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以及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6.13 KB
- 文档页数:1
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区别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
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
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
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之比较一、时代背景巴洛克(Baroque)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
17世纪的欧洲在历史上是一个变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加强,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抗衡,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欧洲带了新的生机。
另一方面,由于始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影响,传统宗教的地位逐渐动摇,各地反宗教浪潮的此起彼伏,使得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都有了动摇和改变。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巴洛克形式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形式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更普遍的则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思是“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不规则有瑕疵的珍珠,也就是“不圆的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
原本是十八世纪的学者指责这一时代的艺术中衰颓、浮夸和过分雕饰。
最初意大利人用它来表示建筑中奇特不寻常的样式,特点是装饰性强、辉煌华丽,注重光的效果,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在结构上富于动势,因此整个风格显得高贵豪华、很有生气。
这个艺术风格后来由建筑影响到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染织、服装等艺术的各个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
“洛可可”( Rococo)一词来源于法文,它的原意是指“贝壳”,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怎样区别洛可可和巴洛克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区别: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是天主教会炫耀财富的产物;特征是繁琐堆砌,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雕刻风气盛行,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室内则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巴洛克风格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立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罗赫尔修道院教堂洛可可风格建筑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点是:喜欢用弧线和 S形的装饰风格,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卷草舒花,线脚大多用金色;洛可可风格装饰有: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服装的区别:巴洛克可参考电影温莎情史,洛可可可参考电影绝代艳后;也有书籍巴洛克与洛可可作者:美米奈路易十四时期是巴洛克风格最盛行时期,流行华丽的大团花装饰和果实图案,路易十五则图案较小,至路易十六已经进入洛可可时期,时兴小碎花;巴洛克服装分为荷兰风格时期和法国风格时期;1650后,法国风格开始兴起,是十七世纪的欧洲艺术上最重要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大量的缎带,大量的蕾丝的使用;左图:晚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初奥尔良公爵夫人&法国路易十五图右图:十八世纪法国1780年荷兰式巴洛克的特色为3LLace,leather,long locks荷兰时期主要特征是领子,直到现在荷兰民族服装业可以看到;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紧绷的裤子延长到膝盖,下面是长袜;男装历史上最华丽最妩媚的男装在巴洛克时期; 最大的特点是大袖子蕾丝、带马刺的靴子、羽毛大帽子和佩剑;这个时候流行短小马甲,有点像西装背心;这个时候的内衣非常华丽,被大量丝带重重捆扎,一件内衣需要100多米长的缎带装饰;长外套开始出现,一开始没有领子,后来出现大领,从上到下密密麻麻装饰华丽的排扣,此时裤子流行灯笼裤,也是到膝盖扣住,下面是紧身长袜;鞋子一般是方头,鞋跟很高,一般是红色,鞋上装饰花朵或是缎带,巴洛克晚期出现鞋扣以代替装饰;女装巴洛克时期的服装除了西班牙其他女人这个时候开始不用穿裙撑,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上衣要么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袒胸露乳,法国时期开始把领口挖深加宽,袖子镶着大量蕾丝,有时候袖子被打成很多段,一节一节的,每段都镶嵌蕾丝;裙子时兴蓬松造型,最外层的裙子从腰开衩向外翻,有时还用花结或是扣子像窗帘系起来,有时把外面裙子向后翻,在臀部打结;洛可可男装:是现代西装的原型,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常伴随前短后长的设计;同时也出现了领子的设计,袖子也有原来的大开口变成了贴合手臂的款式.1715年以后,裤子多用亮色,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修饰,缓解紧束的腰身,这种上衣称作夫拉克这是燕尾服的原型,也是现在的晨礼服的始祖,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女装:在大花大果图案逐渐缩小的巴洛克后期,开始产生小碎花洛可可文化;如果说巴洛克时期是男人的世界,那么洛可可时期则是女人的世界;这个时期女装的特点是颜色淡雅柔和,追求服装面料的质地柔软,丝绸面料,各种绸带、花边、褶折的运用,花纹图案小巧,繁琐的假发、头纱、面具、扇子等小巧精致的饰品;除此之外,表现在印花图案上则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题,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为"花的帝国"The Empire of Flora;因此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这个时代是女性沙龙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装的修饰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Corset+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到了18世纪中期,制作技术更加进步,主要在于嵌放鲸须的数量和方面.