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疗法高树中著
- 格式:docx
- 大小:214.15 KB
- 文档页数:11
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治面瘫!面瘫,俗称“吊线风”,临床表现以口角歪斜、眼睑不能闭合为特征,故又名“口眼歪斜”。
现代医学称为“周围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治不如法,而转为坏症”(《伤寒论》)时有发生,病复、病遗给病人造成很大生活压力,高树中老师熟研经典,由博返约,勤于临证,善于思考,临床中有自己独到的诊治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
高树中经验体会: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
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
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
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髎、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
转载:《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分享首次分享者:河北大熊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风铃为了网友们搞好针灸实践,把我的藏书中的关键内容打出来发到群里,望有兴趣的朋友收录。
当你有了成果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我,只报个讯就可以。
目的是带动其他朋友学习实践它。
《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下述病症,只取一穴而可治)一、经络病证的一针疗法:头疼——头维(三棱针)肓俞(用脑过度头痛)眉棱骨痛——昆仑,或解溪。
麦粒肿——肩胛区反应点。
牙痛——翳风、内庭、太溪。
大抒、偏历。
落枕——后溪或束骨、悬钟。
颈椎病——束骨、昆仑、后溪、腕骨、太溪,大钟,足跟腱中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中风手指拘挛——腕骨。
乳腺增生——人迎。
急性腰扭伤——人中、后溪、龈交异点、手三里、太冲穴处压痛点、腰痛1穴到腰痛5穴。
膝关节炎——大杼、尺泽。
腓肠肌痉挛——承山。
癔病性失语——涌泉。
二、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四关主治五脏,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病在阴之阴者,刺阴这荥输,病在脏者,取之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暮穴的作用脏腑病证的用穴规律——)胃脘痛——至阳或灵台、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尺胃、脐胃。
腹痛——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曲泉。
膈肌痉挛——攒竹、翳风、太渊、乳中、中魁穴、太溪穴、急性胰腺炎——地机。
支气管哮喘——孔最、鱼际、神阙。
心绞痛——内关、至阳、喜笑不休——神门。
脏躁——少海。
慢性胆囊炎——阳陵泉、胆囊穴。
丘墟透照海。
痛经——十七椎、神阙。
急性扁桃腺炎——少商、商阳。
美容——足三里、人迎。
养生保健——足三里,涌泉、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三、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病症。
太渊穴治疗寅时(3——5点)病症。
三间穴治疗卯时(5——7时)病症。
陷谷穴治疗辰时(7——9)病症。
太白穴治疗巳时(9——11时)病症。
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时)病症。
一针疗法读后感读完这一针疗法啊,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小窗。
以前总觉得治病嘛,那不得是一堆药、各种复杂的疗法齐上阵。
可这一针疗法,真有点“大道至简”的味道。
就好像武林高手,不用那些花里胡哨的招式,一招制敌。
这书里讲的一针下去就能解决问题,开始我还将信将疑呢。
但是随着深入阅读,发现这里面是有大讲究的。
这一针可不是乱扎的,就像下棋,每个穴位都是一个关键的棋子,要下对地方才能扭转乾坤。
比如说吧,针对某个病症,找到那个特定的穴位,就像在一团乱麻里精准地找到线头一样。
这可需要对人体经络、穴位有超级深入的了解,那些中医前辈们就像人体地图的绘制者,把这些穴位的秘密都摸得透透的。
而且这一针疗法还特别有画面感。
我读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老中医,手拿着细细的针,眼神专注,然后“嗖”地一下扎下去,患者的病痛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减轻。
