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
- 格式:doc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1
1、简述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各个象限的经济意义。
2、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有哪些基本平衡关系?其意义是什么?3、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列和的经济意义是什么?它与增加值构成系数的关系是什么?4、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5、完全需求系数矩阵每一列元素的含义是什么?7、国民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它们的总产出分别为3040万元,3500万元,4460万元;三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0.31080.2598000.17060.22170.138900.3920A ⎛⎫ ⎪= ⎪⎪⎝⎭要求计算:(1)中间流量矩阵;(2)各部门的增加值; (3)各部门的最终使用; (4)编制一张投入产出表。
8、根据基期三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0.10.10.10.20.40.30.10.10A ⎛⎫ ⎪= ⎪⎪⎝⎭6、假如国民经济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四个部门,四个部门有如下的行平衡关系和列平衡关系中的增加值部分:行平衡关系(第一个括号内为中间产品,第二个括号内依次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3+70+0+14)+(27+3-30)=87(31+821+74+212)+(544+168+60)=1909(1+9+5+25)+(3+196+5)=244(9+219+32+312)+(770+26-5)=1364列平衡关系中的增加值部分(依次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9-1+11+24=43356+81+85+268=79057+9+12+55=133340+15+114+332=801要求:(1)根据上述平衡关系中的数据,编制一张4×4的投入产出表。
(2)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投入矩阵、完全需求系数矩阵。
1答: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分为中间流量、最终使用、增加值三个象限。
第一象限采用复式记帐的矩阵形式,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技术联系;第二、第三象限分别反映最终使用和增加值的构成。
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制度
1. 什么是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制度?
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制度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核算方法。
其主要是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核算,从而为企业提供一个精细化的管理手段。
2. 为什么需要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制度?
通过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制度,企业可以深入理解其生产经营中的成本结构,并
对各项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同时,也可以对产品成本进行深入了解,为价格制定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3. 如何进行投入产出成本核算?
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
直接成本指生产直接费用,如原材料、加工费、人工及包装等费用;而间接成本指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费用,如修建固定资产、职工福利等支出。
具体来说,企业应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投入产出成本核算:
1.根据生产计划和实际情况,将各项成本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
行合理划分。
2.根据生产成本来计算产品成本。
这部分为每种产品的成本核算。
3.对投入产出成本进行分析,找出成本重点,制定成本控制措施。
每项
成本都要分析其来源,有助于企业各项成本的降低。
4. 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制度的优势
实施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制度能够带给企业很多好处,包括:
1.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2.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价格政策,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
3.可以实现对企业中各项费用的合理管理,并降低企业的税负;
4.有利于企业更加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规模和产业链的整合程
度。
总之,投入产出成本核算制度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
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很多帮助。
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一、简答题1.试述投入产出表中四个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
2. 在投入产出表中,如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优势体现在哪里?3.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二、单项选择题1.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行与第一产业列交叉项的数值,从横向上看表示( ),从列向上看表示( )。
A. 第三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B. 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一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C. 第一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D. 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第三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2.一家企业主要生产钢铁,同时从事小规模的煤炭开采和炼焦,则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该企业创造的总产出应该计入( )。
A. 钢铁业B. 炼焦业C. 煤炭开采业D. 分别计入以上三个产业部门3.在一个三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a21的数值为0.2864,则它所代表的含义是( )。
A. 第一产业生产1 单位总产出对第二产业的消耗量B. 第二产业生产1 单位总产出对第一产业的消耗量C. 第一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二产业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D. 第二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一产业使用部分所占的比例4.投入产出表的第一象限()。
