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察举制对今天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对当今选拔的启示1. 引言1.1 西汉察举制简介西汉察举制是西汉时期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制举制度,经过Qin 初期的试举制、汉初期的阐扬,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系统化。
西汉察举制在选官上十分讲究选才用能,注重考察官员的个人品德和能力。
官员的选拔通过举荐、庭试等方式进行,考察内容包括言谈、仪容、才德、才能、行为等多个方面。
选官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尽量避免腐败和裙带关系的干扰,保证选拔结果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西汉察举制在当时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正文2.1 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西汉察举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制度,具有独特的内容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选拔对象广泛。
西汉察举制采取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再像先前那样只是依靠出身背景进行选拔。
这样就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参与政治,提高了选官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二、选拔标准明确。
西汉察举制规定了明确的考试科目和标准,主要考察的是候选人的才能和能力。
这有助于选拔出真正的人才,避免了以往的因私人关系或门第身份而得官的情况。
三、选拔程序规范。
西汉察举制对选拔程序进行了规范和制度化,包括考试、答题、评分等环节,使选拔过程更加透明公正,减少了潜规则和私心干扰。
四、选拔结果权威。
西汉察举制凭借其严格的选拔程序和科学的评价标准,所选出的官员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能够更好地为政府和人民服务。
五、选拔制度稳定。
西汉察举制虽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原则和精神一直延续至今,为后世选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2.2 对当今选拔的启示1. 值得借鉴的选拔标准:西汉察举制注重考核候选人的才能、品德和能力,这对当今选拔也具有借鉴意义。
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看重个人的学历和工作经验,更要注重其实际能力和素质。
2. 公正公平的选拔程序:西汉察举制通过严格的选拔流程和清晰的评价标准,确保了选拔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试论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对当今选拔的启示西汉察举制是中国古代用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实质是通过考试来选拔有才能的人,以涵盖了官员招聘和选拔范畴。
在中国的历史上,察举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公正的公共选拔机制。
本文将以西汉察举制为例,分析其内容特点及对今天的选拔带来的启示。
首先,西汉察举制制度的内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正公平。
在西汉统治时期,世家权贵的特权被缩减,加强了原始社会特技的纠偏,改变了封建社会的政治演变。
由于察举制度允许没有贵族背景的人通过考试获得公职,因此被认为是君主的利益代表,有利于消除官场上的某些私人关系的发生。
第二,选拔有才能的人。
西汉察举制的实质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重视培养人才。
因此,该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西汉时期,制定了《春秋繁露》、《史记》等一大批文学作品,并设立了官府的教育机构(如太学),提供了人才培训和才华展示的平台。
第三,角色多样性。
西汉察举制度不仅涉及到官员招聘,还包括了诸多社会方面的选拔范畴,如医生、教师和知识分子等。
此外,这项制度还赋予了市民权和财产权,允许有才能的人,跨越社会层面,成为政治中心的重要人物。
此外,西汉察举制度对当今选拔的启示也不可忽视。
它广泛地吸收了当时行政管理和社会实践中的一些优势,可以为当今选拔人才提供以下启示:第一,注重考试和教育的连续性。
西汉察举制度注重考试和教育的连续性,这对当今选拔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
为确保选拔的公平、公正,需要在厘定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的周期等方面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考试公正、积极和公正,真正做到才能推动绩效提高。
第二,角色的多样性。
可借鉴西汉时期察举制度之成功,不仅注重有才能的人,还应用多样化的选拔角色;不仅注重工作经验,也应考虑知识技能、学历和背景等其他因素。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选拔公正、公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总之,西汉察举制度的内容特点和政治意义是很明显的。
汉朝察举制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那么你了解汉朝察举制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朝察举制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汉朝察举制的影响汉朝察举制是我国官制发展中的一个创造性成果,与汉朝以前各朝的官吏选拔中的世袭制度相比是一大进步。
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察举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度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
究竟什么原因令察举制度能如此成功呢?总括而言,有以下几点:一、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二、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因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三、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此外,汉代察举之得人,还要归功汉武帝。
