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病虫害图片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23
红薯锈病病原拉丁学名
摘要:
1.红薯锈病的概念
2.红薯锈病的病原拉丁学名
3.红薯锈病的危害
4.红薯锈病的防治方法
正文:
红薯锈病是红薯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对红薯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
这种病害主要是由一种叫做锈菌的真菌引起的。
红薯锈病的病原拉丁学名是Puccinia ipomoeae。
这种锈菌属于真菌门,子囊菌纲,锈菌目,锈菌科。
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可以通过风、雨、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
红薯锈病主要危害红薯的叶片,严重时也会危害到茎部。
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褐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形成较大的病斑。
病斑上会生成许多橙黄色的夏孢子堆,这是锈菌的一种繁殖结构。
在后期,病斑上还会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
对于红薯锈病的防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选用抗病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二是合理布局种植,避免连作,以减少病原菌的积累;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减少病菌的传播;四是化学防治,可在发病初期喷施杀菌剂,如三唑酮、代森锌等。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红薯,也称为地瓜、甘薯、甜薯、山芋、白薯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红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块根可作主粮,也是加工淀粉、酒精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可作饲料。
危害红树生长的病虫害有病毒病、根腐病、软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等,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是提高红薯产量的重要方法。
一、病毒病红薯病毒病属病毒性病害,是危害红薯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各产地均有发生,病害发生后,全株均可受害,尤以苗期发病率高且发病重,严重影响红薯的产量。
1、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种薯、薯苗进行远距离传播。
病毒还可以通过农用机具、农事操作、蚜虫、烟粉虱等途径传播。
另外,病毒病的发生与蔓延与品种、土壤、播期、气候、地区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5℃以上高温汇增加红薯发病几率。
2、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
发展后,病斑呈紫褐色斑或紫色环斑。
多数品种沿脉形成紫色羽状纹。
后期叶缘上卷,严重时扭曲,叶脉变黄或整个叶片变黄。
薯块发病初期,薯块出现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多呈横带状排列。
有的在贮藏期薯块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褐色斑块。
3、防治方法。
结合本地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选用脱毒、抗毒的优良抗病品种。
培养无病种薯、种苗。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适时播种。
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健株,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对病穴杀毒灭菌后补栽健苗。
科学浇水追肥,合理施肥,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漏施。
苗期可用地果壮蒂灵液,进行叶面喷雾,能够减少苗期发病率。
发病初期,可用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施防治,8~9天喷1次,连喷2~3次。
二、根腐病红薯根腐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红薯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根部,严重影响根部的发育生长,导致产量下降。
甘薯软腐病主要症状是什么甘薯软腐病
防治方法
甘薯软腐病是甘薯的重要病害之一,对甘薯后期生产与保存危害很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甘薯软腐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以及甘薯软腐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供种植甘薯的朋友们参考。
一、甘薯软腐病的危害症状
本病是采收及贮藏期重要病害。
薯块染病,初在薯块表面长出灰白色霉,后变暗色或黑色,病组织变为淡褐色水浸状,后在病部表面长出大量灰黑色菌丝及孢子囊,黑色霉毛污染周围病薯,形成一大片霉毛,病情扩展迅速,2~3天整个块根即呈软腐状,发出恶臭味。
二、甘薯软腐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存在于空气中或附着在被害薯块上或在贮藏窖越冬,由伤口侵入。
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有伤口或受冻易发病。
本病发病适温为15-25℃,相对湿度76%-86%,气温29-33℃,相对湿度高于95%不利于孢子形成及萌发,但利于薯块愈伤组织形成,
因此发病轻。
三、甘薯软腐病的防治方法
(1)适时收获,避免冻害。
(2)入窖前精选健薯。
淘汰剔除病薯,把水气晾干后适时入窖。
提倡用新窖,旧窖要清理干净,或把窖内旧土铲除露出新土,必要时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
(3)科学管理。
一是贮藏初期,甘薯入窖10~28天应打开窖门换气,待窖内薯堆温度降至12~14℃时可把窖门关上。
二是贮藏中期,即12月至翌年2月低温期,窖温保持在10~14℃。
三是贮藏后期,要及时放风或关门,使窖温保持在10~14℃之间。
新蔡县红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2.新蔡县练村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红薯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之一。
近几年新蔡红薯种植面积每年增加,种植户种植效益明显,现把新蔡县红薯几种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以供种植户参考。
一、红薯黑斑病(一)危害症状甘薯黑斑病苗期、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
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1. 苗期症状:受侵染的幼芽基部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斑。
地上部病苗衰弱,矮小,叶片发黄,重病苗死亡。
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后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2. 生长期症状:病苗移栽到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而枯死,病轻的在接近土面处长出少数侧根,但生长衰弱,叶片发黄脱落,遇干旱易枯死,造成缺苗断垅。
即使成活,结薯也少。
薯蔓上的病斑可蔓延到新结的薯块上,多在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病斑下层组织墨绿色,病薯变苦。
3. 贮藏期症状:贮藏期薯块上的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凹陷,轮廓清晰。
