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苏州,这座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江南大地。
它不仅以其秀美的园林、古老的街巷和悠扬的评弹而闻名于世,更因其丰富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备受瞩目。
那么,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究竟做得如何呢?苏州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苏州园林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
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名园,以其精巧的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些园林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
为了保护这些园林,苏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
一方面,加强了对园林的日常维护和修缮,确保建筑和景观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限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旅游对园林造成破坏。
同时,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园林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保护,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除了园林,苏州的古街巷也是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江路、山塘街等老街巷,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
青石板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江南画卷。
为了保护这些古街巷,苏州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充分考虑了它们的历史价值,避免了大规模的拆迁和改造。
同时,还对古街巷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得这些古街巷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苏州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苏州评弹、苏绣、昆曲等,都是苏州文化的瑰宝。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政府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它们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例如,举办评弹和昆曲的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传统艺术;开办苏绣培训班,培养更多的苏绣人才。
此外,还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创作和传承环境。
然而,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文化遗产面临着被忽视和破坏的威胁。
例如,一些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而逐渐破败,一些传统技艺因为缺乏传承人和市场需求而濒临失传。
民族的瑰宝――湛江吴川飘色艺术探究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吴川飘色自清代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百年历史的洗炼,以其丰富的内容,神奇的表演原理和美妙的艺术效果成为了南方民间艺术的瑰宝。
本文通过探究吴江飘色艺术的渊源、特点,介绍飘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剖析飘色艺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力图展示吴江飘色艺术的风貌,使吴江飘色艺术得到保护和发展。
关键词:湛江吴川飘色艺术发展和保护J524 A吴川飘色艺术是吴川民间艺术“三绝”(飘色、泥塑、花桥)之一,历史悠久,闻名中外。
始于清代的吴川飘色,堪称南方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飘色艺术是集戏剧、杂技、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造型艺术。
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现在多用机动车代替)色板,色板上站着固定姿势的人物。
他们仅仅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在高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
它运用力学原理,用木板(钢筋)支撑演员,以华丽的服饰加以遮盖。
飘色艺术通常由一至几人装扮而成,一般由九到十几岁的少年担任。
飘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
其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代表作有《唐僧取经》《白蛇传》《封神榜》等。
一飘色艺术的渊源我们这里讲的渊源,不仅是说飘色艺术的历史起源,还要分析一下飘色艺术兴起的原因。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分析和了解湛江吴川的飘色艺术。
1 飘色艺术的历史起源吴川飘色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发展过程,先是由原来的“转色”演变为“板色”,再发展到现在的“飘色”。
吴川飘色的发源地是吴川市黄坡镇沙岗村,它产生于晚清,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也兴盛于民间。
吴川飘色起源于晚清,传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政府禁止演粤剧,可能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主要来自两广,且曾以粤剧作为宣传鼓动的手段,清政府憎恨洪秀全等,索性连两广人民热爱的地方剧种都禁了。
而实际上飘色活动在吴川据可考的时间至少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飘色活动其实是由以前的傩戏演变而来的,这种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讲都很丰富有趣的活动无疑对百姓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这种艺术形式就延续了下来,一直到清末,才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飘色艺术,最终这种活动才以艺术的形式确定了下来。
吴江人文特色介绍吴江,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境内,是一片充满人文韵味的地方。
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背景使其成为了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将为您介绍吴江的人文特色,带您一起领略这里的独特魅力。
一、吴江的美食文化吴江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闻名。
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它们代表了吴江地区的口味和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肉夹馍”、“锅盖面”和“狮子头”等。
肉夹馍是一种以猪肉为主要原料的面食,它的特点是酥脆可口;锅盖面是一种以面条为主食的热菜,配料丰富,味道鲜美;狮子头是一道传统的江苏菜肴,造型独特,口感鲜嫩,因此备受游客推崇。
二、吴江的传统手工艺吴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苏锡传统丝织工艺。
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在吴江的丝织工艺品中,您可以看到精致的丝绸织品、漂亮的刺绣和细腻的手工鞋等。
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吴江地区的特色文化,也展现了吴江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吴江的历史遗迹吴江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因此也有许多历史遗迹可供游客参观。
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同里古镇。
同里古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古镇,这里有古老的街道、古色古香的建筑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了解吴江的传统文化。
此外,逛逛“同里土楼”也是一项不可错过的活动。
这些土楼是吴江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吴江的传统节日吴江的传统节日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验当地风俗和民俗的好机会。