在此之前,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加上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求贤若渴,于是大力推行察举制度,呈现出“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勃勃生机,造就了汉王朝成为当时的文明大国。
但由于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员之手,人为因素对选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是这一制度的根本弊端。
当时被举者占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
特别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无遗。
汉朝察举制的特点在西汉长达四百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出现过多种不同的管理选拔方法,大多昙花一现,被历史所淘汰,而察举制却是其中最为重要且影响最为深远的选官方式,代秦而起的两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统一,且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封建朝代,可见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玄关制度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察举制度是根据最高统治者的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吏负责考察和推荐人才给朝廷,以满足政府对补充官员的需要。
这项制度的实行对两汉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汉代察举制对今天启示内容摘要汉代察举制是中国最早的选官制度,其中的“举贤良文学”因天子亲自策试被举荐者,而备受历代的关注。
察举制用人以德、用人以才、用人以能,确立了历代用人标准。
而古代帝王的偏信多疑,豪门贵族的相互倾轧,使俊杰之士仕途上步履维艰,最终让察举制走入穷途。
察举制的利弊得失,为今天的育人选才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察举制现代启示一察举制汉代初年,任官并无定制,入仕者不外乎“荫任”(子孙获得世袭官爵)“赀选”和(汉代称凭财产资格为官的途径,即捐官)两途,所以官职大多操纵在大官僚和富户手中,其后才出现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中央大臣或地方长官考察乡党舆论,将人才推荐到中央,循一定的程序选任官员的方式,这也是两汉选举制度中最主要的选官方式。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
汉高祖刘邦下诏求才,开西汉察举制之先河,后来汉文帝两下诏书,“贤良方正,寻求能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文•帝纪》,)但高祖、文帝的选士活动都属于偶尔为之,不仅规模小,而且范围窄,仅限于官吏,没有发展成为完善的仕进制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开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成为下诏,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公元前106 年,,汉武帝规定每州每年“各举秀才一人”作为常规性的选官制度,这是察举取士制度化的最重要标志。
汉代察举制度类似于现代的人才推荐制度,虽对当时及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其主要是通过推荐与聘任方式任官,尚未采取公开竞争的考试方式,因此,其弊端也十分明显,最主要的是“察者不明而举非其人”。
察举制名义上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实际上成为达官贵人奖励贤士、罗致天下名士的手段。
二现代借鉴1. “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汉代实行察举制的目的是“进贤”即招纳贤能之士,为朝廷效力;举荐形式是“贡士”即由地方官员推荐贤,能给天子。
试论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对当今选拔的启示西汉察举制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独特的内容特点,对当今选拔人才的启示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文将试论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对当今选拔人才的启示。
我们来看看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
西汉时期实行的察举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官员举荐和举孝廉两种形式。
官员举荐是由各地官员在向上举荐人才时,送给官职所规定的人数;举孝廉则是通过考试选拔,选拔出理学、诗文、法律、军事等方面才干卓越的人才。
在这个制度下,选拔出的官员都是经过一定的选拔考核,具有一定的学识和能力,为政府的管理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汉察举制对当今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启示。
西汉察举制强调了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和客观性。
它不仅注重官员举荐,还通过考试选拔,确保了被选拔出来的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素质的。
这对当今选拔人才也提出了重要启示,要注重选拔制度的机制设计,做到公平、客观、科学地选拔人才。
西汉察举制重视了人才的学识和能力。
在察举制下,被选拔出来的人才都是经过一定的考核,具备一定的学识和能力。
这对当今选拔人才也提出了重要启示,要注重学识和能力的培养,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汉察举制强调了选拔人才应该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
在选官的考察中,除了注重考核者的学识能力外,还要注重其品行和品德。
这对当今选拔人才也提出了重要启示,选拔人才要全面考量其素质和能力,不仅仅注重学历和能力,更要注重其品行和品德。
西汉察举制作为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独特的内容特点,对当今选拔人才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要注重选拔制度的机制设计,做到公平、客观、科学地选拔人才;要注重学识和能力的培养,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要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全面考量其素质和能力,不仅仅注重学历和能力,更要注重其品行和品德。
