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走向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 格式:pdf
- 大小:95.47 KB
- 文档页数:2
第1篇一、引言设计,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中外设计史见证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无限潜能。
本报告将对中外设计史进行总结,梳理设计史的发展脉络,探讨设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二、中外设计史发展概述1. 古代设计(1)中国设计中国古代设计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玉器,到夏商周青铜器、陶瓷,再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国古代设计在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外国设计外国古代设计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到古希腊的神庙、雕塑,再到古罗马的斗兽场、水渠,外国古代设计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中世纪设计(1)中国设计中世纪的中国设计以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为代表。
佛教艺术在雕塑、壁画、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道教艺术则主要体现在道观建筑和道教雕塑上。
(2)外国设计中世纪的外国设计以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艺术为代表。
哥特式建筑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为代表,强调垂直向上的空间感。
文艺复兴艺术则注重对人体比例的把握和人文主义的内涵。
3. 近现代设计(1)中国设计近现代的中国设计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设计逐渐吸收了西方设计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2)外国设计近现代的外国设计经历了从工业革命到现代设计运动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外国设计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
三、中外设计史特点及影响1. 中国设计史特点(1)注重实用性中国古代设计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如陶瓷、漆器等。
(2)讲究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设计注重寓意和象征,如玉器、青铜器等。
(3)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设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外国设计史特点(1)注重审美外国古代设计强调审美价值,如古希腊雕塑、罗马壁画等。
当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当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是当今时代的一大趋势。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不仅推动了艺术的创新,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当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意义、影响和挑战。
一、创新与思维方式的碰撞当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带来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碰撞。
艺术家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方式。
比如,新媒体艺术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出带有立体感和互动性的作品,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作品。
科学技术的运用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同时,科学技术也从艺术中获取灵感,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美、色彩搭配等元素,常常成为科学家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启发。
例如,蜘蛛网的结构启发了科学家研究材料科学,进而开发出了一种超级强度的纳米材料。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技术促进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当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为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艺术家能够选择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进行创作,为地球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提供了更多展示和传播艺术作品的方式,如虚拟展览和数字艺术。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支持,艺术作品能够根据观众的反馈进行自动调整,个性化呈现,增强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体验。
这种互动不仅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也促进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三、当代社会的思考与挑战当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与思考。
首先,艺术与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技术的应用往往面临着商业化、市场化的压力,艺术家需要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坚守艺术的价值和内涵,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其次,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发展也需要关注社会伦理和法律的问题。
《设计基础》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1.设计艺术的作品功能需求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A.享受功能-使用功能-鉴赏功能 B.使用功能-享受功能-鉴赏功能C. 鉴赏功能-使用功能-享受功能2.使“设计科学”得以成为一门有独立体系的新兴学科有着重大贡献的是(A)A.西蒙教授 B.马克·第亚尼 C.普列汉洛夫 D.奇尼·波埃利3.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完整的系统研究,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的是(C)(4)A.艺术创作 B.艺术作品 C.艺术鉴赏 D.三者均可4. 物质与精神、(C)的双重属性是设计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是一直保有的根本属性。