春季的元宵节是吴江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个庆祝团圆和祈福的节日,人们会点亮灯笼、吃汤圆并观赏元宵灯会。
此外,还有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以及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您可以亲身体验当地的传统庆祝方式,感受吴江人民的热情和独特的文化习俗。
总结:吴江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人文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苏州的文化遗产如何传承苏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大地。
从古典园林到水乡古镇,从丝绸工艺到评弹艺术,苏州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如何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教育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基石。
学校应将苏州的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
例如,可以编写专门的教材,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组织学生参观丝绸博物馆,亲身体验丝绸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工作坊,传授评弹、苏绣等技艺,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成为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力军。
其次,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承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苏州的古典园林,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韵味。
同时,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和非法买卖文化遗产的行为。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保存,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再者,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是传承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将苏州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比如在服装设计中运用苏绣的针法和图案,在建筑设计中借鉴园林的布局和风格。
这样既能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创新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苏州文化节、园林艺术展等,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
通过这些活动,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
另外,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也是传承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环。
媒体可以通过制作纪录片、专题节目等形式,深入挖掘苏州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展示其独特的价值。
清平古墟建设情况及亮点
清平古墟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一个历史文化遗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清平古墟的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保护修复:清平古墟建设以保护修复为主线,通过细致的考古勘探和系统的修缮工作,使古墟的原貌得以恢复。
修复工作包括古墓葬的修复、古建筑的修缮和古道路的修复等,保留了大量原始遗迹,展示了古代吴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文化传承:清平古墟建设注重对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墟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和解读,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古墟文化节、古代服饰展示等,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吴越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旅游开发:清平古墟建设还注重旅游开发,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现在,古墟内有餐饮、住宿、商业等配套设施,游客可以在古墟中尽情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四、生态环保:清平古墟建设中注重生态环保,保护古墟周边的自然环境。
建设过程中,采用了绿色建材和环保技术,保护了古墟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景区。
五、创新应用:清平古墟建设中还运用了一些创新科技应用。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古墟的历史场景模拟出来,使游客可以身临
其境地感受古代的生活场景。
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了线上导览和预订服务,方便游客的观光体验。
总的来说,清平古墟建设以保护修复为基础,注重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生态环保和科技创新,使古墟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和生态环境保护于一体的亮点景区。
初中语文作文学习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嘿,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们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代代相传、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它们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哦!让我们来聊聊苏州的园林。
你们知道吗,苏州的园林可是世界文化遗产哦!这些园林可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每一座园林都有着它独特的韵味。
比如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等,它们都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而且,这些园林还融入了苏州的地方特色,比如水乡的风情、小桥流水人家等等,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苏州的丝绸。
你们知道吗,苏州的丝绸可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哦!从古代的嫘祖开始,苏州就一直是丝绸之都。
而且,苏州的丝绸还有着世界上最好的品质呢!所以,苏州的丝绸可是远销海外,成为了咱们国家的一张名片。
再来说说苏州的美食吧!你们知道吗,苏州的美食也是非常有名的。
比如松鼠桂鱼、白汁鳜鱼、阳澄湖大闸蟹等等,这些美食都是苏州的特色。
而且,这些美食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哦!当然啦,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苏绣、评弹、昆曲等等。
这些都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光大。
那么,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了解。
我们要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传承方式、特点等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传承和发扬光大。
第二,要学习。
我们要学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比如学绣花、学弹琴、学唱戏等等。
只有学会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传承和发扬光大。
第三,要实践。
我们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比如在家里绣一幅花、在学校唱一首歌、在社区表演一段戏曲等等。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传承和发扬光大。
