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代丝绸(夏商周时期丝绸
- 格式:ppt
- 大小:6.85 MB
- 文档页数:65
夏商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1、夏朝服饰特点:
夏朝的服饰主要以黑为主夏,朝是占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
那个时候,人们的衣服肯定不宽松,因为生产力不发达,没有那么多布,另外农耕民族也不需要多紧身的衣服。
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衣服就越来越宽松,老板姓的衣服变化不大,统治阶层有钱,衣服越来越宽松肥大。
2、商代服饰特点: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
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绸衣服。
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栎斗和种植的蓝草、茜草、紫草等也已用作染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
奴隶、平民一般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
3、西周服饰特点: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也就成为一种与之适应的冠服制度。
周王朝并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
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2024年七年级历史书人教版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 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县。
- 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 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会制作彩陶;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者是禹,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 商朝: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朝文明的重要标志。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学派有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墨家(墨子)等。
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他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
- 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发展。
- 西晋短暂统一后,出现了东晋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的对峙局面。
- 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促进了民族交融。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演变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服饰和饮食的发展演变成为了反映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古代的服饰与饮食文化的演变。
一、夏商周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服饰和饮食文化开始有了较为明显的特点。
1. 服饰文化:夏代时期,衣着以衣带束腰,衣服主要以织物制成,男女装饰款式相似,基本上都是以长衣长裙为主。
商代时期,由于纺织技术的进步,丝绸开始出现,成为贵族的专属材料。
周代时期,服饰分为礼服和平常服饰,礼服以朱红色为主,象征着地位和权力。
2. 饮食文化:夏商周时期,饮食文化开始有所分化。
夏代时期,饮食以米饭、麦饭、粟饭为主食,以肉类和蔬菜为主要蔬食。
商代时期,社会贵族喜爱食用鱼类、肉类和各种水果。
周代时期,饮食讲究礼仪,开始出现了“六艺”中的饮食礼仪。
二、秦汉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服饰与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1. 服饰文化:秦汉时期,服饰逐渐多样化,丝绸成为了普遍的服饰材料。
宫廷贵族的服饰更加华丽,丰富多彩。
同时,衣帽、鞋袜、饰物等也越发重视,丰富了整个服饰文化。
2. 饮食文化:秦汉时期,饮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宴会文化开始兴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饮食菜肴,如御膳、薰食、小餐等。
同时,由于交通发达,民间饮食文化也开始逐渐繁荣,民众可以尝到来自各地的美食。
三、唐宋元明时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唐宋元明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服饰与饮食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度。
1. 服饰文化:唐宋时期,宫廷服饰不再单一,不同的职位、品级有着不同的服饰规定,服饰趋于多样化。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民间服饰也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服装文化。
2. 饮食文化:唐宋时期,饮食文化崛起,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饮食注重菜肴的烹饪工艺和摆盘技巧,讲究色、香、味的协调。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期望对你有所帮助!1.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古代纺织业的发展:①新石器时期:萌芽,原料最初麻、葛,显现育蚕和丝织技术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二、古代冶金业的发展: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
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利秩序。
②年龄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④南北朝:灌钢法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三、古代陶瓷业的发展:①原始时期:彩陶和黑陶②商中期:原始青瓷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釉下彩绘⑤清朝:粉彩瓷器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2.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8)明清:显现商帮。
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触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畴都触及国外,都积存起巨额财富)3.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期3、年龄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夏商周:古代中国的服饰主要以裳衣为主,男女通用。
男子穿长袍,女子穿长裙,材质多为麻布或丝绸。
衣物上通常以花纹、图案、腰带等装饰,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2. 秦汉:秦汉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为短衫或长衫,女子则开始出现分裙裳和上衣的穿着方式。
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流行有褒禺服、袄、襦、褂等,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变化。
男性的服装包括长袍、兜裆裤等。
女性的服装则出现了单衣、襦裙等形式。
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如褶皱、花纹、刺绣等。
4. 隋唐:隋唐时期,服饰变得更加宽松大气。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女子的服装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华丽程度。
5. 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服饰注重礼仪和规范。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青衫、衫褂,女子的服装以衣服的裙摆宽松、衣袖宽大为特点。
宫廷中的服饰更加华丽,采用丝绸、金银线等高级面料,并注重绣花、刺绣等技艺。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尚的演变。
尽管有很多差异,但继承和发展也是共同的特点。