布的接缝处处理的十分巧妙,这时的紧身胸衣一般都在后边系扎;胸衣外边罩的罗布前开,在胸前装饰有倒三角形的胸饰斯塔玛卡;Corset+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绘画的区别:巴洛克画家的典型代表是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盖兹、凡·戴克、贝尼尼和卡拉瓦乔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对比变化,富有戏剧性,宗教题材气息浓厚,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这个时期的艺术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极力强调运动,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圣母之死卡拉瓦乔洛可可风格画中人不再是神、圣人或骑士,而是宫廷的朝臣、贵族等,描述上流社会男女享乐生活,颜色细致、淡雅,人物纤细;一些画像体现当时的美学开始脱离宗教、国家等思想方向;不再表现人物的端庄神圣,开始表现得有点不纯洁和不道德;洛可可的风景画是田园诗式的,多数描写贵族男男女女在悠闲地游山玩水;主要代表画家是华托、布歇、法戈纳等;发舟西地岛华托蓬帕杜夫人布歇文学:巴洛克文学17世纪意大利唯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文风华丽浮夸,强调运动和变化,侧重表现幻想,因而特别有装饰美和形式美;巴洛克作家致力于描绘一种“乌托邦”式的世界,其作品中充满了天主教的思想;文学主题是“人生如梦”,提出了“人生舞台”的概念,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根本没有现实,人也不可能认识现实;巴洛克文学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美尔斯豪森的痴儿西木传等;洛可可文学以轻松的文体大量出现,并着力于表现人的情感,尤其是爱情的魅力;经常将现实世界扩大或缩小后加以描写,或者以镜中像的方式折射现实;比如伏尔泰的小大人、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这个时期的作家还酷爱写游记式作品,让主人公在游历中学习人生、了解世界; 洛可可文学产生了强烈刺激人们感官和心智的效果,刻意描写与现实相悖的事物,以反讽手法引入革新观念,打破现存秩序和规范,追求自然、理性、平衡的新世界;。
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区别巴洛克风格以大小不一,剧烈运动的弧线和无穷的,大量反复的群曲线,以及交叉,对比的线条为主要图案语言,构图复杂,运动感强。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
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像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
洛可可是巴洛克的延续,是巴洛克刻意修饰走向极端的结果,其起源于法国宫廷。
具有纤巧秀美,繁絮和精致的女性化特点,极具装饰性,常采用短小,具有圆润转折的C形,S形,和漩涡形的丰富变化的弯曲的曲线。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就是好娘,里头充满了镜子小碎花和家具全是金光闪闪的,墙上也要捆金边,还带点粉红色和薄荷绿,什么东西都卷来卷去的,绝对是洛可可风格。
设计分享--洛可可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区别2013-11-19 艺思设计艺思饰品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象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
(巴洛克风格是一个广义词,意大利巴洛克,法国古典,洛可可都算)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就是好娘,里头充满了镜子小碎花和家具全是金光闪闪的,墙上也要捆金边,还带点粉红色和薄荷绿,什么东西都卷来卷去的,绝对是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主要是室内设计)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哈利波特的霍格华兹,城堡又粗又圆又高又破时,那叫做中世纪建筑风格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巴黎圣母院,又瘦又高又尖时,感觉还有很多刺的,那叫做哥特式风格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克里姆林宫,是个洋葱头,或者不是纯洋葱头,但是上面有个明显十字架,而且很柱子形状的时候,那多半是拜占庭风格。
(巴洛克或罗马式的圆顶个人感觉不象柱子,没那么瘦高)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很象美国的帝国大厦,又感觉象上海的外滩,方方的很对称外头又没什么花巧,那叫做ART DECO风格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区别: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是天主教会炫耀财富的产物。
论欧洲建筑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审美区别与影响摘要:巴洛克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
而洛可可风格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
本篇论文主要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进行赏析,探索其艺术特点、审美区别以及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欧洲建筑特色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正文:一、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艺术特点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建筑方面,它还包括绘画、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领域。