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非常珍贵的哦!作为初中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王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
多年以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已全面完成非遗普查工作,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体系,拥有了一套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服务系统,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非遗保护场馆及保护基地建设逐步规范,非遗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鲜明特点饱含丰厚的地域历史内涵。
江苏所处的长江、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摇篮。
江苏地域在上古时代是分属《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内涵丰富的灿烂文化。
如民间文学中,南京的《伍子胥和浣纱女的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发生在南京澡水和高淳一带楚、吴两国交往的历史;淮安的《韩信传说》涉及楚、汉相争的史实;扬州的《隋炀帝传说》记载了隋炀帝驻蹿扬州期间的民间故事。
另外,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都蕴含着深刻的地域历史内涵。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有关江苏各地区发展的一段经历,它们涉及文学史、城市史、军事史、工艺史、美术史、戏曲史、民俗史、宗教史等若干领域,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体现了鲜明的“水”文化特色。
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长江横穿江苏境内,东西跨度达42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江苏南北718公里。
江苏境内有淮河、沂河、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条。
在全国五大淡水湖中,江苏独占其二。
其中,太湖水面积2250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三;洪泽湖水面积2069平方公里,居于全国第四。
此外,江苏还有大小湖泊290多个。
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全省面积的69%和17%,比例高居全国首位。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鲜明的“水”文化特色,如连云港的《盐河的传说》记载了发生在古老盐河及其两岸的许多美好传说;<盐城海盐晒制技艺》《连云港淮盐晒制技艺》记载了两种沿海地区独特的晒盐工艺;苏州的“水乡婚俗”以水上礼仪活动为主体,以摇快船、出跳四橹、穿跳板、打照等仪式与活动为鲜明特点;兴化的“兴化木船制造工艺”是依据兴化的水乡特色而产生的一种造船工艺。
苏州的文化底蕴如何传承苏州,这座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大地。
它的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园林艺术、丝绸文化、评弹艺术、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如何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传承苏州的文化底蕴,教育是基石。
学校教育应当将苏州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编写生动有趣的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苏州园林的建造故事,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组织学生参观丝绸博物馆,亲身感受丝绸制作的工艺流程,从而明白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品尝苏州特色的美食,如青团、粽子、重阳糕等,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承苏州文化底蕴的关键。
苏州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古街区,如平江路、山塘街等,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
我们应当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和措施,杜绝随意拆除和破坏。
对于已经受损的古迹,要进行科学的修复和保护,力求还原其历史风貌。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苏州评弹、昆曲等。
为传承这些艺术形式,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鼓励老艺人收徒传艺,同时推动这些艺术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创新是传承苏州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意,让苏州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苏州的生活场景;开发以苏州文化为主题的手机游戏、动漫作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能为苏州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设计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园林主题的文具、丝绸制品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将苏州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市场。
加强文化交流是传承苏州文化底蕴的有效手段。
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特色旅游的互动发展
王红霞
【期刊名称】《文化产业》
【年(卷),期】2024()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作为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地区,吴江区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通过立足于文旅资源禀赋,培育“非遗+旅游”精品路线,利用“非遗+网络”宣传,加强“非遗+品牌”对外交流等策略,有效提升了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水平。
现在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特色旅游互动发展案例的基础上,探讨“非遗+演艺”“非遗+文创”和“非遗+民宿”“非遗+研学旅游”等创新模式,为非遗与乡村特色旅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139-141)
【作者】王红霞
【作者单位】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以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为例
2.基于SWOT与PEST分析乡村振兴产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以陕西鄠邑区
面塑为例3.“两创”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八4.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平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为例5.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以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吴江,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接苏州,南近杭州,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全市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人口145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吴江自古以来风土清嘉,人文荟萃,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升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登记公布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控制保护单位)200余处,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200余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1个,历史文化名村2个,文化遗址和文物出土点10余处。
吴江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