希望今后的选拔人才工作能够借鉴古代的察举制,做到更加公平和科学,选拔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论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对当今选拔的启示【摘要】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拔制度之一,其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具体内容包括考核官员的能力和品德,选拔标准主要考察官员的廉洁和才能,制度优点在于能选拔优秀人才,缺点在于存在腐败和不公平现象。
对当今选拔制度的启示在于注重选拔人才的品德和能力,避免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西汉察举制的意义和影响在于提升官员素质和政治表现,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在于建立公正透明的选拔机制,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西汉察举制的启示性意义在于为现代选拔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对西汉察举制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借鉴经验,推动社会进步。
【关键词】西汉察举制,背景,起源,具体内容,选拔标准,优缺点,启示,意义,影响,启示性意义1. 引言1.1 西汉察举制的背景西汉察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经典的选拔制度,其背景可溯源至西汉时期。
在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人才荒的现实问题,汉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征求群臣之意,推举贤才的制度。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这种推举制度逐渐演变为“察举”制,成为了西汉中期的一种重要行政选拔机制。
西汉时期,各级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察举制完成,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西汉时期的察举制的实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需要和人才选拔的要求,对后世历代政权的官员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西汉察举制的背景中看到一些启示,例如重视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尊重群众意见的价值,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保障选拔公平等方面。
1.2 西汉察举制的起源西汉察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
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为了选取政府官员,特别是地方长官,始创了举孝廉、察孝廉的制度。
这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雏形。
西汉察举制的起源在当时已经起到了选拔优秀人才,保障政府官员素质的作用。
西汉察举制的起源是对人才选拔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部分。
试论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对当今选拔的启示西汉察举制是古代中国汉朝时期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是对任用官员的一种创新性尝试,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科举制度,对当今选拔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其对当今选拔的启示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内容特点1.起源西汉察举制是由汉武帝刘彻在其统治期间所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其直接前身是秦朝的郡县举孝廉制度,但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西汉察举制的起源具有时代特点,是秦汉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产物。
2.选拔范围西汉察举制主要是选拔地方官员。
它是通过地方官员的履历、政绩和品德等方面的考察,从中选拔秀才以上的人才出任官职。
这一制度的主要对象是地方的官吏,目的是为了选拔出能够勤政廉政、爱民为民的官员,推动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3.选拔程序西汉察举制的选拔程序主要包括考核、推荐和上报等环节。
考核是通过官员的政绩、品行、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推荐是通过地方官员和吏员的推荐,将优秀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政府,上报则是将经过推荐的人才汇报给朝廷官员,由朝廷最终决定是否启用。
这一程序保证了选拔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使得官员选拔制度更加合理和有效。
4.选拔标准西汉察举制的选拔标准主要包括政绩、品行和能力等方面。
政绩是指地方官员在任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品行是指官员的廉洁、正直和忠诚等品质,能力是指官员在治理地方或处理事务时所展现出的才能和能力。
这些标准成为选拔官员的依据,使得选拔更加公正和科学。
二、对当今选拔的启示1.重视综合素质西汉察举制强调政绩、品行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选拔标准,这对当今选拔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今社会,选拔人才不能只看学历、资历或者关系,更要看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品行和能力等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岗位的优秀人才。
2.强化考核程序西汉察举制的选拔程序强调考核、推荐和上报等环节,这对当今选拔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试论汉代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其启示作者:李继红来源:《卷宗》2018年第33期摘要:察举制用人以德、用人以才、用人以能,确立了历代用人标准,而古代帝王的偏信多疑,豪门贵族的相互倾轧,使俊杰之士仕途上步履维艰,最终让察举制走入穷途。
