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8
针灸治疗痛症的临床研究针灸治疗痛症的临床研究一、针灸治疗痛症的背景近20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针灸工作者在中医药继承创新原则的指导下,紧跟时代步伐,充分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技术,深入开展针灸治疗痛症的临床研究。
痛症已是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病种,主要体现在研究病种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规范、研究内容不断细化以及研究机制不断深入等方面。
人们通常所说的针灸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
狭义的针灸指的是医疗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针灸疗法,广义概念指的是完整学科,即针灸学。
针灸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类。
其中包括了针法,灸法和发展而成的枢穴特种疗法。
这些医疗方法虽然技术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却都建立在同一理论之上,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经络枢穴理论。
痛是一种自觉反应,这种痛在生活体会和疾病过程中经常可以碰到。
针灸止痛简便、快捷、有效,有无毒副作用。
因此,可以预言它在人类征服疼痛的斗争中,必将成为一种利器。
无论是急性痛,还是慢性痛;是功能性痛,还是器质性痛;是躯壳痛,还是内脏痛,针灸都能起到良性的止痛作用。
针灸治疗痛症是一种治疗方法。
讲的是将毫针刺入体表特定穴位,然后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或施加电刺激等物理刺激以求达到治疗病痛目的。
针灸疗法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最初就是以治疗疼痛为基点的。
当时,人们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砭石刺破劳作时的脓殇,这种手段后来又进而发展成为刺络泻血的方法。
二、针灸对疼痛具有较好的作用现代疾病中有绝大部分的疾病的治疗的同时要对疼痛进行治疗,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治疗痛症药物的出现,使疼痛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
但是,治疗痛症药具有持续时间短和会产生副作用等不足之处。
相反的,针灸治疗痛症弥补了药物的不足,它可以对某些对治疗痛症药禁忌的适应症达到很好的治疗痛症效果。
另外,由于针灸产生的是内源性的治疗痛症成分,所以针灸对人体软脏器不会产生刺激或刺激较小。
在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推荐的49种针灸适应症中就有跟大一部分与疼痛有关,由此可见,针灸在治疗疼痛上具有较好的作用,是值得我们信任的。
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6晕车晕机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
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插入只刺一侧穴位。
临床应用针灸疗法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传统的药物疗法常常存在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的问题,因此人们普遍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近年来在慢性疼痛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临床应用针灸疗法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一、慢性疼痛的病因及机制慢性疼痛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炎症性疾病、神经病变、肿瘤以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
研究发现,慢性疼痛的发展和神经炎症、神经可塑性、神经传导障碍等机制密切相关。
二、针灸疗法的原理与作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独特疗法之一,它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等。
三、针灸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针灸疗法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和临床验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慢性疼痛及其针灸治疗方法:1. 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昏、头痛等症状。
针灸治疗颈椎病常采用经穴治疗,如风池穴、天柱穴等,可以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2.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部慢性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腰部的腧穴,如腰阳关穴、郄门穴等,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恢复腰椎功能。
3. 关节炎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
针灸治疗关节炎可以通过镇痛、祛炎、改善关节功能等作用,常用的穴位有阿是穴、足三里等。
4. 神经痛神经痛是由于神经损伤引起的慢性疼痛疾病,常见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针灸治疗神经痛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纤维,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神经痛症状。
