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蒽环类药物特性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47.39 KB
- 文档页数:11
《妇科恶性肿瘤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以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最常见,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其中化疗因其具有全身治疗的特点而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是妇科恶性肿瘤常用化疗药物,尤其对卵巢癌具有显著的疗效。
1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的药学特性蒽环类药物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属于抗肿瘤抗生素,包括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米托蒽醌和卡柔比星等。
2 临床应用2.1 卵巢恶性肿瘤卵巢恶性肿瘤以上皮性卵巢癌最常见,手术和化疗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2.1.1 初始化疗初始化疗包括手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后一线化疗。
卡铂+紫杉醇(CP)方案是卵巢癌初始化疗的标准方案。
推荐CD方案用于卵巢癌的初始化疗(2A类),尤其适用于对紫杉类药物过敏、周围神经病变和顾虑脱发的患者。
2.1.2 挽救化疗卵巢癌复发后化疗又称挽救化疗。
2.1.2.1 铂敏感复发卵巢癌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一般继续选用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
本共识推荐PLD联合或不联合BEV作为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首选方案之一(2A类)。
对于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推荐PLD联合铂类化疗加或不加BEV为首选治疗方案之一(1类)。
2.1.2.2 铂耐药复发卵巢癌铂耐药复发卵巢癌对含铂化疗方案不敏感,临床上一般推荐非铂化疗疗,但反应率一般不足30%。
本共识推荐PLD联合或不联合BEV作为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首选方案之一(2A类)。
对PLD治疗过程中CA125水平下降不理想或升高的患者,建议在第3~4个周期进行化疗评估,结合既往诊治经过、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患者是否获益。
PLD治疗卵巢癌的推荐方案见表3。
2.2 子宫体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肉瘤。
CRPC专家共识一.CRPC的定义和治疗手段(一)CRPC的定义随着人们对前列腺癌中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理解的不断加深,新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不断出现,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也逐渐取代雄激素不敏感前列腺癌(androgen-in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AIPC)和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hormone-resist prostate cancer, HRPC),成为目前最为广泛认可的概念。
CRPC的定义是:经过初次持续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后疾病依然进展的前列腺癌。
应同时具备以下2个条件:(1)血清睾酮的去势水平(<50ng/dl或<1.7nmol/L)。
(2)生化进展:间隔一周,连续三次PSA上升,较最低值升高50% 以上,且>2ng/ml;或影像学进展:骨扫描发现2个或2个以上的新病灶或符合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RECIST)的软组织病灶增大。
目前认为,仅有症状上的进展并不足以诊断为CRPC。
根据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仅有1/3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为局限性病变,明显高于欧美国家[1],而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虽然内分泌治疗可以使大多数病情得到控制和改善,但在经过中位时间18-24个月的缓解期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发展为CRPC[2]。
进展为CRPC的前列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约为15-30个月,随着近年来新的治疗理念与治疗方法的介入,这一时间有所延长[3-5]。
除了PSA以外,CRPC患者的预后还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患者体力状态、是否存在内脏转移、是否存在骨痛、骨扫描呈现出的疾病程度、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等。
骨转移存在于90%的CRPC患者,可以导致多种临床症状,包括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髓衰竭。
副瘤综合症亦相当常见,包括贫血、体重下降、易疲劳、血液高凝状态、易感染等。
2024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专家共识(全文)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细胞的异质性疾病。
根据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淋巴组织肿瘤分型标准,PTCL 包含多种病理亚型,我国最常见的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淋巴结滤泡辅助性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型(nTFHL-AI)、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 ALCL)、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 ALCL)。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022年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新发病例约9.3万,其中PTCL占21.4%,远高于西方国家的10%~15%。
目前PTCL(结外NKTCL除外)初始治疗仍以CHOP类方案为主,治疗完全缓解(CR)率为50%~ 70%,5年总生存(OS)率为20%~35%。
对于复发难治患者,2023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T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和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均首选推荐参加临床试验。
此外,指南推荐单药方案包括西达本胺、维布妥昔单抗(适用于CD30+ PTCL)、克唑替尼(适用于ALK+ ALCL)、普拉曲沙、苯达莫司汀、吉西他滨、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等;联合化疗方案包括DHAP、ESHAP、GDP、GemOx、ICE等。
对于初治或复发难治结外NKTCL,指南主要推荐含左旋门冬酰胺酶/门冬酰胺酶的联合化疗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另外,放疗也是结外NKTCL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该病异质性强、预后差,复发或难治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和策略仍在探索中。
米托蒽醌是一种蒽醌类抗肿瘤药物,可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癌、急性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
由于骨髓抑制和心脏不良反应,其临床使用受到限制。
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是一种改良型新药,在治疗复发难治PTCL的关键Ⅱ期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客观缓解率(ORR)41.7%,CR率23.1%]和安全性,于2022年1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适用于既往至少经过一线标准治疗的复发或难治PTCL成年患者,并被纳入2023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复发难治PTCL 治疗的Ⅱ级用药推荐。
