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到隋唐女子服装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9.29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服饰介绍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唐朝女子服饰有哪些特点唐朝的女子服饰,丰美而华丽,款式之多,装饰之奇,都令人叹为观止。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分析,希望你喜欢。
唐朝女子服饰特点大唐二百余年的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汉服中的衫裙、圆领袍服与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唐制规定,女服分为四种即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的衣服。
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
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还有袄、半臂、缦衫等,与衫、襦、裙配套穿着。
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汉服装束。
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
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夏商周:古代中国的服饰主要以裳衣为主,男女通用。
男子穿长袍,女子穿长裙,材质多为麻布或丝绸。
衣物上通常以花纹、图案、腰带等装饰,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2. 秦汉:秦汉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为短衫或长衫,女子则开始出现分裙裳和上衣的穿着方式。
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流行有褒禺服、袄、襦、褂等,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变化。
男性的服装包括长袍、兜裆裤等。
女性的服装则出现了单衣、襦裙等形式。
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如褶皱、花纹、刺绣等。
4. 隋唐:隋唐时期,服饰变得更加宽松大气。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女子的服装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华丽程度。
5. 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服饰注重礼仪和规范。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青衫、衫褂,女子的服装以衣服的裙摆宽松、衣袖宽大为特点。
宫廷中的服饰更加华丽,采用丝绸、金银线等高级面料,并注重绣花、刺绣等技艺。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尚的演变。
尽管有很多差异,但继承和发展也是共同的特点。
同时,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究细节、注重装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尊重礼仪和美学追求的精神。
云想衣裳花想容――醉谈唐代女性服饰――醉谈唐代女性服饰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饰则是其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
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
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
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
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
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
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
裙子长而多幅。
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
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
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
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
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
"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
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
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唐朝的服饰特点及特色唐朝的服饰特点及特色如下:唐代的男人多穿圆领大袍,裹幞头,穿长靴,衣服上多有动植物绣图,佩戴华丽的物饰。
唐代妇女服饰极其复杂。
其上身为襦、袄、衫,下身缠裙,绸带系腰。
襦、袄上多有绣纹或织纹。
裙色以红、紫、黄、绿为多,尤以红色最流行。
据研究者考证,在中唐以前,服装形制是上身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绸带系扎。
在天宝年间,妇女还以着男装为时尚。
中唐以后,妇女服装日趋肥大,普通妇女的衣领常见的是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富家女子中还流行一种祖领,里面不着内衣,使胸脯袒露于外。
当时妇女的下裳主要是裙,其质料、色彩、式样与纹饰具有轻盈飘逸之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妇女对发型和面部装饰尤为重视。
当时有半翻髻、高低髻、倭堕髻。
河西走廊的女子还流行归顺髻、平番辔、抛家髻、回鹘髻。
发髻之上还有金玉簪钗、犀角梳篦等饰物。
脸面除了施用铅粉外,还绘饰不常见的翠眉、胭脂。
从敦煌壁画来看,唐代服饰远比这些情况丰富,仅民间服饰就有以下数种:1、幞头靴袍唐代壁画中出现了大量戴幞头、穿窄袖长袍、穿乌皮靴的人物,这是吸收了西域各族“窄袖长身袍”与幞头结合而成的一种新装,是唐代初期最流行的男式“胡服”,到了盛唐时期逐渐为“襕衫”所代替。
幞头是隋唐时期最普通的“首服”,它是从汉晋幅巾、燕巾演变而来。
“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已形成定制,隋代幞头多为平顶,二角系额前,二角系脑后。
唐初做了一番改进,“以罗代绢,又令重系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新唐书•舆服志》),成为农民、圉人、奴婢、官吏、贵族通用之服。
幞头两角形式不一,有垂角、长脚、牛耳、翘脚等形式,随形定名,无一定之规,形式不同,却有时代先后之别。
2、笠帼半臂壁画中的舵师、纤夫大半戴笠帽,穿窄袖衫,外套半臂,白布裤,芒履。
半臂就是短袖衣,“其式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宋•高承《事物记原》),是适合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服装,也是唐代男女通用的服装。