这可不像那些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让人云里雾里的医学理论,它很实在,很接地气。
从这里面我还感受到中医的智慧。
中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一针疗法只是其中一颗闪闪发光的小宝石。
它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神奇之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的经络气血去看问题。
一个小小的穴位,可能就关联着身体的好几个部位,就像一个小小的开关,控制着身体这个大机器的某个功能。
不过呢,这一针疗法也不是万能的魔法。
它需要医生有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判断。
就像开车,不是知道方向盘怎么打就能开得好,得经过很多次的练习才行。
这也让我对那些会一针疗法的医生更加敬佩了,他们就像身怀绝技的侠客,在病痛的江湖里行侠仗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的兴趣又增加了几分。
感觉中医就像一个神秘的老友,每一次深入了解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这一针疗法就像是老友给我讲的一个特别有趣又特别有用的故事,让我忍不住想把这个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也能感受到中医的魅力所在。
简析《一针疗法》本人学习了高树忠的《一针疗法》,感觉非常好,好的中医针灸师就应该选穴准确,一穴见效。
由于本书是Pdf格式,只好我边看边自己再重新记录一下。
好让更多的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开头的一句话说的很好:让喜欢针灸的人了解针灸,让学习针灸的人热爱针灸,让从事针灸的人享受针灸,让中国的针灸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穴位表象辩证:如肝俞,如果隆起(多见左侧肝俞)证属肝火无疑。
如肾俞、太溪望之凹陷,病人一定是肾虚。
针足三里,出针后针孔出现凹陷,说明胃经气虚。
若针了几次孔出现凹陷在短时间内就平了,说明胃气渐复。
头痛:女性经前头痛,头维穴点刺出血。
肓俞穴用于用脑过度,肾虚冲气上逆引进头痛。
太阳疼痛可针束骨,阳明头痛可针中脘,少阳头痛可侠溪,厥阴头痛可针太冲。
眉棱骨痛:昆仑,这是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主要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的眉棱骨痛。
一侧痛取同侧,两侧都痛取双侧,先用拇指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以活动疼痛处,按压约30—60秒钟,若疼痛减轻,再行针刺,用提捻转泻法,同时让患者继续活动眉部疼痛处,留针30分钟。
一般针后即能缓解。
若疼痛缓解不明显,则属胃热上攻,起针后再针解溪。
麦粒肿: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二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1次即可治愈,最多不超过3次。
一是肩胛区反应点。
反应点是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起于皮肤,小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
用三棱针点刺或者挑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止”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
二是足中趾趾腹,一般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血变而止。
最好是大趾和次趾一起点刺。
牙痛:一般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两大类,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虫牙痛即龋齿牙痛。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就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
高树中“三通”理论概述高树中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著作有《一针疗法》和《中医脐疗大全》,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973”科研计划课题,临床善于应用单穴治疗疾病,倡导针药并用。
作者有幸师从高老师,跟师过程中深感老师理论渊博,学术观点独特。
高老师独创三通理论,即通关、通经和通络,此理论运用于临床,可有效拓展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思路。
现将高老师三通理论整理介绍如下。
