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小河淌水人音版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4
六年级上册悠扬民歌小河淌水教案课题:第二课悠扬民歌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2.感受西南少数民族音乐。
重点难点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教学方法:听赏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二、新课教学.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2、筒介云南民歌《小河消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1)教师筒单介绍歌曲.⑵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旬。
由于单调高,注意保护嗓子,通过哼唱,加深对旋律的熟悉与记忆.3、完整聆听乐曲,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曲的感受.(1)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2)管弦乐以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情上更细腻、更丰富?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及作者.(管弦乐版本的学生更加喜欢)5、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三、全课小结.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教学反思:一、亮点:1、能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程度,较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特点.2、能将欣赏课堂的常规练习与公开课教学进行有效接轨,公开课即是常态课,反应出学生平时学习的特点,教师平时教学的一般步骤、一般原则.3、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在课堂中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现,能根据声乐学习的特点,采用较实效性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歌唱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对学生歌唱认识的引导是比较成功的.4、对歌曲的曲式分析教学很深入,有助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演绎好歌曲演唱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歌唱的情感”二、不足之处:1、采用集体大课教学,无法对学生个体的歌唱问题进行纠正,因此学生个体的歌唱能力提高缓慢。
仍然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常常有齐唱如花,个别唱如草的感叹.2、声乐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不佳,许多同学下课后根本没练习,连歌词都记不了,在学习的监管上要加强.3、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的个唱能力得到展现,不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
聆听小河淌水-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辨并记忆小河淌水的主旋律;2.能够用人声模仿小河流水的声音,表现小河淌水的特色;3.能够了解小河淌水这首曲子的起源,以及曲子背后的文化内涵;4.能够在三者合唱的基础上,单独练习自己的声部,并最终完成听音练习。
二、教学内容1. 小河淌水曲子的介绍和演奏小河淌水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民歌,起源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沿岸的低洼地带。
小河淌水的曲调明快,犹如从小河流淙淙流水的声音中传来,彰显着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河流奔腾。
让学生先听一遍人声版的小河淌水,感受小河淙淙流水的声音,然后听老师单独演奏小河淌水,了解小河淌水的曲调和节奏,还原小河淌水的旋律。
2. 小河淌水歌曲的人声演唱小河淌水的节奏和旋律犹如一条活生生的小溪,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在人声演唱中,应该充满自然的悠扬和流畅。
老师可以用人声示范一下小河淌水的节奏,然后让学生们跟唱。
学生们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入手,模仿自己已经学过的歌曲,并结合小河淌水的特点,演唱出河水顺畅的流动和旋律的优美。
3. 小河淌水歌曲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小河淌水这首歌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忆和崇敬。
小河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被视为传统的象征和隐喻,代表着中国文化传播的历史和现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小河的相关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并通过影视资料、图文展示等方式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4. 合唱与个人训练学生们可以分成高音、中音、低音三组,配合演唱。
每个组别训练好自己的部分以后,在两个组或三个组之间进行配合,最终形成优美和谐的三部合唱。
学生在个人训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跟唱高音、中音或低音部分,以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通过听、说、唱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小河淌水曲子的了解;2.引导学生对小河淌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有更深刻的认识;3.总结并归纳小河淌水的演唱技巧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学生应该充分感受小河淌水的节奏和旋律,模仿河水流动的声音,并成功表现曲子的特点;2.学生需要通过合唱和个人练习,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和协作能力。
