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10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两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临床表现相似,但副伤寒相对病情较轻。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需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综合来确定。
以下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伤寒和副伤寒诊断的首要步骤。
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就诊目的、病程、症状的起始时间、是否接触过患者和携带者以及旅行史等。
其中关键点包括是否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是否接触过沙门氏菌感染的动物,以及是否有其他肠道感染的症状等。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伤寒和副伤寒的典型体征。
其中包括:- 发热:常为持续性发热,傍晚高热,热退后出汗;- 皮疹:病程第2周出现,为树叶样、玫瑰疹或麻疹样皮疹;- 肝脾肿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 中毒面容:面色苍白、浆润,有眼圈发黑、眼神无神等表现;- 腹部触诊:可发现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肠道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黑便等。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伤寒和副伤寒诊断的关键步骤,包括病原学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等。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 血培养:从发热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沙门氏菌,是确诊伤寒和副伤寒的金标准。
血培养需进行多次,每次至少培养10 mL血液,在发热早期血培养阳性率较低。
- 骨髓培养:骨髓培养比血培养对病原体的检出率更高。
对高度怀疑伤寒和副伤寒但血培养阴性的患者可行骨髓培养。
- 血液生化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等异常现象。
4. 影像学检查对于伤寒和副伤寒并发症的诊断,如胆囊炎、肝脓肿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辅助。
其中,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对内脏进行详细的检查,显示病变部位和大小。
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需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来确定。
但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列诊断标准是参考内容,具体诊断需要借助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实际情况,建议患者如有相关症状要尽早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副伤寒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副伤寒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培养方法。
3. 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二、实验原理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鉴定副伤寒病原体,旨在识别和确认实验样本中是否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实验样本(疑似副伤寒患者粪便、血液等)- 肉汤培养基- SS琼脂培养基- 鉴定培养基(如革兰氏染色液、氧化酶试剂等)- 移液器、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操作台等2. 实验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电子天平- 烧杯、试管、培养皿等四、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与处理:- 采集疑似副伤寒患者的粪便、血液等样本。
- 将样本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处理,分为两组:一组用于分离培养,另一组用于血清学检测。
2. 分离培养:- 将处理后的样本加入肉汤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将肉汤培养基中的菌液接种于SS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3. 鉴定:- 观察菌落特征,选取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氧化酶试验,阳性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
- 对疑似副伤寒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如O抗原、H抗原等。
4. 结果判定:- 根据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判断实验样本中是否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五、实验结果1. 分离培养:- SS琼脂培养基上出现圆形、光滑、湿润、无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 肉汤培养基呈混浊状,有少量沉淀。
2. 鉴定:- 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 氧化酶试验结果为阳性。
- 血清学鉴定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
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样本中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2. 副伤寒病原体在SS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特征明显。
3. 革兰氏染色和氧化酶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实验样本中存在副伤寒沙门氏菌。
4. 血清学鉴定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与实验结果相符。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肥达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2. 理解肥达试验在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3. 学会通过肥达试验结果分析,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二、实验器材1. 试剂:生理盐水、患者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伤寒杆菌O菌液、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
2. 器材:水浴锅、冰箱、小试管32支、试管架、记号笔、移液枪。
三、实验原理肥达试验是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的抗体水平。
该试验基于凝集反应原理,通过观察患者血清与已知抗原的凝集程度,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伤寒或副伤寒。
四、实验过程及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有试剂和器材准备齐全,确保实验环境整洁、无菌。
