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

翁立达,李迎喜,蒋固政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摘要:长江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利影响主要反映在长江中下游,能有效地抗御洪水和提供清洁能源;不利影响主要反映在库区,将形成库区淹没和大量移民。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使其有利影响充分发挥,采取有效措施使不利影响得到减免,在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及论证阶段,水利部、中科院组织开展了大量有关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论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本文主要反映了该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1 前言

长江三峡工程规模宏大,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建成后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提供巨大电力,改善长江航运,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同时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环境也将带来广泛与深远的影响。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数十年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及其它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开展了大量有关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研究与论证工作,并在工程不同方案论证、可行性研究中,提出了一批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报告和评价报告,取得了丰富的研究、论证成果。针对比选论证确定的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正常蓄水位175m、初期蓄水位156m" 建设方案,1991年由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合作编制完成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2 评价范围、层次系统和方法

2.1评价范围
根据三峡工程的功能、特点及其引起长江水文情势变化和所在地区的环境差异,评价范围涉及长江干流上游自宜宾至长江口的相关区域。评价范围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1)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坝址至重庆市江津市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涉及的县、市幅员范围。
(2)中下游河段及附近地区:三斗坪坝址至江苏省江阴,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和湖北省四湖地区等。
(3)河口区:江苏省江阴至河口和海滨,为咸淡水交汇区。
考虑到上游水土流失对库区泥沙淤积的影响和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工程的关系,以及河口区咸淡水变化对近海海域的影响,评价范围也适当扩展到水库

上游区及近海区。

2.2 评价的层次系统
根据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特点,以及预测和评价工作的需要,评价系统分为(1)环境总体;(2)环境子系统;(3)环境组成;(4)环境因子等4个层次。其中自然环境子系统的环境组成有10个、环境因子35个,社会环境子系统的环境组成有8个、环境因子26个,公众关心的问题环境子系统环境组成有6个。

2.3 评价方法
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环境背景状况调查:主要采用监测、实地勘测、遥感、收集历史长系列资料等方法。
(2)根据不同环境因子的特性和变化状况以及工程影响的性质与规律,分别采用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对一些能用量度表示的因子建立数学模型定量预测,如对长江水文情势的影响,对降水、气温、风和雾日的影响,水库扩散能力和复氧能力变化对水质的影响,对水库泥沙淤积和坝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等,均通过大量观测资料、识别模型、参数进行定量预测;对一些难以定量量度的环境因子,一般采用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方法定性预测,如对钉螺扩散可能性分析、对鱼类的影响、对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等选用生态机理分析方法,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则采用定性描述和库水位与景观图象的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3)根据预测结果,对照标准和阀值,作出影响性质、影响大小和重要性的评价分析。
(4)做出总体评价,对不利影响提出减轻措施和对策建议。

3 防洪效益与环境效益分析

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最主要目标,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m3(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m3),建成后可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特别是控制川东地区30万km2暴雨区产生的洪水),对中下游洪水具有重要控制调节作用,直接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的95%以上,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配合其它防洪工程,可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最危险的河段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现在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可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的灾害,保障江汉平原2000万人口和153.3万hm2耕地及沿江城镇的安全,遇1000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配合荆江分洪和其它分蓄洪工程的运用,可保证荆江河段安全行洪,减轻长江洪水对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延缓洞庭湖的淤积速度,改善湖泊生态;降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2.6万km2、7500万人口和600万hm2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降低了分洪与防汛抢险的机遇,有效地减少钉螺的蔓延与血吸虫病的传播;还能避免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巨大损失,改善长江中下游洪灾影响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大降低这一人口密集、经济发

达地区的洪灾风险损失,确保中游特大城市武汉市和其它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
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7亿~900亿kW·h,每年可替代5000万t原煤,可减少二氧化碳1亿t,二氧化硫200万t,一氧化碳1万t,氮氧化物37万t,以及大量的污水、废碴、飘尘及降尘,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改善长江宜昌至重庆河段的航道条件,万吨级船队可直接达重庆港,年单向下水通过能力可由目前的10Mt提高到50Mt,运输成本降低35%~37%;宜昌以下枯季流量约可增加1000~2000m3/s,航深增加,河段枯季通航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此外,三峡水库蓄水后,可促进库区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业;枯水季节下泄水量增加,有利于改善中下游水质;有利于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分析,三峡工程实际上是一项重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没有任何工程可以替代的,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建成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 主要不利影响及采取的对策措施