历朝历代的服饰来历和特色简笔历朝历代的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又展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服装制作工艺和纺织技术。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历朝历代的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1.夏朝服饰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这个时期的服饰以兽皮、麻布、葛布等天然材料为主,主要特点是简单朴素。
男子一般穿兽皮裙,女子则穿带有草编纹样的麻布或葛布裙。
2.商朝服饰商朝的服饰主要以丝绸为代表,丝绸的出现使服饰面料更加丰富多样。
男子多穿襦裙,女子则穿着露胸露肩的长裙,并佩戴丝绸带。
此外,商朝还出现了徽和冠等特色饰物,使服饰更加华丽。
3.周朝服饰周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开端,这个时期的服饰讲究等级分明,宫廷贵族穿着华丽而庸俗,百姓则穿着朴素。
男子的服装以襦裙为主,女子则穿着长袍,襦裙的颜色和图案多是以分封国的名称为主题,以显示封建等级关系。
4.秦朝服饰秦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这个时期的服饰主要以宫廷贵族的服饰为代表,以黄色为底色。
男子一般穿着黄色的袍和裤子,女子则穿着宽松的长袍并佩带金银首饰。
秦朝的服饰注重实用性,也为后来的服饰设计奠定了基础。
5.汉朝服饰汉朝的服饰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汉朝的服饰也融入了民族特色。
男子的服装主要以襦裙为主,女子则穿着齐胸的宽袍,腰部则系上彩带。
汉朝的服饰注重装饰和细节,绣花、刺绣等工艺开始应用于服装的设计中。
6.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服饰多样化。
男子的服装以束腰、发肩、褶裥为主,色彩鲜艳,细节繁复。
女子的服装则以宽松的襦裙为主,裙摆多有图案绣饰。
此时期还出现了齐腰裙、马面裙等特色服饰。
7.隋唐服饰隋唐时期的服饰注重宫廷内外的等级分明。
男子的服饰以袍褂为主,女子则穿着肩衣、对襟衫等上衣搭配腰带和裙子。
隋唐时期的服饰讲究华贵、典雅,注重绣花、刺绣等工艺的应用。
8.宋代服饰宋代的服饰以宽松、舒适为特色,男女装饰基本相同,注重染色工艺,服饰的颜色以淡雅为主。
古代平民女子服饰1. 商周时期: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
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
3. 秦汉时期: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
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巾帽。
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
5.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
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
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
6. 宋朝: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7. 明朝: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
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8. 清朝: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
商到隋唐女子服装解析
商代女子都是采用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于此。
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
不过商朝的服饰有相当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妇女则上身穿长及足
踝的大衣,交领,长袖,腰间束宽带和敝膝。
敝膝
围yu3前面的大巾,用以敝护膝盖,敝膝盖、呈上
窄下宽状。
脚上穿履,头戴圆箍形冠卷。
另外商朝
设有典管蚕事的女官——女蚕,奠定服装发展的基
础。
西周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
只
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这时候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鞠衣:为王后率领民妇礼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也是诸侯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君王及大宴宾客的礼服,也是卿大夫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也是士之妻帮助丈夫助祭的祭服。
唇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衣裳也逐渐变宽。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深衣。
古代
女子服饰深衣的特点:长衣大袖,以男女的礼服最
为显着,是服装式样的和结构的基本特征。
战国秦
汉之人不论贵贱。
男女都穿深衣。
贵族的冕服为礼
服。
平民的深衣为吉服。
短褐为裳服,深衣连结钩
边,穿时要拿腰带。
贵族用丝织的绅带。
极际绅士。
边带气语流行。
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的环相连接,叫代子钩络带。
秦汉时期古代女子的服饰:身穿大袖宽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这是秦汉时期女子服装比较普遍的风格。
贵族女子的肩壁上缠巾帼,裙,襦上外用丝绣,丝屐上绣花。
庶民女子壁上不缠巾帼(围巾)只用一块布覆上,衣袖没有贵族女子的那样宽大,裙也没有那么长,为了劳动方便,裙外还要架一条围裙。
到了秦汉,女子服装有了一些变化,“上短下长”,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仍宽大,即所谓“窄衣大袖”。
下裙之长曳地,尤其贵族女子的裙更长,甚至走路时要用
两婢提携。
在魏晋南北朝的妇女中,仍有人使用传统深衣制,但形式与汉代早期有较明显的差异。
魏晋南北朝深衣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将下摆裁制成三角,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叫做“髾”。
南北朝时,这种髾去掉了长可拽地的飘带,将尖角的“燕尾”大大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隋朝时期最为流行的女子服装样式为小袖高腰长裙,裙
系到胸部以上。
贵妇著大袖衣,外披帔风或小袖衣,这
种衣式早见于敦煌北魏以来佛传故事画中男子衣著,但
那是内衣小袖而外衣大袖。
衣袖大小正与隋代贵妇服装
相反。
隋贵妇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领式。
侍从婢女及乐伎
则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腰带下垂,肩披帔帛。
头梳双
髻。