四、临床研究及证据支持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在慢性疼痛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在一项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针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评分明显降低,腰椎功能明显改善。
最古老的针疗法:一针见效,不用看病吃药!小编导读拔火罐、刮痧、针灸等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
但是您或许不知道,中医里还有一种疗法叫浅刺针疗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机构采用了,这种古老而对老百姓来说又很新鲜的针法,为患者治疗急慢性疼痛疾病。
古法今用,聚三大攻势而歼于一疾针具疗法源于古时,发展于当代,是针法和灸法鬼斧神工般的巧妙结合。
该疗法以针体迅速刺入肌体,通过穴位和热量的刺激减轻疼痛,对痹症、筋骨痛、骨关节痛等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有一名约30岁的女性患者,属典型的办公室一族。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造成左肩颈疼痛,而且疼痛愈发厉害,先尝试了针灸。
但治疗了半月有余,病情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于是尝试了针灸。
“患者的肌筋膜已经发生了性质的改变,即肌肉劳损时间久了,肌筋膜长期处于缺血状态继而增生增厚,导致肌肉容易疲劳、酸胀痛。
后来做了两次针灸,患者的疼痛症状就完全消失了。
”借“针”之力通经活络,集针之法激发经气,取灸之温阳驱散湿寒,聚三大攻势而歼于一疾传统针灸虽然疗效显效,但针体粗大,烧红后令人望而生畏,痛感明显,禁忌较多。
毫针针体过细,刺激量不足,往往需要通过针刺的数量、行针手法及留针时间来达到临床疗效,令患者难以坚持。
而浅刺针“即针即出”,不留针,一次性治疗时间仅需3-5秒;选点少,一种疾病一般仅选1-5个穴位(点),疗程短,3-5次即可治愈;简单易学,医生不累、患者无痛苦。
无针灸基础者也可以学习。
浅刺针疗法取穴精简,针入穴下,不用提插捻转治疗骨病,其经气自来,“气至病所”,刺激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产生的医疗效应也强。
出针后,针还像留在穴中,针感不绝,可持续百余分钟。
而且不伤害皮肤,不留疤痕或黑点,可以用于人体各部位的穴位,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
施针精而细浅刺针在原有的解决疼痛问题发展到快速治疗疼痛即刻见效,效果神奇独特。
依据筋膜松绑理论,准确定位,快速刺入,深度2毫米,治疗时间1-2分钟,即刻消除疼痛麻木。
一针疗法丨髋痛穴广告男科疾病针灸治疗撷萃作者:袁少英著当当髋痛穴【位置】相当于传统腧穴合谷穴。
《针灸甲乙经》中载:在手大指、次指间。
【取法】手俯掌平置,伸开、示两指。
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的桡侧的中点。
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只手张开的拇、示两指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即为本穴(图4-10)。
【作用】具有清泻阳明、疏经止痛的作用。
【主治】髋关节扭伤、髋关节炎等。
【治法】取髋痛穴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迅速直刺1~1.5寸,用泻法,待针感出现后一边行针,一边让病人活动髋关节约2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急性痛5次为1个疗程:慢性痛10次为1个疗程。
一侧髋痛取健侧穴位,两侧髋痛取双侧穴位。
【注释】髋关节扭伤系指在工作或运动当中,因姿势不当,或跌倒而引起髋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或关节囊损伤的一种骨科疾病。
病人多表现为髋关节周围组织肿胀、疼痛,走路或站立久了亦疼痛,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急性扭伤者多伴有跛行、患腿不能持重等。
X线拍片一般无异常改变。
合谷穴系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为古代医家用于保健和治疗面部疾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但近年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凡是髋关节损伤或疼痛的病人几乎均在对侧的合谷穴周围存在压痛点。
根据气血经络的交叉流注学说,证实合谷穴的痛点正是从髋关节反射而来,故针刺合谷穴可以起到疏经止痛化瘀消炎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合谷穴可使全身皮肤的痛阈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其镇痛作用的强弱依次为头面、胸腹及四肢。
作者曾应用合谷穴针刺治疗髋关节损伤69例,其有放率达到100%,多数病例针刺2~5次治愈。
【病例】苏某男,36岁,商人。
因髋关节疼痛于2000年3月27日就诊。
病人自诉右髋关节扭伤后反复疼痛3个多月。
检查:病人步态大致正常,右髋股骨头处有叩击痛,髋关节前屈及外展均有疼痛,足跟无叩击传导痛。
诊断为右髋关节软组织损伤,取髋痛穴针刺,用泻法,待针感出现后,令病人活动患侧髋关节2分钟,然后再留针25分钟。
针灸绝技《一针疗法》让喜欢针灸的人了解针灸,让学习针灸的人热爱针灸,让从事针灸的人享受针灸,让中国的针灸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穴位表象辩证:如肝俞,如果隆起(多见左侧肝俞)证属肝火无疑。
如肾俞、太溪望之凹陷,病人一定是肾虚。
针足三里,出针后针孔出现凹陷,说明胃经气虚。
若针了几次孔出现凹陷在短时间内就平了,说明胃气渐复。
头痛:女性经前头痛,头维穴点刺出血。
肓俞穴用于用脑过度,肾虚冲气上逆引进头痛。
太阳疼痛可针束骨,阳明头痛可针中脘,少阳头痛可侠溪,厥阴头痛可针太冲。