但察举制毕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为朝廷选拔和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对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现代人才选拔也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察举制;内容特点;启示1 对汉代察举制的认识汉代初年,任官并无定制,入仕者不外乎“荫任”(子孙获得世袭官爵)和“赀选”(汉代称凭财产资格为官的途径,即捐官)两途,所以官职大多操纵在大官僚和富户手中,其后才出现察举制。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中央大臣或地方长官考察乡党舆论,将人才推荐到中央,循一定的程序选任官员的方式,这也是两汉选举制度中最主要的选官方式。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
汉高祖刘邦下诏求才,开西汉察举制之先河,后来汉文帝两下诏书,寻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文帝纪》),但高祖、文帝的选士活动都属于偶尔为之,不仅规模小,而且范围窄,仅限于官吏,没有发展成为完善的仕进制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规定每州每年“各举秀才一人”,作为常规性的选官制度,这是察举取士制度化的最重要标志。
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汉代选官制度,即是鉴取前代得失,摈弃了较为单一的选官途径,以多元标准举德荐才,极大地拓宽了人才上升的通道,使得权力与其他资源的分享覆盖范围大为增广,持续强化了官僚制,保障了王朝的长治久安2 汉代察举制的内容特点2.1 “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汉代实行察举制的目的是“进贤”,即招纳贤能之士为朝廷效力;举荐形式是“贡士”,即由地方官员推荐贤能给天子。
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度进行评析,并探讨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汉代察举征辟制度是通过察举和征辟的方式选拔官员,其具体操作过程主要包括察举、策举、考察、征辟等环节。
察举即指通过察看民众的生活、品德、才能等方面来选拔官员;征辟则是指通过一个严格的考试程序来选拔官员。
这一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以品德和才能为主要标准,注重选拔优秀的人才。
首先,汉代察举征辟制度对平民百姓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
在汉代,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裕,只要有一定的才能和品德,就能通过察举和征辟的方式进入官场。
这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身份上升的途径,增加了社会流动性,有利于人才的充分发挥。
其次,汉代察举征辟制度注重德才兼备,对官员的品德要求较高。
在察举和征辟的环节中,除了考察官员的才能外,还注重考察其品德和人格,要求官员具备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等品质。
这一要求不仅有助于选拔优秀的官员,也能有效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廉洁度。
再次,汉代察举征辟制度注重实际能力,对官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
征辟环节中的考试程序包括策问和考察,这两个环节旨在考察官员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
策问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考察官员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考察则是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考察官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这一制度能够选拔出具备专业素养和实际经验的官员,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
最后,汉代察举征辟制度注重选拔人才而非门第和背景,对于实现人才的广泛选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度不论是有钱有势还是贫寒出身,只要有才能和品德,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官员。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人才得到了广泛的选拔,使得政府的决策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总的来说,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度对于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察举征辟制度注重德才兼备,重视平民百姓的能力和品德,注重实际能力和专业素养,以及宽容背景差异,这些特点对现代社会的官员选拔制度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试论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对当今选拔的启示1. 引言1.1 西汉察举制的历史背景西汉察举制始于西汉初年,是当时汉朝进行官僚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
该制度的实施背景可以追溯到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
在这个过程中,汉高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国家。
而选拔贤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西汉察举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秦朝时期,由于行事过于苛刻,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
刘邦推翻秦朝后,进入汉高祖时代,面临着国家经济崩溃和社会秩序混乱的困境。
为了处理这些问题,汉高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国家秩序和重新建立有效的统治体系。
而选拔贤能作为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西汉察举制应运而生。
