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的毒性及其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3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zz) 3五、心脏毒性的监测(一)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为最佳的动态监测指标。
当LVEF基数正常(即LVEF》50%)者:阿霉素达250-300mg/m2时行第二次测定;阿霉素达450 mg/m2或400mg/m2但存在相关危险因素时,行第三次测定;之后每次用阿霉素前均需测定;如果LVEF≤50%,或绝对值下降≥10%,则需停用阿霉素。
对于LVEF基数异常(即LVEF30-50%)的患者:不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每次用阿霉素前均需监测;如果LVEF≤30%,或绝对值下降≥10%,则停用阿霉素。
Schwartz等对281例具有CHF发生高危险的接受阿霉素治疗者采用此法临床观察,按原则用药后CHF的发生率为3%,而未遵循者的发生率为21%。
(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心脏大小及室壁运动异常,但对轻度和早期心脏毒性敏感性较差。
此提示可用来对病人进行初步检查,以决定是否进行更进一步的准确性更高的检查。
(三)ECG及酶学变化:是非特异性的检查,不能表明心肌受损程度。
ECG发现6个导联QRS波群的绝对值降低30-40%以上时,应立即停药;如果治疗后降低超过30%,应积极的保护心肌并密切观察。
(四)心内膜活检:即能够及早发现亚临床毒性,又能与其他原因的心脏损伤相区别,是最为精确的监测手段。
缺点是有创性。
六、防护与治疗为了解决蒽环类抗癌药的心脏毒性问题,各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对策,主要有以下方面:(一)化疗前应了解患者有无心脏病史,检查心电图,掌握用药适应证;(二)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如阿霉素目前推荐剂量不超过550mg/m2;(三)选用改型换代产品,例如,表柔比星或吡柔比星与阿霉素相比抗肿瘤活性相当或更高,但心脏毒性、胃肠道毒性、脱发等不良反应相对较低。
近年来出现的脂膜包裹的蒽环类药物经研究能减少全身毒性,同时增加靶器官的药物浓度,国外临床试验中证明服用该制剂的患者较服用一般制剂者发生心脏毒性的数量少。
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的毒性及其防治张剑辉;回天立;栾士超;周宪方;周付荣;张印发【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5(000)007【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nthracycline -based chemotherapy drugs fo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cardiac toxicity,and dexrazoxane i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ac toxicity .Methods 120 cas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40 cases in each.Patients respectively received TC ,EC,and EC + dexrazoxane treatment.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was selected as cardiac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situation of cardiac toxicity in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Results Compared with TC group,the EC solutions,EC+dexrazoxane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cardiac toxicity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P <0.05).Cardiac toxicity of EC +dexrazoxane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EC (P <0.05). Conclusion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y drugs for breast cancer has certain cardiactoxicity ,dexrazoxane may prevent cardiac toxicity.%目的:探讨蒽环类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患者的心脏毒性及右丙亚胺对蒽环类引起的心脏毒性的防治。
EC-1T化疗方案用药引言EC-1T化疗方案是一种常用于治疗乳腺癌的化疗方案。
在该方案中,药物通过化疗的方式杀灭癌细胞,以减轻或消除肿瘤对乳腺组织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EC-1T 化疗方案中使用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环磷酰胺(Epirubicin)环磷酰胺是EC-1T方案的核心药物之一,属于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它通过与DNA发生交联,抑制DNA的合成和修复,从而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环磷酰胺还能产生氧自由基,进一步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剂量计算EC-1T方案中的环磷酰胺剂量计算是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来确定的。
通常,每2周给药一次,剂量为60-100 mg/m²。
剂量的调整将基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药性。
毒副反应尽管环磷酰胺是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但它也会引起一些毒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1.恶心和呕吐:可以通过给予抗吐药物来减轻这些不适。
2.骨髓抑制:环磷酰胺会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增加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3.心脏毒性:长期使用环磷酰胺可能导致心脏问题,如心衰、心律失常等。
4.皮肤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红、瘙痒、皮疹等皮肤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毒副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剂量或采取其他措施来减轻不良反应。
紫杉醇(Paclitaxel)紫杉醇是EC-1T方案的另一种关键药物,属于微管抑制剂。