1.通关“ 关”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 以木横持门户也”,《古代汉语词典》释为“人体的要害部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
结合以上解释,高老师认为人体之“关”,是在人体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要害部位。
高老师认为人体的关有四关(腕、踝、膈、脐)和颈关。
之所以要通关,首先,关所在的部位都是人体的要害之所,人体的气机在此处正常通行才能够维系生命健康,正如城市的立交桥必须畅通,交通才不致瘫痪。
其次,针灸临床中有些疾病使用经络辨证治疗效果不明显,按疾病所在依身体躯干部位的不同(如颈关、膈关、脐关竖向将躯干分开)而辨证则可收到明显效果,因此通关非常重要。
如何通关?四关和颈关周围各有重要的穴位,这些穴位即是开关的钥匙,通关即在这些穴位上行针刺或艾灸以疏通气机。
1.1 腕、踝二关《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穴中有十原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此十原穴可以反应五脏的生理功能,还可主治五脏之疾患,临床常以腕踝针疗法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常见病证,因此,无论从生理功能的反应,还是从通关角度论治疾病,腕、踝二关都要通畅。
1.2 膈关首先,膈关是人体上焦、中焦的分界线,它是将元气由中焦转至上焦的关口和枢纽,全身气机亦必须通过此关口才能布散到身体的上下、内外、表里,若膈关堵塞不通则肝气无法左升,肺气无法右降,心、肾不能相交,人体则百病丛生。
高树中:中医脐疗大全,自汗、盗汗十一、自汗、盗汗1、方【药物】五倍子适量。
【制法】研为细末,或用水调成膏状。
【用法】敷脐中,1次用药2~5克,1-2日1换。
用于自汗、盗汗。
【疗效】巢伯舫治盗汗37例,除1例用药6次无效外,其余36例均于用药1~4次后痊愈;张谟瑞治疗多汗症6例(盗汗1例,自汗5例),痊愈5例,无效1例;浦鲁言治疗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伴盗汗212例,596人次,痊愈491人次,好转86人次,无效19人次,总有效率为9681%;沈超治疗盗汗14例均愈。
【出处】《中医杂志》(1):27,1961、《浙江中医药》(9):345,1979、《四川中医》(4):封三,1987.《辽江宁中医杂志》(4):33,1988.【备注】此法在《万病回春》、《本草纲目》、《种福堂公选良方》、《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医学实在易》等书第中均有记载。
2、方【药物】五味子适量【制法】捣碎如泥状【用法】敷贴脐部。
用于盗汗。
【疗效】治疗3例因急性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脊髓外伤所致的重症盜汗,均在用药1-2次内痊愈。
【验案】患者,男,50岁。
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尿便困难5天入院。
经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脊髓炎。
病人入院后10余天左右两下肢从脐以下夜睡盗汗如水洗并伴有白天轻度出汗,用许多方法治疗10余天无效,病人十分痛苦。
后用五味子60克捣碎如泥(如干稍加水),用纱布敷于脐部,1次大减,2次痊愈。
【出处】《中医药学报》(4):37,1984。
3、方(双五子糊剂)【药物】五味子100克,五倍子100克。
【制法】共研细末,过筛,加入70%的酒精适量,调成稠糊状,装入瓶中密封备用,或现用现调。
【用法】使用时将厚糊剂如鸽蛋大小放在事先准备好的5-6厘米大小见方的塑料薄膜或不透水的腊纸上(冬天可用热水袋烘温,不可用火烤,以防燃烧,微温后即可使用)。
然后把药贴在肚脐正中,并以纱布敷于药膜上,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
一针疗法(高树中)展开全文一针疗法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
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
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
操作:1寸。
斜向各脊椎刺,捻转。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
操作:1寸。
向劳宫方向刺,捻转。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
操作:1.5寸。
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
操作:1.5寸。
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
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
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
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
操作:1寸。