这一制度的出现不仅为优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促进了汉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1.2 西汉察举制的定义西汉察举制是指西汉时期通过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政府会派遣官员对各地的人才进行考察和选拔,以确保政府高层的官员能够拥有足够的才能和能力来管理国家事务。
西汉察举制的实施是为了解决人才选拔不公平和腐败的问题,通过严格的考核和选拔程序,确保选出的官员能够胜任自己的职责,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
这种制度的实施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 正文2.1 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西汉察举制是古代中国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独特的内容特点。
首先,西汉察举制重视实用性,注重选拔人才而非血统。
通过科举考试和察举制度,选拔出有才能的人才进入官场,为政府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持。
其次,西汉察举制注重考察个人才能和品德,而非社会地位和背景。
通过考察候选人的品德、才能和潜力,可以确保选拔出适合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此外,西汉察举制还注重选拔年轻有为的人才,鼓励他们在官场上展现自己的能力,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总的来说,西汉察举制具有实用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内容特点,为当时社会选拔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从察举到科举的历史启示古人对选贤任能之极端重要性,已有许多论述,如《墨子?尚贤》:“尚贤者,政之本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古代选人用人的两大基本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各有何利弊,对今人又有什么启示?选人用人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千古难题。
古代许多典籍都对选贤用能作过专门论述。
如《墨子?尚贤》说:“尚贤者,政之本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说:“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吕氏春秋?求人》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国以才兴,政以才治。
历史上,但凡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选好人、用对人。
唐太宗曾感叹:“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王安石曾说:“夫才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纵览历代兴衰,诚如《汉书?京房传》中所说:“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中国在汉代以后,相继出现了两大基本选人制度:察举制与科举制。
考察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历史沿革及内在规律,总结其得失,可为今天选人用人制度的完善提供不少借鉴。
历史沿革一般认为,商周之时,选官实行“世卿世禄制”,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与军功制的出现,极大冲击了世袭制,但总的来说,平民与贵族仕进不同途,世袭贵族在整体上垄断政权仍是基本情形。
汉代察举制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状况。
察举制,指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向中央政府举荐,由中央政府授予官职。
相比于只论血缘与出身的世袭制,察举制无疑是历史与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一是主张以德取人、以能取人。
察举分岁科、特科两大类,以岁科为主。
岁科有孝廉、秀才(茂才)、察廉、光禄四行等;特科因时因需而设,主要有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兵法等。
汉代以孝立国,因此“孝廉”一科最受重视,其他科目亦要求德行无亏,再察其他。
此外,察举的科目涵盖诸多方面,务在求得真才实学之人,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简述汉代察举制的利弊汉代的察举制,真是让人既感叹又头疼的一个制度。
你看啊,这个制度刚一出世,就把选官这件事搞得有点“花样百出”。
简单来说,它就是让地方官员举荐一些能干的、有才的人到朝廷去当官,听起来是不是很理想?地方的官员最了解地方的人嘛,举荐那些真有能力的人,朝廷里的人才就能多了,整个国家也就繁荣昌盛了。
可问题是,这个制度的操作性却真是让人“头大”。
首先说它的好处吧,察举制让地方的权力有了发言权,地方上的一些有本事的人,也不至于永远只能埋没在那片土地里。
想想看,平时那些“土生土长”的地方能人,原本都得在地方上过日子,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到更大的舞台。
结果呢,察举制就给了他们一个“跳板”,让这些人能被更广阔的朝廷所发现。
如果你是一个有才的人,能被举荐上去,不就能实现自我价值吗?这么一来,国家自然就能吸纳更多优秀的能人,长久下去,国家的治理就有了更强的基础。
话说回来,这个制度的弊端也不少。
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举荐人有时候就“只看人不看事”。
你知道的,地方上的官员难免会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举荐的人,很有可能是和自己关系或者是自己有利益关系的那些人。
你说,一个官员举荐一个人上去,朝廷是想要有能的人,可地方的官员却可能是在帮自己“捞人脉”。
那些本应该被选上去的优秀人才,结果反倒被“好人缘”的人给挤掉了。
这样一来,察举制本来该达到的“选贤任能”目的,反而成了一个“私相授受”的工具,弄得整个体制有点“狼烟四起”。
再有,这个制度最大的毛病就是它缺乏标准。
举荐人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来选人的,而评判标准又不统一,导致了很多人选上去其实并不具备特别过硬的能力。
你说,能不能让人觉得,这样的选官方法实在是有点“走马观花”?有些人的确才高八斗,可惜人家可能在地方上没啥背景,举荐不过关,结果错失了进入的机会;反过来,有些家族背景好、门第高的,即便没什么真本事,靠着关系照样能被提拔上去。