(6)A.形式与功能B.形式与内容C.实用与审美D.技术与审美5.20世纪30年代后期,世界现代设计中心从欧洲转到美国,于1937年在芝加哥创立“新包豪斯”学校的是(D)(20)A.伊顿 B.克利 C.法宁格 D.莫霍伊·纳吉6.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组织者莫里斯与(B)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领先成立了“艺术与手工艺协会”(18)A.费尔德B.拉斯金C.本森D.克兰7.形式美是( D )的抽象形态,是指构成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8)A.艺术美 B.技术美C.设计美D.功能美8.非艺术品的本质特征是(B)(7)A.时尚B.功能 C.消费 D.经济9.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的是(D)(19)A.工艺协会 B.德意志制造联盟C.技术美学组织D.包豪斯10.下列不属于中国艺术风格的是(C)(12)A.写意 B.传神 C.写实 D.意境11.在设计艺术中,和谐美表现为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宜人原则,二是(B)(10)A.功能原则B.生态原则C.真、善、美原则D.形式美原则12.下列不属于设计艺术的物质材料分类的是(C)(27)A.高分子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材料 D.金属材料13.指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属于(B)(10)A.物质文化B.智能文化C.制度文化D.观念文化14.下列不属于二维设计的是(D)(21)A.字体 B.标识 C.书籍 D.包装15.下列不属于格罗佩斯的设计思想的是(D)(19)A.艺术与技术新统一 B.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C.设计要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规律进行 D.形式服从功能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的是( ABDE )(21)A.文字 B.图形 C.材质 D.色彩 E. 构成2. 艺术欣赏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4)A.主体性B. 形象性C.审美性D.艺术性E.功能性3.设计艺术活动与工业制造活动的关系,经历过(ABC)阶段。
从设计角度浅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作者:孙睿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0期摘要:科学与艺术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
而工业设计作为两者结合的产物,其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来满足人类的需求的。
“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是科学与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以科技为主导力量之下,设计将在科学与艺术高层次融合的轨道上稳步的前行。
关键词:设计;科学;艺术;融合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主要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了两个阶段——自起始起的不分到中世纪的独立发展。
时至今日,已到第三个阶段,即“重逢”的阶段。
在今天重逢的日子里,科学与艺术已经不是简单的相会,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更普遍的内涵。
一设计师眼中的艺术与科学设计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和绘画。
古代中国的“设”字就是制图、计划之意。
设计乃一种特殊的艺术,其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1]。
设计被视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因而工业设计常称为工业艺术。
早在工业设计萌芽之初,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莫里斯就提倡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19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
作为现代工业设计先驱的贝伦斯的设计作品则又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美学。
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基本观点,并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
在两战期间,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出现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工业设计将消费者的动机和科学技术不断产生出来的可能性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消费需求、艺术与科学三者的统一[2]。
二从设计史的角度看科学与艺术(1)艺术是设计的起源设计的起源应该从艺术的起源里探寻痕迹。
在对古老的艺术起源论——模仿说中,不难发现艺术在最初的模仿过程后所出现的表现感性和象征情感的艺术形态。
在艺术模仿的中后期,人们再做的模仿就是经过思想的表现和象征,而这种思想正是设计的最初的思维过程[1]。
设计—现代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黑龙江省七台河职业技术学院张秀丽摘要:当今世界设计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沟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使人类自身生理和心理机能得以延伸。
同时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综合学科,由于科学的进步又促进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品质提升。
现代艺术设计同科学技术的结合、利用,从设计三要素角度如何在设计领域里将人体工程学与现代科技实施密切的合作,本文做了论述。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体工程学科学技术设计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人类不断地反思自身行为。
设计往往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使自己能力得以扩展,将自身生理和心理机能得以延伸的系统。
一切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是为了人们更舒适、更便利,更能被社会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另外,设计同科学与艺术自觉的结合,艺术设计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艺术等诸多文化层面,并依赖于实用功能、材料学、技术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等非艺术因素使设计的领域蔚蔚宽阔,从飞机、火箭到钢笔文具,从摩天大楼到口红化妆品的包装,无一不是设计的领属地。
现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是由人为单元组成的,社会又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统一体,就象有机分子结构关系那样,形成一个具体而活泼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构成文明与进步的因素是信息。
难怪有些人称影视视觉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信息化的社会,使人类深感一切都是快节奏,而推动快节奏的就是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的背后是巨大的商机源。
设计是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针对具体的受众群体,所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产物质和精神的一个细胞。
因此,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市场,离不开欣赏的消费源。
这一点明确了,对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成就了第一认识。
(二)我们居住的建筑和用来作为移动空间的马路、铁路、广场、港湾、桥梁、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宗教建筑,都是人类生活延伸的设施。