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炫耀财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充满欢乐的气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
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
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
而洛可可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是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
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
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
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
喜用娇嫩的色彩,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
总而言之,洛可可在巴洛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成于巴洛克晚期;巴洛克所指的对象是建筑主体,洛可可的对象是室内装饰;巴洛克讲究的是运动、变化,还加入了对光影的应用,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洛可可则是奢靡,繁琐,更多地用于皇室建筑。
巴洛克是大众艺术,洛可可倾向于皇室艺术。
二、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审美区别“巴洛克”与“洛可可”是两个模糊而且情绪化的术语。
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的异同(一)巴洛克与洛可可的相同点两个时期的建筑都是在经典时期之后出现的。
巴洛克建筑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经典的风格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都已经是教科书般的存在。
而洛可可首先从法国发展起来,古典主义在那里已经成为一个由艺术原则构成的严谨系统所建构成的指导原则。
两个时期的建筑在都是企图从经典的束缚与“规则”中解放,是非理性的建筑形式,因此他们的名称都带有一定的贬义。
“巴洛克”原意为“畸形的珍珠”,衍义为拙劣、虚伪、矫揉造作、或风格卑下、文理不通,被那时的批评家用以贬低巴洛克时期的艺术。
“洛可可”一种由贝壳与贝壳类似的图形制成的小巧甜食,并被当做企图满足上流社会放浪奇想的产物而遭鄙视。
理论家从它与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相悖的观点批评洛可可这种艺术形式。
两个时期的建筑都对后来的建筑形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巴洛克建筑极富有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出奇入幻的新形式,开拓了建筑造型的领域,活跃了形象构思能力,开拓了室内空间布局崭新的观念,积累了大量独创性手法。
因此,在古典主义建筑实力强大,拒斥巴洛克式建筑的新教国家,如法国,巴洛克式建筑的影响,还是突破政治和宗教的屏障,渗透了过去。
直到19、20世纪,欧洲和美洲的建筑不论风行着什么样的潮流,其中多多少少都有巴洛克的形式和手法,证明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洛可可时期的建筑师和装饰家,是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法国古典主义的的伟大成就哺育出来的,他们并不缺乏创造的才能,因此,他们虽然只能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从事洛可可的装饰,却为它创造了许多新颖别致的、精细工巧的作品,它扩大了装饰题材,更富于生活气息,更加自然化。
一些洛可可风格的客厅和我是,非常亲切温雅,宜于日常起居。
所以洛可可的装饰影响是相当久远的。
两个时期的建筑都趋向自然化。
巴洛克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
在城市里建造了一些开敞的广场。
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
洛可可的装饰题材中有自然主义的倾向,造园艺术也倾向自然化而摒弃几何化。
巴洛克和洛可可珠宝首饰风格差异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皆源于法国,从时间上划分,在路易十四在位期间,盛行的风格称作为“巴洛克”;在路易十五在位期间,流行的风格称为“洛可可”。
从视觉上判断,巴洛克与洛可可则是刚与柔,阳与阴的区别。
路易十四与路易十五虽是前后继位却并非父子关系,而是曾祖曾孙。
路易十四在位期间罢免首相一职,圈养贵族,王权空前的中央固有集权。
路易十四一生历经四次大战,其中两次与整个欧洲为敌,无愧太阳王之称号。
而流行的巴洛克风格,恢弘壮丽,一派帝王气象。
路易十五毫无继承他曾祖父的雄图伟略,沉溺女色,他的情妇——蓬皮杜夫人,她几乎掌管了法国的大小事务,使得法国直接跌落欧洲二流国家,但却在艺术方面的造诣惊人,改变了当时的绘画,装饰艺术等流行风向,那就是颇具阴柔风格的洛可可。
在巴洛克之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珠宝就是小型雕塑。
巴洛克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使珠宝变得抽象,对称。
跟巴洛克风格一致的使此时珠宝恢弘的气概和从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
巴洛克风格的珠宝工艺主要为:珐琅;钻石;和table cut钻石。
巴洛克风格的珠宝会运用大量的色彩浓重的珐琅来展现花卉,尤其在17世纪欧洲上流阶层疯狂崇尚郁金香,而大量珠宝饰品都以此为装饰形象,以彰显身份高贵。
而黄金镶嵌技艺是巴洛克的主流技艺,黄金镶嵌的往往是钻石,这些钻石大量采用table cut技术,一种原始的钻石琢型。
这种技艺的雕琢会使得钻石看上去偏黑,是因为刻面的少使光线无法反射。
到了洛可可时代,就与巴洛克时代截然相反,设计理念多以不对称为主,珠宝流行的线条流畅的不对称设计,处处彰显女性美。
洛可可风格的珠宝工艺主要为:金银混镶,玫瑰切钻石。
到了18世纪珐琅不再流行,此时珠宝背面多为錾刻或干脆毫不装饰的平面,而不再使用珐琅。
金银混镶自1760年代诞生后就成了镶嵌钻石的标准工艺。
采用这种工艺的珠宝正面是白银,背面是黄金。
这种工艺解决了黄金镶嵌钻石使白钻变黄钻的问题,直至维多利亚时期钻石珠宝大多用白影镶嵌。