到了朝廷里的官员一大堆是“无能又不学无术”的人,怎么能让百姓信服呢?察举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过于依赖官员的人品了。
简述汉代察举制的利弊。
一、察举制的优点你知道吗,汉朝那个时候的察举制可是挺有意思的。
这个制度其实就相当于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可以上升的“阶梯”。
简单来说,就是地方上的一些官员根据一个人的品行、才能,给他推荐到更高的职位去。
说白了,就是“看人下菜碟”,发现了好苗子,就让他往上走,完全不像现在这么死板。
察举制的最大好处就是给那些聪明能干但没背景的人提供了机会。
古时候要是家里没有点背景、没有点金光闪闪的门面,想进官场,那几乎是门都没有!但察举制就好像打开了一扇窗,像个发现新星的舞台,让你只凭本事去争取,不再需要依靠家庭出身。
其实想想,谁不想有个机会让自己闪光呢?这个制度基本上也有点“选才不选富”。
它的标准是从“德行”和“才智”出发,根本不看你家里有多少财产,也不关心你父母是谁,真的纯粹靠你个人的能力。
这样做,对那些没有家族背景的平民百姓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要是遇到一个明察秋毫的地方官,简直能给你开挂一般的推荐,升职加薪,指日可待!再说了,察举制还让官员不至于闭门造车。
因为推荐官员不仅仅是自己挑人,还会通过地方百姓的反馈来了解被推荐人的真实情况。
这就好比现在的“好评榜”,你行,大家都会说你行,不行,那就“大家都知道”。
这种方式,让选拔出来的人,往往都能干一些实事儿,不会选个花瓶官员来装门面。
二、察举制的弊端当然了,这个制度也不是完美无缺,毕竟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呢。
这种选拔方式其实有点“高看自己,低看别人”。
你看,如果有个官员看中了某个有点钱或者有点权的人,他大概率会因为“关系”而推荐这个人。
这样一来,很多原本优秀的人就因为没有背景,没能得到应有的机会。
说白了,这个制度下,关系网似乎比才华还要重要。
那些家境普通的年轻人想要突破重围,简直就像是在一堆磐石上跑跳,容易摔跟头。
这个制度也让许多地方官权力过大,甚至可能出现“黑幕操作”。
大家都知道,官员有时候也不是什么好人,他推荐自己喜欢的人,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做一些不太光彩的事。
历史观照下的察举制——汉代察举制的启示(四)举凡典章制度、仪轨律令乃至天地万物,多为利弊交织,明暗互见,只论其得失,不置确评,依旧是“和稀泥”式的各打五十大板,难得要领。
因此,将察举乃至整个汉代选官制度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来审视,更能体察其价值与意味。
汉较之于前代的制度反拨与创设也许少有论者注意到,在很大程度上,汉朝之于前代,是终结与断裂,之于后世,是开元与创制,承前启后之际,制度的“维新”意义自是非凡。
周代,以宗法、分封立国,“世卿世禄”的血缘世袭制度大行其道,政治基本是贵族的游戏,沉溺于上层的封闭运转当中。
代周而起的秦代,其统治仍延续着五百余年的王侯国脉,是贵族政治的一次不完全的自我蜕变。
而在商鞅变法后的百多年征伐中,为剪灭六国,秦国已成为一架高效运转的耕战机器,“军功制”盛行,孔武有力者获得了进身之阶。
西汉的创建者,多是原为小吏平民的中下阶层,即所谓“布衣将相”,与周秦的贵族基因大异其趣。
但其立国之初的权力格局,实则依旧是“军功制”的直接体现。
因刘邦的王朝来自于战争,他不得不对支持他获取天下的军事首领以裂土分疆的酬劳,封王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任官、赋敛、征兵、施政的全权。
事实上,初创的西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帝国,而更像一个列国并立、以汉为尊的“邦联体”,各国封君与刘邦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不如说是盟友的意味更浓。
将土地、民众、财富、权力等几乎所有资源以单一的军功原则进行分配,其危害之大是可以预见的:一是资源的高度集中与固化,使得阶层流动通道狭窄,支撑统治的土壤浅浮,不易于筑牢王朝根基;二是资源、权力与武力的高度结合,极易滋生离心自立倾向,发生叛乱的概率很高。
刘邦称帝之后,戎马倥偬,席不暇暖,几乎都是奔波于平定诸王叛乱的征途中。
由此可见军功制祸患之深。
当异姓诸王被消灭后,汉又大封同姓诸侯,实则又回到了血亲世袭的老路上。
但汉代前期,同姓诸侯王的分裂倾向、谋叛活动并未止息,“七国之乱”更是一次暴戾的显性爆发。
试论西汉察举制的内容特点及对当今选拔的启示西汉时期,察举制是一种严格的选拔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官员的任命和选拔。
这种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对当今选拔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察举制的内容特点是非常严格和全面的。
在寻找优秀官员时,察举制不仅考虑个人的才能和能力,还考虑他的品德和性格特点。
此外,该制度还采取了多项严格的考试和评估程序,以确保选出的人才符合标准,并且能够胜任其职位。
其次,察举制对当今选拔的启示在于:“才德兼备,以才为先”的选才原则。
西汉时期官员选拔的标准是以人才为重点,官员必须拥有才华和品德才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应用和培养。
这种选才原则在当今选拔中也应该得到体现,认真了解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和分析其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并着重挖掘其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第三,西汉的察举制在选拔过程中非常注重人才培养。
在选拔过程中,西汉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训系统,为官员提供了广泛的培训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当今选拔过程,我们也应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支持和激励,探索更全面、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最后,察举制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政府的抱负和治理理念。
在该制度下选拔的官员不仅有高度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而且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愿望效劳国家。
正是通过这样的理念,西汉政府得以人才频频涌现、国家得到更快的发展。
在当今,政府也应该在选拔人才中体现这种“为国为民,服务社会”的优秀品质,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总之,西汉察举制对于当今的选拔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只有肯定各种人才的价值和潜力,注重培养和支持,贯彻务实而又担当的选才政策,我们才有可能在今天的选拔中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和人才。
