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通论-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共52页
- 格式:ppt
- 大小:4.95 MB
- 文档页数:52
儒释道法名墨阴阳纵横杂家农家等各家综述儒释道法名墨阴阳纵横杂家农家等各家综述儒家代表⼈物:孔⼦、孟⼦、荀⼦。
作品:《论语》、《孟⼦》、《荀⼦》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
⾄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孟⼦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仁政”,在对⼈性的论述上,他认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之所以提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代表⼈物:⽼⼦、庄⼦、列⼦。
作品:《道德经》、《庄⼦》、《列⼦》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
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
⽼⼦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墨家代表⼈物:墨⼦。
作品:《墨⼦》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
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思想上提出尊天事⿁。
同时,⼜提出“⾮命”的主张,强调靠⾃⾝的强⼒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蹈⼑,以⾃苦励志。
诸子百家之: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计然家、杂家NO.1 兵家纵横家代表人物:孙武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统称,又特指先秦时代专门研究战争的学派。
诸子百家或多或少谈及战争,但全方位研究军事并指导军事实践的只有兵家学派。
兵家自诞生起,就不仅仅局限于研究阵法战术。
影响战争胜负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天文地理、民心向背等因素,都是兵家人士留心的焦点。
换言之,兵家追求的是民族存亡之道,是安国全军之道。
《司马法》云:“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句话最能代表先秦兵家对战争的整体态度。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
这四类兵书覆盖了所有与战争相关的领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军事史上的兵学最高峰。
在列国征战的大争之世,无论是大国兼并小国,还是弱国抵御强国,兵家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秦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割据,是人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完成最后一击,正是执掌三军的兵家名将。
可以说,只要战争没有从人类社会消亡,兵家智慧的价值就永远存在。
到了今天,兵家谋略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
商界与体育界也大量借鉴先秦兵家智慧来提高竞争力。
先秦兵家主要经典有《司马法》、《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
代表人物:孙武、吴起。
NO.2 纵横家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纵横家又称策士、游说之士,是诸子百家中专攻外交智慧的学派。
纵横家一生揣摩列国形势格局,游说诸侯,为所选邦国谋划王霸之策。
小国策士利用大国间的矛盾,智退强敌保存本邦。
大国策士游说他国权臣,诱导对方采取利于本国政策。
纵横家大体上分为合纵与连横两大流派。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经过战国前期的变法浪潮,天下进人了一个均势格局。
由于列强之间实力不相上下,为了打破均衡,都千方百计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并削弱竞争对手。
合纵派主要是联合山东列国封锁西方的秦国(有时针对东方的齐国),连横派则主要以泰国为核心拉拢分化合纵阵营。
百家争鸣之九流十家十一大学派百家争鸣之九流十家十一大学派九流划分《汉书·艺文志》中的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佛祖、天、皇上、官、阁老、宰相、进、举、解元佛祖、仙、皇帝、官、斗官、秤、工、商、庄田佛祖、仙、皇帝、官、烧锅、当、商、客、庄田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秀才、医、丹青、皮(皮影)、弹唱、金(卜卦算命)、僧、道、棋琴举子、医、风水、批、丹青、画、僧、道、琴棋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高台、吹、马戏、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打狗、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优、娼、吹手巫、娼、大神、梆、剃头、吹手、戏子、街、卖糖上九流俗语: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朝廷,四流官,五流商家,六流客,七馋,八懒,九赌钱。
中九流俗语: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俗语: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十一大学派(含兵家、小说家)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春秋》、《孟子》、《荀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理论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
孟轲是孔子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
1、阴阳家简述2、阴阳家的矛盾性3、阴阳家的治国思想1、阴阳家——阴阳家的形成其实也很早,它的根据来源于易,与道家算是并行发展的。
虽然史书上明确记载的阴阳家代表是邹衍,阴阳家也不例外。
2、阴阳家是一个及有高端科学技术的门派,也有神鬼迷信色彩的一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科学与迷信不是相悖的吗?怎么可能融合?其实恰恰相反,太超前,或者是不为人知的科学,反而被人无法认识,因而使人只能去相信有神鬼的存在。