2. 血清稀释:取5支小试管,分别加入0.5ml生理盐水,然后加入0.25ml患者血清,混匀。
将混合液依次加入下一支试管,稀释倍数为1:20。
以此类推,至第五支试管,稀释倍数为1:320。
最后,将所有稀释液加入第二排试管,稀释倍数为1:40,直至1:320。
3. 菌悬液稀释:取5支小试管,分别加入0.5ml生理盐水,然后加入0.3ml菌悬液,混匀。
4. 空白对照:取5支小试管,分别加入0.5ml生理盐水和0.5ml菌悬液,混匀。
5. 凝集实验:将稀释好的血清和菌悬液按照1:1的比例混合,加入对应的试管中,共32支。
将所有试管放入37℃水浴锅中,培养12小时。
6. 观察结果:观察各试管中的凝集程度,记录结果。
五、结果分析1. 伤寒杆菌H菌液与患者血清混合后,若出现凝集现象,表明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H抗原的抗体。
凝集程度越高,抗体效价越高。
2. 伤寒杆菌O菌液与患者血清混合后,若出现凝集现象,表明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O抗原的抗体。
凝集程度越高,抗体效价越高。
3. 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和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与患者血清混合后,若出现凝集现象,表明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相应杆菌的抗体。
4.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伤寒或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伤寒和副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然而,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且不同患者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二、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最重要手段Q采集患者发病后第Γ2周的血液,培养阳性率较高。
若培养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氏菌,即可确诊。
三、粪便培养
粪便培养也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常用方法。
采集患者发病期和缓解期的粪便样本进行培养,若培养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氏菌,即可确诊。
四、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然而,这些改变并非特异性,也可出现在其他疾病中。
五、肝功能检查
部分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
肝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肝脏状态,但确诊仍需依赖于血培养或粪便培养结果。
六、其他检查
其他检查手段包括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帮助了解患者的泌尿系统、肺部和腹部情况,但并非特异性用于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总结:诊断伤寒和副伤寒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
其他相关检查。
其中,血培养和粪便培养是确诊的关键手段Q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危害。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著名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下面我将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伤寒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高热,发热期持续较长,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见的体征包括脾肿大、相对缺乏心音、舌苔黄褐色等。
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血培养阴性。
粪便培养可检出沙门菌,粪便中也可找到沙门菌抗原。
血培养是确认伤寒的关键检查,阳性率可以达到90%,但需要培养2-3天。
3. 典型病例:具有传染性疾病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标准。
典型伤寒病例可以直接确诊。
4. 临床血清学检查:通过伤寒抗体检查,如Widal试验、红细胞沈阳凝集试验等,可以提供伤寒的诊断概率。
5. 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以辅助诊断。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诊断学》(主编:陆道培等)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热日轻于伤寒。
患者还常伴有头痛、全身肌痛、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征方面,副伤寒可出现脾肿大、肝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查:副伤寒与伤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血培养阳性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
3. 其他辅助检查:副伤寒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学》(主编:何桂生等)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还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查,如Widal试验等。
以上所列的参考内容是常用的医学参考书籍,可以提供相关的诊断标准和辅助诊断方法。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伤寒和副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
稽留热或弛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
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
大、相对缓脉;
2.末梢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
伤寒杆
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O”抗体凝集效价在
1:80以上“H”﹑“A”﹑“B”﹑“C”抗体凝
集效价在1﹕160以上。
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
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媒介,经口而引起感染。
水源污染常是引起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食物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消毒】
对阳光、干燥、热力、及消毒剂抵抗力弱,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死亡。
肥达氏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肥达氏反应是一种用于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对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的抗体水平,辅助诊断伤寒及副伤寒感染,并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二、实验原理肥达氏反应的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含有多种抗原成分,如菌体抗原(O 抗原)、鞭毛抗原(H 抗原)等。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的 O、H 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定量凝集试验,根据血清中抗体的有无及效价的高低,可辅助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伤寒或副伤寒杆菌。