汉代察举制对今天启示
内容摘要汉代察举制是中国最早的选官制度,其中的“举贤良文学”因天子亲自策试被举荐者,而备受历代的关注。
察举制用人以德、用人以才、用人以能,确立了历代用人标准。
而古代帝王的偏信多疑,豪门贵族的相互倾轧,使俊杰之士仕途上步履维艰,最终让察举制走入穷途。
察举制的利弊得失,为今天的育人选才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察举制现代启示
一察举制
汉代初年,任官并无定制,入仕者不外乎“荫任”(子孙获得世袭官爵)“赀选”和(汉代称凭财产资格为官的途径,即捐官)两途,所以官职大多操纵在大官僚和富户手中,其后才出现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中央大臣或地方长官考察乡党舆论,将人才推荐到中央,循一定的程序选任官员的方式,这也是两汉选举制度中最主要的选官方式。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
汉高祖刘邦下诏求才,开西汉察举制之先河,后来汉文帝两下诏书,“贤良方正,寻求能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文•帝纪》,)但高祖、文帝的选士活动都属于偶尔为之,不仅规模小,而且范围窄,仅限于官吏,没有发展成为完善的仕进制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开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成为下诏,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公元前106 年,,汉武帝规定每州每年“各举秀才一人”作为常规性的选官制度,这是察举取士制度化的最重要标志。
汉代察举制度类似于现代的人才推荐制度,虽对当时及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其主要是通过推荐与聘任方式任官,尚未采取公开竞争的考试方式,因此,其弊端也十分明显,最主要的是“察者不明而举非其人”。
察举制名义上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实际上成为达官贵人奖励贤士、罗致天下名士的手段。
二现代借鉴
1. “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
汉代实行察举制的目的是“进贤”即招纳贤能之士,为朝廷效力;举荐形式是“贡士”即由地方官员推荐贤,能给天子。
《后汉书左雄传》•有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而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志》注引应劭《汉官仪》。
也就是说,)第一要品德绝伦,清正廉洁;第二要精通经文古典;第三要对法令条例了然于胸,能严格按章办事;第四要能多谋善断、遇事不惑,能善事父母、善待兄弟,办事清廉正直。
阎步克在其著作《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评价察举里,作为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儒生参政与“‘为政以德’政治理念的实际运用,贤良、孝廉设科名目上体现的‘进贤’意图,以及举荐形式上的‘贡士’色彩,使察举制度从根本上有别于先前的官员举荐方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恪守德义的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在选官上‘以德取人’的原则。
德为立身之本、立业之根,因此,现代的人才选拔,同样要求以德为本、德才兼备。
近些年,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条例法规,以保证人才选拔以德为主。
这里的“德”主要是指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三点:首先是具备社会公德,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奉献精神。
其次是遵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敬业无私,而不是朝三暮四、怨天尤人、拈轻怕重。
再次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百德诚为先,百事信为本。
如果一个人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那么他就没有个人信誉,在职业生涯或人生道路上,也就没有多大作为。
2. “员额分配”的地域倾斜
所谓“员额分配”的地域倾斜,即按人口的多少、地域的不同决定举才的人数。
汉武帝时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
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然而,”北方、西北及东北边郡,虽然人口少、经济不发达,但面临周边民族内进的严
汉代孝廉察举员额分配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人才选拔公正性的要求。
重压力,这些地区局势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安危,如果适当加以调整,不仅有利于边地的安定,也有利于增强边
地对于国家的向心力。
因此,永元十三年,汉和帝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举才员额给予了优待,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和帝纪永元十三年诏》•)
汉代孝廉察举员额分配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人才选拔公正性的要求。
汉代察举制中的“员额分配”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具有借鉴意义。
人才选拔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适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实行弱者保护,这才是实质上的公平,而不是形式上的公平。
绝对的数量上的公平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在人才选拔上对女性、老少边穷地区等适度倾斜,是既合理又合法的制度安排。
三小结
“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是这样,否则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不需后代人在政治上再作努力了。
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钱穆:《汉代的制度》《天涯》,2002 年第6 期)。
因此,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古为今用,才是我们今天讨论汉代察举制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