欣赏《小河淌水》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小河淌水主题旋律,体会声乐曲和器乐曲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了解云南民歌、用轻柔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小河淌水》。
教学重难点:运用轻柔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小河淌水》。
教学准备:萨克斯、小号、长笛、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萨克斯吹奏《小河淌水》bB调导入,播放图片(此处应该有掌声)谢谢师:你们知道刚才老师吹奏的是什么曲子吗?生:(是的),这是一首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今天老师就把这首歌曲带到了课堂上,请看大屏幕。
(出示第二张ppt—)二、学唱《小河淌水》1、范唱师:请听老师的演唱,同学们边听边想,这首曲子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此处应该响起什么)生:回答(这首乐曲慢速,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缓)2、视唱旋律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钢琴视唱旋律,同时请大家拿出你的右手,画出旋律线条。
(师做示范哼唱几句旋律)3、模唱师:那这一次我们一起来用“啦”模唱,请听要求:在演唱的时候请注意,身体坐直,声音的位置就像月亮一样,挂得高高的。
(教师弹琴)3、演唱歌词师:好,同学们,让我们把歌词带进这首优美的旋律吧!(教师弹琴)4、歌曲处理师:这首歌曲慢速,旋律优美抒情,歌曲描绘出一幅这样的画面,在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美丽的阿妹,望月抒怀,将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远方。
演唱时感情要真挚、内在,歌声要向小河流水那样流畅。
让我们带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再次来演唱这首歌曲。
(出示歌谱)(师弹钢琴学生演唱两段歌词)师:从你们的演唱中老师又一次感受到了《小河淌水》的美!《小河淌水》以超越地域坏境的人性追求之美,感动着每一个人,被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民众所喜爱,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
三、欣赏不同版本的《小河淌水》师:《小河淌水》传唱近半个世纪后,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音乐财富,它是唯一一首被美国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的中国民歌,中外歌唱家将其列为保留曲目并用多种唱法加以诠释。
2024最新小河淌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基本演唱技巧和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通过学习《小河淌水》,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歌曲简介:《小河淌水》是一首富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民歌,旋律优美,歌词生动,描绘了小河静静流淌的景象。
2. 旋律练习:教授歌曲旋律,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阶、节奏和音准。
3. 歌词理解:解读歌曲歌词,帮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合唱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音响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歌曲《小河淌水》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特点。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阶转换和合唱技巧。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播放《小河淌水》音频,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歌曲讲解:介绍歌曲背景、旋律特点和歌词意义。
3. 旋律练习:分组进行旋律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 歌词学习:跟唱歌曲,熟悉歌词。
5.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音响效果和团队协作。
6.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所学,布置课后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练习歌曲《小河淌水》,加强音准、节奏和唱腔的掌握。
2. 深入了解云南民族音乐,欣赏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演唱技巧:评估学生在旋律练习、合唱练习中的音准、节奏和唱腔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榜样。
2.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 问答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歌曲相关问题。
4.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八、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音频,供课堂欣赏和学唱。
《小河淌水》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片认识西洋乐器的外形。
2、通过听音乐了解西洋乐器的音色。
3、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组成。
4、聆听《小河淌水》教学重点:认识不同乐器的外形,能分辨出不出乐器的音色。
教学难点:同一系列乐器音色的辨别。
教学简介西洋管弦乐队是20世纪初由欧洲传入我国的大型乐队形式,它的音域宽广,音色对比鲜明,表现力极为丰富,通常用来演奏大、中型乐曲。
管弦乐队中使用的乐器虽然很多,但根据乐器的构造、性能和演奏方式,可以将整个管弦乐队分为四大家族。
