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感知特征及解决方法
- 格式:pptx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15
老年人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心理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老年人常常面临着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家庭关系变化等多重压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本文将从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解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 孤独感,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往往会感到孤独,特别是在失去配偶或子女搬离家乡后,孤独感更加强烈。
2. 抑郁情绪,许多老年人在面对身体健康问题、经济困难、社交圈子萎缩等问题时,会产生抑郁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3. 自我否定,一些老年人会因为身体功能下降、社会地位降低等原因,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价值和意义。
4. 焦虑不安,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生活的种种困难,老年人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
二、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1. 重视社会关系,家庭成员和社会团体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多陪伴老年人,多参加社交活动,让老年人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 积极参与活动,老年人可以参加一些兴趣班、健身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
3. 寻求心理咨询,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家人可以帮助他们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4. 注重心理调适,老年人可以通过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如冥想、放松训练、认知重建等,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缓解负面情绪。
5. 关爱关怀,家庭成员和社会应该多关心老年人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尊严。
总之,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家人要多关心、多陪伴老年人,社会要提供更多关爱和支持,老年人自己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年人在晚年享受到心灵的宁静和幸福。
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及干预策略欧阳学文作者:张兴理|发布时间:0714|浏览量:5624次当今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5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1.6%,并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有研究预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伴随21世纪始终。
我国的老龄事业还面临着未富先老、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空巢家庭增多以及农村养老困难等现实问题。
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固然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本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老年群体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他们不仅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及他人在身体上的照顾,更需要在精神方面得到满足。
他们渴望与他人特别是子女有更多的交流,希望充分融入家庭与社会,还希望老有所为,进一步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提升。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年人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常常被亲属乃至社会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
他们面对职业生涯的结束、体力和精力的日渐衰退、经济收入减少、人际交往圈变窄以及亲友亡故等,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其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并导致自杀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因此,积极防治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及时解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张兴理对北京市2000多名老年人的调查和的全国调查发现约有8%的老年人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许多轻微的抑郁者并未包含在内)。
抑郁症已成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症状。
抑郁的产生有遗传的因素,更来自影响心理健康的多种环境因素,是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的结果,也是诸如健康、依存、和睦、安静、支配、尊敬等某些心理期待得不到满足所导致。
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就是经常情绪低落,焦虑不安,伴有健忘、失眠、吃不下,同时不想与人交谈,不愿参与活动;他们往往自我贬低、自我谴责。
比如我接触到的一个老人,在照顾刚会走路的外孙时,外孙不小心跌倒,而她却未来得及扶住,结果跌伤。
从此以后,她经常闷闷不乐,自言自语:“要是扶住了多好啊,老了。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1.孤独感。
随着亲友的离散和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特别是丧偶、子女离家等情况下,老年人的孤独感更加明显,这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心理问题。
2.自卑感。
许多老年人会因为缺乏能力或机会而失去自信,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力应对生活。
3.失眠和抑郁。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等。
当老年人长时间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时,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状,影响其心理健康。
4.认知退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可能会逐渐下降。
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和抉择能力等,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二、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1.关心老人。
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子女和家人应该定期拜访老人,帮助他们排解孤独感,加强与家人和社区的联系。
2.保持积极心态。
老年人应该尽可能地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他们可以多与朋友聊天,参加身体和思维训练活动,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3.照顾身体健康。
保持身体健康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老年人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合理的饮食和医疗保健来保持身体健康。