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微管聚合,阻断细胞有丝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剂量计算EC-1T方案中的紫杉醇剂量也是基于患者的体表面积来确定的。
通常,每2周给药一次,剂量为80-175 mg/m²。
剂量的调整将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药性进行。
毒副反应紫杉醇也具有一些不良反应,包括:1.骨髓抑制:紫杉醇可能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增加感染和出血的风险。
2.呼吸系统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呼吸系统不适。
3.过敏反应:紫杉醇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等。
化疗方案ec化疗方案EC介绍化疗是一种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化疗方案EC是一种针对乳腺癌治疗的化疗方案,以药物艾仑泪(Epirubicin)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组合使用。
本文将介绍化疗方案EC的用药、治疗周期和副作用等相关内容。
用药化疗方案EC主要使用以下两种药物:1. 艾仑泪(Epirubicin):属于蒽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
它通过干扰癌细胞的DNA复制和RNA合成过程,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属于烷化草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它可以干扰癌细胞的DNA修复机制,使癌细胞受损无法修复,从而导致癌细胞死亡。
治疗周期化疗方案EC的治疗周期通常为每21天一周期,每周期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Day 1:给药- 静脉注射艾仑泪和环磷酰胺。
-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
2. Day 2-14:休息期- 在这段时间内,患者需要休息,给身体一段时间来康复和恢复。
3. Day 15-21:再次给药- 重复第一阶段的给药过程,静脉注射艾仑泪和环磷酰胺。
每个治疗周期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继续进行下一个周期的化疗。
副作用化疗方案EC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乏力:化疗药物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的损害,引起乏力和无力感。
患者可能感到疲倦和缺乏精力。
建议患者在化疗期间多休息,合理安排活动和饮食。
2. 恶心和呕吐:化疗药物会刺激消化系统,引起恶心和呕吐的感觉。
医生通常会给予相应的抗恶心药物来缓解这些不适。
3. 脱发:脱发是化疗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由于化疗药物会干扰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包括毛发细胞,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头发脱落的情况。
4. 免疫抑制:化疗药物可能会降低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更容易感染。
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表时间:2018-04-19T15:43:01.7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2期作者:钟秀波[导读] 患者对于治疗的耐受性比较高,是一种理想的乳腺癌晚期患者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自贡 643000)【摘要】目的:研究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局部复发率。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80例进行研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使用CAF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40例,使用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局部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局部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对乳腺癌晚期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紫杉醇联合蒽环类药物±CTX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局部复发率都非常低,患者对于治疗的耐受性比较高,是一种理想的乳腺癌晚期患者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紫杉醇;蒽环类药物;化疗;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局部复发率【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041-02乳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对患者造成的威胁也比较大,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女性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恶性肿瘤类型。
由于我国人民的健康体检意识不强,所以很多乳腺癌患者在晚期才被检查出来,对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CAF方案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方案,有报道表明,紫杉醇在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方面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研究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局部复发率,我们选取了2017年1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80例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三阴乳腺癌对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价值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类型,其中三阴乳腺癌是最为恶性的亚型之一。
含蒽环类化疗药物是一种经典的抗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治疗中。
本文旨在探讨三阴乳腺癌患者接受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价值。