弦乐器家族在四大家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弦乐器家族的乐器音质柔和,富于表现力,按发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可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在弦乐组中还有一个与提琴系列不同的乐器——竖琴。
教学过程(一)引入1、课件展示:一幅管弦乐队图片,背景音乐为小河淌水老师提问:刚才听到的乐曲情绪怎样?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2、学生讨论,回答。
3、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是由西洋乐器——钢琴演奏的。
这节课我带大家认识一下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各种乐器。
(二)探究新知1、认识乐器师:西洋管弦乐队——也叫交响乐队,由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四个部分组成(插放课件——单击“认识乐器按钮”)。
下面我们对各组乐器来认识一下。
(1)弦乐组:主要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竖琴。
这些乐器都是通过拉弦或拔弦发出声音的,所以叫弦乐组。
下面我们从形关和音色认识弦乐组乐器——插放课件(按“弦乐组”按钮)(2)木管组:木管组的成员比较多,主要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它们是西洋木管器组中四件重要的乐器,另外,它们又各有近亲邻属,长笛有个小兄弟叫短笛。
这些乐器都是用一种精选的木头挖成管状,然后运用吹气发声,所以称为“木管乐器”,它们没有饱满的声音和灵活的力度变化,但它们具有多变的音色,这个家族中的每一件乐器都富有个性。
我们也从形状和音色认识木管组乐器——播放课件(按“木管组”按钮)(3)铜管组:这类乐器种类繁多,即是平时所说的号类乐器, 俗称喇叭, 包括军号, 小号, 短号, 圆号, 长号,大号和萨克号等, 每种又有许多规格.他们均是由铜合金制成.——播放课件(单击“铜管组”按钮)认识各种乐器的形状和音色。
聆听小河淌水-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在六年级音乐上册的教学中,本单元将学习中国民歌《小河淌水》。
此次教学将选择人音版的《小河淌水》进行学习和演唱。
本节课将以唱歌为主,通过学唱歌曲,了解这首民歌的文化内涵,感受民间歌曲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小河淌水》的歌曲结构和曲调,并理解背景知识和歌曲文化内涵。
2.学会运用声音的基本元素(音高、节奏)进行演唱,并尝试使用简单的歌曲装饰和发声技巧。
能力目标1.通过唱歌学习,培养学生独唱技能,提高个人音乐素养。
2.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歌曲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团体合唱的协作能力,通过集体演唱体验音乐的美妙和感受合唱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1.教师播放人音版的《小河淌水》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体验歌曲的美妙,唤起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小河淌水》的感受,探讨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2. 学唱歌曲1.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唱歌,纠正发音、音高、音长等问题。
2.学生个人练习,巡回指导,检查发音、节奏等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歌曲。
3.分组演唱,让同学们互相听对方唱,检查自己的表演效果,并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3. 合唱呈现1.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唱组,在合唱过程中进行指导,加强技巧和风格的统一。
2.学生通过不断的集体演唱,学习协同合作的能力,同时也体验音乐的美妙和感受合唱的魅力。
4. 活动总结1.教师提问学生有关本节课学习的问题,并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歌曲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并展示其他相关文献和音乐资源。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1.学生的歌曲演唱技巧和表现力。
2.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程度和文化内涵掌握情况。
3.学生的个人和合作表现,包括发言、互动、集体合唱等方面。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案
教学课题:悠扬民歌备课教师:
教学时数:共1课时,第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聆听《小河淌水》,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陶笛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的演唱歌曲,体会并表现歌曲的风格情绪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陶笛教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感受和体验民歌的特点与魅力,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听唱法、跟唱法、讲授法、示范法、表演法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陶笛
资源利用:教师用书,学生循环适用书,多媒体,陶笛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附案组织教学开课,师生问好歌:
一、复习歌曲《妈妈格桑拉》。
二、欣赏《小河淌水》
1、初步介绍歌曲《小河淌水》的创作故事背景、作曲家等
等有关资料。
2、初听,让学生寻找歌曲中哪些地方和《阿里里》一样,
听到了请举手示意。
3、请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试着哼唱歌谱。
4、学唱歌曲。
5、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对我国的民
族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1. 通过为旋律画小节线和为歌词配旋律培养学生的音
乐素养及兴趣.