眉棱骨痛:昆仑,这是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主要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的眉棱骨痛。
一侧痛取同侧,两侧都痛取双侧,先用拇指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以活动疼痛处,按压约30—60秒钟,若疼痛减轻,再行针刺,用提捻转泻法,同时让患者继续活动眉部疼痛处,留针30分钟。
一般针后即能缓解。
若疼痛缓解不明显,则属胃热上攻,起针后再针解溪。
麦粒肿: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二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1次即可治愈,最多不超过3次。
一是肩胛区反应点。
反应点是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起于皮肤,小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
用三棱针点刺或者挑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止”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
二是足中趾趾腹,一般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血变而止。
最好是大趾和次趾一起点刺。
牙痛:一般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两大类,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虫牙痛即龋齿牙痛。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就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
从经络学看,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取大肠经穴位,上牙痛多取胃经穴位。
1是翳风治疗风火牙痛。
特点是遇风发作加重,遇冷减轻痛,受热加重或者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尖周炎初期。
临床研究针灸对疼痛患者的治疗作用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早已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其独特的疗效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医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探讨针灸在疼痛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并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一、针灸对疼痛的生理机制针灸治疗疼痛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许多研究对其生理效应进行了探究。
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镇痛作用。
首先,针灸刺激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肽和其他镇痛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疼痛感受。
其次,针灸还可以调节疼痛信号的传导,通过影响神经通路的兴奋性来减轻疼痛程度。
此外,针灸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进一步促进疼痛的缓解。
二、针灸治疗不同类型疼痛的研究针灸作为一种综合性疗法,可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疼痛,包括头痛、颈椎病、腰痛、关节炎等。
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在这些疾病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一项对头痛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在缓解头痛症状和减少头痛发作频率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类似的结果也在其他研究中得到验证,证明了针灸治疗在不同类型疼痛中的潜力。
三、针灸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针灸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经皮穴位贴压、手法刺激、电针等。
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例如,对于颈椎病患者,可选择针刺督脉、肩井等穴位进行治疗。
而对于腰痛患者,可选择针刺腰部的膀胱经等穴位。
此外,针灸治疗通常需要连续进行多次,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四、针灸治疗疼痛的优势与注意事项相较于传统的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针灸治疗少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且无需经常调整剂量,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
其次,针灸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镇痛效果,对于急性疼痛的缓解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针灸治疗还具有较好的耐受性,长期治疗不易导致耐药性。