一、含蒽环类方案的介绍含蒽环类药物是指一类含有苯并[a]蒽醌类结构的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嵌入DNA分子双链中,干扰DNA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分化。
常用的含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ADM)、表柔比星(EPI)和长春新碱(CTX)等。
含蒽环类方案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一种经典化疗方案。
在新辅助化疗中,含蒽环类方案通常与顺铂(DDP)等其它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可显著减小肿瘤体积,增加保乳手术的可行性,提高肿瘤切除的手术切缘阴性率,并明显改善预后。
二、三阴乳腺癌的特点三阴乳腺癌是指ER(雌性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和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亚型。
其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恶性和侵袭性,易产生远处转移,且预后相对较差。
临床研究表明,三阴乳腺癌对激素受体、靶向治疗等常规治疗手段的反应较差,因此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治疗手段。
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在三阴乳腺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含蒽环类药物可针对三阴乳腺癌的受体阴性状态,通过DNA干扰等方式抑制癌细胞增殖和分化,达到化疗的效果。
四、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策含蒽环类药物虽然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皮肤反应等。
此外,含蒽环类药物还有可能引起心脏毒性和肺纤维化等重要不良反应。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对于骨髓抑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时调整剂量;对于恶心呕吐可应用抗呕吐药物;对于心脏毒性可实时监测心电图等生化指标;对于肺纤维化可定期进行肺功能及胸部影像学检查等。
五、结论。
乳腺癌化疗EC-T方案引言乳腺癌是目前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化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化疗EC(Epirubicin和Cyclophosphamide)-T(Taxotere)方案是一种常用的化疗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方案的用药、副作用和疗效等方面内容。
用药说明EC方案•Epirubicin(依波泰): 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属于蒽环类化学药物,通过抑制DNA和RNA的合成,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裂,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 是一种氮芥类化学药物,通过干扰DNA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T方案•Taxotere(多西他赛): 是一种紫杉醇类化学药物,通过抑制微管的重排和聚合,阻止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
它能够与细胞内微管结合,导致微管稳定化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方案治疗过程化疗EC-T方案通常经历两个周期:1.EC方案周期:患者每三周进行一次化疗,每次使用Epirubicin(75-90 mg/m2)和Cyclophosphamide(600-700 mg/m2)的联合用药。
2.T方案周期:在完成EC方案后的三周内,开始进行T方案的化疗。
每三周进行一次化疗,每次使用Taxotere(75-100 mg/m2)。
整个EC-T方案化疗周期共计6个周期,为期18周。
然而,具体的剂量和周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副作用在EC-T方案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1.恶心和呕吐:这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医生通常会开具一些药物来缓解患者的恶心和呕吐症状。
2.脱发:化疗会导致患者的头发脱落,包括头部、眉毛和睫毛等部位。
3.疲劳: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非常疲劳和虚弱。
4.免疫功能下降:化疗药物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患者易感染。
5.血液异常:化疗药物会对骨髓产生损害,导致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出现异常。
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对乳腺癌术前化疗的药学观察【摘要】目的浅析乳腺癌术前化疗采用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的实际疗效。
方法抽取医学数据库4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采用小剂量蒽环类药物)与干预组(采用大剂量蒽环类药物),均组20例,研究时间为2022.1-2022.12,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干预组总疗效(90.00%)高于参照组(60.00%),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参照组(30.00%),P<0.05。
结论乳腺癌术前化疗采用大剂量蒽环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与借鉴。
【关键词】乳腺癌;蒽环类药物;术前化疗;不良反应乳腺癌作为临床恶性肿瘤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女性发病率要高于男性,可对我国女性人群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1]。
临床目前治疗乳腺癌方案较多,其中包括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对化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故术前开展辅助化疗能够有效提升手术疗效。
化疗药物一般选用蒽环类药物,但药物的用量与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2]。