四、通过演唱引发学生自豪感,从而更加认真得去感受歌。
聆听《小河淌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欣赏中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创、演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表达音乐的情感意境。
2、学习并演唱《小河淌水》的前两句,感受《小河淌水》细腻、含蓄、深情、婉转的特征。
3、通过聆听、模仿,感受管弦乐的表现力,能记住《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
4、对比感受声乐曲和器乐曲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感受管弦乐器音色,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课件、单簧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了解歌曲产生的背景。
1、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在《小河淌水》的背景音乐中,引出云南的美景和风土人情,随着教师的讲解介绍,学生感受到云南的美,通过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歌介绍,引导学生去了解云南大理弥渡民歌。
2、视频了解云南大理弥渡民歌,多元复杂的文化特性,丰富深厚的生活底蕴,成就里弥渡民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有山歌的清凉旷远,有小调的率性质朴,有舞蹈歌的空阔悠扬,有风俗歌的庄重虔诚,弥渡民歌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情感。
二、欣赏歌曲《小河淌水》1、在了解云南弥渡民歌的前提下,引出“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欣赏由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让学生关注歌曲描绘的画面及歌曲内容。
2、师生讨论,总结歌曲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让学生了解歌曲想表达的内容。
3、教师弹奏歌曲,启发学生了解歌曲曲谱的特点。
变拍子、“鱼咬尾”旋律手法、二五乐句相同,因为曲谱中使用1、2、3、5、6这几个音,是中国的民族五声调式,所以被称为东方小夜曲。
4、引导学生随琴哼唱歌曲旋律,感受主旋律的优美,并记住主旋律。
5、学习演唱演唱歌曲,感受《小河淌水》细腻、含蓄、深情、婉转的特征。
在演唱中进一步熟悉歌曲。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 小河淌水》+赶圩归来阿哩哩》人音版一. 教材分析《2 小河淌水》和《赶圩归来阿哩哩》是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
两首歌曲都以自然景物和民族风俗为题材,富有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2 小河淌水》描绘了小河静静流淌的景象,旋律优美,富有想象力;《赶圩归来阿哩哩》则展现了圩市的热闹场面,节奏欢快,充满生活气息。
通过学习这两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丰富音乐视野。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特点了解不多,对歌词中的民族风情和生活场景有一定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感受《2 小河淌水》和《赶圩归来阿哩哩》的音乐魅力。
2.学会演唱两首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2 小河淌水》和《赶圩归来阿哩哩》的旋律和节奏。
2.理解歌词中的民族风情和生活场景。
3.学会用正确的发音和情感演唱歌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演唱、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
2.准备歌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
3.准备乐器,如钢琴、吉他等,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2 小河淌水》和《赶圩归来阿哩哩》的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唱两首歌曲,学生跟随模仿,注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姿势错误。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音乐中,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
2、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与学唱、分析与比较中,感受同一音乐不同表现形式。
3、3、知识与技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对比器乐曲与声乐曲在音乐表现上的异同。
4、重点: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文化。
5、难点:对比、讨论同一旋律片段在不同表现形式上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一、导入1.《弥渡山歌》导入,引出地区。
师:今天的音乐之旅马上就要出发了,大家将会去到哪里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生:略(云南)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一站我们来到了我国美丽的云南地区(出示地图),今天我们要去到云南大理的一个小县城-弥渡,一起去感受那里别样的音乐风情。
二、聆听1.初步聆听,感受情绪,听辨表现形式。
师:如果音乐是一幅绘画作品,接下来来自弥渡的这首乐曲你会为它渡上怎样的色彩?是热情似火的红色,还是静谧淡雅的蓝色?为什么?以及它的表现形式是器乐曲还是声乐曲?生:略师:是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还是中国传统民乐?生:略2.认识乐器,感受所表现的情景。
师:既然是器乐曲,那各种乐器的演绎由为重要,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它们。
生:略师:大家都知道,音乐家都是用什么来讲故事的?生:略(声乐)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这些乐器分别描绘什么景色呢?生:略3.聆听并联想画面。