论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个性之比较作者:李卫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2期摘要: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发源于罗马,而后迅速在意大利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当时的法国、荷兰等国家。
它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绘画、室内装饰等各个方面。
到了18世纪,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被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关键词:巴洛克洛可可艺术一、社会背景巴洛克这个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原意是奇异古怪。
巴洛克这个词指的是17世纪的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
在巴洛克艺术之前,欧洲当时盛行文艺复兴,由于当时的欧洲国家通过扩张和掠夺殖民地为欧洲积累了不少财富,例如,当时航海业处于世界前列的英法等国,尤其是上级阶层,在生活上极其奢华,同样,他们也开始在艺术上追求这种豪华的、细腻的、充满激情的情调,以满足贵族和上层阶级。
十七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新旧教权力的互相抗争的时期,暴力竞争的同时,需要一种艺术去迷惑信徒,因此,巴洛克也是十七世纪欧洲宗教竞争下的一个产物,它是为宗教所服务的,所以,巴洛克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或是建筑都与宗教息息相关,音乐是充满了教堂音乐的这种感觉,绘画多是以宗教为题材,当然也有些人物和风景的绘画,但以宗教为主,建筑上,气势恢宏,顶面一般都处理成拱顶和攒尖,墙面饰以雕刻和绘画,主题也是以宣扬宗教为题材。
洛可可艺术,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人们的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洛可可艺术就是应这个时代的需求而生的艺术,洛可可一词来自于法语,其意思是与岩状饰物相关。
洛可可的发起人是位女性,是蓬帕杜夫人蓬帕杜夫人是路易十五的情妇。
洛可可艺术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主要是室内装饰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的对比一、简介:1.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它是16世纪的古典主义者对16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流行于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
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意思。
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
2. 洛可可风格:洛可可(ROCOCO)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克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
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
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
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二、特点以及代表作品:1.巴洛克风格特点以及代表作品:①.巴洛克的风格特点比较明显,因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神相背离,其主要特点可归结以下几点:·豪华。
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激情。
巴洛克艺术需要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支撑;·运动。
强调运动与变化,排斥单调的重复与简单的变化;·空间感与立体感。
这与以上几点是相统一和谐的;·综合性。
巴洛克艺术涵盖方方面面,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等,同时作为每一方面又与其它方面紧密相联。
例如一座巴洛克建筑中,往往具有很多的雕塑与绘画的成分,甚至有音乐、戏剧、文学的成分;·优雅与浪漫。
巴洛克是可以归为浪漫主义的。
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的区别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巴洛克风格?什么是洛可可风格?可能很多人对这两种风格都不是太了解。
据郑州装修网小编了解,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分为许多种,巴洛克和洛可可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种风格类型。
虽然巴洛克和洛可可都很华丽,但巴洛克更加雄伟,而洛可可相对比较阴柔。
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的区别有哪些?1、巴洛克比较有宗教色彩,比较辉煌大气,洛可可相比女性的色彩多一些,比较温和柔美。
2、巴洛克注重建筑,洛可可注重室内装饰;3、巴洛克一般都是用硬物装饰多,(金、银),洛可可主要是布艺。
4、巴洛克的那种繁复是比较大的花纹图案组成的,洛可可的花纹图案小一点,但是也多。
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各自有什么特点?1、什么是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是17世纪初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
受到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熏陶,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以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强调个性的张扬与动感,追求气势宏伟、奔放、夸张的艺术效果。
装修中喜好富丽奢华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整体偏男性化。
巴洛克风格特点:(1)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2)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3)色泽柔和、轻盈、华丽、精致、细腻。