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
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
操作:1寸。
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
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
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
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
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
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
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
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
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思考: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1.选取正确的针刺穴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胀论》:“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
¡《灵枢·九针十二原》: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框,夺阴者死,夺阳者狂。
¡《一针疗法》¡病案:三阳络案¡肩周炎,颈椎病案¡双上肢无力案:左关大,双尺弱案¡妇科研究生痛经案。
2.正确的针刺方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补写反则病益笃《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泻,害中而去则至气。
¡举例:(很多病人针刺一段时间后乏力)¡《灵枢·寿夭刚柔》:三变刺法。
放血、艾灸、火疗、《经筋》阳明经筋刺法(面瘫),腰突。
¡《灵枢·根结》: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中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以甘药和之。
¡《经筋》:“足少阴之筋···在内者熨引饮药”腰突火疗案¡《素问·调经论》:“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杨某面肌痉挛¡举例:戴向丽老师治疗:胆囊炎案、阑尾炎案¡下肢躁动案,自血疗法è定义:从病人身体的静脉抽出血液,再注射到病人自身穴位,已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
自血疗法也称自然净血,就是把皮肤病患者自身的血液,从静脉血管内抽出来,再由臀部肌肉注入病人自身体内,从而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这不是《灵枢》针灸,评高树中《一针疗法》,其他的就更是噱头,打着黄帝内经旗号营销而已最近很多朋友都给我推荐很多所谓的黄帝内经针灸,灵枢针灸,部分人推荐的是相对靠靠谱的,还有很多是各种营销课之下的灵枢针灸,真是末法时代,群魔乱舞。
引用这篇文章来表达我的观点吧。
观点一:西学东渐,针灸没落,新针杂陈,学者心态浮躁,能潜心中医的人少,能潜心钻研经典的临床者人更少,纵观近几十年来大陆新发明针灸种类繁多,可谓百花齐放,或取经典一角,或取人身一部,或全息之,或八卦之,或平衡之,或对应之,或结合神经刺激等等不一而足,此类新针之术,在某些疾患方面确有非凡之效,但以吾之感觉,这些总有捉襟见肘之感,绝非岐伯之针,绝非岐伯原意。
但是目前针界,没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理论来提纲挈领去指导临床者行针。
岐伯之意已失,面对复杂的人体,面对生命科学,面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像一群盲人在摸象,一群人在挖一座看不见大小的金山,我们也不知道山里有没有,有多少金银财宝,挖到一个珍珠,就好像挖到宝库、找到金钥匙一样。
造成此现象原因甚多,一则我们所见之经典,并非周秦之经典,经过战乱、政治、人为、又或岁月流失,经典中的经典,经过传承千年的过程中,各种原因的整订和修缮,已失去了经典本身的面貌,使后世学者读经之后,常有落空之感,针灸在传承过程中,经过上述各种因素一起作用下,加之在传承中,或有断代期,造就了目前针灸的现状。
观点二、若不是有付标题《灵枢》铨用,我不会对此书有兴趣。
根据这些年研读《灵枢》而有的一点领悟及鉴别力,直觉上很难将<一针疗法>与《灵枢》划上等号。
尽管如此,几天前还是买来此书,并一口气读完。
然而,心情之沉重远过于预期中的失望。
从引言看出,这是一个对针灸有热忱、有追求的针灸医师;从书中"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中﹕要学好中医必须要读几千年前的经典著作吗?",(原文:凡是跟我上门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知道,我要求每人都要带四大经典,至少必须带一本《灵枢》。