三、实验材料1、待测血清:采集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备用。
2、标准抗原:伤寒杆菌 O 抗原、H 抗原,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的 O 抗原、H 抗原。
3、生理盐水:用于稀释血清和抗原。
4、小试管、吸管、移液器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1、准备试管取小试管 16 支,排成 2 排,每排 8 支。
前排 8 支试管分别标记为伤寒杆菌 O 抗原 1:20、1:40、1:80、1:160、1:320、1:640、1:1280、对照;后排 8 支试管分别标记为伤寒杆菌 H 抗原 1:20、1:40、1:80、1:160、1:320、1:640、1:1280、对照。
同样的方法标记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的 O 抗原和 H 抗原的试管。
2、稀释血清取 05ml 生理盐水加入对照管。
用移液器吸取 05ml 血清加入第 1 管,充分混匀后吸出 05ml 加入第 2 管,依次倍比稀释至第 7 管,从第 7 管吸出 05ml 弃去。
此时,各管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20、1:40、1:80、1:160、1:320、1:640、1:1280。
3、加入抗原在前排的 8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伤寒杆菌 O 抗原 05ml;在后排的8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伤寒杆菌 H 抗原 05ml。
同样的方法,在相应的试管中加入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的 O 抗原和 H 抗原 05ml。
4、混匀与孵育轻轻摇匀各试管,将试管置于 37℃水浴箱中孵育 18 24 小时。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十分重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伤寒和副伤寒诊疗标准》(WS 216-2008),我们可以对伤寒和副伤寒进行准确的诊断。
以下是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高热,可达39-40摄氏度,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2. 头痛、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
3. 早期常有寒战、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4. 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 血培养,阳性。
3. 粪便培养,阳性。
4. 骨髓培养,阳性。
三、影像学检查。
1. 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道积气、扩张、液平、肠壁增厚等表现。
2. 腹部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四、其他检查。
1. 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细胞数增多。
2. 伤寒杆菌抗体检测,阳性。
根据上述标准,我们可以对伤寒和副伤寒进行准确的诊断。
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对伤
寒和副伤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类严重的传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广大医务人员能够加强对伤寒和副伤寒的认识,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复杂。
为了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伤寒副伤寒,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这两种疾病。
一、临床表现。
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以确定是否患有伤寒或副伤寒。
二、实验室检查。
为了明确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血液、粪便和尿液等实验室检查。
其中,血液培养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金标准,通过培养伤寒杆菌来确认病原体。
此外,还可以进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测定、血清学检查等,以帮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三、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病情复杂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医生还可能会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病变情况,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将综合判断,遵循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进行最终诊断。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指标,医生需要根据标准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诊断结果。
五、治疗方案。
一旦确诊为伤寒或副伤寒,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抗生素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同时还需要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退热、抗病毒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避免生食生冷食物,饮用未经消毒的水,加强环境卫生,避免污染源的存在,及时接种疫苗等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之,伤寒副伤寒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传染病,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相似,但有些细微的差别。
下面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
1. 发热和体温曲线特点:体温持续增高,一般在第2周达高峰,然后温度缓慢下降。
2. 临床症状:典型的伤寒患者表现为寒战、高热、脉搏与呼吸加快、相对缓脉、舌苔、脾大和肝大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骨髓培养出沙门氏菌,或血清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
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
1. 发热和体温曲线特点:体温逐渐上升,一般不出现明显的高热期。
2. 临床症状:副伤寒患者表现为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喉痛、腹痛、消化不良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骨髓培养出沙门氏菌,或血清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增多等。
