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宗白华《美学散步》
- 格式:doc
- 大小:24.51 KB
- 文档页数:5
宗白华《美学散步》他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都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界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他说: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
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少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少女所吹弄的琴瑟箫笙——枕上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上枕边的美发上。
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个金闺少女,然而一切的美都是归于这个看不见的少女的。
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王昌龄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乳白的光辉浸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
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
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整本书都是老人在散步中偶然的一回顾,闲闲的碎语,可它却字字珠玑,教会了我很多。
他说“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
好书摘抄——《美学散步》宗白华三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意境的意义1.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
“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诗句),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
“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
“温故而知新”,却是艺术创造与艺术批评应有的态度。
2.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3.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4.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放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意味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
5.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6.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7.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8.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9.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像,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外师造化,中的心源”。
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二、意境与山水10.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
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美学散步阅读及参考答案美学散步阅读及参考答案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
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
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
但因为自然是顺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
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
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
有如柏拉图的观念,纵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
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
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
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
西洋油画先用颜色全部涂抹画底,然后在上面依据远近法幻现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
它的境界是世界中有限的具体的一域。
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而显。
人与空间,溶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
我们觉得在这无边的世界里,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
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觉得没有世界。
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
中国山水画是最客观的,超脱了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以写大自然千里山川。
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气,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
中国画家不是以一区域具体的自然景物为“模特儿”,对坐而描摹之,使画境与观者、作者相对立。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近读宗白华《美学散步》,发现这本辑了二十多篇短论的小册子里,包含着许多极精妙见解,往往引人再三思量与体味。
譬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篇,宗先生谈到中国画的境界。
他说,中国画是虚灵的,它追求气韵生动,以显现生命的节奏、及宇宙万象变化的节奏。
这是一贯的看法。
六朝齐的谢赫曾写《古画品录》,讲绘画六法,即以气韵生动为上,骨法用笔次之。
两者相得益彰,便构成了中国画以外取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的重要特点。
宗先生把这特点归于《易经》的宇宙观,并循此把书法、诗、画作为生命的艺术,融于一炉。
可见,中国艺术的境界,其渊源基础在于哲学。
而哲学,偏于老、庄一派,到魏晋时候更成为探求玄理之学,对宇宙、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析理与思辨。
由此,联想到那时代的风尚,以及从书、画发展至文的一些美的理想。
首先是人物品藻。
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就是有的。
不过魏晋时的人物品藻,与从前不同。