比如魔术,就是一种超越大多数人理解的科学知识,所以人们觉得很不可思议,才会生出是不是会魔法等借助神明来解释原因。
比如“中医”讲究经脉,经脉是无形的,但是中医不借助药力通过刺激人的穴位,却能使人康复。
不使用麻药,却能用针灸使人暂时神经麻痹。
而西方向来以科学观来解释一切的思想,却始终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中医对人体的奥秘。
再比如世上出现的麦田圈,因为现代科学无法解释,而只能怀疑是更高度文明!阴阳家在当时也是如此,其实连他们自己也并不清楚什么是科学和迷信。
只知道阴阳两极,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便能解决一切事物。
比如占星的天文知识,和对地理地质的考察,其实里面都含有很高的科技成分在里面,而且他们在当时也相当的有成就阴阳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有正就有反,有得必有失。
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这种思想其实跟道家思想是一致的。
而阴阳家与道家的区别在于,道家追求的是理解万物本源,使人顺其自然的生活。
阴阳家则是通过了解自然的规律,使人能进一步的“利用”自然,服务于人自己。
阴阳家其实与道家一样,早在诸子百家争鸣前就有,只是当时没有争鸣,也自然不为人知。
所以阴阳家又可以细分为专注于天文的占星家,与专注于地理的堪舆家(其实就是现在看风水的一类人)。
相对应的阴阳家对于中华文明的天文知识和地理知识都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作用,古代以来的天文历法,辨别天气,预告自然灾害,都有着阴阳家的知识。
但由于古人对科学认识的局限性,所以他们会添加一些迷信色彩来证明他们的科学结论。
诸子百家精选,阴阳家典籍介绍春秋战国,那是一个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大时代,在那个时代里面,不单单是有着最有智慧贤人,最勇猛的将军,更是有着数都数不清的文化典籍以及珍贵的思想财富,就比如说蕴含着阴阳学说的典籍,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概述战国时期,有一支专门主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被称为“阴阳家邹衍”,史学家一般以齐国人邹衍(驺衍)、驺奭为创始人。
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阴阳说”和“五行说”。
“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这和道家创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阳,阳生阴,阴阳生八卦,太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同。
“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
研究阴阳五行说,能从天体的运行的计算来制订历法,掌握世间万象。
到后来,发展出专门研究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家”、研究历法的“历数家”后与“五行家”相结合。
在蒙昧的科学洪荒时代,为了避免灾厄,人们总是希望能预先得知天地变迁的异动,“阴阳五行说”的出现将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
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传至今的《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三十时》、《阴阳家佚书辑本二种》等。
地位和源头"阴阳"的主导思想是以五行决定政治,概念最早见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鹖冠子》、《管子》、《黄帝内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即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着录名家着作一百多家,将阴阳家列入“九流十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先秦至汉代出现的学术流派)着作上升到千家。
纵横家、阴阳家、墨家、名家、儒家纵横家出现在战国时期,一些具有辩才的谋士对列国整治进行讨论,因而形成了“纵横家”。
纵横家是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鬼谷子。
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对七国局势进行分析,形成“合纵”和“连横”两派的主张。
合纵思想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而连横思想则是建议秦国联合齐国或者楚国,对另外四个小国进行围剿。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
纵横家们对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熟悉,善于辞令和权术,他们大多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也是中国五千年中最早的外交政治家。
由于纵横家经常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为君王出谋划策也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因此,常被视为利欲熏心的小人,没有忠君爱国的道德情操。
相对其他学派而言,纵横家真正活跃的时间十分短暂,但他们的论辩才能和外交思想却是历代可以借鉴的一笔精神财富。
阴阳家是活跃于战国中期的一个学派,因为提倡五行学说而得名,也称作“五行家”或者“阴阳家”。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邹衍,他发展了原始的阴阳五行之说,将五行与人生、政治、国家等相联系,认为一切社会活动都存在五行相克相生的内因。
“阴阳”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五行”则是出现在《尚书》。
到了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产生了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因此,阴阳家的学说大多是从《易经》和《尚书》中提炼而得。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中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
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则是“五德始终”说,邹衍认为朝代的更替是由五行相辅相克决定的。
阴阳家的主导思想是用五行学说决定政治的走向,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