
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巴洛克与洛可可纹样的不同处。
巴洛克其主要特色有
1. 动感、不规则。
2. 不重实用性,豪华华丽。
3. 富宗教与贵族之威严。
4. 色彩鲜艳。
5. 放弃古典形式。
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6. 空间深度大空间感立体感强。
7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
8 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
①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②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③色泽柔和、艳丽。
④崇尚自然。
⑤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
弗拉戈纳尔《秋千》缎子织物《王妃之光》
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点是装饰华丽运动强烈,是为宫廷与教皇服务的。
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雕塑以及室内装饰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突破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理性匀称静止典雅的风格。
《圣德丽莎的幻觉》
巴洛克纹样较为粗犷奔放,华丽繁缛,色彩对比鲜明艳丽浮华,偏爱复杂多变的构图,没有统一的调和的整体效果,主张“自我表现”为其特征,豪华琐碎耀眼夺目所以的装饰只是为了装饰。
巴洛克纹样的美的标准在于以碎裂和不调和躁动和喧嚷过剩和无序来发现。
如果说巴洛克风格是男人的表现那么洛可可风格就是优雅女人的完美体现,洛可可风格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
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
表现颇为琐细的宫廷生活的轻快、亲密的场景,有时也表现田园风光。
以妩媚和矫揉造作为特征。
洛可可风格以接近自然为目的,取材更多从自然而来。
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轻盈、精致、细腻。
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不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方向多变的如“C”“S”或涡券形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作装饰,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
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却豪华富丽。
造型优雅,制作工艺、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
等特点,以创造轻松、明朗、亲切的空间环境,致力于个人快乐的寻求。
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小巧、精致、甜美而优雅。
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将树叶以极其丰富、半抽象的装饰形式表现出来,洛可可风格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
,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线条更加轻快纤细,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
并充满了曲线花纹或漩涡花纹的装饰。
巴洛克与洛可可纹样的相同处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都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
都为宗教服务,都是追求奢华的风格,讲究极度形式的完美,洛可可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是巴洛克风的延续。
都凸显一种装饰的华丽的气氛,美术史称之为“矫饰主义”。
都受中国传统的影响。
巴洛克纹样是文艺复兴样式的后期同时也可以说是洛可可纹样的前期。
明确的说正是因为有了奇特怪异,过分装饰的巴洛克纹样,才紧接着产生了华丽优雅的洛可可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