A.反映最终产品的实物构成和最终使用B.反映各部门之间的物质技术联系C.反映各产品部门增加值的形成过程和构成情况D.反映最终产值通过分配再分配形成的最终使用情况5.下列系数中,哪一个可能是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
A.-2.31 B.2.31 C.1.01 D.0.89三、多项选择题1.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 )。
A. 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B.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C.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总产出D. 总投入=总产出+进口E. 总投入=总产出2. 在居民最终使用部分,被称为虚拟消费支出的是( )。
A. 所在单位提供的实物报酬B. 实物转移C. 自有住房服务D. 金融保险服务E. 自产自用的货物3. 应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的基础一般都是各类投入产出系数,而非各种流量,其原因是各种系数( )。
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4.1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一、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进展(一)产业关联性与投入产出核算生产过程从产出看,各部门相互提供产品;生产过程从投入看,各部门相互消耗产品。
由此形成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它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一定的数量界限和规律,需要制订和运用专门的投入产出方法来加以研究。
投入产出核算: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平稳表和消耗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推测。
——“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分析法”或“部门联系平稳法”(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进展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瓦尔拉斯:“一样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1920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稳表;1930年代,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数学模型;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治理实践,形成现代经济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SNA和MPS:投入产出核算均构成其重要部分。
中国:1974~1976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年正式编制;新国民核算制度规定:每隔五年(逢二或七的年份)采纳全面调查方法编表,其间通过局部修订编制“延长表”。
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一)产品部门及其特点差不多特点:1.产出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假如一个部门除了要紧产品之外,还生产其他次要产品,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要紧产品来生产的相应部门。
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
2.投入的同质性:一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产同一种类的产品。
假如在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投入结构或生产工艺,也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产品部门。
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二)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关系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的相似之处:差不多上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的部门分类,都要适当考虑各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同质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
不同之处:产业部门并非完全满足同质性要求的“纯部门”;只有产品部门才是真正的纯部门。
国民核算需要将产品部门、产业部门和机构部门等分类有机结合,分别应用于不同研究领域。
(三)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产品部门分类也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并依照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门划分的粗细程度。
但仍应注意到,“产品部门”与“产业部门”是两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法。
注意①关于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例如,电力生产部门:水电、火电、核电、风电、油电……,这些子部门可分也可合,可细也可粗。
②产品部门分得越细,其同质性越好;但实际划分时应兼顾需要与可能。
例如,我国的2002年投入产出表划分123个二级部门,42个一级部门;公布资料时更简化。
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产品部门无法直截了当观看到;但它仍旧是一种合理抽象,其资料可用适当方法推算出来。
差不多过程为:实际投入产出资料→产业部门资料→产品部门资料三、投入产出表的种类和结构(一)投入产出表的种类投入产出表(部门联系平稳表):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稳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
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和U-V型;按资料范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按时刻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
本章要紧考察:价值型、对称型的静态全国产品投入产出表。
如表4-1。
(二)投入产出表的四大象限暂不考虑作为合计数的“总投入”行与“总产出”列以及生产部门的“小计”栏,可将投入产出表划分为四大象限,分别表达特定的经济内容。
第Ⅰ象限(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核心。
反映各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
特点:横行标题和纵栏标题是名称、排序相同的产品部门,具有严整的棋盘式结构;横行~提供中间产品的部门(产出部门);纵栏~消耗中间产品的部门(投入部门);表中每项数据都具有“产出”与“消耗”的双重涵义。
该象限的所有n2 个数据组成“中间流量(中间产品、中间消耗)矩阵”:第Ⅱ象限(最终产品或最终使用):反映各部门提供最终产品的数量和构成情形(能够细分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其数据组成“最终产品列向量”:第Ⅲ象限(最初投入或增加值):反映各部门的最初投入数量及其构成(能够细分)。