(4)崇尚自然。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2、什么是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是一种装饰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对于府邸的形制和外形上也有相应特征。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流行于法国贵族之间,是在巴洛克装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特点:(1)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
(2)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服饰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往往被称为宏伟、奢侈、享乐和纵欲的时期,她们所带来的艺术影响是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替代的。
谈到服饰就不得不提起这两个时期,她们和后世人们对他们的时尚的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了解。
一、巴洛克时期17世纪的欧洲极为动荡,历史进入一个重要的变革期。
荷兰、英国先后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
在这种社会变革、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环境下,那些王公贵族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权势的男士们玩弄权术,搞政治阴谋,或者追求时髦的贵夫人。
在这样一个男性大显身手的时代,必然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baroque)特指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后来代表西方艺术史上一个时代,其特点是气势雄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
美术、建筑样式显得装饰过多。
服装史上也把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出现的装饰过剩的奇异装束称为巴罗克样式。
巴罗克时期服装大体上分为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
荷兰风时代也被称为“3L”时代,即长发longlook、蕾丝lace、皮革leather 三者流行的时代。
男装填充物取掉,造型宽松了,Ruff领变成了翻领或披肩领。
男服胸前、袖子上仍有裂缝装饰,袖克夫越来越宽,出现长裤。
女装裙撑取掉了,造型变得柔和,高腰身,出现大胆袒胸样式,三条裙子叠穿。
法国风时代出现时装杂志,男装变化最为显著。
上衣极度短缩,衣长及腰或更短,袖子变成短袖或无袖,小立领.前开,门襟上密密麻麻一排扣子,下摆处常接一窄条垂布,白有肩料向下挂着缓带表示身份。
下半身出现裙裤。
缎带是巴罗克样式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装饰。
60年代以后,男装出现了紧身长外衣、室内服、裤子的组合。
女服重新出现紧身胸衣、臀垫。
二、洛可可时期每一种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就总会刺激另一种文化的产生,后者往往是前者的传承,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修改和发展。
巴洛克与洛可可两者之间的区别分析
首先我分别用一句话来概述两者各自的总体特征。
巴洛克整个风格奢华、富贵,充满了强烈的精致感;而洛可可的整个风格轻盈、细腻,充满了女性的柔美。
如果要将两种风格给一个性别的话,那么巴洛克就显得更为MAN,而洛可可就较为女人一点。
然后,我再从两者风格的线条做比较,洛可可的线条与巴洛克的线条相比,洛可可的线条更为轻快、纤细;而巴洛克强调线型的力度和流动的变化。
还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就是洛可可的线条多使用形态变化多的“C”、“S”或者是曲线和弧线。
接着,我们再从色彩上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巴洛克的色彩强烈,装饰空间的家具与饰品色彩浓艳,给我们一种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而洛可可的奢侈风格较为淡雅、秀气,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在里面。
在家具方面两者也存在不同,巴洛克风格中的家具材料多用昂贵的木质材料,采用了大量的精美雕刻与花样繁多的装饰涂金。
椅子也多用兽形腿。
而洛可可的家具则采用造型高耸纤细却多象牙白的形式。
雕刻的方式也多为浅雕刻。
最后在其他装饰物上,巴洛克装修时多用多彩的织物,精美的地毯和精致的大型水晶吊灯。
而洛可可却会使用一些花环,花贝壳弓箭等图案的纹样的装饰品。
多使用色彩明快、
淡雅的物件。
我的概述完毕,谢谢!
作者:陈彬彬。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以及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区别巴洛克风格又分多种,主要是文艺复兴后为教皇建筑形成的一种风格!洛可可是在巴洛克之后,比巴洛克线条更轻快更纤细!更偏重一点欧洲宫廷风格,多运用贝壳的曲线!
欧式风格分为几种,其中的巴洛克风格于17世纪盛行欧洲,强调线形流动的变化,色彩华丽。
它在形式上以浪漫主义为基础,装修材料常用大理石、多彩的织物、精美的地毯,精致的法国壁挂,整个风格豪华、富丽,充满强烈的动感效果。
另一种是洛可可风格,其爱用轻快纤细的曲线装饰,效果典雅、亲切,欧洲的皇宫贵族都偏爱这个风格。
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
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
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原则。
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
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不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方向多变的如“C”“S”或涡券形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作装饰,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
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却豪华富丽。
室内装修造型优雅,制作工艺、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等特点,以创造轻松、明朗、亲切的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