“民本思想”的设计理念,保护环境,利用环境,追求可持续性发展是每一位设计者首先要在可移动的设计空间领域应该思考最多的现实问题。
浅析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作者:岳萱民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21期摘要:在设计中,艺术与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用艺术与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纯艺术也是如此。
而要使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融入艺术之中,就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观念来引导和互助。
随着21世纪高科技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通过不断发展层面的开展与提升,表现得更加紧密。
设计以艺术与科学技术有机地整合与统一为目标,通过克服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和矛盾并取长补短,以此为手段和工具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关键词:设计;艺术;技术;相互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设计与艺术被区别对待并各自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早在17世纪的西方,艺术就与设计有了区分,人们将美从技巧的概念中分离开来。
到了20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现代设计作为一种解决社会工业发展需要的独立活动与学科,逐渐从艺术中裂变开来。
在当下社会,新兴科技的诞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为艺术与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厚条件,使得二者不断演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艺术更多的是从审美风格的角度去界定自身的价值,而不以实用性为价值标准。
艺术以它的审美价值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为目的,它可以是仅仅为了美感而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最终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
所以,审美性是艺术的价值所在,而非实用性。
而设计不同于纯艺术,设计追求更多的是功能性,它是人们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性的创作与创意活动。
设计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科技的发展变化,是现代文明的“晴雨表”。
因此,艺术与设计是两个不同目标的学科领域。
然而,艺术与设计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就拿目前“艺术设计”的叫法来说,它既是“艺术与设计”的简称,又是当前特定时期的中国,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的定语,可以让还停留在“设计就是工艺美术”的概念上的人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
科学、技术与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与艺术三者的相互关系?相互关系:相辅相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着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1.科学与技术:共生关系:现代技术发展的一显著特征是技术的科学化,技术与科学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科学技术。
科学是在技术的基础上发生和成长起来的。
在相当长-段时间内,科学是贵族所有,而技术则是工匠的专利:科学与技术有各自的发展道路。
19世纪开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开始产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形成共生关系,相互作用越来越强,以致科学的进步部分地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也相应地依赖于科学的进步。
技术的需要成为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科学的发展又为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技术与科学实践的联系越紧密,双方的发展速度越快,成就越大:技术愈进步,科学愈发展,这种联系就愈显著、愈深刻。
例如:在人体工程学影响下的波音707飞机。
区别:科学与技术是两类不同的活动,“科学的目的在于推进知识的进展,而技术的目的则是改造特定的实在。
科学旨在获得关于实在的新信息,而技术则在于将信息注入现存系统。
科学力图构造解释和预言系统。
技术是干预事件的进程,预防某种状态的发生,造成某种不能自发出现的状态。
”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亦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共同点:1)被社会组织起来;2)有计划有目标的实践活动;3)社会因素和作用相同;4)内在结构。
新科学、新技术:与科学结合,成为现代技术的根本特征之一,新技术者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以致最终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
未来的科学是高度技术化的科学,只有科学技术化,才能使科学实现飞跃,科学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2.技术与艺术:从艺术角度看技术:技术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技术是一种方式、手段;艺术既可以是方式、过程和手段,又可以指艺术品、艺术现象。
属性不同,其目的和存在方式也不伺,从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发展来看,犹如一张纸的两面,不可分离,艺术是技术存在的最高形态。
设计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走向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胡俊红
(株洲工学院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要] 艺术与科学的问题一直是设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技术与艺术的分离与结合,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但设计最终必将走向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之路。
关键词: 设计;艺术;科学
中图分类号:T B47;J50-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3563(2002)03-0109-02
Design Tends Towards Combinations of Art and Science
Instead of Art and Technology
HU Jun hong
(Zhuzhou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Zhuzhou412008,China)
Abstract: One of the questions which ar e popularly concerned by designers is therelations bet ween art and science.T he separation o r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 logy and art promotes development of de
sign,and finally design w ill tends tow ard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ar t.