4.1水库淹没与移民
4.1.1 影响分析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方案20年一遇回水水面面积1084km2,其中淹没陆地面积632km2。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4个县和重庆市的16个县、市、区(1991年至1992年初调查复核结果)。水库淹没影响主要为:
农村受淹人口和土地数量较大,库区受淹农村人口34.87万人,受淹耕地(含旱地、水田、商品菜地)25.26万亩、河滩地5.74万亩、园地(含果园、茶园、桑园、其它园)10.83万亩,受淹耕园地约占20县市耕园地总面积的1.76%。水库淹没城镇数量较多,淹没涉及的城市、县城、建制镇、场镇共计129座,其中全淹和基本全淹的有9座县城,部分受淹的有2座城市和2个县城,其它建制镇27座,场镇89座,移民迁移线下城镇总人口42.64万人。库区大量城镇迁建,社会经济系统将发生巨大改变。
库区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后备资源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土地已过垦现状出发,这一有限后备土地资源也不宜开垦种粮。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耕地给库区土地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同时移民安置、城镇和企业搬迁又需占用数万亩耕地,使库区土地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水库蓄水后,淹没不致于导致物种的消灭,但对库区特有植物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等必须加强保护;在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的过程中,若措施不力,对植物和植被将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4.1

.2对策措施
水库移民问题是三峡工程建设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规划等手段,在工程开工前就制定了《长江三峡工程移民条例》、这是国务院第一部为某一个工程制定的法规,制定了开发性移民安置和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等政策,同时三峡移民安置的补偿费高于目前其它水利工程,并且在制定移民安置规划的同时编制了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规划,经过十多年移民安置的检验,这些措施基本上可妥善解决百万移民安置带来的问题。

4.2 库区水质
4.2.1 影响分析
目前,三峡水库尚未下闸蓄水,由于重庆主城区、长寿、涪陵和万州产生的大量污废水(占直接排入三峡水库污染物总量的90%以上)多数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已在这些城市江段形成较为明显的岸边污染带;特别是重庆主城区的污废水(是三峡水库的主要污染源)处理率仅为7.2%,而该江段取水口、排污口交错分布,已影响到部分生活饮用水源取水口水质。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回水区干、支流水文情势将发生显著变化,水深加大、断面平均流速相应减小,库区干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减小,在相同污染负荷条件下城市江段近岸水域的污染范围扩大;部分支流回水区和库湾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在枯水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支流来水量小,回水区水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流速很小),造成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不易扩散,若大量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则可能形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同时,在支流回水区和库湾水体中氮、磷等大量营养物质富集,由于水流变缓,可能会出现富营养化问题等。
此外,水库蓄水初期,土地被淹没,水库淹没线下目前堆存有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同时存在大量畜圈、粪池、下水道、坟墓等,如在库底清理中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将会在蓄水初期引起部分水域水质恶化。
4.2.3 对策措施
三峡水库水质保护是关系到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一直得到高度重视。国家在现有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针对三峡库区的特殊性,制定了相应的特殊政策(如在制定移民安置规划中要求搬迁企业应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并规划实施水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以有效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

4.3 水生生物
4.3.1影响分析
① 珍稀、濒危水生动物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洄游性鱼类。葛洲坝工程截流后,中华鲟洄游到其上游产卵场的通道已被隔断,三峡水利枢纽位于葛洲坝上游,三峡建坝不会对中华鲟产生新的阻隔问题。葛洲坝工程截流以后,在坝下游的胭脂坝已

形成中华鲟新的产卵场;同时通过人工繁殖放流,使长江口中华鲟的资源量已达到葛洲坝建库前的水平。
白鱀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干流,长江过去一直是白鱀豚生存的伊甸园,最繁盛的时候其数量可能有数千头,但到了1986年其数量仅为300头左右,1990年下降到200头左右,而目前已不到100头。白鱀豚已成为世界上少数的几种最为濒危的物种之一,而其生存环境仍在继续恶化。建坝后清水下泄使河床冲刷,栖息水域明显改变,使其分布范围缩短155km;发生意外伤害的机率增加;坝下游鱼类资源减少对白鱀豚的食物保证有不利影响。
② 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建库后,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其中2/5为上游特有鱼类。水库内渔业资源与种类组成将发生变化,鲤鱼的种群得到发展;"四大家鱼"在上游干支流繁殖的卵、苗,能在库区内漂流、发育,并滞留于水库内,资源将会增加;位于坝下游的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将发生变化;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如果水库调度不考虑家鱼繁殖要求,其繁殖将受到严重不利影响,中下游家鱼苗的来源将减少50%~60%,进入洞庭湖的家鱼苗减少幅度将更大;水库调蓄使洞庭湖提前一个月进入枯水期,鱼汛提前,渔产品数量和质量将有所下降。
4.3.2 对策措施
葛洲坝工程建设主要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对中华鲟的影响,提出了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放流等保护措施,葛洲坝截流后20多年来的运行情况,表明采取的这些措施是有效的。三峡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放流等措施解决。