然而,针灸治疗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患者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需要检查皮肤状况,以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其次,需要选择合格的针灸医师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刺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医针灸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其中,针刺疗法作为中医经典疗法之一,因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适应症广泛等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针刺疗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其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针刺疗法,是一种典型的中医治疗手段,除了作为中医针灸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外,它还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针刺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经络,刺激穴位,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针刺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例如:1. 针刺疗法可以用于各种疼痛疾病的治疗,例如头痛、腰痛、关节炎等。
2. 针刺疗法可以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例如帕金森病、脑卒中等。
3. 针刺疗法可以用于各种内科疾病的治疗,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总体来看,针刺疗法在临床治疗中所具有的优点是无论在治疗效果还是安全性方面都经受了时间、实践的检验。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针刺疗法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三、针刺疗法的研究进展针刺疗法的研究在中国更是历史悠久,以前的研究都是基于经典著作。
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针刺疗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1. 针灸治疗疼痛的分子机制研究过去研究认为,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神经末梢,导致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例如内啡肽、脑啡肽等),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然而,原始的机理解释没有办法解释这些化学物质如何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如此显著的效果,最近的研究表明,针刺不仅会诱导神经递质、神经激素和生长因子表达,而且会调节一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对疼痛的抗性。
2.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在新疆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通过针刺可以调整免疫细胞的分泌和功能,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
此外,在长期自然灾害和慢性疾病治疗中,针灸疗法可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降低患者的贫血风险。
高树中丨一针疗法妙治病(下)胃脘痛,胃脘痛又叫胃痛,是指以脐以上,剑突心口以下部位的上腹部疼痛。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胃痉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
胃痛的病位在胃腑。
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起居不时、感受寒邪等均可引起胃痛。
治疗选穴:1.至阳或灵台以指代针,按压至阳、灵台穴,治疗针急性胃痉挛有特效。
方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放于至阳穴和灵台穴上,行圆圈状按揉,用力要垂直朝向腹部方向,用力大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按压时间一般为3—5分钟,按压时应嘱咐病人进行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以活动胃部,提高疗效。
临床上治疗各种胃病,至阳,灵台也多常用针刺或者针后拔罐。
2.中脘针刺中脘穴对急慢性胃痛都有效,对急性胃痛效果更好。
中脘是胃的募穴,是胃腑之气输注的部位,又是腑之会穴,胃痛是六腑病,六腑属阳,中脘在腹部,腹部属阴,所以胃痛针胃的募穴中脘。
3.内关内关即能理气止痛,又能和胃止呕,对胃痛伴有恶心呕吐者最为适宜。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一穴通心包和三焦两条经,内关穴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心痛就包括胃痛,所以内关穴是治疗胃痛及所有胃病的常用穴。
4.足三里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不仅所有的胃病可用足三里,六腑病可用足三里,而且所有的脾胃病,不论是其寒热虚实,也可用足三里。
足三里和膏盲、涌泉这三穴都可以主治百病。
5.公孙中脘、内关、足三里称为胃病三要穴,但是是公孙穴的疗效最好。
一般针后即可止痛,这个穴位有一个特点就是针刺是较痛。
6 .尺胃这个穴位是临床上个人发现的,位于上肢太渊与尺泽连线的中点,即孔最下1寸处。
7.脐胃脐胃在肚脐左上方(相当于时钟的1—2点处)0.5—1寸压痛点处,因为是脐部又可治疗胃病,所以叫脐胃。
临床上发现胃病患者在脐胃都有压痛点或可以按及动脉的搏动。
针法:脐胃穴针刺时可直刺1—2寸,对胃痛和各种胃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一针疗法丨肩痛穴肩痛穴【位置】肩痛穴为一经外奇穴,在阴陵泉下0.5寸。