4.寻找适当的乐趣。
老年人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旅游和阅读等方式,寻找自己的兴趣和乐趣。
这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和消除孤独感。
5.求助专业支持。
当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时,他们可以寻求专业支持和治疗。
医生和心理医生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和治疗,帮助老年人缓解心理疾病。
结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引起关注的问题。
家人和社区应该给予老年人足够的关注和关怀。
老年人也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并寻求专业支持和治疗,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第三章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学习目的及要求1.了解与感知、认知相关的系统、组织老化性改变2.掌握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及护理3.熟悉感觉功能障碍护理4.了解老视、老年性性聋、老年性白内障、帕金森病的护理重点1.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第一节与感知、认知相关的系统、组织老化牲改变一、感觉系统1.视觉(1)角膜:随着老龄化,角膜表面的微绒毛显著减少.导致角膜上皮干燥和角膜透明度降低,视力减退。
角膜变平,使角膜的屈光力减退引起远视和散光。
此外,角膜边缘基质出现灰白色环状类脂质沉积,称“老年环”。
(2)结膜:由于血管硬化变脆,老年人易发生结膜下出血。
(3)虹膜:虹膜血管与虹膜实质的硬化.导致瞳孔变小,对光反应不灵敏。
(4)晶体:原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
老年人晶体体积增大,晶体中非水溶性蛋白质逐渐增多,导致晶体逐渐硬化、弹性降低.加上睫状肌功能减弱,引起眼的调解功能逐渐减弱形成老视。
部分老年人,晶体的透明度进一步减弱,并可发生混浊,形成老年性白内障。
晶体老化,对短波长光线吸收多于长波长光线.使老年人对红绿光的感觉减退。
因晶体悬韧带张力下降,易引起晶体前移,使原有前房角狭窄者房角关闭,影响房水的回流,致眼内压升高。
(5)玻璃体:其老化的主要表现为液化和玻璃体后脱离。
随年龄增长,玻璃体液化容积不断扩大。
玻璃体后脱离使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增加。
脱离的玻璃体随着眼球转动时,牵拉视网膜可引起“闪光感”。
由于老年期瞳孔括约肌张力相对增强,使瞳孔始终处于缩小状态,进入眼内的光线减少,视野明显缩小。
老人可能诉说视物不甚明亮。
到室外时往往感觉耀眼;或由明处到暗处时感觉视物困难。
(6)视网膜:可出现眼底动脉硬化.脉络膜变厚,视网膜变薄,黄斑变性,视力减退。
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老年人,易发生出血或血管阻塞。
(7)泪器:老年人的泪腺萎缩,泪液分泌减少,眼睛发干和角膜的透明性降低。
同时,老年人泪管周围的肌、皮肤弹性均减弱,收缩力差,不能将泪液很好的收人泪管,故有些老年人常有流泪现象。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抑郁、失落感、焦虑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下面就介绍一下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一、孤独许多老年人由于家人的远离、亲友的离世等原因,常常感到孤独,这会导致老年人情感空虚,产生抑郁、失落感等情绪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疏导:1.建议参加社区活动或爱好小组,社区活动提供了老年人一个沟通交流的场所,让老年人能结交到更多的志同道合之人,相互关心,寻求心灵慰藉。
2.鼓励老年人阅读好书,让老年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书中的故事来寻找到理解和共鸣。
3.我们也可以通过关心老年人,多与他们交流,增加他们的归属感,让老年人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遗弃,有人关心爱护。
二、抑郁老年人的抑郁问题与孤独、身体和精神问题等密切相关,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抑郁老年人的疏导方法:1.有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合理规划生活和饮食,老年人应该保持正常的饮食和作息以及适度的锻炼,有直接的利于减轻抑郁症状的效果。
2.多关心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因为抑郁症状是由触碰到老年人心理伤口所导致的,因此得到关心和沟通的话在心理上也有着不错的缓解作用。
3.对于一些对抗情感问题的手段中,许多手段是以意志和决定做法矫治,这或许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多数老年人,他们所需要的是情感关爱和亲情陪伴,这是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的。
三、失落感老年人可能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身处的环境所衍生的一种强烈情绪,为精神老化、身体衰退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失落感老年人的疏导方法:1.多与老年人交流互动,给老年人更多的自由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知到他们仍有存在价值,以及来自亲人和社区的慰问和关心。
2.通过构建必要的社交网络,参与社区活动,让老年人在外部环境中建立自我的信心和动力。
空巢老人的心理特点文章目录*一、空巢老人的心理特点*二、空巢老人特征*三、应对空巢老人策略空巢老人的心理特点1、感知觉尚好。
稍有衰者,可通过戴眼镜、助听器等方法弥补,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
2、记忆良好。
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可说明记忆良好。
3、逻辑思维健全。
说话不颠三倒四,回答问题条理清晰。
4、想象力丰富。
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框,做的梦常新奇有趣。
5、情感反映适度。
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
对事物能泰然处之。
6、意志坚强。
办事有始有终,能经得起悲伤和挫折。
7、态度和蔼可亲。
能知足常乐、制怒。
8、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9、保持学习的兴趣。
能坚持某一方面不倦地学习。
10、有正当的业余爱好。
如养鱼、下棋、种花等喜好。
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
12、保持正常的行为。
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
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空巢老人特征家庭“空巢”综合常常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
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
”问渠心理网认为,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
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老年空巢问题是个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健全完善。
”心理学家指出,这包括物质层面的,比如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
尤其是精神层面,孤独寂寞、对儿女的思念让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国外有义工制度,定期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值得借鉴。