中国蒽环类药物特性专家共识蒽环类药物是在肿瘤内科治疗发展历程中具有⾥程碑意义的药物,得到了⼴泛应⽤,即使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是很多实体肿瘤和⾎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础性药物。
为了进⼀步规范蒽环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合理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系列《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专家共识》,包括《中国蒽环类药物特性专家共识》、《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淋巴瘤专家共识》、《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病专家共识》与《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专家共识》等。
蒽环类药物是在肿瘤内科治疗发展历程中具有⾥程碑意义的药物,得到了⼴泛应⽤,即使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是很多实体肿瘤和⾎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基础性药物。
为了进⼀步规范蒽环类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合理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系列《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专家共识》,包括《中国蒽环类药物特性专家共识》、《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淋巴瘤专家共识》、《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病专家共识》与《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专家共识》等。
1 蒽环类药物的发展历程蒽环类抗肿瘤抗⽣素(anthracycline anti-cancer antibiotics)或称蒽环糖苷类抗⽣素(anthracycline glycoside antibiotics),于1950年由H.Brockmann所命名,指的是化学结构上具有7,8,9,10-四氢丁省醌-5.12(7,8,9,10-tetrahydrocenequinone-5,12)⾻架的各类糖试,四氢丁省醌部分即苷元(aglycone),又称为蒽环酮(anthmcyclinone)。
蒽环类药物,以阿霉素、表阿霉素和吡喃阿霉素为例,基本结构为蒽环与⼀个氨基糖以糖苷键相连(图1)。
从化学结构分类,蒽环类药物属于抗肿瘤抗⽣素,是由微⽣物产⽣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
《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淋巴瘤专家共识》要点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淋巴瘤专家共识是由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淋巴瘤领域的知名专家集体研发的一份文件,旨在明确蒽环类药物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该共识的主要要点:一、淋巴瘤概述二、蒽环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蒽环类药物主要通过和DNA结合,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杀死癌细胞。
蒽环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特别是G2/M期,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三、蒽环类药物在HL治疗中的应用蒽环类药物在HL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程度的化疗方案,包括单药化疗、多药联合化疗以及放射治疗等。
对于早期患者,单药蒽环类药物化疗已经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蒽环类药物在NHL治疗中的应用对于NHL,蒽环类药物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根据NHL的亚型和临床特征,可以采用不同方案的化疗,包括单药蒽环类药物化疗、多药联合化疗以及联合放射治疗等。
蒽环类药物在不同亚型的NHL中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五、蒽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处理蒽环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等。
专家共识中明确了对这些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例如采取预防性措施、调整剂量和治疗方案等。
六、蒽环类药物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应用蒽环类药物在儿童、老年患者、孕妇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的应用要注意特定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等因素。
专家共识提供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和注意事项。
七、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应用与个体化治疗蒽环类药物常常与其他化疗药物或靶向治疗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个体化治疗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等个体化信息,制定切合个体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淋巴瘤专家共识明确了蒽环类药物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有助于优化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蒽环类药物
蒽环类药物是一类具有蒽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其在药理学和药物化学领域具
有广泛的应用。
蒽环结构由三个苯环共享边缘碳原子形成,具有独特的分子构型和生物活性。
蒽环类药物的发现历史
蒽环类药物最早可以追溯到自然产物中的蒽醌类化合物,比如从龙胆草等植物
中提取的蒽醌。
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合成更多的蒽环衍生物,并发现它们具有抗癌、抗炎和抗菌等药物活性。
蒽环类药物的药物活性
蒽环类药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癌、抗炎和抗菌。
其中,一些蒽环
衍生物如紫杉醇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和卵巢癌。
另外,一些蒽环化合物还被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蒽环类药物的合成和改造
蒽环类药物的合成和改造是药物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化学家们通过
设计合成新的蒽环类化合物或改造已有的药物结构,来提高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常见的合成方法包括氧化、还原、取代、偶联等化学反应。
蒽环类药物的药物安全性
尽管蒽环类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一些蒽环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肝脏损伤、肾脏毒性和血液毒性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蒽环类药物时,需要仔细控制剂量和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结语
蒽环类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丰富的研究价值。
随着药物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新的蒽环类药物问世,为药物研究和药物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蒽环类药物是什么大家听说过蒽环类药物吗,知道蒽环类药物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蒽环类药物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蒽环类药物是什么自1957年从链霉菌中分离出第一代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柔红霉素以来,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目前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类最为有效的化疗药物,随后通过化学结构的修饰得到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及吡柔比星。