病部组织坚硬,薯肉呈黑绿色,味苦。
(二)防治措施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建立无病留种地;育苗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5分钟先处理好种薯,对于移栽前的幼苗可用25%适乐时600倍液或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苗10分钟,然后再定植。
2. 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保墒,合理追肥。
在甘薯分枝结薯期适时喷洒美国普利登鱼蛋白300倍液,可有效控制地表上层枝叶狂长,加速地下块茎膨大,增强甘薯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白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
二、红薯软腐病(一)危害症状甘薯软腐病俗称水烂,是采收及贮藏期的重要病害。
河南农业2024年第3期甘薯常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形成葫芦形等畸形薯块,并形成大小不一的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多呈圆形,稍凹陷,中后期龟裂、皮下组织变黑疏松。
染病后,甘薯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叶片发黄皱缩、增厚反卷。
该病主要通过带病土壤、土杂肥、种薯和种苗传染。
(二)防治措施
目前,甘薯根腐病无特效药剂进行治疗,只能采取
农业措施进行预防。
首先,应选用抗病良种进行栽培,这是防治根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其次,育苗前要对种薯进行杀菌除害处理,培育壮苗,适时早栽。
最后,应注意轮作换茬,栽植前应清洁田园、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
后不发根。
若在定植后染病,则幼苗叶片暗淡萎蔫,剪苗伤口处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水渍状,最后整株腐烂死亡。
若在甘薯生长后期染病,叶片虽不萎蔫,但须根呈水渍状,植株会青枯死亡。
薯块染病后,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出现片状黑褐色水渍状病斑,薯肉为黄褐色,腐烂后有刺鼻臭味。
(二)防治措施甘薯瘟病防治的农业措施有严格落实植物检疫制度,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薯苗,实行水旱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
作者简介:孙晓丁(1973—),男,河南商丘人,专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责任编辑 程丽红)ZHIWU BAOHU 植物保护。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来源。
然而,由于甘薯的生长期长、生产期分散、耕种方式落后,以及管理技术水平低等因素,甘薯常常遭受各种病害,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进行甘薯病害的防治,成为当前甘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酸病菌病:一般在甘薯生育季节干湿交替的天气条件下易发生。
病害初期往往表现为叶片边缘干枯呈焦黄色,并逐渐向内侵蚀。
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片逐渐变黑并枯死。
酸病菌病霉菌一般通过田间生物、土壤和蚜虫等介质传播,对甘薯的危害较大。
2. 黄龙病:黄龙病是甘薯病害中比较凶猛的一种,它往往在甘薯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发生。
病害的初期为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整片叶子逐渐变黄。
在病菌侵染下,甘薯根系会发生腐烂,导致植株枯死、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3. 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多由风雨、昆虫等纷繁传播而来。
甘薯叶片上出现小黑点,变成黑色圆形、不规则形,逐渐扩大,病害加重后叶片干枯萎缩,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1. 合理施肥:利用有机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等,增加甘薯植株的养分供给,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其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率。
2. 清除病菌传播源: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秸秆、腐烂植株等病菌传播的媒体,减少病源的传播,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病害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4. 喷洒农药:在病害高发期喷洒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菌剂,控制病菌的繁殖,减轻病害的危害。
5. 加强管理:对田间甘薯进行适时浇水、施肥、松土、防治病虫害等管理工作,促进甘薯植株的生长壮大,增强其自身免疫力,降低病害发生率。
综上所述,甘薯病害虽然对甘薯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可以控制和减轻病害的危害,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民的丰收。
因此,加强甘薯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是当前甘薯生产中的必要措施。
甘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甘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非常广泛。
在甘薯种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病害的侵袭,如果不及时防治就会导致甘薯严重减产,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甘薯常见的病害的防治技巧,供大家参考。
1.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是甘薯的一种检疫性病害,俗称黑疤、皮疔、膏药病等,病菌通过土壤、薯窖、不充分腐熟的积肥、种薯、薯苗等传播,在甘薯的伤口处侵入。
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3个月,病薯被人、畜食后有苦味、毒害。
(l)特征特性甘薯幼苗感染黑斑病,开始在基都产生梭形褐色斑点,逐渐发展成为椭圆形黑斑并凹陷,进而使幼颈部全部变黑,带病苗栽后难以成活。
发病较重的幼苗,栽后1~2周叶片从基部变黄脱落,直到全株枯死。
块根发生黑斑病,主要是呈现圆形稍稍下凹黑斑,逐渐扩大并向薯内深处发展,在内部沿维管束传播扩展,失去可食性。
(2)防治方法①严格薯田轮作周期,保证4年以上。
②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秧苗。
③贮藏窖熏蒸、种薯处理。
贮藏窖先加温 35~38℃三昼夜,然后快速降温到10~14℃,或在窖内利用锯末掺硫磺点燃熏蒸。
种薯上炕后l~2天,温度增高至30~32℃促成伤口组织愈合,3~5天,温度增至 35~37℃,以产生甘薯丙酮,抑制黑斑病孢子萌发,并利于芽眼开张。
药剂处理种薯,可用80%402抗菌剂兑水1500倍浸种10分钟。
④秧苗处理。
采后或购入的秧苗,栽前先将基部着生有不定根的白色部分剪除,留有绿色茎以上部分,然后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液浸泡3分钟,浸苗高度6~7cm,浸后即可扦插。
2.甘薯茎线虫病甘薯线虫病是我国甘薯重点检疫对象,俗称糠心病、空心病、糠梆子等,是我国薯区的主要病害。
(1)特征特性。
甘薯植株感线虫后生长缓慢变小,茎蔓变暗;薯块感病后外观表现出暗灰色,有时纵裂或龟裂。
解剖内部,薯肉变成黑白相间的糠心或黑色海绵状,薯肉全部被破坏,失去可食性。
甘薯线虫其实是一种很微小的害虫,只有在高倍放大镜下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