其数据组成“最初投入(增加值)行向量”:第Ⅳ象限:空白(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
(三)投入产出表的两个方向横表:Ⅰ+Ⅱ,反映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即“产品分配”过程; 竖表:Ⅰ+Ⅲ,反映各部门的投入及其提供来源,即“价值形成”过程。
“横表”和“竖表”各自存在一定的平稳关系,彼此之间又在总量上相互制约,构成投入产出表建模分析的基础框架。
四、投入产出表的平稳关系投入产出表的差不多平稳关系有如下三种。
(一)各行(横表)的平稳──产品平稳方程: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二)各列(竖表)的平稳──价值平稳方程: 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三)各行列(横表和竖表)的对应平稳: 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总投入这说明:“产品平稳方程”与“价值平稳方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
从投入产出表所有行列的角度看,有: 所有部门的总产出=所有部门的总投入,即)(≥=⨯ij n n ij x x ,X 0, ),,,(21≥'=i n f f f f f 0, ),,,(21>='i n y y y y y ,(1,1,,1)'+==X f q 11 , ''''+=+=X y q X y q 11nk y x q f x k ni ik k k n j kj ,,2,1 , 11 =+==+∑∑=='+==+X f q X y 11∑∑∑∑∑∑======+=+nj jn j n i ijn i in i n j ijyx f x 111111所有部门的中间产品=所有部门的中间消耗,即即:所有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所有部门制造的增加值 但应注意: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与其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通常不等,即每个部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价值与其制造的增加值通常也不等,即:§4.2 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 一、几种中间消耗概念(一)直截了当消耗:在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有关产品的第一轮消耗。
(二)间接消耗:通过被消耗品的媒介关系而形成的对有关产品的消耗。
例中:炼钢过程直截了当消耗生铁和电力通过生铁间接消耗焦炭和电力(第一次间接消耗) 通过焦炭间接消耗原煤和电力(第二次间接消耗) 通过原煤间接消耗坑木和电力(第三次间接消耗) …………………… 间接消耗的特点:①传递性。
不是直截了当观看到的第一次消耗,而是通过被消耗品的传递关系形成的消耗。
②层次性。
依照传递环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
③无限性。
社会生产的循环过程无始无终,间接消耗的传递关系是永无止境的。
④收敛性。
在极限意义上,间接消耗的不断传递过程本身是收敛的。
如此,才有可能运算出全部间接消耗。
注意两点:完全消耗总是大于直截了当消耗;当一个部门对某种产品没有直截了当消耗时,却仍旧对它有间接消耗,因而完全消耗通∑∑∑∑=====n j ni ijn i nj ijxx1111∑∑===nj jn i i y f 11nk x xni ik nj kj,,2,1 , 11=≠∑∑==n k y f k k ,,2,1 , =≠常不为零。
二、直截了当消耗系数和增加值系数 (一)直截了当消耗系数(aij):j 部门每生产一单位产出对i 部门产出的直截了当消耗量。
其运算公式为所有n2个直截了当消耗系数组成“直截了当消耗系数矩阵”:直截了当消耗系数的取值范畴:直截了当消耗系数的作用:(1)反映部门间直截了当的技术经济联系;(2)构成中间产品(消耗)与总产出之间的媒介; (3)运算完全消耗系数(和其他系数)的基础。
以上考虑的是“价值型直截了当消耗系数”,与之对应的还有“实物型直截了当消耗系数”。
引入实物量的中间消耗、总产出以及相应的实物型直截了当消耗系数:明显,实物型与价值型的直截了当消耗系数之间存在如下数量关系:⎪⎪⎪⎪⎪⎭⎫⎝⎛⎪⎪⎪⎪⎪⎭⎫ ⎝⎛===----⨯112112122221112111000000ˆ )(n nn n n n n n n ij q q q x x x x x x x x x a q X A 10 2 10 11<<<≤∑=ni ij ij a a )(;)(,,) 2,,n n q x n ⨯***'1,2,,n所制造的增加值数量。
运算公式分别为:增加值系数与各种最初投入系数之间的关系: 增加值系数与直截了当消耗系数之间的关系:其中:acj 称作 j 部门的“中间消耗(中间投入)系数”。
二、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需求系数 (一)完全消耗系数(bij )1.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j 部门每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对i 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包括直截了当消耗和各次间接消耗。
其理论公式为:注意:完全消耗系数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生产过程的技术经济联系,它与直截了当消耗系数的分析意义不同;完全消耗系数通常需要运用矩阵代数方法从整体上加以运算(直截了当运用理论公式运算单个系数较困难)。
依此类推,j 部门对i 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为: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B = (bij)n ×n ,上式可表为:括号中的“间接消耗系数矩阵”是否收敛?问题的经济性质保证其收敛性。
且数学上有:从而得到:式中,(I-A) 为 列昂节夫矩阵 (I-A)-1 为 列昂节夫逆矩阵(完全需求系数矩阵) B = (I-A)-1-I 为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举例:直截了当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运算。
给出:2.完全消耗系数b ij 的计算设:j 部门对有关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2,1(n k a kj =,k 部门对i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ik a ,则j 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i 部门的第一次间接消耗(系数)为: 再设:k 部门对各有关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2,1(n s a sk =,s 部门对i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is a则j 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对i 部门的第二次间接消耗(系数)为:∑=nk ikkj aa1,1nkjsk isk s aa a =∑+++++=∑∑∑===iz nz s k sk kj is n s k sk kj nk ik kj ij ij a a a a a a a a a b 1,,,1,1)(32 +++++=t A A A A B 221()()()()lim ttt t +→∞+=+++++-+=-+++++=-=I B I A A A I A I B I A I A A A I A I11()()---=+=--I A I BB I A I运算列昂节夫矩阵 和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3.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说明这说明:第二部门每生产1亿元产品就要直截了当消耗第一部门1千万元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