Key words: Design;Ar t;Science
有位设计师曾说过,合格的没计师=30%的艺术家+30%的科学家+10%的(诗人+事业心+商人+推销员)。
从这可以看出,设计有很大的包容性,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双重特点。
在新世纪之初,在李政道先生和艺术界的促成之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了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科学与艺术的话题在广大科学界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响反响,同时也将给设计界带来一种新的发展契机。
1 技术与艺术的分离与结合是设计发展的动力
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的问题是设计探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长期以来,设计中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矛盾与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促进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翻开人类礼会的设计发展史,从原始社会早期的生存设计开始,就意识到将实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
从遗存下来的大量石器造型来看,原始居民已能利用掌握的一些技术,有意识地、有控制地寻找、朔造一定的形体,且这些形体表现出一定的形式美,反映人们对美自觉的追求,是人类设计文明的体现。
距今七、八千年前,由于出现了社会分工,进入了手工业设计时期。
这个时期,设计师只能称之为工匠或工艺美术师,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众所周知的米开朗基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设计了罗马圣彼得罗大教堂的主体巨大的壮丽的窟窿,设计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走向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并亲自绘制了壁画。
由于这一时期,设计与制作、销售一体化,艺术与技术一体化,使设计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设计传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手工艺设计文明。
从以上可看出,自古以来艺术与技术是不相分离的。
但设计史上也产生过技术与艺术相分离的时期,那就是工业革命初期,由于设计与生产、销售分离开来,尽管产品的大批量暂时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但由于生产产品的工程师只重技术、忽视艺术,只顾物质功能的合理而不顾人的精神功能 需
收稿日期:2002 03 23
作者简介:胡俊红(1968-),男,湖南攸县人,株洲工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产品和室内的设计与教学。
109胡俊红 设计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走向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求,反而导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拉斯金和莫里斯采取否认大生产的态度,滑到只重视人的精神追求的极端,割裂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对待工业革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将艺术与技术的问题推上了设计师们的关注点。
正是这种情况下,包豪斯理论的出现给现代设计带来了光明和共识。
艺术与设计的统一是现代设计的里程碑。
20世纪最具影响的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创立,对现代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其设计理论上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对设计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进入五、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现代主义的影响,产生了国际式大风格,进而引起人们对传统的渴求和对现代社会冷漠产品的不满,艺术与技术又产生了短暂分离,设计又向更为艺术化和更加精确化的方向发展,以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和人机工程学的广泛应用,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两者并不矛盾,艺术与技术最终在设计上得到统一,设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设计的最终要求
设计中的技术是指为完成某种目的而具备的能力、技能或方法。
科学则是指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科学的发现和应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必将推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设计离不开科学,离开了科学,就不可能有现代技术的产生,设计无从谈起,现代文明无从谈起。
离开了科学这个规律,就不可能有深广的想象,不可能创造美的图形,例如没有科学作保证,就没有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广泛采用,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就成了无稽之谈。
没有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霉菌创立的微生物学,设计师不可能在丝绸面料上创造出60年代曾流行过的新鲜奇特的霉菌状纹样。
不论是孟塞尔体系还是奥斯特瓦尔特体系,其色立体理论学说的创造,为我们现代设计中的色彩构成和配置带来了方便和理论依据。
同样,设计的艺术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设计的根本属性,是出自人们内心对审美的需求及精神上的需要。
另一方面,艺术的发展也对设计的审美价值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20世纪初一系列欧洲运动的蓬勃发展,如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等,导致了抽象的、象征现代性的机器美学的产生,对以后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既然设计既需要科学,又需要艺术。
那么科学与艺术能否相互交叉、统一呢?回答是肯定的。
自古以来,科学与艺术不可分,文艺复兴的巨匠达,芬奇是一位艺术大师,又是一位科学家、建筑师。
科学重在理性的分析,艺术重在感性的抒发,两者固然有区别,但它们的创造成果都是为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生理和心理需要,两者虽有侧重,却又是不可分割、互为依存的关系。
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都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事科学的科学家还是献身于艺术的大师们,都是在互相影响中逐渐探索着自己的创造。
科学离不开艺术的形象思维,艺术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必须有赖于科学。
在大科学时代到来的新世纪,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艺术与科学综合力量的认识,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同时,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给设计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设计与科学、艺术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创造人类灿烂的文明。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正是通过设计的力量将其物化、具体化,像建筑设计艺术如中国的古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可以称作为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典范,不正是设计将二者综合在一体吗?
设计终将走向艺术与科学结合之路,相信不久的将来,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成果之花将在设计中绽开得更加绚丽多彩,璀璨艳美。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0.
[2] 简召全等.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社,1995.
欢迎订阅!包装工程∀杂志110
包装工程 PACKAG IN GENG INEERIN G Vol.23N o.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