《针灸甲乙经》中载: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
【取法】仰卧或正坐垂足。
在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当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即为阴陵泉穴,其下0.5寸处为肩痛穴(图4-3)。
【作用】具有活血通络、止痛消炎的作用。
【主治】肩周炎、肱二头肌肌腱炎、肩部软组织损伤。
【治法】取肩痛穴常规消毒后,选用3寸毫针向足三里穴方向斜刺2~2.5寸,开始以提插泻法为主,待针感出现时改用捻转手法,并嘱咐病人活动肩关节,做上举、前屈和后伸活动约2分钟,然后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注释】肩关节疼痛是多种肩部疾病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多见于肩周炎、肱二头肌肌腱炎、肩部软组织挫伤、三角肌损伤等。
肩痛是骨科的一种常见多发病,以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发病率居高,故又称为五十肩。
多数与局部劳损和受寒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组织肿胀、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等。
属中医学“漏肩风”“冻结肩”的范畴。
肩痛穴因近于阴陵泉穴,行于足太阴脾经经脉线上,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妇科和男性疾病,功效同于阴陵泉穴。
但在长期针灸实践中,作者发现大多数肩关节疼痛病人此点均有明显的压痛,且感传非常强烈。
原来在本穴的下方有胫神经通过,所以神经丰富的穴位其感传就强,治疗效果也就明显。
另一方面,肩痛穴可能是肩部疾患的一个特定信息穴。
通过针刺健侧的信息穴可反射性地引起大脑皮质的平衡调节作用,即调节患侧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病例】翁某男,51岁,商人。
因右肩痛1年余,于1997年8月16日就诊。
病人于1年前冬天,始感右肩臂僵硬疼痛,抬举不利,动则疼痛加重,有时穿衣都感到困难,遇冷风后加重,曾用扶他林等止痛药及物理治疗,但疗效不佳。
检查:体表正常,右肱二头肌长短头压痛、冈上肌肌腱压痛(+),右臂上举110°痛(+),外展45(+),后伸40°(+)。
头痛一针疗法治疗头痛时,根据部位选择任一特效穴位针刺多能见效,两穴合用则疗效更佳选穴时多采用远近结合的方式。
根据我个人数十年之经验,治疗各种头痛一般选远处穴位针刺为主,尽量不针局部穴位,然后施以动气针法,让患者活动痛处,疗效既快且好。
前额痛,以远取脾经(与胃经相表里)的公孙或阴陵泉为佳,其次取手阳明经的三间,近则可取印堂或攒竹,对眼、鼻、咽喉和热病所引起的头痛皆有效,《通玄指要赋》说:“脑昏目赤,泻攒竹以偏宜。
”印堂在正全息分部中与肺相应,尤适用于外感所致之热病及前额痛。
攒竹及印堂可留针,或稍施以强刺激不留针,与前述穴位形成牵引。
偏头痛,近取太阳穴刺血最佳,远取足临泣治疗偏于耳上之偏头痛最有效,陷谷及门金治疗偏于太阳穴之偏头痛最有效。
近取可针刺悬颅穴,浩皮向两侧透刺,《百症赋》说:“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
”虽《百症赋》如此说,但我近取一般以风池穴或丝竹空一穴为主,风池与丝竹空两穴合用,可立止偏头痛,对于严重之大面积偏头痛,两穴可久留针,往往一次而愈。
后头痛,以远取手足太阳之输穴束骨和后溪为佳,近取天柱等穴。
《灵枢·厥论》说:“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标幽赋》说:“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二穴均属足太阳,也善治后头痛。
我个人最常用束骨穴,刺之可立止后头痛。
头顶痛,以远取涌泉、太冲为多,这是上病下取法,《肘后歌》说:“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
”我个人则常取束骨以补水润木,疗效亦佳。
近取则可针百会,有时取内关,取手足厥阴同名经相通、养心平肝息风之效。
一般头痛均可取三间(属全息点之头点,因此亦为治疗头痛特效点)、列缺“头项列缺寻”)或太渊(为脉会,在肺经,气血皆调,又为全息头点),《席弘赋》说:“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或取风池、合谷,《玉龙歌》说:“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痍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这就是说偏正头痛若有痰可针风池,无痰则针合谷。
针灸有什么作用和临床应用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细针插入人体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1.缓解疼痛:针灸可以刺激人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如内啡肽、血清素和胆碱等,从而提高疼痛阈值,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症状的治疗,如头痛、颈椎病、腰痛、关节炎等。
2.调节心理状况:针灸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改善情绪和调节应激反应。
它被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和神经系统疾病。
3.增强免疫力:通过调整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针灸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它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感染和辅助治疗癌症等。
4.促进康复和恢复:针灸可以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加局部的氧供应,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它被应用于康复和恢复治疗,如中风康复、运动损伤康复等。