故本文旨在对乳腺癌术前化疗采用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的实际疗效进行探讨,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线资料抽取医学数据库中的40例乳腺癌患者,研究时间为2022.1-2022.12,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20例,参照组年龄30-70岁,平均(53.31±5.27)岁,病程2-8个月,平均(4.12±0.51)个月,浸润癌与原位癌各有11、9例;干预组年龄30-70岁,平均(53.34±6.28)岁,病程2-8个月,平均(4.19±0.29)个月,浸润癌与原位癌各有13、7例。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均采用蒽环类药物,具体包括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环磷酰胺(生产批号:药准字H32020856;规格0.5g/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表柔比星注射液(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93251;规格:5ml/支)。
卡铂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2900字【摘要】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或卡铂)方案对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40例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多西他赛75mg/m2静滴,第1日,给予顺铂30mg/m2静滴,第1~3日(或卡铂按AUC5计算,静滴,第1日),28d为1周期,2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者化疗4周期以上.结果:40例中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8例,稳定9例,进展9例,总有效率为55%(22/40).主要毒性反应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或卡铂)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关键词】乳腺肿瘤;多西他赛;顺铂;卡铂;化疗0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为数不少,治疗仍以化疗为主,而大多数患者在辅助治疗和复发转移后使用了蒽环类药物,导致了蒽环类耐药的比例大大增加,如何选择进一步治疗非常棘手.多西他赛(DXL)被认为是治疗晚期乳腺癌最有活性的抗肿瘤药物.铂类药物在实体瘤中已经广泛应用,对耐药晚期乳腺癌治疗也有一定的优势,我科2021?12/2021?08应用DXL联合顺铂(或卡铂)方案治疗40例晚期乳腺癌获得较好疗效.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全组共40例.诊断标准为: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治疗后1a内复发的乳腺癌或转移后采用蒽环类药物治疗使疾病进展的;蒽环类开始有效,继续治疗时疾病进展;年龄<70岁,karnofsky评分>70,预计生存期超过3mo;有客观肿瘤指标可评价疗效,血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正常.均为女性,年龄20~70(中位51)岁,其中绝经前17例(42.5%),绝经后23例(57.5%).病理分类:浸润型导管癌16例,单纯癌13例,髓样癌6例,硬癌5例.雌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15例,阴性17例,不祥8例.其复发转移灶均经CT,MRI,ECT,彩超或病理等确诊,其中1个部位转移11例,2个或2个以上部位转移29例,按TNM国际分期标准,均为IV期.1.2方法国产DXL(艾素,江苏恒瑞医药公司生产)75mg/m2静滴1h,第1日,给予顺铂30mg/m2静滴,第1~3日(或卡铂按AUC5计算,静滴第1日),用顺铂时适当水化,28d 为1周期.应用DXL前1d始口服地塞米松片15mg,1次/d,连用3d,并在DXL前半小时静滴甲氰咪胍0.6,肌注异丙嗪25mg.化疗期间行心电监护和血压检测,并每周复查血常规2次,白细胞<3.0×109/L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连续应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如果肿瘤稳定、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则继续用药至4个周期.疗效标准按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分为CR,PR、稳定(SD)和进展(PD),以CR+PR为有效,疾病进展时间(TTP)指从化疗开始至病情复发或进展的时间.生存时间指从化疗开始至死亡或末次随诊时间.毒性反应按WHO标准分为0~IV度.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近期疗效全组患者均完成2个周期以上的化疗,共计化疗138个周期.其中CR4例、PR18例、SD9例、PD9例,总有效率(CR+PR)为5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8.1mo,中位生存时间(MST)18.2mo,近期疗效与相关影响因素见表1.表1近期疗效与相关影响因素(略)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稳定;PD:进展.2.2不良反应本组毒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最为常见,恶心、呕吐发生率70%,其中仅有2例发生III度呕吐,无IV度呕吐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主要为Ⅰ~Ⅱ度,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2.5%,均给予G?CSF对症治疗.其它较常见的为末梢神经炎,Ⅰ~Ⅱ度发生率为22.5%,肝肾功能异常Ⅰ~Ⅱ度发生率为20%.比较少见的是便秘、口腔炎和水钠潴留.其中1例出现I度过敏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治疗相关性死亡(表2).表2DXL与顺铂/卡铂联合化疗的不良反应(略) 3讨论在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联合化疗,而蒽环类药物因受累积心脏毒性、辅助治疗中广泛应用以及耐药的影响,不适合作为主要治疗用药.因此,对于辅助治疗失败、出现复发和转移的患者选择有效的解救方案,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至关重要.紫杉类药物是晚期乳腺癌解救治疗中最有效的药物之一[1].DXL是一种半合成的紫杉类抗肿瘤药物,具有强大的细胞毒性作用.它通过促进小管聚合成稳定微管并抑制其解聚使游离小管的数量减少,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研究表明,DXL 比紫杉醇更容易被细胞摄取,且在细胞内滞留时间更长[2],因此抗肿瘤活性高于紫杉醇.DXL单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试验表明,对既往治疗过的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为32%~58%,对蒽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有效率32%~57%[3].铂类药物因无明显的心脏毒性,近年来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受到重视,顺铂是第一代铂类化合物,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作用于细胞周期的任意时相,尤其对有丝分裂及DNA合成期作用更强.