山东省中医高树中院长“感冒脐灸方”
高树中院长一直坚持“人体有大药”,灸脐百病消。
高树中,男,1962年生,山东临朐人。
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针灸学硕士学位,曾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1、针灸经典理论与临床研究;2、经穴药物外治法的研究。
《小儿感冒咳嗽中药》配方:
杏仁5克桃仁5克白前5克前胡5克薄荷3克牛蒡子3克冰片3克
制作方法:把所有药物研成细末,用白开水调成膏状。
用法:每次用3克,纱布包裹,敷在肚脐上,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用于小儿感冒后咳嗽。
高树中教授的《一针疗法》《一针疗法》高树中著关键词(下述病症,只取一穴而可治)一、经络病证的一针疗法:头疼——头维(三棱针)肓俞(用脑过度头痛)眉棱骨痛——昆仑,或解溪。
麦粒肿——肩胛区反应点。
牙痛——翳风、内庭、太溪。
大抒、偏历。
落枕——后溪或束骨、悬钟。
颈椎病——束骨、昆仑、后溪、腕骨、太溪,大钟,足跟腱中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中风手指拘挛——腕骨。
乳腺增生——人迎。
急性腰扭伤——人中、后溪、龈交异点、手三里、太冲穴处压痛点、腰痛1穴到腰痛5穴。
膝关节炎——大杼、尺泽。
腓肠肌痉挛——承山。
癔病性失语——涌泉。
二、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四关主治五脏,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病在阴之阴者,刺阴这荥输,病在脏者,取之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暮穴的作用脏腑病证的用穴规律——)胃脘痛——至阳或灵台、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尺胃、脐胃。
腹痛——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曲泉。
膈肌痉挛——攒竹、翳风、太渊、乳中、中魁穴、太溪穴、急性胰腺炎——地机。
支气管哮喘——孔最、鱼际、神阙。
心绞痛——内关、至阳、喜笑不休——神门。
脏躁——少海。
慢性胆囊炎——阳陵泉、胆囊穴。
丘墟透照海。
痛经——十七椎、神阙。
急性扁桃腺炎——少商、商阳。
美容——足三里、人迎。
养生保健——足三里,涌泉、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三、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病症。
太渊穴治疗寅时(3——5点)病症。
三间穴治疗卯时(5——7时)病症。
陷谷穴治疗辰时(7——9)病症。
太白穴治疗巳时(9——11时)病症。
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时)病症。
太溪穴治疗酉时(17——19时)病症。
中渚穴治疗亥时(21——23时)病症。
三、其他病症的一针疗法踝关节扭伤——养老穴处压痛点、阳池穴处压痛点。
膝关节扭伤——尺泽穴处压痛点。
下肢肌肉拉伤——对侧上臂对应部位压痛点。
肱骨外上髁炎——肘灵穴。
足跟痛——大陵穴处压痛点。
高树中丨一针疗法妙治病(下)胃脘痛,胃脘痛又叫胃痛,是指以脐以上,剑突心口以下部位的上腹部疼痛。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胃痉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
胃痛的病位在胃腑。
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起居不时、感受寒邪等均可引起胃痛。
治疗选穴:1.至阳或灵台以指代针,按压至阳、灵台穴,治疗针急性胃痉挛有特效。
方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于至阳穴和灵台穴上,行圆圈状按揉,用力要垂直朝向腹部方向,用力大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按压时间一般为3—5分钟,按压时应嘱咐病人进行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以活动胃部,提高疗效。
临床上治疗各种胃病,至阳,灵台也多常用针刺或者针后拔罐。
2.中脘针刺中脘穴对急慢性胃痛都有效,对急性胃痛效果更好。
中脘是胃的募穴,是胃腑之气输注的部位,又是腑之会穴,胃痛是六腑病,六腑属阳,中脘在腹部,腹部属阴,所以胃痛针胃的募穴中脘。
3.内关内关即能理气止痛,又能和胃止呕,对胃痛伴有恶心呕吐者最为适宜。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一穴通心包和三焦两条经,内关穴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心痛就包括胃痛,所以内关穴是治疗胃痛及所有胃病的常用穴。
4.足三里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不仅所有的胃病可用足三里,六腑病可用足三里,而且所有的脾胃病,不论是其寒热虚实,也可用足三里。