5.调节内分泌功能:针灸可以通过刺激脑下垂体-垂体-靶腺轴,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从而改善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疾病,如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男性阳痿等。
6.辅助治疗各种疾病:针灸可以与传统西医药治疗相结合,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它被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在临床应用中,针灸常被用于以下方面:1.疼痛症状的治疗:如头痛、颈椎病、腰痛、关节炎、痛经等。
2.内科疾病的治疗: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妇科疾病的治疗:如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子宫肌瘤等。
4.皮肤病的治疗:如湿疹、银屑病、痤疮等。
5.康复和运动损伤的治疗:如中风康复、运动损伤康复等。
6.心理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焦虑、抑郁、失眠、癫痫等。
需要说明的是,针灸的临床应用需要医生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尽管针灸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多效果和应用领域,但具体的应用还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
一针止痛,才是针灸的本分中医书友会第2365I导读:痛症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不错;一针止痛在针灸中不算新奇,是的。
但是在一针止痛的本分之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把有效变成特效?靠理论也靠手法,我们来跟人称“郭一针”的郭老先生学习,一针止痛的关键。
一针止痛,才是针灸的本分作者/瓦力偏头痛是疼10年好,还是30年好?如果我们是患者,可能希望马上就好。
实话:偏头痛常见却不好治,疼二三十年没治好的也不少见。
案例:10年偏头痛,一针止痛不神奇,这是针灸的本分。
病案分享一个30岁的姑娘,就被偏头痛折磨10余年,痛苦不堪。
服药、点穴按摩无效。
就诊时左侧偏头痛,牵拉左侧眉棱骨以及头维穴处疼痛,恶心欲吐,面色苍白。
患者正值经期,痛经伴有血块。
诊疗思路:按偏头痛发作部位,病变经络主要为足少阳胆经,其次为足阳明胃经。
伴有恶心呕吐,考虑胆木克脾土。
治疗应急治其标,疏通胆经。
由于患者极其惧怕针刺,故而远端取穴,减少刺激。
取穴治疗:左侧阳陵泉。
进针后,轻轻捻针,患者反馈强烈,稍加安抚。
待患者症状缓解,取得信任后,再行“轻针慢捻,慢针细捻”,留针一小时。
起针时患者惊喜反馈,头完全不疼了,甚至感觉之前僵硬的颈部也不再难受了。
此病案来自于郭廷英老师的弟子,临床思路清晰、只取一穴,却是一针见效。
对学习各种针灸理论仍不得门径的人来说,是否会有启发呢?把教材用活,所以效果好这样的病例在郭廷英老师临床中更是常见,他针灸临床60年,善治疑难病,人称“郭一针”,治疗痛证更是一针止痛。
郭老师有点“惜字”。
遇到讨教针灸秘诀的学生,他会微微一笑说:“你打开五版针灸教材,在第几页下面写着……”以前不重视教材的学生,掌握了郭氏针灸的针法之后,为什么教材也变成了秘籍呢?当问及治痛临床思路,他会说经络辨证和同经相应交叉取穴很好用。
这些被大家轻视的教材理论,能治病吗?说来也怪,他就按照书上说的扎,病人就像“托儿”一样扎一个好一个。
每谈及此,郭老师都会有点惋惜。
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博士生导师李滋平教授内容提要一、穴位注射二、穴位注射与痛证三、操作四、医案01穴位注射Part One1.1穴位注射的含义穴位注射疗法,又称为“水针疗法”,是用注射针头代替针具,在穴位或相应部位进行药物注射,将针刺、药理、穴位特性综合运用,整合效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源于西医注射疗法,逐渐被中医吸收优化,形成如今疗效较为理想的疗法。
1.2穴位注射的作用穴位注射针刺作用:产生针感,调节神经体液内分泌,改善循环,有明显镇痛作用。
防御作用:激发体内防御机制,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
调整作用:双向性,对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药理作用:具有注射药物本身治疗作用。
作用直接,起效迅速:直接刺激穴位,通过局部穴位吸收,借助经络之气带动药物传输全身。
疗效确切,针药并行:常在针刺治疗以后使用,巩固针刺疗效,并使药物在穴位慢慢吸收,延长穴位刺激时间,优于普通的肌内注射。
适应证多,性价比高:广泛应用于神经科、骨科、耳鼻喉科、内科、心理科等众多不同领域,且费用低廉。
1.3穴位注射的适用范围穴位注射的适用范围广泛,针灸的适应证大部分可以用此法治疗:1.运动神经系统疾病:如肩周炎、关节炎、腰肌劳损、关节扭伤等;2.神经系统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痫、神经衰弱等;3.消化系统疾病:如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等;4.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5.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6.皮肤疾病:如荨麻疹、痤疮、神经性皮炎等;7.妇科疾病:如痛经、乳腺增生、月经过少、月经不定期等;8.五官科疾病: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用具:常用注射器有lml、2ml、5ml、l0ml、20ml注射器,常用针头为4—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等。
临床上以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带长5号针头)5ml为常用。
一针止痛的神奇疗法针灸是一种中医所特有、独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一种“内病外治”的高深医术。
针灸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相应的操作手法,来治疗全身的疾病。
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的合称,这里所说的一针止痛讲的是针刺疗法。