它们能够治疗的癌症种类比任何其他类型的化疗药物都要多,并且使用它们的化疗目前最有效的抗癌疗法之一; 可用于治疗的癌症包括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和肺癌等。
这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心脏毒性,这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使用。
其他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呕吐、脱发等。
第一个被发现的蒽环类抗生素是柔红霉素,由放线菌门的波赛链霉菌(Streptomyces peucetius)自然产生。
不久之后科学家研制出了阿霉素,随后又有很多衍生物被合成出来(尽管只有很小一部分在临床上被投入使用)。
蒽环类药物的种类● 柔红霉素(道诺霉素)● 阿霉素(多柔比星)● 阿柔比星● 表阿霉素(表柔比星)● 伊达比星● 戊柔比星(仅用于治疗膀胱癌)● 米托蒽醌(属衍生物蒽醌类)作为抗生素的一种,蒽环类药物也具有抗菌活性,但由于毒性过大,它们从未被用于治疗感染。
蒽环类药物的作用机理蒽环类药物主要有三种作用机理:⒈通过嵌入DNA双链的碱基之间,形成稳定复合物,抑制DNA 复制与RNA合成,从而阻碍快速生长的癌细胞的分裂。
⒉抑制拓扑异构酶II,影响DNA超螺旋转化成为松弛状态,从而阻碍DNA复制与转录。
有研究显示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除蒽环类药物还包括依托泊苷等)能够阻止拓扑异构酶II的翻转,而这点对于它从它的核酸底物上脱离是必需的。
这就意味着,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使拓扑异构酶II的复合物在DNA链断裂之后才能更稳定,导致后者催化了DNA的破坏;同时,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还能阻碍连接酶对DNA的修复。
⒊螯合铁离子后产生自由基从而破坏DNA、蛋白质及细胞膜结构。
药剂师在药物治疗肿瘤中的作用姻徐少东李菁朱庆贵通讯作者(南京市第一医院)【摘要】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药物治疗成为此部分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本文从药剂师的角度,就药物治疗肿瘤常见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广大读者了解一下临床药剂师的职责。
【关键词】药剂师;肿瘤药物治疗;医嘱审核;合理用药临床工作中,药剂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他们负责监察医生所开处方的数种药物中是否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患者的病历、医生的诊断为患者建议最适合他们的药物剂型,及时发现用药的不合理,及时纠正临床用药。
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例一,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不合理。
典型案例如患者A的临床诊断:结肠癌(pT3N0)术后。
医嘱“FOLFOX方案联合卡瑞利珠单抗200毫克治疗”。
根据2021版中国肿瘤内科协会制定的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该分期患者建议首选错配修复缺陷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法。
此外,对于II 期肠癌患者,医嘱卡瑞利珠单抗属于超说明书用药,未查询到相关文献表明其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对于此类医嘱的审核,主要参考依据为药品说明书、疾病诊疗指南规范;对于超说明书用药需依据循证医学证据来判断用药的合理性。
例二,化疗患者预防治疗不良反应的干预。
如患者B的临床诊断:左乳癌术后。
紫杉醇酯质体单药化疗,医嘱“右丙亚胺注射液1.5克+生理盐水250毫升,静脉滴注,立即执行”。
根据药品说明书和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专家共识可知,目前右丙亚胺仅用于预防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该患者本周期化疗未使用蒽环类药物,因此并无使用右丙亚胺的指征。
例三,输液浓度不适宜。
如患者C的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后,医嘱“依托泊苷0.16克+生理盐水25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
依托泊苷联合顺铂方案化疗,根据药品说明书,依托泊苷使用氯化钠稀释后,浓度不宜超过0.25克/毫升,查阅FDA药品说明书依托泊苷浓度大于0.4克/毫升影响其稳定性,可能会产生沉淀等,因此建议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用药。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胡夕春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
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
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内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范围内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
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
ABC是乳腺癌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
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
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
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恶心、呕吐是肿瘤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
在我国,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以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地塞米松作为主流方案,但30%的恶心、呕吐仍未获得满意控制,恶心、呕吐依然是困扰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疗效[1]。
另外,严重的恶心、呕吐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自理能力下降、功能性活动受限、营养缺乏、焦虑、体力状况评分降低、伤口裂开、食管黏膜撕裂、治疗耐受性降低等严重后果[2-5]。
因此,结合该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适用于我国现状的共识意见以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尽管在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的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暴发性呕吐和难治性呕吐的治疗、恶心的机制及其治疗等。
规范恶心、呕吐风险评估和预防处理,能够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改善生活质量,从而有望延长其生存时间。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肿瘤内科、放疗、妇科、护理、流行病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本共识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国内现状,对抗肿瘤药物治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病理生理、分类分级、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原则进行阐述,并给予恶心呕吐预防和处理用药推荐(表1),期待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引。
本共识适用于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成年患者。
1恶心呕吐的病理生理呕吐是一个由大脑控制的多步骤反射过程[6,7]。
化疗所致呕吐的受体分布在延脑极后区,在肠嗜铬细胞附近的迷走神经末端也发现了这些受体。
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脑干,进行呕吐反射处理,再将传出信号传递到不同的器官和组织,诱导呕吐[8]。
目前研究发现,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外周途径和中枢途径2条通路引起呕吐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