足三里和膏盲、涌泉这三穴都可以主治百病。
5.公孙中脘、内关、足三里称为胃病三要穴,但是是公孙穴的疗效最好。
一般针后即可止痛,这个穴位有一个特点就是针刺是较痛。
6 .尺胃这个穴位是临床上个人发现的,位于上肢太渊与尺泽连线的中点,即孔最下1寸处。
7.脐胃脐胃在肚脐左上方(相当于时钟的1—2点处)0.5—1寸压痛点处,因为是脐部又可治疗胃病,所以叫脐胃。
临床上发现胃病患者在脐胃都有压痛点或可以按及动脉的搏动。
针法:脐胃穴针刺时可直刺1—2寸,对胃痛和各种胃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讨论中)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一针疗法读后感-中医针推外治版-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展开全文前几个月,发了一篇“高手”速成的帖子,爱友们实在给面子,我所有鲜花中的四分之一居然是由此帖所奉献的。
不过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太厚道,虽然说出来很多所谓“高手”的成长捷径,但毕竟不是什么干货,假高手的确是可以速成的,但真高手还是要经过一番磨练的。
恰巧近日读了高树中老师的《一针疗法》,原先觉得自己离真正的高手有天和地的差别,忽然觉得一下子距离缩短了,原来真的高手也是可以有“捷径”走的,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临床感受,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一下,希望对自己有帮助,对立志成为真正高手的朋友们也有“抛砖之功”。
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教科书上治疗写的很简单,人中、后溪、委中、阿是穴等等。
但在真正临床上,情况还是要复杂很多,本论坛上这方面帖子也很多,我就谈一下自己体会。
腰扭伤是分部位的。
1 一般腰正中疼痛,也就是督脉经的位置,人中是首选的。
后溪也可以,但效果比人中略差。
要注意到是,正中的要求很严格,不能有半寸的差别,否则人中的效果不会好。
后溪是太阳经的,又通督脉,所以如果是正中兼有偏一侧疼痛的,也就是督脉兼太阳经一起疼痛,后溪肯定是首选。
我还有一点体会,有患者痛点会变,今天是督脉,明天是太阳经,如果这种情况,还是建议选后溪,同侧和对侧的感觉差别不大。
当然,单纯正中疼痛的,还是要推荐人中。
其他督脉经上的穴位,如素髎、百会、龈交等,包括平衡针中的腰痛穴(亦属督脉),我都尝试过,效果都无法同人中比,道理讲不出,但肯定不是所谓强刺激的问题。
但如果是骶部正中疼痛,即便取人中效果也不太好,感觉取手三里效果不错。
2 腰正中略偏,比太阳经第一侧线的位置更居中,大致相当于华佗夾脊的位置,以往我取督脉经和太阳经的穴位感觉都不太好,书中介绍的手三里效果非常好。
我实践过了,的确非常有效,具体机理去翻书。
层次高的朋友可直接去看《灵枢》和《针灸甲乙经》,有这方面的记载。
高树中《一针疗法》核心总结第一章:经络病症的一针疗法第一节:头痛1.经前头痛:头维2.肾虚冲气上逆头痛:肓俞3.太阳头痛用穴:束骨4.阳明头痛用穴:中脘5.厥阴头痛用穴:太冲6.少阳头痛用穴:侠溪第二节:眉棱骨痛1.昆仑主治:外感(风热或风寒)眉棱骨痛2.解溪主治:胃经浊热上攻所致眉棱骨痛临床上针昆仑和解溪取效的关键有三点:①辨证要准:浊邪上攻②按已刺:做预示性诊断③必须动针疗法:行针的同时要抬眉、皱眉或揉眉部疼痛处第三节:麦粒肿治疗:一是肩胛区反应点;二是足中趾趾腹。
第四节:牙痛1.风火牙痛:翳风2.胃火牙痛:内庭3.虚火牙痛:太溪4.龋齿牙痛大杼(龋齿或虚火牙痛)偏历(龋齿及各种牙痛,按已刺)5.牙和穴“此穴在合谷穴与第二掌骨之间,针入得气刺向第二掌骨牙疼立止留针5分钟出针结束,决无不效者”。
第五节:落枕1.后溪手太阳小肠经落枕2.束骨主治足太阳膀胱经之落枕针后溪、束骨治疗落枕要点:①寻找穴位处的压痛点针刺(按已刺)②动针法③先针患侧,如未痊愈,加针对侧④不善者可加痛处刺络拔罐更宜3.绝骨(悬钟)少阳经落枕此外落枕可选用落枕穴(外劳宫,用于少阳经的落枕)、中渚穴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第六节:颈椎病1.束骨:颈椎病以颈项部症状为主,项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者。
2.昆仑:椎动脉性颈椎病(上不足,而晕者)3.后溪或腕骨:神经根型颈椎病4.太溪:用脑过度或有肾虚症状的颈椎病,有椎间盘病或骨质增生者。
5.大钟:肾虚,此外还有董氏奇穴足跟腱中点宜可治颈椎病。
第七节:肩周炎1.阳陵泉:疼痛部位不是很明确又有活动障碍的肩周炎。
立效。
2.条口或解溪、陷谷穴:阳气虚衰的肩周炎者。
李克绍重用生白术30-90g配熟附子15g;朱良春补脾胃肝肾。
3.鱼肩:肩前痛4.三间:肩周炎,特别是以肩髃疼痛(肩峰稍前下方)明显者5.后溪:肩后疼痛甚至牵引肩胛者6.束骨:肩后痛牵引腋下拘紧疼痛者第八节:中风手指拘挛腕骨:中风偏瘫手指拘挛第九节:乳腺增生病人迎:胸部的所有病症附:脑髓病症无论虚实都可以针灸百会和风府穴进行补泻。
一针疗法高树中著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转载:《一针疗法》高树中着关键词分享首次分享者:已被分享1次风铃为了网友们搞好针灸实践,把我的藏书中的关键内容打出来发到群里,望有兴趣的朋友收录。