针刺的确是一种很神奇的中医所独有的外治疗法,有不少的令人头痛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通过针刺经穴就可以得以症愈,特别是疼痛病症一针即可立即止痛确是令人叹服的!传统的针刺一针即可立即止痛确是令人叹服的,但传统的针刺时所产生的酸、麻、胀、困等得气感却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现在有这么一种针即有一针止痛的神效而又没有传统针刺时令人畏惧的得气感,这就是一次性使用皮下套管针灸针(简称套针)。
套针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世界针联套针中医研究院院长侯国文教授经多年独立潜心研发的,是对中医针刺学中古针刺法的探索、传承与创新。
侯国文教授在充分尊重古代中医大贤们的智慧结晶下又结合现代医学留置针技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中医针刺学古针刺法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是中医针刺学古针刺法在新时代生命力的延续,这种传承创新是新时代中医学“守正创新”的典范!套针在很多的疼痛病症中也可以一针止痛但却没有传统针刺中的得气感,这主要归功于套针所采用的浮刺进针法与弧形摇摆行针法的结合,这两种结合使套针即没有其他传统针法的得气感而又使其疗效优于其他针刺法。
套针浮刺是继承了出自于《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刺法中的“浮刺”法,为了使浮刺法更加易学易掌握被现代人所接受,也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经过反复的思索研究,侯国文教授受到了师父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大师“三才”针刺法“天才”刺法的启发,将“天才”刺法与“浮刺”刺法结合起来进行改进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新浮刺”刺法,这就是现在的套针浮刺。
浮刺针体仅处于皮下浅筋膜层不涉及大的血管、神经更不会涉及脏腑器官,所以说套针浮刺的安全性很高。
至今套针受训学员已近四万人却从未有过医疗事故的反馈,这在现在医患纠纷严重的现实中是难得的,想想现在有多少的从医者因医疗事故而身败名裂甚至于倾家荡产而一蹶不振,一个安全的疗法是现今的从医者所值得拥有的好的疗法。
一针疗法治疗的痛症的临床应用
肇庆市端州人民医院 宋利斌
“一针疗法”来历
(一)概要
《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用传统针灸治疗疾病的方
法,“一”为穴位的选取;“针”为古法针刺;“疗”为治疗、疗效;“法”为法则。
(二)治疗原则
1、以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为原则。
整体观念以“人体五脏”为中心,用“经络”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及
全身各部,沟通上、下、内、外,四肢百骸。
八钢辩证以脏腑经络辩证为主,结合应用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辩证等中医辩
证方法。
2、辩证特点:重点是定位、定性。
八钢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脏腑经络辩证:在脏在腑、在经在络,通过问诊辩经、切诊辩经、望诊辩经;
三焦辩证:上焦,中焦,下焦;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病法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
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卫气营血辩证:在气在血。
(三)取穴方法
1、按古法取穴
遵循《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例如:“委中(血郄),腘中央,委而取之”
(即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中封,内踝前一寸半,陷者
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即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
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2、按全息取穴
如腰痛穴,在第二掌骨内侧。
3、按古法与全息结合取穴
如三间穴,定位时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四)具体操作:
1、针具选择:毫针、寸针(3.0mm或是3.5mm),三棱针等;
2、针刺方法:古法针刺、鸡足刺、豹文刺、半刺法等;
3、针刺感觉:酸、麻、重、胀、痛,循经传导电感等。
痛症的临床应用
(一)头面部
1、头痛
以经络辩证为主,后头痛为太阳经头痛;颞部头痛为少阳经头痛;前额为阳
明经头痛;颠顶头痛为厥阴经头痛。
治疗:
①束骨
经络辩证:太阳经循行后头痛伴有外感表证。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穴解:“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弹拨皮肤微微发红(押手操作),刺手
持针直刺进针,约1寸,刺手指下有沉紧感即可,押手轻轻叩击疼痛部位。
②俠溪
经络辩证:少阳经循行头颞侧。
定位: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穴解:“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弹拨皮肤微微发红(押手操作),刺手
持针直刺进针,约1寸,刺手指下有沉紧感即可,押手轻轻叩击疼痛部位。
③中脘
经络辩证:阳明经循行前额。
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当脐中上4寸。
穴解:腑会“升清降浊”,对湿重头痛,疗效佳。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刺手持针直刺进针,约
1寸,刺手指下有沉紧感即可,留针30分钟。
术后:嘱患者进食流质谷物,固护胃气。
④太冲
经络辩证:厥阴经循行颠顶头痛。
定位: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凹陷处。