同时,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究细节、注重装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尊重礼仪和美学追求的精神。
高中必修一历史整理资料高中历史必修一整理资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政治制度,周朝则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
3. 汉朝:汉朝继承秦制,同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同时科举制度的确立,为后世选拔官员提供了制度保障。
5.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中国古代经济1. 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铁器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手工业: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丝织、陶瓷、冶金等行业均有显著发展。
3. 商业: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4. 货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中国古代文化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
4. 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卓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丰富多样,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中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2.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的联系。
3. 闭关锁国: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通过以上整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1. 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与特点(1)概述: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史前文明主要集中出现在气候适宜、农业发达的地区。
(2)特点:以部落为单位,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
2. 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成果(1)古埃及文明:金字塔、象形文字等。
(2)古印度文明:哈拉帕遗址等。
(3)古代中国文明:早期农业文明等。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概述:夏商时期以部落联盟为主,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2)影响:为后世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文化(1)秦朝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包括地方行政体系与法律制度等。
(2)汉代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包括郡县制、州刺史制度等。
(3)秦汉时期的文学与艺术成就,如诗经、楚辞等。
三、古代西方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1.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起与发展。
(2)罗马法系的起源与发展。
2.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1)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基督教会的影响及宗教改革运动。
(3)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
四、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1.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1)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意义。
(2)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商品与人员往来。
2.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1)古代文明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2)文明冲突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篇2一、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1. 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端。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表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是连续的,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一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同时,学术繁荣,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的学术流派,为后续的政治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在文化上形成了独特的汉文化。
丝绸在古代有何地位?1. 丝绸的历史渊源:在中国,丝绸被誉为“华夏之衣”,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养蚕纺丝,制作丝绸。
丝绸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被视为珍贵的财富。
1.1 丝绸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桑树、养蚕、织布的国家之一,丝绸的制作技艺始于中国。
传说黄帝的妃子西施是丝绸的发明者,为人们提供了用桑蚕纺织的最早衣料。
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传播到了西方,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
1.2 丝绸在古代的重要性:丝绸在古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贵族统治阶层的象征,还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中国的丝绸带到了中东、欧洲等地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2. 丝绸在经济中的作用:丝绸在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贸易商品,还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动力。
丝绸织造业的繁荣促进了桑蚕养殖、丝绸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2.1 丝绸的贸易地位:中国的丝绸出口曾经是古代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丝绸被远销到西方,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畅销货品。
丝绸的出口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2 丝绸产业的促进作用:丝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桑蚕养殖、织造技术、出口贸易等方面的进步。
桑蚕养蚕技术的改进使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织造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丝绸服饰更具魅力,丝绸产业的繁荣也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3. 丝绸在文化中的意义:丝绸不仅是经济财富,也是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情怀。
丝绸服饰、绸缎文物等在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3.1 丝绸服饰的地位:古代丝绸服饰是标志着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贵族和达官显贵常常身着华丽的丝绸服装,展示他们的权势和财富。
同时,丝绸的细腻柔软、光泽华丽也为古代服饰增添了一份奢华和雅致。
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就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理念,并通过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意义。
