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40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是20世纪初至1991年存在的一个国家实体。
苏联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俄国革命与苏维埃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
1. 俄国革命与苏维埃时期(1917-1922年)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在这一时期,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内战和外部干涉,但仍然成功地保卫了革命成果。
2. 斯大林时期(1922-1953年)1922年,苏维埃俄国改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
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措施,包括五年计划、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等。
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伴有着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人为饥荒。
3.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这一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和城市改革,但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
4.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取代后,苏联继续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和平共处”和“有限主权”的理念,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然而,苏联经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 戈尔巴乔夫时期(1982-1991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开放政策”和“重建”。
这些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的问题,但却引起了苏联各个共和国的民族矛盾和政治动荡。
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成为独立的国家。
总结起来,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革命与战争、经济与政治改革的不同阶段。
虽然苏联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实验的结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是哪三位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1、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有两大错误非常明显,一个就是全面的否定了这个斯大林,前苏联之所以能和美国抗衡,其核心原因就是斯大林的改革,但是这都被上位后的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
还有一个错误就是赫鲁晓夫当时和中国的关系破裂了,这个事情就不说了,等于说是丢掉了好的盟友。
2、勃列日涅夫
由于太追求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勃列日涅夫把财政都花费到了重工业和军工业方面,其它方面就很差了,所以这是一个畸形的国家。
前苏联坦克横着走,但是生活用品只能按量分配了,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幸福的,而且入侵阿富汗也是很大的错误。
3、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上位后搞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然后开始亲近西方,最后大家也懂的,苏联国内人的信仰崩塌,政治、经济混乱。
这个时候西方
国家也渗透进来,搞文化入侵,最后很多苏联人都开始怀疑苏联了,最终在叶利钦的主导下,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在1991年12月25日轰然倒塌。
苏联的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短时间可以聚集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短时间内可以创造惊人的工业生产总值。
但这种体制是有弊端的,弊端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忽视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还导致一些地方的企业没有活力,更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这个体制的弊端,在二战后,更加突出。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主要进程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和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互相勾结,从四面八方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使“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但是,战时共产主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1920—1921年的旱灾,更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而且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认为可以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使用这一非常政策,把陷入经济灾难的国家拯救出来,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因此,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城市工人也纷纷罢工,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军队士兵甚至喊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危险口号,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的喀朗施塔得发生反政府的兵变,表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很明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于是,1921年的俄共(布)十大开始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苏联的成立: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建立了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它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苏维埃一大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4年的苏维埃二大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是对十月革命以来斗争经验的总结和革命建设成果的肯定。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路春节走亲访友之余,将买了一年多搁置在书架上的《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看完了。
整个阅读过程仿佛科幻大片,我在前苏联和中国之间穿梭,在历史与当下徘徊。
时代发生变化,但情景类似。
当年苏共、苏联面临的主要问题,仍存在于当下的中国。
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前苏联“亡党亡国”的往事,我则联想到此时此地的中国。
苏共离析、苏联解体20多年了,围绕戈尔巴乔夫的争议仍未停息,有人赞他还人民以自由,有人骂他背叛共产主义。
是耶非耶,飘散风中。
我则不敢相信共产党内部居然能出现这样一个异类,数十年吸“狼奶”而仍然保持蓬勃的人性,身居“皇帝”大位却千方百计要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这是人吗?在我看来,近似神了!1985年上台时,戈尔巴乔夫接手的苏联共产党,经过勃列日涅夫18年的改造已经蜕变成一个特权阶层(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两位继任者任期较短,保持了这一现状)。
由于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是建立在他欣赏、提拔的亲信们的“团结”和“稳定”基础上的,所以勃列日涅夫对这些亲信极为袒护,美其名曰“保证对干部的尊重”。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社会的贪污、腐败和特权等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但纵然党内危机凸现,当上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还是完全可以继续勃列日涅夫的老路,享受“皇帝”般的超级特权。
以当时苏联的综合情况看,虽然隐患重重,但国内外形势尚好,远未到崩盘的时候。
走老路对党来说固然存在“击鼓传花”之虞,但对戈尔巴乔夫个人权势则有益无害。
然而,戈尔巴乔夫作出了另一种选择,走上了改革共产党将党推向民主轨道的新路。
这条新路布满荆棘,关卡重重,最后导致了党的分裂和垮台,同时也将他这个总书记毁灭。
我百思难得其解,戈尔巴乔夫为何要这样做?他成长于这个体制,得益于这个体制,与这个体制密不可分,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况且新路的风险,已被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遭遇所证明。
当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以“放猪娃”出身的大无畏精神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秘密报告”,矛头直指“斯大林时代的个人崇拜”,震惊世人。