师:作曲家用乐器充当画笔,为我们勾勒了山间的流水,静谧的月夜,以及思念的阿妹阿哥,这其中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拿出你们的纸和笔,跟随着音乐,勾勒出你们心中的图画。
时间是什么,地点在哪,发生了什么故事?生:略师:我们来听听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会和我们一样吗?他会为我们勾勒怎样一幅美景?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仔细聆听。
4.背景介绍师:皎洁的月光铺满大地,四周静谧安详。
此时,你听,小河潺潺流水声显得格外清晰。
此时,远处传来美妙的歌声,原来是青春貌美的阿妹望着亮汪汪的月亮,触景生情,圆圆的月亮让我想起我的阿哥在远方。
哥像月亮天上走,一阵清风吹上坡,小河淌水清悠悠。
小河淌水
1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模仿,感受英国管、长笛、弦乐等乐器的音色,能记住《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
2.通过体验不同版本的《小河淌水》,感受管弦乐和声乐作品在表达方式上的各自特点
3.通过师生合作演绎课堂改编版本,体会歌曲的意境、特色,加深对云南山歌的印象。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
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
音乐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各种音乐要素、音乐体裁都比较了解。
能听辨一些常用的演奏乐器的音色,能视唱一些简单的乐谱等。
这些都为课堂内的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乐曲并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体验不同版本的《小河淌水》,了解山歌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情境创设
1、游戏导入
(1)气息训练
吸的深深的,吐的长长的
(2)配合音乐感受旋律
2、情景练声
师: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你听:
1=D 2/4
3 4 5 5 | 5 — | 3 4 5 5 | 5 — |
月亮爬上来月亮爬上来
5 6 5 4 | 3 4 5 | 3 4 3 2 | 1 — ||
月亮月亮爬上来月亮爬上来
(1)师范唱
(2)生模仿演唱
(3)有变化地演唱
师:你再听听,这一遍老师唱得有什么不一样呢?你觉得哪一种描绘的情景更美?(因为它有了力度变化)我们也来试试,请你带着微笑歌唱,想象着月亮爬上来的情景。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训练气息的小游戏导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和音乐中训练歌唱的气息,既熟悉了主题音乐,为接下来的欣赏和歌唱学习做好准备。
】
活动2【导入】二、熟悉《小河淌水》主题音乐
1、师范唱表演
师:月亮已经高高地挂上了树梢,此时,月亮底下走来了一位姑娘。
今晚,她好像有心事。
你听,她深情的歌声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师深情演唱)
2、故事(主题音乐伴奏)
师:这位云南姑娘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而且,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她叫阿花…… 这是属于他俩的《小河淌水》!
3、视唱歌谱
【设计意图:教师深情地范唱先吸引学生,再用一段真实的故事打动学生,让学生沉浸在这段唯美的音乐与故事之中。
再通过亲身学唱一段旋律,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小河淌水》的主题音乐。
】
活动3【导入】三、体验与感受《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
(一)管弦乐版本《小河淌水》
1、初听
师:请你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段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采用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
(1)分别聆听三段主题,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变化
(2)认识英国管、长笛、弦乐齐奏
2、观看现场演奏感受音乐家现场演奏,请你仔细感受三段主题,采用了不同的乐器,所以表现的力度和内心情绪上的变化。
3、介绍鲍元恺《炎黄风情》
(二)独唱版本《小河淌水》师:请你一边欣赏,一边感受一下云南山歌在音调、节奏、旋律上有哪些音乐的特点。
【设计意图:对比欣赏管弦乐版本与独唱版本,了解器乐与声乐不同的表现方式。
体验器乐版本利用不同演奏乐器层层推进的表现手法。
在宋祖英声情并茂的歌声中感受云南山歌独特的音乐魅力。
细细品味和想象,更深入地去体验和感受《小河淌水》。
】
活动4【导入】四、拓展与表现
(一)课堂改编版
师:云南的山歌以它嘹亮的音调、自由的节奏、无尽的深情打动了很多人!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来现场演绎一次,我们的课堂改编版。
1、练习
(1)师:今天,我就是那云南姑娘阿花,伴随着一声轻柔的呼唤,我来到了河边……
(2)接下来,是阿妹深情地呼唤阿哥,你听,她呼唤了阿哥几次?(讨论:这三遍呼唤应该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变化?)
2、完整表演(加上练声时的《月亮爬上来》)
师:旁白:今晚的夜色真迷人,月亮也悄悄地爬上了树梢…… 月亮底下走来了一位姑娘,她深情地眺望着远方……
(二)拓展欣赏
师:一首民歌经过不同的改编,还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让我们在这段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小河淌水》中下课吧。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合作,用自己的方式改编和演绎。
利用创设的情境与音乐的自身魅力,再一次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他们陶醉在自己的表演之中。
在合成表演时,加上《月亮爬上来》作为表演的的引子,让这节课首尾呼应。
最后,拓展一段不同风格的改编,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小河淌水》带来不一样的欢乐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