应对空巢老人策略在2009年,北京市80岁以上老年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救助服务,不用拨电话就可以享受及时便捷的救助,家中只需安装一个呼叫器,轻轻按下按键,大病小灾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同时还可以享受家政等日常服务。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评估及其改善方法引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评估及其改善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认知功能是指个体执行各种心理任务的能力,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能力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可能会出现下降,因此,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对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评估1. 评估工具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常用的工具有微型认知评估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
这些量表通过一系列简单的心理任务,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注意力、思维能力等方面。
2. 评估过程评估过程应该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或护士进行,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评估过程中,被评估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心理任务,如记忆测试、注意力测试等。
评估结果将根据特定的标准进行解读,以判断被评估者的认知功能是否正常。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改善方法1.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是一种通过有意识的练,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方法。
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思维训练等。
认知训练应该是个性化的,根据老年人的具体需要进行。
2. 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适量的体育锻炼、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社交活动等。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帮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一种方法。
一些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被用于改善认知功能。
然而,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结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评估及其改善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具体情况。
评估工具的选择、评估过程的准确性、改善方法的选择等都需要谨慎考虑。
希望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合理的改善方法,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性格特征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性格特征一.老年期生理特点衰老过程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它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不适、烦恼和困境1.形态的老化衰老引起形态的变化必然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挫伤老年人自尊心,并由此提示老年人已是来日无多。
离休或退休,必然带来社会角色的改变。
进入老年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这必将引起心身一系列变化。
2.感觉器官功能下降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这些都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
例如,由于听力下降,容易误听,误解他人谈话的意义,出现敏感、猜疑、甚或有心因性偏执观念。
3.神经运动机能缓慢老年人的行动以及各项操作技能变得缓慢、准确、不协调,甚至笨拙,操作性动作缓慢、迟钝。
这些都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4.记忆减退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近事容易遗忘,而远事记忆尚好。
速记、强记虽然困难,但理解性记忆、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
二.老年期心理特点:1、感知衰退: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
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2.记忆衰退: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
3.思维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迟钝。
4.智力变化:受许多因素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影响,智力也不同程度下降。
5、情绪情感变化:老年人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情绪易变而不一定外露,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6、人格行为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
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
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会产生多疑、依赖、易激动的情况。
从三个方面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1.老年人感知觉的变化感知觉的过程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进行正常心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们相互交往并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环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也发生了衰退性的变化,心理活动相应受到影响,给老年人带来很多不便。
(1)视觉视觉器官发生的衰退性变化,主要表现为睫状肌功能减退和晶状体的调节能力下降,造成老视,需戴老花镜加以矫正;光的感受性降低,外界光线达到视网膜的亮度减弱,视力受到影响;暗适应的能力下降;深度视觉减退,判断物体远近和深浅的能力下降;辨色能力减退。
(2)听觉老年人听觉缺陷更为明显。
据调查,约有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听觉障碍,一般对高频听力丧失较多。
由于视听觉的减退,可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使之逐渐局限于家庭的小天地中,与外界交往减少,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焦虑和多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当视听功能严重降低时,还容易产生否认心理,从而出现猜忌、怀疑,甚至人格的偏执现象。
故应主动与老年人多沟通、多交往,并要耐心,说话要大声,体谅老人。
(3)味觉与嗅觉味觉感受器的数量随增龄而减少,75岁的老年人比30岁青年人约少1/3,故老年人味觉迟钝,感到食之无味,饭菜容易偏咸。
老年人的嗅觉也会减退,对香甜可口的食品不能感觉其香,做饭时有糊味也不能闻到。
味觉和嗅觉功能的减退,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食欲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故老年人食品应色香味俱全,调配适当。
(4)皮肤觉皮肤觉包括触觉和温度觉。
老年人的触觉和温度觉有所减退,常易碰伤或烫伤。
痛觉是否减退,尚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老年人痛阈增高,痛觉迟钝,易造成外伤。
(5)平衡觉由于前庭器官功能下降,老年人的平衡觉降低,故易摔倒而发生意外。
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应加防护措施,确保安全。
2. 心理运动反应能力心理运动反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反应,其时间的长短,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