曾经的苏联及其七个时期的领导人展开全文Soviet Union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俄文,USSR英文),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
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2,402,200 平方公里),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故在解体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现由俄罗斯继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Lenin (列宁时期)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1917年 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列宁的领导下于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列宁建立了共产国际,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
Stalin (斯大林时期)2.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为了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莫洛托夫 -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事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发展历程,包括其成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解体等方面。
一、成立阶段(1917-1922年)苏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1918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列宁成为首任主席。
在这一阶段,苏联面临着内外的战争和经济困难,但它通过实行共产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逐渐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二、斯大林时期(1922-1953年)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政治镇压和人为造成的大饥荒等问题。
斯大林的统治结束于1953年,他的去世标志着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1953-1985年)赫鲁晓夫接替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取代。
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限制军备竞赛和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然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苏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解决苏联面临的严重经济问题和政治不稳定。
然而,这些改革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导致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成为独立的国家。
五、解体后的影响苏联的解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体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的国家,其中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
苏联的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特权阶层:内涵界定、形成时间、角色转化郭春生2012-9-13 14:54:47 来源:《廊坊师院学报》2005年03期作者简介:郭春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苏联特权阶层是对苏联以权谋私的党政干部的特称,这个阶层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这个阶层实现了角色转换,抛弃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
关键词:苏联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特权阶层问题是苏联政治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还存在不少的争论。
本文试就苏联特权阶层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此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特权阶层的概念和内涵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享有特权的人。
所谓特权,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个别人、等级或社会集团在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享受的特殊权利,它是社会不平等的反应。
享受特权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特权者;如果特权者在一个社会中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政治和社会影响的社会阶层时,就形成了这个社会中的特权阶层。
苏联特权阶层是中国学者对苏联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的称呼,特指那些利用职权牟取私利、追求个人额外权利的人。
在我国,在60年代中苏两党争论时期,开始用“特权阶层”一词来描绘苏联社会上的一部分人。
在1964年7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转载了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赫鲁晓夫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造就一个特权阶层,一批新‘贵族’,他们从自己狭隘的利益出发,支持赫鲁晓夫和他的叛徒集团的修正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的民族主义路线。
正是这样一个特权阶层的形成构成了今天修正主义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泛滥的社会基础。
”(注:人民日报,1964年7月10日。
)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关于赫鲁晓夫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一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之一)》的文章,标志着我国正式用“特权阶层”一词来批评苏联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人,指出:“目前苏联社会上的特权阶层,是由党政机关和企业、农庄的领导干部中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成的,是同苏联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相对立的。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一、苏联解体过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1988年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
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思想混乱。
1990年,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经济开始大滑坡;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苏共内部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
接着,以俄罗斯为首的许多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法律高于全苏法律。
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进行全民公决,大部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苏联。
此后,戈尔巴乔夫与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就签定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于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将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将该联盟变为一个松散的联邦。
此举引起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不满,于是爆发了8.19事件。
8月19日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因健康原因,即日起停止履行总统职责。
不久,又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管全部国家权利。
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
后军队开进莫斯科。
而委员会的行动遭到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的反对。
于是形成了军队与叶利钦支持者对峙局面。
美国总统布什声明,要求恢复戈氏的权力。
各共和国领导人也声明支持叶利钦。
尔后,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
21日夜,戈氏称“完全控制了局势。
不久,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自行解散。
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至此,苏联完全解体二、苏联解体的原因(一)、政治体制僵化1.新型政治体制的确立俄国是一个具有三百多年专制制度统治的历史国家,俄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长期落后欧美国家,在政治上亦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