那时代议论人物,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其中懵懂而生的,是对个体美的意识。
譬如风骨,便是人格个性美的一种。
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
这正是那时代共同欣赏与尊重的。
后来,“风骨”用于艺术,成为一种境界之美。
于是绘画上,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
书法上,有所谓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之说。
而做文章,则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
对此,宗先生曾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里感喟:“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
”宗先生对于魏晋人的偏爱是显然的。
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篇,他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近代中国,鲁迅亦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曹丕的那个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除此二人,好像再没有谁在当时给予魏晋风度以极高的评价了。
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赏析赵峰【摘要】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美学论要汇编,词句充满诗意、优美迷人,是中国美学的经典.在这部著作当中,他运用比较研究,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概念进行阐释,充分显示了宗先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很好地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体现了其高雅的审美情趣.《美学散步》深刻体现了宗白华先生追求生活艺术的姿态,突显了他对艺术的执着.【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3页(P124-126)【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审美领悟【作者】赵峰【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委党校【正文语种】中文(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
有人用“南宗北邓”的称号称呼宗白华和邓以蛰先生,也有研究者将宗白华与朱光潜先生并称为现代美学的“双峰”。
还有学者把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蔡仪、高尔泰并称为“当代美学五大家”。
《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话:“早在 40 年代,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对当时担任《哲学评论》业余编辑的冯契先生说过,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
”这些赞誉充分肯定了宗先生对中国美学的独特贡献,体现了宗先生深厚的美学修养。
宗白华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他一生都试图将自然和艺术融为一体,将美学对象锁定为宇宙、人生和艺术的统一,他试图用通俗却充满诗性的语言把深刻的思想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
但是他最钟爱的还是中国古代艺术,他在中国美学的研究中充分借鉴西方哲学思维,融入了西方理性冷静的审美模式,这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他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宗白华全集》及《艺境》等。
(二)《美学散步》的主要意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美学论要汇编,词句充满诗意、优美迷人,是中国美学的经典。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
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所谓“乐”,并非纯粹的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的一种综合。
《乐记》上有一段记载:“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
为什么要“长言”呢?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情感的语言。
“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和“嗟叹之”(入腔和行腔)。
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
更进一步,心情的激动要以动作来表现,就走到了舞蹈的境界,所谓“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种思想在当时较为普遍。
《毛诗序》也说了相类似的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也是说,逻辑语言,由于情感之推动,产生飞跃,成为音乐的语言,成为舞蹈。
那么,这推动逻辑语言使成为音乐语言的情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代思想家认为,情感产生于社会的劳动生活和阶级的压迫,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为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这显然是一种进步的美学思想。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材料二: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
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
”“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
作文题目【2023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六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荀子·乐论》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译文:音乐在宗庙之中时,君臣上下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谐恭敬的;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睦亲近的;乡里宗族之中,年长年少的人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乐顺畅的。
)材料二中国近现代美学家蔡元培指出,悲剧和滑稽画“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进而“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