过去认为顺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不理想,但是体外试验发现在HER?2/neu过表达的细胞系中,顺铂与其单克隆抗体?赫赛汀有协同作用[4].卡铂是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与顺铂相同,但消化道反应、肾毒性均较轻,而骨髓抑制明显.研究发现,在蒽环类失败的MBC中紫杉类药物联合顺铂应用可提高疗效[5].Maiche等[6]应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32例难治性转移性乳腺癌,其有效率达50%.傅强等[7]报道,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对多柔比星耐药的2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有效率为37.5%.我们应用DXL联合顺铂(或卡铂)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结果总显示有效率为55%,中位生存时间18.1mo.从影响化疗的因素分析,绝经前后均有较高的有效率,分别为52.9%和56.5%,单个转移部位的有效率高于多个转移部位,另外受体阴性的有效率低于阳性率,浸润性导管癌有效率高于其它病理类型,但组间内比较均P>0.05,可能与病例数偏少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病例研究.本组方案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其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2.5%,除与DXL和(或)卡铂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外,与既往接受多程化疗、骨髓功能减低也可能有关,在临床应用G?CSF的支持治疗下,患者均能完成治疗,无蓄积性毒性.恶心、呕吐发生率达70%,与顺铂的消化道毒性反应有关,经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其他口腔炎、水钠潴留、肝肾功能异常等经相应处理后能尽快恢复.综上所述,DXL联合顺铂(或卡铂)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乳腺癌术后化疗方案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经过手术切除后,化疗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
化疗通过使用一系列药物来破坏癌细胞的生长能力,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术后化疗方案的相关内容。
术后化疗是在乳腺癌手术后进行的一种系统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杀灭残留肿瘤细胞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并控制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微转移。
通常,乳腺癌术后化疗方案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包括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
乳腺癌术后化疗方案主要使用化疗药物来进行治疗。
根据研究和临床实践,一般将化疗方案分为基于蒽环类药物和基于非蒽环类药物两种类型。
蒽环类药物主要包括阿霉素、表柔比星和环磷酰胺等。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D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来抑制其生长,从而实现治疗目标。
蒽环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多,包括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但这些副作用通常是可控的。
非蒽环类药物主要包括紫杉醇、卡铂和替加氟等。
这些药物可以阻断癌细胞的分裂和再生能力,对抗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
与蒽环类药物相比,非蒽环类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轻,包括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
在具体的化疗方案制定中,常常采用联合化疗的方式,即将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理搭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联合化疗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
例如,在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可能会加入曲妥珠单抗等靶向治疗药物。
在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可能会选择使用内分泌治疗来辅助化疗,以阻断激素对肿瘤的刺激作用。
术后化疗方案的具体疗程也是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的。
一般情况下,乳腺癌术后化疗通常持续6个月到1年不等,周期为2-3周一次。
化疗的具体剂量和间隔时间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化疗期间,对于不同的副作用,医生会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和护理。
例如,对于恶心和呕吐,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不适;对于骨髓抑制,可以进行定期的血常规检查,必要时给予输血和药物支持。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研究高甫;耿翠芝【摘要】蒽环类抗肿瘤药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重要抗癌药物,阿霉素及柔红霉素是该类药物的代表,是一类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目前该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均具有抗瘤谱广、临床疗效高、对乏氧细胞同样有效等显著特点,是多种化疗方案的核心.无论在乳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复发转移治疗和早期乳癌术后辅助化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提高治疗效果,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的剂量通常较大,其化疗不良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故随着应用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尤其是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明显的心肌病变,往往患者预后较差,有时病死率高达48%,故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2(027)002【总页数】5页(P178-182)【关键词】抗肿瘤药;蒽环类;药物毒性【作者】高甫;耿翠芝【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河北石家庄 05600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河北石家庄 0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6.696蒽环类抗肿瘤药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重要抗癌药物,阿霉素及柔红霉素是该类药物的代表,是一类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