处理原则:
1.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2. 抗菌治疗: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氯霉素、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细菌培养结果来确定具体治疗方案。
3. 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给予退热药、补液等。
4. 预防措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饮食卫生的保证、避免接触患者等。
总而言之,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是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对症处理,并采取预防措施。
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和副伤寒是两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下面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出现在潜伏期后的第一周。
2. 体征检查:可出现腹泻或便秘、肝脾轻度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便涂片或粪便培养阳性,血培养阳性。
副伤寒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程较短,症状较轻。
2. 实验室检查:便涂片或粪便培养阳性,血培养阴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处理原则:
1. 基本处理:卧床休息、高热时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食清淡易消化。
2. 给予抗生素治疗:通常使用氟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
3. 防止并发症:如中毒性脑病、肠出血、腹腔感染等,需积极处理并予以支持治疗。
4. 提供支持性治疗:根据病情给予液体补充、营养支持、症状缓解等治疗。
重要提示:由于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疾病相似,
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如粪便或血液培养。
因此,若怀疑患有伤寒或副伤寒,请及时就医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伤寒和副伤寒(typhoidfeverandparatyphoidfever)是由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肝脾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注意发病季节,流行地区预防接种史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60d,平均7~14d。
(1)典型伤寒:病程4~5周,可分四期:①初期(病程第1周),缓慢起病,有发热、咽痛、食欲减退、咳嗽,体温阶梯状逐渐上升,5~7d达39~40℃。
②极期(病程2~3周),高热、多呈稽留热型,由于早期不规律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使弛张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多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精神错乱和昏迷,虚性脑膜炎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一般7~14d出现胸、腹和背部皮肤玫瑰疹,经2~5d消退。
可出现食欲减退、便秘、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20%~73%的病人体温高而脉率相对缓慢,即体温每升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
③缓解期(病程第4周),体温呈弛张型下降,各种症状逐渐消失,此期易并发肠穿孔、肠出血。
④恢复期(病程第5周起),体温已趋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体质虚弱,约1个月后方能恢复。
(2)非典型伤寒:①轻型:体温38℃左右,症状轻,1~2周自愈;②顿挫型:初期病情重,但恢复快,1~2周自愈;③迁延型:病情不严重,但发热持续5周以上,甚至长达数月;④逍遥型:症状很轻,常因突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而被发现;⑤暴发型:骤发高热,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循环衰竭,谵妄,昏迷,中毒性心肌炎,全身出血现象等。
如未能及时抢救,可1~2周内死亡。
(3)小儿和老人伤寒:起病较急,多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胃肠道症状明显,白细胞数常不减少,年长儿轻型和顿挫型较多。
老人易并发支气管炎与心功能不全,恢复缓慢,病死率较高。
(4)伤寒的复发与再燃:复发:进入恢复期症状消失1~3周后,发热等临床表现又出现但较初发为轻,与胆囊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潜伏的伤寒沙门菌大量繁殖再侵入血循环有关。
肥达试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肥达试验是一种用于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对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抗体水平,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这些病原菌。
二、实验原理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型)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
当人体感染这些病原菌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肥达试验就是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 O 抗原、H 抗原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的 H 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定量凝集反应,根据抗体的有无及效价高低,来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三、实验材料1、诊断菌液伤寒沙门菌 O 菌液伤寒沙门菌 H 菌液副伤寒沙门菌甲 H 菌液副伤寒沙门菌乙 H 菌液副伤寒沙门菌丙 H 菌液2、患者血清3、生理盐水4、小试管、吸管、刻度吸管、移液器5、恒温箱四、实验步骤1、准备试管取 5 排小试管,每排 7 支,分别标记为“伤寒O”“伤寒H”“副伤寒甲H”“副伤寒乙H”“副伤寒丙H”。
2、稀释血清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 05ml 生理盐水。
用移液器吸取 05ml 患者血清加入第一支试管中,充分混匀后吸出05ml 加入第二支试管,依此类推,直至第 6 支试管,从第 6 支试管吸出05ml 弃去。
此时,各试管中的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10、1:20、1:40、1:80、1:160、1:320。
3、加诊断菌液向每排的各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应的诊断菌液 05ml。
具体为:第一排各管加入伤寒沙门菌 O 菌液;第二排各管加入伤寒沙门菌 H 菌液;第三排各管加入副伤寒沙门菌甲 H 菌液;第四排各管加入副伤寒沙门菌乙 H 菌液;第五排各管加入副伤寒沙门菌丙 H 菌液。
4、摇匀加菌液后,用振荡器将各试管充分摇匀。
5、孵育将所有试管放入 37℃恒温箱中孵育 18 24 小时。
五、结果观察与判断1、观察结果取出试管,观察管底有无凝集现象。
出现凝集者为阳性反应,液体澄清透明、管底无凝集物者为阴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