材料三德国美学家席勒说:“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和启发,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者结合自己参与的审美活动和美育实践,以“美育与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提示作文素材主题角度:美,美育,成长,和谐,健康金句名言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生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朱光潜《谈美》祝福在时代的雾霾之外我们对视的眼眸里依旧有圆月升起——余秀华追鹿的猎人看不到山,捕鱼的渔夫看不到海。
解析:过分追逐实用的利益,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意味着失去,意味着不懂得领略美,意味着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如阿尔卑斯山路上那条著名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蔡元培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
中百华《美学散步》紫藤罗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118 丨(下)2018.03 |艺术意境的建构—漫谈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文/靳莹晖摘要:宗《美学散步》,HE太部分,二十二篇文章,无一f,洋溢着诗牲:的智慧。
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T同的艺乘氧域餘其进行T.不1雜衰®梳理;在筒要介箱西方艺米嫌錄W时,采用中西傭子兼用的:方式,奪助读者樣.解€术的#邇壤%并且.该书幕用t史i t t s A:A2通的修证方法.,在阐发作者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槪来浩瀚I古典文艺理论、哲學搏想,.、苈史史.实和诗舊篇章#.为刺证;该.韦琢狀建立充潘文艺美辱翁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_#導.了中国古典艺拿美季痺弁核..面深入分析可以发戮,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的中菌古典生命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赛的生命哲学是其艺术意境的诞生的思想基础.作者在其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述中,体瑰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完整建构。
关键词:象白华;《美学散步)h艺未意境,建构,生命哲学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的著述 -并不多,而1981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_学散步》一jfe,几乎汇集了他所有关于美学的经典理论,这是一^神奇的书名,如何在自由散漫的散步中,用严肃的逻辑建构起一个复杂的美 孥理论体系*T可爱又可亲的宗先生机智地在系會=中给疑惑不解 的读者们举了几个例署。
麵±多霞是西方逡辑学大师,他的 《物理学I《形而上學》等邀辑著作都是在自B散步时思考而. 的,因而有了“散步学派”;庄子漫.步于山野间,凝视描绘世间 奇奇怪怪的人物,达些人物反而成了后来唐宋爾家爾罗汉的范 本;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的戏画,成为了历史的精 品6读者们恍然大悟,原来缜密的逻辑也是可以从随性的散步 中完美呈现光辉的艺术之思的。
纵观宗先生这部《美学散步》,共_三大部分,j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洋溢着诗性的智慧,作者通过旁征博引、形散而神不散 的论述,完成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
论述百练:美学散步(宗白华)材料一:我们以前讲过,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
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
中国就很不同。
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
《论语》中“绘事后素”①的话以及《韩非子》“客有为周君画荚者”②的故事,都说明中国的画特别注重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
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重流动的线条。
中国的建筑,我们以前已讲过了。
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动作,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
翁偶虹介绍郝寿臣所说的表演艺术中的“叠折儿”说:折儿是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的意思。
这个特点正可以借来表明中国画以至中国雕刻的特点。
由于把形体化成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
这从汉代石刻画可以看得很清楚。
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
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
这使得整个形象显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地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
这种艺术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
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
他用光和影组成他的画,画的形象就如同从光和影里凸出的一个雕刻。
法国大雕刻家罗丹的韵律也是光的韵律,中国画却是线的韵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
“客有为周君画英者”的故事中讲的那种漆画,要等待阳光从一定角度的照射,才能突出形象,在韩非子看来,价值就不高,甚至不能算作画了。
我国现存的一幅时代古老的画是1949年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
郭沫若对此画作了极有诗意的解释:“画中的凤与夔,毫无疑问是在斗争。
夔的唯一的一只脚伸向凤颈抓拿,凤的前屈的一只脚也伸向夔腹抓拿。
是死沓沓地绝望地拖垂着的,凤却矫健鹰扬地显现着战胜者的神态。
这是善灵战胜了恶灵,生命战胜了死亡,和平战胜了灾难。
这是生命胜利的歌颂,和平胜利的歌颂。
美心灵节奏——读宗白华《美学散步》
高锐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人类对美的理解,大概起自对美的困惑。
美是什么?美从何处寻?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又复杂难辩的话题。
一方面。
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似乎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接触到美,感受到美,美具有生活的质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高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诗性语言与诗意人生--读宗白华《美学散步》有感 [J], 蔡豪
2.发现生命之美塑造审美人生——读宗白华《美学散步》 [J], 王晓丽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美学思想艺术 [J], 王碧珏
4.从宗白华《美学散步》浅析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J], 陈怡冉; 陈畅