芦墟山歌、木偶昆曲、评弹分别作为吴歌、昆曲、苏州评弹的组成部分,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芦墟摇快船、珍珠塔的传说、苏派黄酒传统酿造技艺、盛泽小满戏、蚕桑习俗、五姑娘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望辣油辣酱制作技艺、松陵松花蛋制作技艺、蚕丝被制作技艺、熏青豆茶制作技艺、蚕桑楹联、平望灯谜等为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2人被公布为山歌、七都木偶昆曲等项目的继承人,其中杨文英为国家级项目——吴歌的传承人。
芦墟山歌馆、先蚕祠吴江丝绸陈列馆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保护示范基地。
段炳臣的烙画获得明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锡剧、越剧在一定时期内蜚声各地,影响颇大;其他一些项目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赢得人们的赞誉。
提到吴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提到芦墟山歌。
芦墟山歌源远流长,历史十分悠久,产生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
是同属于早就闻名一世的吴歌一脉。
芦墟山歌,是用芦墟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靠口授心传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流传至今。
芦墟山歌作为一种民间歌谣植根于河港交叉、湖泊成群的吴江市境内,是享有盛名的“鱼米之乡”。
她是以芦墟为中心,边远莘塔、北厍、金家坝、黎里等为主要流传地区,并辐射周围毗邻一带上海的青浦,浙江的嘉善,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有关山歌的佳话世代流传:据说,清代咸丰年间,芦墟“山歌王”杨其昌路过垂虹桥时,被一个皮匠拦住说要比山歌,围观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杨其昌便在这天下第一长桥放歌三天三夜。
还有根据已经过世的一些民间老歌手的传说,公认汉朝张良、韩信是山歌的老祖宗,张良曾在汾湖流域传唱过山歌。
根据几种方志、典籍及诗话、竹枝词中的记载则始于明,盛于清。
清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九,《声歌》篇)中对芦墟山歌也有过这样的记述:“其辞词音节尤为独擅,其唱法则高揭,其音以悠缓收之,清而不靡……其词多男女燕私离别之事”。
清代至民国一直到解放前后这一段时间里,是芦墟山歌的全盛时期。
此时名歌手辈出,经
过他们的传唱,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山歌。
现在,芦墟镇被命名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公认为“山歌之乡”而遐迩闻名。
芦墟山歌的基本曲调是以五声音调为主,长短不一,并以“响山歌”(又名“呜哎嗨山歌”)、“滴落声调”和“落秧歌”、“埭头歌”为主,还有一些曲调如“急口歌”、“小山歌”等。
这些山歌大多经过民间歌手即兴演唱发挥,由“响山歌”演变而成。
旋律、节奏虽然各具特点,但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从总体来说,作为吴歌的支脉——芦墟山歌与遍布在吴语地区的其它山歌一样,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十分丰富。
有关资料表明:号子、引歌——俗称“歌头”,即起头山歌,或是“开场山歌”,在长篇叙事山歌开唱时又称“闹头”,如文章的“契子”,评弹的“开篇”。
另有盘歌——又称“盘答山歌”。
二人或多人演唱,对答如流,适用于田间耕作、水路摇船、林中放牧的赛歌。
此外,还有劳动歌——包括农事歌、摇船歌、工匠歌等。
山歌中另还分为仪式歌——包括民俗中的建房、婚俗哭嫁、丧俗哭丧,少数有描写民间神话和庆典的等,以及农事中不同的祭祀歌。
情歌——是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包括男女互相间的赞慕、相思、热恋等私情山歌,充满了人性的呼唤和对封建礼教的对抗,反映的生活画面多姿多彩。
生活歌——主要反应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内容。
过去劳动人民唱的苦山歌比较多,反映了人民对社会不平和对命运的抗争。
家庭生活山歌中所反映的伦理关系,以及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也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这一部分中,劝世和警世的歌谣,以及一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歌谣,皆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传说故事歌——包括中长篇叙事山歌的许多篇章,均属于长山歌的片断,这从江南各地发现长篇叙事吴歌中已得到证实。
其次,儿歌——内容也十分丰富。
有摇篮曲,情趣歌、游戏歌、绕口令等等,所反映的民俗、民情,寓教于乐,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生活面既广阔又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又如时政歌——自古以来都是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策措施、政治形势及某些政治人物的评论,包含抨击邪恶和匡扶正义等内容。
特别是在战争年代,还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山歌。
再有如“吴歌杂曲,并出江南”的杂曲——通称为“小调”,曲调要比山歌更为丰富,大多产生流传于下层社会。
从芦墟山歌的旋律、音乐风格和韵味来看,地域特色极为鲜明,每一首山歌都是最朴实的历史生活写照。
唱词的表现手法也非常丰富多彩,如比、兴、赋的运用,加上芦墟山歌的语言十分自然朴素、清新且流畅,形象真实动人,曲调原汁原味又优美动听。
山歌以委婉、缭绕、节奏缓慢而悠长、自由为多见,也有旋律明亮上扬,节奏比较轻快的。
音乐虽然产生于民间,但隐伏的技术手法精湛,内涵丰富,表现力很强,从中可以寻索出令人折服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吴江对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十分重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广局的具体操作和各镇的配合下,认真开展普查工作,充分挖掘和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显著的成绩。
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及分析
经过普查,发现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还是比较多的,涉及的门类有明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曲、曲艺、杂技、传统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随时节令、民间信仰、游艺、传统体育与竞
技、传统医学等,其中民间技艺最多,达38项,民间文学居次,为32项,曲艺、民间信仰均在20项以上。
其分布可谓是全市遍地开花,无论是邻近上海的东北部,还是与浙江接壤的西南部地区,无论是市政府所在的松陵镇,还是地处全市中心的平望镇,都有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由于时过境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于濒危的境地,有待得到及时的抢救与保护。
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1、积极申报有关场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2、选定专门传承人
3、努力扩大传承队伍
4、创建硬件设施,为保护提供必要的条件
5、编辑出版有关书籍
6、组织一些项目的有关人员参加文艺团体
7、对重点项目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式保护
8、进行生产性保护,并提供一些政策优惠措施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项目缺乏传承人,濒临,失传绝迹的境地。
如苏南花烛的制作技艺的代表人物范文尚逝世已有数年,但传承人至今尚无;松陵彩塑的代表人物顾维诚已年逾八旬,其传承人也至今尚无。
因此,对于这些项目,一定要及时物色传承人,以将其技艺流传下来。
另有一些项目,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已不流传,但其制作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此,我们要及时采取一些措施。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使其及时解决,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略谈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方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的发言材料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3、《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刘锡诚
4、《芦墟山歌音乐赏析》——秦怡东
5、《中国·芦墟山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