目前该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患者,均具有抗瘤谱广、临床疗效高、对乏氧细胞同样有效等显著特点,是多种化疗方案的核心。
无论在乳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复发转移治疗和早期乳癌术后辅助化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为提高治疗效果,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的剂量通常较大,其化疗不良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
故随着应用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尤其是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明显的心肌病变,往往患者预后较差,有时病死率高达48%,故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
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分析随着乳腺癌患者数量的增加,临床医生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作为化疗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已经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药物机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对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使用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紫杉醇紫杉醇是一种以植物源性药物为基础的蛋白激酶抑制剂,通过与微管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目前紫杉醇已经成为乳腺癌化疗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
临床研究表明,紫杉醇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使用,能够有效地降低肿瘤的体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二、蒽环类药物蒽环类药物是一类抗肿瘤药物,通过与DNA结合从而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修复,进而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在乳腺癌治疗中,蒽环类药物通常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三、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的应用1. 药物机制紫杉醇和蒽环类药物具有不同的抗肿瘤机制,二者联合使用能够通过不同途径同时对肿瘤细胞进行作用,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紫杉醇主要通过阻断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和形成微管来抑制肿瘤生长,而蒽环类药物则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修复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 临床疗效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使用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一项针对局部晚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紫杉醇和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0%以上,而单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仅在60%左右。
另一项研究表明,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显著地降低肿瘤的体积,减缓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3. 不良反应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使用在乳腺癌患者中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和消化道反应等。
骨髓抑制是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需要临床医生及时进行监测和处理。
三阴乳腺癌对含蒽环类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价值
三阴乳腺癌是一种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但又很难治愈的恶性肿瘤,它在预后上相对较差,因为它没有明显的靶向治疗靶标,不容易被药物治疗。
含蒽环类方案是一种常用的化疗方案,它以阿霉素、紫杉醇等为代表,对于不同类型
的癌症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三阴乳腺癌,含蒽环类方案在新辅助化疗中的价值仍存在争议。
在三阴乳腺癌中应用含蒽环类方案的主要问题是,三阴乳腺癌对化疗的敏感性较低。
研究表明,三阴乳腺癌与其他亚型的乳腺癌相比,其化疗敏感性较低,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含蒽环类药物在其治疗中的作用较小,不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含蒽环类方案在三阴乳腺癌中的毒副作用较大。
这些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不
良反应和心脏毒性等。
骨髓抑制可能导致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问题,消化道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心脏毒性则表现为心脏肌肉功能衰竭等。
这些毒副作
用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含蒽环类方案在三阴乳腺癌中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