穴解:肝之原穴,《灵枢·经脉第十》:“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上循……,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同时嘱患者自行轻拍头
顶。刺手持针直刺进针,约0.5寸,刺手指下有沉紧感即可,留针30分钟。
2、牙痛
经络辩证:经脉循行,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
辩病性:辨火邪与龋齿,火邪分风火、胃火、虚火。
辩病位: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
取穴:翳风、内庭、太溪、大杼、偏历。
①翳风
定位:三焦经第十七个穴位,耳垂后方凹陷中。
穴解:属三焦经穴,泻三焦之火祛风要穴(彭静山《针灸秘验》)。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刺手直刺进针,静留针
30分钟。
②内庭
定位:足阳明经第四十四穴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赤白肉际处。
穴解:足阳明胃经荥穴,泻胃火牙痛,《难经》:“荥穴主身热”。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快速进针,出针时摇大
针孔,有血流出为最佳。
③太溪
定位:足少阴肾经第三穴,内踝与跟腱间凹陷。
穴解 :“肾之原”(《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通玄指要赋》:“牙齿痛,
吕细堪治”。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揣穴,刺手进针行补法,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④大杼
定位:足太阳膀胱经第11个穴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解:“齿为骨之余”,“骨会大杼”(《素问》)。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揣穴后,刺手向下斜刺进
针1寸。
⑤偏历
定位:手阳明大肠经第6个穴位,前臂背面桡侧下段,阳溪与曲池连线,阳
溪上3寸。
穴解: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灵枢·经脉第十》)
操作:选定穴位后,押手点按弹拨,条索状结节,刺手循经方向斜刺(曲池
方向)。
(二)躯干部
1、落枕
取穴:后溪或束骨
定位:后溪穴,手小指根部尺侧,握拳时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束骨穴,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后上方,赤白肉际处。
穴解: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束骨为足太阳膀胱
经输穴,“足太阳主筋所生病”,手足太阳脉气相通。
操作:操作者押手揣定穴位,随咳进针,静留针30分,同时嘱患者可自行
活动颈部,舒适为度。
2、急性腰扭伤
①人中
穴解 :《通玄指要赋》“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玉龙歌》“强痛脊背泻人中,
挫闪腰痛亦可攻”。
定位: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斜刺进针,刺向鼻中隔,捻转行针眼球湿为
度。
②后溪
穴解:通督脉,手足太阳经脉气相通。
定位:手小指根部尺侧握拳时横纹头赤白肉际。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弹拨,刺手持针直刺。
③腰痛五穴
穴解:全息对应部位。
定位:腰一穴,后溪与腕骨之间,靠近腕骨处;
腰二穴,第四与第五掌骨之间平腰一穴;
腰三穴,第三与第四掌骨之间平腰二穴;
腰四穴,第二与第三掌骨之间平腰三穴;
腰五穴,第二掌骨侧腰痛穴;
操作:操作者押手定位穴位,点按嘱患者活动腰部,舒适为度,刺手直刺进
针,静留针30分钟。
3、急性胃痛
①中脘
穴解:胃之募穴,腑之会穴。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肚脐与胸剑联合中点。
操作:直刺进针0.5—1寸,静留针30分钟。
术后:嘱患者平素流质谷物食用,养护胃气。
②内关
穴解:八脉交会之一,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
定位: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选定穴位后,患者前臂伸直,直刺进针,《内经》“刺两关伸而不屈”。
4、心绞痛
①内关
穴解:八脉交会之一,通阴维脉;《四穴总歌》:“心胸内关谋”。
定位: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选定穴位后,患前臂伸直,直刺进针,《内经》“刺两关伸而不屈”。
②至阳
穴解:“督脉阳脉之海”,至阳,阳气至盛,温通心阳,散寒解痉。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押手点、按、揉穴位,方向指向前胸,疼痛缓解
后,直刺进针。
(三)四肢部
1、膝骨性关节炎
①大杼
穴解:大杼为骨会,《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膝痛不可屈伸,刺其背内”。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操作者押手揣定穴位,嘱患者活动膝关节,以舒适为度,向下斜刺,
0.5--1寸。
②尺泽
穴解:缪刺法。
定位: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
操作:操作者押手揣定穴位,嘱患者活动膝关节,以舒适为度,向下斜刺,
0.5--1寸。
2、踝关节扭伤(以足内翻扭伤多见)。
①养老穴
穴解:缪刺法,对应取穴。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
操作:嘱患者前臂肘曲掌心向胸,操作者押手点按穴位,嘱患者配合活动患
处,舒适为度,随咳进针,直刺留针30分钟。
②阳池
穴解:缪刺法。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操作:操作者押手点按穴位,嘱患者配合活动患处,舒适为度,随咳进针,
直刺留针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