5.让美成就美——读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J], 董裕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近读宗白华《美学散步》,发现这本辑了二十多篇短论的小册子里,包含着许多极精妙见解,往往引人再三思量与体味。
譬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篇,宗先生谈到中国画的境界。
他说,中国画是虚灵的,它追求气韵生动,以显现生命的节奏、及宇宙万象变化的节奏。
这是一贯的看法。
六朝齐的谢赫曾写《古画品录》,讲绘画六法,即以气韵生动为上,骨法用笔次之。
两者相得益彰,便构成了中国画以外取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的重要特点。
宗先生把这特点归于《易经》的宇宙观,并循此把书法、诗、画作为生命的艺术,融于一炉。
可见,中国艺术的境界,其渊源基础在于哲学。
而哲学,偏于老、庄一派,到魏晋时候更成为探求玄理之学,对宇宙、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析理与思辨。
由此,联想到那时代的风尚,以及从书、画发展至文的一些美的理想。
首先是人物品藻。
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就是有的。
不过魏晋时的人物品藻,与从前不同。
那时代议论人物,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
其中懵懂而生的,是对个体美的意识。
譬如风骨,便是人格个性美的一种。
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
这正是那时代共同欣赏与尊重的。
后来,“风骨”用于艺术,成为一种境界之美。
于是绘画上,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
书法上,有所谓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之说。
而做文章,则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
不能软绵绵、懒洋洋。
对此,宗先生曾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里感喟:“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
”
宗先生对于魏晋人的偏爱是显然的。
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篇,他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近代中国,鲁迅亦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说,曹丕的那个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除此二人,好像再没有谁在当时给予魏晋风度以极高的评价了。
宗先生对于魏晋一代的钦慕与向往,在于它的“极自由”、“极解放”。
他说,这个时期使他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
事实上,魏晋时期(即三世纪至六世纪)要比西欧发生文艺复兴的年代早千余年。
而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全在于它们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人被发现了。
从但丁的《神曲》开始,西洋诗歌里涌现出对人的内心的描写。
人们开始认识自己的个性,认识自己天性中也许转瞬即逝、也许永恒存在的才能。
这里,人格的觉醒与魏晋人自我价值的发现与肯定,是相契的。
人物品藻便是一例。
按照宗先生的说法,人物品藻的空气虽盛行于汉末,然而到“世说新语时代”,即晋人的时代,方才登峰造极了。
也就是说,魏晋人对自我肉体与精神美的沉醉是浓郁而热烈的。
同样,这个时代,世界被发现了。
意大利人从饱含热情的探险与旅行里,获得一种科学的识见。
这种
识见让他们发现了自然的美丽动人处。
欣赏自然美的能力逐渐发展,于是,对自然美深深的感受,在诗篇里洋溢开来。
而对魏晋人来说,山水美的发现是与心灵融合在一起的。
欣赏与赞叹是一面;虚灵的体会与玄理的思索又是一面。
与西洋人实在的态度不同,魏晋人往往是天马行空的。
他们以解放的、自由的心,逍遥游于山水间。
所以他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
他们的艺术,譬如书法,便凝聚了真精神,意趣无穷。
然而,魏晋一代与西欧的文艺复兴毕竟不一样。
除了个人主义及个性表现,文艺复兴主要是复兴古学和天才创造。
那时代,西洋人把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当作导师,他们藉此认识物质的、精神的世界,以便从中世纪神性枷锁中挣脱出来。
但这些人文主义者并不真正想要复古,他们仅仅把古典文化加以改造,以便适合自己的实际需要。
于是,人文主义者成为沟通古今的桥梁,成为新的文化的缔造者。
这种新文化的缔造,在魏晋人那里鲜少见到。
他们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对于传统的道德体系仅仅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态度。
譬如,他们用以狂狷来反抗假借名义、虚伪的礼法观,以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
这意义与道德,实际上是与孔子的初衷相合的。
孔子说“仁”,即是道德的精神,即是诚、即是真性情、真血性。
礼法仅是外表,是末端。
舍本而逐末,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亦是魏晋人深恶痛绝的。
所以,在这一面,魏晋人是复古的,是复归从前理想境界的。
这里,涉及到孔子哲学的真义与实践。
关于道德精神与
礼法,德国哲学家康德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应该允许道德假象。
因为人们矫揉造作出来的一种德行的假象,也许最后会唤醒德行,并过渡到信念。
这种欺骗是无害的。
如此看来,这位德国哲学家对那些假借名义以便其私的“乡原”,抱着宽容的态度。
而对孔子来说,那是“小人之儒”,是要不得的。
所以,探求孔子哲学真义的魏晋人,便热烈地追求着最高道德的真精神。
不过,人们对于那道德的真精神,却是难以订立规则与标准的。
一旦订立,便成为礼法,便有了沦为虚假的可能。
这是一个矛盾。
所以在魏晋人心里面,交织着一种性灵与礼法、精神家园与世俗生活的抗争,激烈却始终无法得以解决。
再说文艺复兴的问题。
也许,宗先生并没有真正把魏晋一代与西欧文艺复兴作比附的意思。
不过,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及启蒙运动三种欧洲运动,曾在近代中国有过深刻的影响。
当时人在政治上发现了后两者的借鉴意义,而在学术和思想上发现了文艺复兴的价值。
所以,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及《清代学术概论》里把“清代思潮”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附,以为两百余年间的清学,可命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他说,这经历了启蒙、全盛、蛻分及衰落的两百余年学史,是“以复古为解放”的。
不过,以今人的眼光看,好像唯有以梁启超、康有为作代表的那个蛻分时期,才是真正创新以缔造新文化的时期,才是合了欧洲文艺复兴精神的。
如此,魏晋、晚清、及欧洲的文艺复兴,在一点精神上
是相通的,即自由、即解放。
这一点精神是人性美的光芒。
在对它的深思与探索中,世界被照亮了。
我合上这本小册子,不禁又一次翻开它。
最初的两页是比一九八一年那版本新增的几祯照片,是青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宗先生。
他谦逊而儒雅,静静地漫步于未名湖畔,常常驻足而深思,好像倾听着内心底下那个美的世界的脚步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