4.4 文物古迹
4.4.1 影响分析
水库淹没对文物古迹的影响分为完全淹没型、部分淹没型、环境变化型无影响型、潜在型等五种类型。部分文物(云阳龙脊石枯水题刻)如不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将永远失去与世人见面的机会;位于淹没线下未经发掘的古墓将被淹,石宝寨基础部分因水库蓄水位抬升可能受损,底层建筑在汛末蓄水风浪作用下被淹;蓄水后库区文物遗址都有变化,有的遗址(如白帝城)观赏旅游价值有可能提高,有的遗址(如石宝寨)改善了旅游交通条件,改变了原有塔楼的韵味;位于坝下的黄陵庙、三游洞、陆游泉和夷陵古战场等,以及西陵峡莲沱附近的标准地层剖面,均不受水库淹没的影响;三峡地区具有悠久的人类活动,在大坝建设或库区清理过程中,都有可能在考古、发掘中国文化遗产方面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4.4.2 对策措施
针对水库淹没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家文物保护部门制定了

发掘、保护与开发的保护方案。

4.5 库区泥沙淤积和坝下游河道冲刷
4.5.1 影响分析
按175m方案运行100年后,库区冲淤基本平衡,可保留防洪库容约86%,调节库容约92%。175m方案回水位影响到重庆主城区,水库运行100年后,遇百年一遇洪水,重庆市洪水位为199.09m,较天然水位抬高4.79m(计算值有1~3m的变幅)。水库运行数十年后,重庆主城区江段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港口码头的淤积碍航和影响港区作业。
三峡水库运用后,下泄含沙量减小,将引起坝下游河床冲刷,同流量的水位降低,河势将进行调整,对沿江崩岸、浅滩和江湖关系产生影响。坝下游河道冲刷对环境的影响如下:宜昌枯水位下降后,若下泄流量达不到5000m3/s时,将影响葛洲坝枢纽三江船闸通航;河床冲刷,对护岸工程将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出现新的崩岸;因坝下游河道沿程冲刷,河势将发生不同程度调整,可能出现局部浅滩碍航等。
4.5.2 对策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应通过水库调度、河床整治、港口扩建及疏浚等措施予以妥善解决。

4.6 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4.6.1 影响分析
水质:二期围堰施工期基坑最大排水量达276kt/d,基坑水pH值将达11~12,浊度较高;天然砂石料加工系统排水量最高可达11 kt/d,含砂量达60g/L;人工骨料加工系统排水量最高可达31.5 kt/d,人工砂系统排水量最高可达12 kt/d;施工高峰期约有4万人,将排放生活污水6~10 kt/d。这些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长江,将会在长江近岸水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大气:施工区粉尘主要来自开挖爆破,高峰期日降尘量可达1t/km2。施工期总耗煤量可达17万t,最高年耗煤量2万t。据估算每日将排放烟尘300kg,CO约620kg,NOX约100kg。年平均燃油总耗可达53 kt,日均排放CO约11610kg,NOX约1460kg。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施工区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有效减免措施。
噪声:施工噪声主要来自开挖机械、砂石料加工系统及大吨位卡车,高峰施工时可达80~100dB。
弃渣:施工弃渣约4380万m3,如堆放不当,将会造成污染、破坏景观、影响环境;施工区预计日产生生活垃圾、粪便92t,若任意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危害人群健康。
人群健康:工程开工后,大量施工人员进场,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致病因子,施工中水体、大气、噪声等污染干扰,可能影响施工人员及居民健康。
4.6.2 对策措施
针对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制定《长江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工程开工后按照实施规划提出的保护措施组织实施,有效保护施工区的生产生活环境。

4.7 其它影


4.7.1影响分析
在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库区局地气候、水温、环境地质、陆生植物和植被、陆生动物、人群健康等因子进行了评价分析,工程建设对这些因子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后,对中游四湖地区、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的影响有利有弊,但以有利影响为主;对河口地区的影响主要是盐水入侵的时间提前,历时加长,总的受咸天数有所增加。
另外,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公众关心的一些环境问题也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分析了否会加重上游洪灾问题、物种与栖息地问题、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防治和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库区沿岸固体废弃物问题、溃坝的影响分析、对重庆市主城区的环境影响等。此外,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评价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对象主要有受影响的人群、专家、参政团体、新闻媒介等。
4.7.2 对策措施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加强生态与环境监测,以便及时采取和调整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建立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

5 结论

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涉及的因素众多,地域广阔,时间长久。所涉及的问题相互渗透,关系复杂,利弊交织。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和目前还难以预测的影响;对于不利影响,关键在于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从组织、技术和资金上使各项措施落实,就不致造成库区及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

??

??

??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