当你有了成果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我,只报个讯就可以。
目的是带动其他朋友学习实践它。
《一针疗法》高树中着关键词(下述病症,只取一穴而可治)一、经络病证的一针疗法:头疼——头维(三棱针)肓俞(用脑过度头痛)眉棱骨痛——昆仑,或解溪。
麦粒肿——肩胛区反应点。
牙痛——翳风、内庭、太溪。
大抒、偏历。
落枕——后溪或束骨、悬钟。
颈椎病——束骨、昆仑、后溪、腕骨、太溪,大钟,足跟腱中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中风手指拘挛——腕骨。
乳腺增生——人迎。
急性腰扭伤——人中、后溪、龈交异点、手三里、太冲穴处压痛点、腰痛1穴到腰痛5穴。
膝关节炎——大杼、尺泽。
腓肠肌痉挛——承山。
癔病性失语——涌泉。
二、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四关主治五脏,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病在阴之阴者,刺阴这荥输,病在脏者,取之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暮穴的作用脏腑病证的用穴规律——)胃脘痛——至阳或灵台、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尺胃、脐胃。
腹痛——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曲泉。
膈肌痉挛——攒竹、翳风、太渊、乳中、中魁穴、太溪穴、急性胰腺炎——地机。
支气管哮喘——孔最、鱼际、神阙。
心绞痛——内关、至阳、喜笑不休——神门。
脏躁——少海。
慢性胆囊炎——阳陵泉、胆囊穴。
丘墟透照海。
痛经——十七椎、神阙。
急性扁桃腺炎——少商、商阳。
美容——足三里、人迎。
养生保健——足三里,涌泉、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三、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病症。
太渊穴治疗寅时(3——5点)病症。
三间穴治疗卯时(5——7时)病症。
陷谷穴治疗辰时(7——9)病症。
太白穴治疗巳时(9——11时)病症。
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时)病症。
太溪穴治疗酉时(17——19时)病症。
中渚穴治疗亥时(21——23时)病症。
三、其他病症的一针疗法踝关节扭伤——养老穴处压痛点、阳池穴处压痛点。
膝关节扭伤——尺泽穴处压痛点。
下肢肌肉拉伤——对侧上臂对应部位压痛点。
肱骨外上髁炎——肘灵穴。
足跟痛——大陵穴处压痛点。
为了网友们搞好针灸实践,把我的藏书中的关键内容打出来发到群里,望有兴趣的朋友收录。
当你有了成果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我,只报个讯就可以。
目的是带动其他朋友学习实践它。
《一针疗法》高树中着关键词(下述病症,只取一穴而可治)一、经络病证的一针疗法:头疼——头维(三棱针)肓俞(用脑过度头痛)眉棱骨痛——昆仑,或解溪。
麦粒肿——肩胛区反应点。
牙痛——翳风、内庭、太溪。
大抒、偏历。
落枕——后溪或束骨、悬钟。
颈椎病——束骨、昆仑、后溪、腕骨、太溪,大钟,足跟腱中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中风手指拘挛——腕骨。
乳腺增生——人迎。
急性腰扭伤——人中、后溪、龈交异点、手三里、太冲穴处压痛点、腰痛1穴到腰痛5穴。
膝关节炎——大杼、尺泽。
腓肠肌痉挛——承山。
癔病性失语——涌泉。
二、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四关主治五脏,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病在阴之阴者,刺阴这荥输,病在脏者,取之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暮穴的作用脏腑病证的用穴规律——)胃脘痛——至阳或灵台、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尺胃、脐胃。
腹痛——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曲泉。
膈肌痉挛——攒竹、翳风、太渊、乳中、中魁穴、太溪穴、急性胰腺炎——地机。
支气管哮喘——孔最、鱼际、神阙。
心绞痛——内关、至阳、喜笑不休——神门。
脏躁——少海。
慢性胆囊炎——阳陵泉、胆囊穴。
丘墟透照海。
痛经——十七椎、神阙。
急性扁桃腺炎——少商、商阳。
美容——足三里、人迎。
养生保健——足三里,涌泉、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三、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病症。
太渊穴治疗寅时(3——5点)病症。
三间穴治疗卯时(5——7时)病症。
陷谷穴治疗辰时(7——9)病症。
太白穴治疗巳时(9——11时)病症。
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时)病症。
太溪穴治疗酉时(17——19时)病症。
中渚穴治疗亥时(21——23时)病症。