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认为含蒽环类方案在新辅助化疗中对于三阴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含蒽环类方案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尽管含蒽环类方案在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三阴乳腺癌中的应用
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探讨新的治疗策略,以提高三阴乳
腺癌的治疗效果。
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的毒性及其防治作者:帕提曼·吐达洪莎比海·肖开提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01期
【摘要】目的探讨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时对其心脏产生的毒性,以及探讨力素注射液防治心脏毒性的作用。
方法选择2012年9月份~2016年11月份期间本院的142例乳腺癌患者,按其挂号顺序分组为防治组与对照组,各组71例,均采用心肌肌钙蛋白(cTn)方法对蒽环类药物造成的心脏毒性进行监测,并以乳腺癌患者实施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前的心脏彩超为心肌评价的唯一标准,防治组应用力素注射液(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进行防治心脏毒性的作用,对照组则不采用,比较观察两组实施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后其心脏毒性的发生情况,并分析采取力素注射液对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
结果两组乳腺癌患者均应用蒽环类化疗药物进行治疗乳腺癌,其中对照组中有16例患者经心肌肌钙蛋白(cTn)方法检测出存在心脏毒性情况,发生率为22.54%(16/71);而应用力素注射液的防治组中仅1例发生心脏毒性情况,发生率为1.41%(1/71)。
结论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心脏毒性,而力素注射液是一种亲脂性衍生物,其能迅速透过心脏细胞膜,具有拮抗作用,可有防治蒽环类药物造成的心脏毒性,是目前临床上唯一认可用于防治蒽环类药心脏毒性的保护剂药物。
【关键词】蒽环类化疗药物;乳腺癌;毒性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1..02
蒽环类药物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其抗癌活性强,可对抗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淋巴癌、肺癌、卵巢癌、肝癌及软组织肿瘤等),其应用效果显著,可作为常用的核心药物方[1]。
但蒽环类药物属于周期非特异性药剂,其主要的毒副反应有骨髓抑制与心脏毒性。
随临床治疗肿瘤疾病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临床应用蒽环类药物的单次用量和化疗周期数均有所提高,因此,为保障蒽环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安全使用,尽可能预防性地应用力素注射液,以避免患者出现心脏毒性。
现本文对比研究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的毒性及其防治措施,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份~2016年11月份期间本院留存的142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年龄为28~68岁,平均年龄为(46.25±4.78)岁。
全部患者均无基础性心肺疾病,且心脏彩超和心功能指标检测均正常,卡式评分均≥70分。
按其挂号顺序分组为防治组与对照组,各组71例,各组患者在基础档案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可比性分组研究。
1.2 方法
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均对两组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测,以进行心肌评价,确保无心脏禁忌症[2],两组均通过中心静脉置管方式进行化疗,在化疗期间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种类和剂量的护肝药物。
防治组应用力素注射液进行防治心脏毒性,而对照组则不采用。
本研究中选用注射用的力素;取1支20 mg
的力素溶于2 mL的生理盐水中,作肌内注射液,2次/d;也可转入输液袋内滴注,取2支溶于500 mL的5%葡萄糖中以进行缓慢静脉滴注,1次/d;30 min后再进行化疗。
注意:蒽环类药物不得在力素注射液前使用;只有当阿霉素累积剂量≥300 mg/m2并需继续应用的情况下才可应用[3];虽其有保护心脏功能,但不能消除心脏毒性的产生潜力,须密切监护患者的心脏功能;不得混与其它药物使用。
1.3 心肌毒性检测标准
均在化疗前对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测,是评价心肌功能的唯一标准。
若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即视心肌功能受损:心脏收缩期的各壁S峰表现异常;心脏各室壁厚或运动幅度表现异常;心脏舒张期的E/A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结果分析,以P
2 结果
两组乳腺癌患者均应用蒽环类化疗药物进行治疗乳腺癌,具体心脏毒性发生情况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蒽环类药物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其可通过氧化还原成自由基,形成活性氧碎片,可直接作用破坏肿瘤靶点的结构及其功能,也会对心肌DNA造成不可逆性破坏。
因此,其有多种毒副作用,以心脏毒性最为严重。
本研究中,通过采用心肌肌钙蛋白(cTn)方法监测心脏毒性情况,并比较观察力素注射液抗心脏毒性的作用效果。
上述结果显示,对照组中有16例患者检测出存在心脏毒性情况,发生率为22.54%(16/71);而应用力素注射液的防治组中仅1例发生心脏毒性情况,发生率为1.41%(1/71)。
因此,表明力素注射液对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十分良好。
总而言之,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患者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心脏毒性,而力素注射液能迅速透过心脏细胞膜,具有拮抗作用,可有防治蒽环类药物造成的心脏毒性,是一种可用于防治蒽环类药心脏毒性的保护剂药物。
参考文献
[1] 张剑辉,回天立,栾士超,周宪方,周付荣,张印发.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乳腺癌的毒性及其防治[J].《实用癌症杂志》,2015(7):1041-1043.
[2] 娄柏松.含蒽环类药物不同方案乳腺癌辅助化疗疗效与心脏毒性对比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7):103-104.
本文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