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中国通过贸易、外交、学术交流等手段,不断扩展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通过了解历代对外开放的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感悟其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于今天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的影响与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概念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明清时期的对外开放措施,通过历史的角度了解每个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历代对外开放的经验,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启示,并展望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历代对外开放措施的梳理和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规律和经验,总结历代对外开放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分析对外开放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进一步探讨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为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
通过深入分析历代对外开放措施及其效果,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对外开放的规律性,指导当今中国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的目标。
2.正文2.1 夏商周时期的对外开放措施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时期对外开放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贸易上。
夏朝时期,中国的铜器、瓷器等工艺品开始逐渐流入周边地区,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往来,这有利于夏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
商朝时期,商王朝通过与西域、南方等地的贸易往来,逐渐形成了“丝绸之路”的雏形。
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连接了东西方的文化、经济和人民。
它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路线,更是一段承载着沧桑和繁荣的历史。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一、夏商周时期的古代丝绸之路(约公元前 2200 年-公元 256 年)夏商周时期,丝绸之路还只是一条陆上贸易路线的雏形。
在这个时候,陕西、甘肃和新疆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节点。
商代时期的殷墟也出土了一些与西方地区有关的贸易品,如铜器和翡翠等。
这些早期的贸易活动奠定了丝绸之路的基础。
二、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公元前 256 年-公元 907 年)公元前 256 年,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开始兴建大规模的道路网络,这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形成。
随着汉朝和唐朝的兴起,丝绸之路迅速发展成为历史上最为繁荣的贸易路线之一。
丝绸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品之一,它以其轻盈柔软、华美耐磨的特性吸引了无数西方商人。
此外,还有诸如瓷器、茶叶、铁器、马匹等中国特色的商品也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畅销品。
丝绸之路还运输了许多来自西方地区的贵重物品,如白金、欧亚动物、药材等,这些商品丰富了东亚地区的市场。
三、蒙元时期的丝绸之路(1206 年-1368 年)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成吉思汗和其子孙拓展了帝国的版图,使丝绸之路连接了更多的地区。
此时期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贸易通道,还在文化、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帝国的统一,使得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东亚、中亚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加深。
蒙元时期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出现,如马可·波罗的游历和蒙古征服者的传奇故事。
这段时期充满了传奇和冒险,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四、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1368 年-1840 年)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此时期的丝绸之路以安全和顺畅的贸易进行为特征。
各类商品在东西方之间频繁往来,经济繁荣导致了社会发展的进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丝绸之路主要商品有哪些丝绸之路是哪个朝代的导语:顾名思义,丝绸之路主要商品,自然就是丝绸了。
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就有嫘祖养蚕取丝的故事。
古时的丝绸,主要是蚕茧为原料而织成。
随着顾名思义,丝绸之路主要商品,自然就是丝绸了。
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就有嫘祖养蚕取丝的故事。
古时的丝绸,主要是蚕茧为原料而织成。
随着夏商周和秦汉几千年的蚕桑业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大量生产丝绸的能力。
而到了汉代,由于汉初汉政府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官营的丝绸业有了巨大的发展。
而民营的丝绸业也同样有了进步和发展。
在坊间,由丝绸制成的工艺品、衣裳等各具特色,尤其是刺绣的发展,更使丝绸业到达了空前的昌盛。
据传闻称,在当时,已经有了几乎成型的绣花工具的出现。
而在西方,丝绸是他们前所未见的产品。
当丝绸到达西方后,马上成了畅销品,成为了西方上层官员的奢侈品。
而丝绸的销售,也给汉朝带来的巨大的收益,使得汉朝有了和匈奴作战的资金,从而将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确保了丝路的畅通。
在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除了丝绸,另外也有金银器皿、青铜铁器等,而在西方,为了获得大量的丝绸,也有许多物资来和汉朝进行交换。
现在被熟知的葡萄、胡萝卜、菠菜等,就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东方的。
在汉朝,为了和匈奴作战,马匹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因此从大宛国进贡而来的马匹,也是丝绸之路主要商品之一。
因为中国是丝绸的出产国,因此西方人给予了汉朝以“丝国”的美誉。
19世纪,德国的李希霍芬这条大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哪个朝代的今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得名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由德国知名地质生活常识分享。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点知识笔记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状况:①采集狩猎②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③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原始社会。
6.地位:①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3.生产工具:①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②会人工取火二、原始农业的发展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使用陶器、使用磨制工具、聚落生活(定居);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炎帝的贡献(神农氏)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轩辕氏)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②黄帝的下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③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2.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