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物理化学典型的复杂反应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43
复杂反应——丙酮碘化反应姓名:*** 学号:2015012*** 班级:化学**班实验日期:2018年4月4日提交报告日期:2018年4月6日带课老师/助教:***1 引言(简明的实验目的/原理)2 实验操作2.1 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计算机与接口1套,722S型分光光度计(比色皿2个),恒温槽1套,10mL刻度移液管1支,5mL 刻度移液管3支,25mL容量瓶1个,镊子,洗瓶,滴管。
0.02145mol·L-1碘溶液,2.500mol·L-1丙酮溶液,1.075mol·L-1HCl溶液,去离子水。
2.2 实验条件实验室室温:15.5℃;气压:102.64kPa。
2.3 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1. 准备:检查仪器、药品,接通电源。
将装有碘溶液、丙酮溶液、盐酸溶液和去离子水的玻璃瓶放入恒温槽中恒温。
打开恒温槽电源,设定恒温槽温度在25℃。
2. 设定分光光度计:开启分光光度计和电脑。
打开分光光度计控制软件,点击右方“联机”连接仪器。
在“功能选择”菜单中选择“定点扫描”。
通过拉动样品架拉杆,使得下方样品仓对准分光光度计光路。
仪器预热10min后,点击“调0”,放入黑色塑料块挡住光路,点击确定,等待调0完毕;取出黑色塑料块,点击“调100”,放入装有去离子水的比色皿作为空白,点击确定,等待调100完毕。
3. 测定ε(I3-)L值:用5 mL带刻度移液管移取2.5 mL碘溶液于25 mL棕色容量瓶中,用恒温槽中的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润洗比色皿3次,加入碘溶液至大约2/3容量,放入分光光度计样品仓,点击右方“数据选取”,即显示碘溶液吸光度值,保存数据。
注:依据原理,在实验条件(565nm)下,ε(I3-)=ε(I2),为了书写方便,下文简记为ε,即ε=ε(I3-)=ε(I2)。
4. 测定反应速率:按照表1,用移液管快速移取相应体积的三种溶液于容量瓶中(碘溶液最后加入),滴管移取恒温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润洗比色皿3次,加入混合溶液至大约2/3容量,放入分光光度计样品仓。
复杂反应 ------ 丙酮碘化反应实验目的1.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用酸作催化剂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系数、反应级数和活化能。
2. 通过本实验加深对复合反应特征的理解。
3. 熟练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只有少数化学反应是由一个基元反应组成的简单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并不是简单反应,而是由若干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复合反应。
大多数复合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间的关系,不能用质量作用定律表示。
因此用实验测定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或产物浓度间的关系,即测定反应对各组分的分级数,从而得到复合反应的速率方程,乃是研究反应动力学的重要内容。
对于复合反应,当知道反应速率方程的形式后,就可以对反应机理进行某些推测。
如该反应究竟由哪些步骤完成,各个步骤的特征和相互联系如何等等。
实验测定表明,丙酮与碘在稀薄的中性水溶液中反应是很慢的。
在强酸(如盐酸)条件下,该反应进行得相当快。
但强酸的中性盐不增加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在弱酸(如醋酸)条件下,对加快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如强酸(如盐酸)。
酸性溶液中,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合反应,其反应式为:+H+32332(CH )CO+I CH COCH I+H +2I −−→-- (1) 该反应由H +催化,而反应本身又能生成H +,所以这是一个H +自催化反应,其速率方程为:()()()()()()3αβδ+3-dc I -dc A dc E r ====kc A c I c H dt dt dt-- (2)式中:r —反应速率;k —速率系数;()c A 、()3c I -、()+c H 、()c E —分别为丙酮、碘、氢离子、碘化丙酮的浓度,-3mol dm ;α、β、γ—分别为反应对丙酮、碘、氢离子的分级数。
反应速率、速率系数及反应级数均可由实验测定。
丙酮碘化对动力学的研究是一个特别合适而且有趣的反应。
因为3I -在可见光区有一个比较宽的吸收带,而在这个吸收带中,盐酸和丙酮没有明显的吸收,所以可以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的变化(也就是3I -浓度的变化)来跟踪反应过程。
实验十四 复杂反应——丙酮碘化1 实验目的(1) 了解丙酮碘化反应的机理及动力学方程式,测定用酸作催化剂时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及活化能。
(2) 明确所测物理量(透光率)与该反应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 (3) 了解分光光度计的结构,掌握其使用方法。
2实验原理第一步是丙酮的烯醇化反应,它是一个很慢的可逆反应,第二步是烯醇的碘化反应,它是一个快速且趋于进行到底的反应。
因此,丙酮碘化反应的总速率是由丙酮的烯醇化反应的速率决定,丙酮的烯醇化反应的速率取决于丙酮及氢离子的浓度,如果以碘化丙酮浓度的增加来表示丙酮碘化反应的速率,则此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14.1)式中,C E 为碘化丙酮的浓度,C H+为氢离子的浓度;C A 为丙酮的浓度;k 表示丙酮碘化反应总的速率常数。
由反应(2)可知(2.14.2)因此,如果测得反应过程中各时刻碘的浓度,就可以求出dC E /dt 。
由于碘在可见光区有一个比较宽的吸收带,所以可利用分光光度计来测定丙酮碘化反应过程中碘的浓度,从而求出反应的速率常数。
若在反应过程中,丙酮的浓度远大于碘的浓度且催化剂酸的浓度也足够大时,则可把丙酮和酸的浓度看作不变,把(2.14.1)式代入(2.14.2)式积分得(2.14.3)按照朗伯-比耳(Lambert-Beer)定律,某指定波长的光通过碘溶液后的光强为I,通过蒸馏水后的光强为I0,则透光率可表示为(2.14.4)并且透光率与碘的浓度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2.14.5)式中,T为透光率,d为比色槽的光径长度,ε是取以10为底的对数时的摩尔吸收系数。
将(2.14.3)式代入(2.14.3)式得(2.14.6)由lg T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kεdC A C H+。
式中εd可通过测定一已知浓度的碘溶液的透光率,由(2.14.5)式求得,当C A与C H+浓度已知时,只要测出不同时刻丙酮、酸、碘的混合液对指定波长的透光率,就可以利用(2.14.6)式求出反应的总速率常数k。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上册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了解物理化学的课程背景、意义和目的。
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2 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回顾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其重要里程碑和成就。
介绍著名物理化学家和他们对物理化学的贡献。
1.3 学习目标和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
提出学习要求,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和考核。
第二章:物质的量与状态2.1 物质的量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解释摩尔和阿伏伽德罗常数。
学习物质的量的计算和转换,包括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
2.2 状态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解压力、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学习物质的相变,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性质和变化。
2.3 物质的量与状态的计算练习计算物质的量与状态之间的关系,包括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运用。
分析实际问题,应用物质的量与状态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3.1 能量守恒定律复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学习能量的单位和国际制,了解能量的量纲和换算关系。
3.2 内能和热量引入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学习热量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3.3 热力学第一定律阐述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能量守恒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关系。
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能量的计算和分析。
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4.1 熵的概念引入熵的概念,解释熵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学习熵的计算方法和熵变的表达式。
4.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阐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不同表述,包括熵增原理和克劳修斯定律。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意义。
4.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包括热机和制冷机的效率计算。
分析热力学第二定律对自然界和工程实践的影响。
第五章:溶液的性质5.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引入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点。
学习溶质和溶剂的分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5.2 溶液的浓度和渗透压介绍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包括摩尔浓度和质量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