三、其他病症的一针疗法踝关节扭伤——养老穴处压痛点、阳池穴处压痛点。
膝关节扭伤——尺泽穴处压痛点。
下肢肌肉拉伤——对侧上臂对应部位压痛点。
肱骨外上髁炎——肘灵穴。
足跟痛——大陵穴处压痛点。
谢谢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请问芳草老师“鱼肩”在哪里,是打错了嘛21:59:41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请问芳草老师“鱼肩”在哪里,是打错了嘛今天熬了薏米红豆汤鱼肩穴是作者发现并命名的一个穴位在其他的针灸书中查不到的。
此穴位在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1,5寸赤白肉际处。
在第一掌骨挠侧肩部的全息对应部位。
可以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状物,并有明显的压痛点。
因为此穴在鱼际附近又能治疗肩周炎,故名鱼肩。
在吗看到了吗看到了,谢谢云梦朋友那我放心了。
尺胃、脐胃。
这两个学还要在请教老师祝你天天向上那个也是类似的情况,是作者发现并命名的穴位那怎么定位呢作者说,尺胃——位于右侧上肢太渊与尺泽连线的中点,即孔最下1 寸处。
作者说,脐胃——在肚脐的左上方(相当于时钟的1-2点处)0,5——1寸压痛点处。
因为在脐部。
又能治胃病,所以叫“脐胃”了。
为了网友们搞好针灸实践,把我的藏书中的关键内容打出来发到群里,望有兴趣的朋友收录。
当你有了成果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我,只报个讯就可以。
目的是带动其他朋友学习实践它。
《一针疗法》高树中着关键词(下述病症,只取一穴而可治)一、经络病证的一针疗法:头疼——头维(三棱针)肓俞(用脑过度头痛)眉棱骨痛——昆仑,或解溪。
麦粒肿——肩胛区反应点。
牙痛——翳风、内庭、太溪。
大抒、偏历。
落枕——后溪或束骨、悬钟。
颈椎病——束骨、昆仑、后溪、腕骨、太溪,大钟,足跟腱中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中风手指拘挛——腕骨。
乳腺增生——人迎。
急性腰扭伤——人中、后溪、龈交异点、手三里、太冲穴处压痛点、腰痛1穴到腰痛5穴。
膝关节炎——大杼、尺泽。
腓肠肌痉挛——承山。
癔病性失语——涌泉。
二、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四关主治五脏,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病在阴之阴者,刺阴这荥输,病在脏者,取之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俞暮穴的作用脏腑病证的用穴规律——)胃脘痛——至阳或灵台、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尺胃、脐胃。
腹痛——足三里、中脘、上巨虚、曲泉。
膈肌痉挛——攒竹、翳风、太渊、乳中、中魁穴、太溪穴、急性胰腺炎——地机。
支气管哮喘——孔最、鱼际、神阙。
心绞痛——内关、至阳、喜笑不休——神门。
脏躁——少海。
慢性胆囊炎——阳陵泉、胆囊穴。
丘墟透照海。
痛经——十七椎、神阙。
急性扁桃腺炎——少商、商阳。
美容——足三里、人迎。
养生保健——足三里,涌泉、太溪、气海、关元、神阙。
三、时间性病症的一针疗法:太冲穴治疗丑时(1——3点)病症。
太渊穴治疗寅时(3——5点)病症。
三间穴治疗卯时(5——7时)病症。
陷谷穴治疗辰时(7——9)病症。
太白穴治疗巳时(9——11时)病症。
神门穴治疗午时(11——13时)病症。
太溪穴治疗酉时(17——19时)病症。
中渚穴治疗亥时(21——23时)病症。
三、其他病症的一针疗法踝关节扭伤——养老穴处压痛点、阳池穴处压痛点。
膝关节扭伤——尺泽穴处压痛点。
下肢肌肉拉伤——对侧上臂对应部位压痛点。
肱骨外上髁炎——肘灵穴。
足跟痛——大陵穴处压痛点。
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21:59:41肩周炎——“阳陵泉”、“条口”、“鱼肩”、“后溪”、“束骨”。
请问芳草老师“鱼肩”在哪里,是打错了嘛!“鱼肩”穴是作者发现并命名的一个穴位,在其他的针灸书中查不到的。
此穴位在“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1,5寸赤白肉际处。
在第一掌骨挠侧肩部的全息对应部位。
可以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状物,并有明显的压痛点。
因为此穴在“鱼际”附近又能治疗肩周炎,故名“鱼肩”。
“尺胃”、“脐胃”。
这两个穴位还要在请教老师。
祝你天天向上。
那个也是类似的情况,是作者发现并命名的穴位。
那怎么定位呢作者说,“尺胃”——位于右侧上肢“太渊”与“尺泽”连线的中点,即“孔最”下1 寸处。
“脐胃”——在肚脐的左上方(相当于时钟的1-2点处)0,5——1寸压痛点处。
因为在脐部。
又能治胃病,所以叫“脐胃”了。
云梦 23:00:04还要在麻烦你说说“肘灵”穴的定位芳草中医 23:05:34那穴位,与前面情况相似。
也是作者发现并命名的。
具体位置,在“阳陵泉”穴附近。
还可以治疗网球肘所以叫“肘灵穴”了。
(灵与陵同音)具在“阳陵泉”上方腓骨小头处,但总以最显着的压痛点处为准云梦 23:07:4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